第二节 生活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服务
分类号: F532.6;D412.7
页数: 6
页码: 500-50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路局职工生活服务情况包括职工食堂、铁路制服、职工浴池、交通车、液化气站等。
关键词: 铁路局 生活 机构设置

内容

一、职工食堂
  食堂设置
  日军侵占时,日籍员工集中的地区,都有食堂专供日本人就餐。1945年11月27日,津浦区铁路管理局在局机关院内二大楼开设员工食堂。1948年4月,浦兖段管理处有食堂3处,分布在浦口、蚌埠、徐州。各地食堂均由总务部门负责管理。
  1951年11月,各地总务部门管理的食堂业务划归生活部门统一管理。1952年,职工生活供应处接办13处职工食堂。到1954年8月,全局职工食堂有32处,分布在沿线各地区较大单位,炊管人员共320人。
  1958年,在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职工福利事业激增。年末,职工食堂发展到434处,遍及全局各站段,当时青岛工委院内就有5个食堂,济南站办过8个食堂。1959年,职工食堂经过整顿,保留70处,其中:济南地区21处(包括局直属)、青岛地区27处(包括张店)。徐州地区22处。由于局界变化和铁路营业线增加,职工食堂也随着运输生产需要而增减。1960年,全局有职工食堂77处,工作人员1181人;1963年,全局职工食堂增至176处,工作人员1612人,就餐人数为29875人;1974年,全局有职工食堂171处,就餐人数39496人;1979年,全局职工食堂共307处,其中:徐州分局39处、济南分局59处、青岛分局68处、工程处100处、工务大修总队23处、局直单位18处。到1985年,全局共有职工食堂361处。其中:生活部门办的公寓食堂25处、地区食堂5处、单位办的331处、同时设有职工伙食团764处。
  食堂服务
  1953年,较大地区食堂开始设立小吃部,实行多样化供应,改变一饭一菜的供应方式。1954年,为配合“满、超、五”运动的开展,机车乘务员就餐的食堂实行为机车乘务员送售热饭、热菜的服务;济南、青岛、徐州、蚌埠、田家庵等15处职工食堂,昼夜不间断地供应乘务员就餐;合肥、宿县、徐州等食堂还为运行中的机车乘务员电话预约送饭;有关食堂对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调度员、列检人员及部分车站行车人员送售热饭。
  1959~1961年,多数食堂为降低饭菜成本,减轻就餐职工经济负担,开展自给性的种菜、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兔等副业生产,以供应大众化饭菜为主,粗粮细做、粗菜细做,调剂好职工生活。济南第十九食堂炊事员张凤亭用粗粮制做的两面酥、发糕、枣发糕、豆沙三馅包、花枣卷子、三样发糕、大菜夹子、麻酱烧饼、各种杂面条、混合面包子,以及豆面丸子等,很受就餐职工欢迎。其粗粮细做方法在全局各食堂推行。1965年,各地区食堂,实行整份菜破份卖和售票到车间的做法,兖州地区食堂还为家中暂时无人做饭的职工代热饭菜,方便职工生活。
  1978年以后,经济活跃,市场供应充裕,各地区食堂实行饭馆化服务,既有大灶,也有小灶,并设有小吃部。主食做到粗粮细做,细粮精做,每餐有烤、烙、蒸面食和馅食等调剂供应,副食有各种荤素炒菜,单要单炒,逢年过节供应桌菜、水饺,满足供应,并采取预告食谱的办法,让就餐职工挑选如意饭菜。
  设备革新
  1953年,第十九食堂炊事员李兴儒创造“炉灰压火焖饭消灭饭皮法”,在此基础上,炊事员李新荣又进一步钻研改进,创造“煤末压火及双凉齐下法”,较李兴儒方法每锅饭可节煤5公斤,节水35公斤,缩短时间15分钟,并保持了米的营养价值。1954年,“煤末压火及双凉齐下法”在全局推广,铁道部职工生活供应局通报全路供应部门学习济南第十九食堂先进方法。1955年蚌埠第四食堂采用大锅菜和馒头在米饭、面条两灶上捣锅轮流制作法,每日耗煤量降低到210公斤。1957年,青岛地区食堂又创造“锅灶式蒸汽炉膛”,各食堂都采用主副食联灶,采用节煤灶,节约用煤,生活部门管理的食堂,平均每10元的自制品耗煤量为6.3公斤。
  1976年,组织学习古冶地区食堂炊具机械化的经验后,全局掀起大搞炊事机械化的热潮。自制成功炊事机械15台,其中:面穗机4台、淘米机1台、电动铰肉机5台,蒸箱1台、切肉机2台、切菜机1台、刷筷机1台。又先后购置炊事机械30台。经过研制和购置,1979年底全局职工食堂拥有炊事机械共630台,大型灶452台、小型灶214台。到1985年,各职工食堂共有机械化和电气化炊事机械设备1255台,大多数食堂的炊事人员基本已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技术培训
  1952年,职工生活供应处开始组织炊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开展了师带徒活动、技术观摩会和业余技术研究班。1954年,全局举办脱产培训班4期,培训炊事人员24人。1963年,各地区分别举办炊事人员脱产轮训班,并组织师带徒现场观摩表演,收到较好的效果。
  1979年,生活管理处组织部分即将退休的老厨师到各食堂传授烹饪技术,指导炊事人员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全局并举办炊事员或厨师训练班共10期,培训137人。1980年,各分局举办炊事员训练班6期,培训60人;举办烹调技术表演赛16次,参加表演122人。年内晋升二级厨师1人,三级厨师11人,送地方和专业学校代培6人。
  1981~1985年,举办炊事人员训练班共45期,培训1135人,共晋升二级厨师9人,三级厨师253人。外送代培19人。1985年12月18日至20日,路局在会议招待所举办首次全局职工食堂厨师技术表演赛,获得前5名的周日忠、唐胜沂、初明、桑大明、孟宪起等被授予路局最佳厨师称号。
  二、铁路制服
  1921年,铁路职员制服分为三等九级。分礼服、制服两种。一等职员参加重要典礼时,必须穿着礼服,二、三等职员未配礼服,穿制服代用。1929年6月,铁路制服定为:包括衣、裤、帽、鞋、外套和雨衣、雨帽;布质和颜色按职务区分;员工在执行工作时,必须穿着制服,并在上衣左上方口袋之上佩带职名证,证上书写职务、姓名等,员司的职名证为淡红绸黑字,工役的职名证为黄布黑字。
  1938~1945年日军侵占时期,铁路员工制服,按工种、职务有严格的等级区分。1946年以后,铁路员工分员司和工人着装统一制服,并佩带符号。制服的费用,除行车员工公费外,其余均自费。
  1949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发布人民铁路职工夏服的有关规定,同年7月28日,又发布冬服的有关规定。管理局按规定为职工制做深蓝色布料的夏服和冬服,服装费用均补贴20%。职工执行职务时,一律着制服并佩带“职工符号”。1950年1月19日,颁发中国人民铁道路徽后,取消了布质符号。1953年男、女夏服颜色改为浅士林灰色。1954年,制服颜色仍敢为深蓝色。由于棉布实行统购统销,从1957年冬服开始,原则上不再统一制做制服,有关行车、客运等人员必须穿着制服执行任务,按需要先交足布票进行认购。从1958年冬服起,停发20%的制服补贴,一律按实需成本收费。
  1962年,本着先快车,后慢车,先客运和行车,后货运再其它的顺序,解决32个工种职工穿着统一制服的棉布票问题,到1973年增加到35个工种,每人每3年发单、棉服各1套,免收布、棉票,制服价款由路局先行垫付,发放制服后,再全部扣回。
  1978年,按铁道部规定,修改职工制服样式,并将棉服改为内棉服,增加罩衣,增添男女短袖衫,一律免收布、棉票。穿着制服人员的范围扩大到69个职名。发放标准和穿着年限:夏服每人每2年1套,单制帽1顶;已配发作业服的人员每人每年1套单服,1顶单制帽;对列车和车站客运人员每人每3年加发短袖衫1件。冬服每人每4年1套内棉衣,1顶栽绒帽,每2年1套罩衣;已配发作业服的人员每人每3年1套罩衣;对接发列车的有关人员,每3年加发大沿帽1顶。穿着制服的工人和工资在70元以下的干部,按制服价款的60%给予补贴;工资在70元以上的干部和已配发作业服的工人,按制服价款的30%给予补贴。
  1982年,按铁道部规定,对铁路制服的样式又进行了修改,同时将内棉衣、裤,改为厚绒衣、裤。从1983年开始,凡是正式铁路职工均给予制做铁路制服,按制服价格的60%进行补贴,同时,将绒衣、裤,改为晴纶衫、裤,每4年发给每个职工夏服和晴纶衫、裤及罩服各1套,行车有关人员和科以上干部加发大沿帽1顶。
  1984年,按照铁道部要求对职工制服款式、衣料等进行全面改革。以西服款式为基础,根据铁路职业特点加以变化,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铁路制服式样。分为:春秋服、冬服、夏服、冬罩服,并佩领带两条;男女均为大沿帽,车站、列车、机务等部门,站段长、主任、列车长、运转车长、值班员、司机等人员佩戴职务帽。发放标准和穿着年限,按甲、乙、丙三类人员划分。甲类人员每4年发春秋服、冬服、夏服、冬罩服各1套,短袖衫2件、领带2条、大沿帽和棉帽各1顶;乙类人员每4年发春秋服、冬服各1套、短袖衫2件,夏服裤1条(女同志可发裙子1条),领带2条、大沿帽和棉帽各1顶;丙类人员每4年发春秋服、冬服各1套、领带2条,每8年发大沿帽1顶。补贴为:月工资百元(含百元)以上者,补贴60%,月工资在百元以下者,补贴70%。
  1985年,路局对春秋服、冬服放权给各分局、工程总公司、物资工业公司,按铁道部关于铁路制服的规定,自行选料、加工、分发和结算费用。其他各单位由路局生活管理处统一安排加工制做和分发,以保证全局职工按时着装。第一周期全局共分发春秋服14.321万套、冬服13.8万套,夏服2.377万套、冬罩服3.43万套、短袖衫4.10万件、单裤1.46万条、领带25.5万条、大沿帽12.79万顶、棉帽5.882万顶、女裙1121件、帽徽13.5万个。
  三、职工浴池
  1933年,四方新工人宿舍、四方铁路中学、青岛车站、高密机务分段、博山车站、济南车站等单位开始设浴室,总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次年,芝兰庄、康家庄、二十里堡、王村、普集、张店、大昆仑、枣园、黄台、北关等车站也增建了浴室。各浴室由各站段自行管理,1935年改为统一由局总务处管理。
  1938~1945年日军侵占时期,局警务处内设洗澡塘。1946年以后,局职工消费合作社与济南新生池议妥优待半价洗澡券,售给局机关职工到济南新生池洗澡。
  1951年,全局设有职工浴池30处,其中地区性浴池有蚌埠、浦口2处,由生活供应部门经营管理;单位办的28处,隶属各分局领导管理。1953年,浦口地区浴池划归上海局。1954年,增设徐州、九龙岗地区浴池。1958年蚌埠、九龙岗两地区浴池随着局界变化,移交上海局。到1959年,地区浴池只有徐州、青岛两处。
  1965年7月2日,济南铁路地区浴池建成投入使用。1974年,全局共有职工浴池123处,其中:济南分局45处、青岛分局40处、徐州分局19处、工程总队19处。1981年,路局投资30万元,在沿线建职工浴池40处。从1980年起先后又新建白马山、青岛、徐州第一、第二、济南二七新村、济南西等地区和家属区6处地区浴池。到1985年底,全局共设有职工浴池457处,其中地区性浴池7处,单位办浴池450处。
  四、交通车
  1946年3月,津浦区铁路管理局浦徐段管理处在南京下关中山码头设交通车站,以数量卡车作为交通车行驶下关至南京城内,运送铁路员工上下班。1947年1月21日,津浦区铁路管理局以卡车一辆开行路局大院至南郊的交通汽车,供住南郊的职员和在扶轮中学读书的员工子弟上、下班(学)乘坐。交通汽车每次开驶均随派路警1名维持秩序,职员和学生乘坐交通汽车时均佩带管理局或学校的证章,并按规定购票。1948年2月23日开始改为免费乘坐,由管理局发给乘车证,凭证乘车。交通汽车管理由管理局总务处负责。
  1950年10月,设立管理局机关至济南市经六路纬十二路、济南南郊(职工学校)和济南城里(院前)共三路交通汽车,汽车为客棚车。1952~1954年期间,又增加管理局机关至济南堤口路、二七新村两路交通汽车。1958年下半年,由于全民大办钢铁,所有汽车抽出支援钢铁运输,交通汽车全部停止行驶。
  1959年8月16日,济南地区交通汽车恢复运行。行驶区段:车站街——纬十二路、堤口;车站街——二七新村;车站街——南郊;车站街——院前。因汽油供应不足,一度仅照顾老弱残疾职工和怀孕及携带哺乳婴儿的女职工上、下班乘坐,每一路线总乘车人数不足15人时停驶,乘坐交通汽车职工,由不收费改为收费,每人每月1.50元,由单位统一办理申请,按单位核发乘车证,凭证乘车。1962年12月以后,各路汽车乘车人数,按办理缴费领证手续先后至满员为止。1973年1月,交通汽车票价由1.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元,1977年7月改为每人每月0.50元,1982年1月又改为每人每月4.00元(凭车票回单位报销3.50元)
  1984年,在夏季作息时间内,加开午间车。行驶路线为:路局机关——堤口、二七新村、南郊,每天11点40分由路局机关开车,13点40分返路局机关。同年7月1日,又开辟了路局机关——北关、无影山两条路线,原开往院前的延至东郊。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汽车库拥有交通汽车13辆,开行路线6条,按时接送职工上下班。1978~1985年的8年间,共接送职工达287.71万人次。
  另外,各分局、地区、部分站段、厂、队,也根据需要设有职工上下班交通车,由各单位生活部门管理。
  五、液化气站
  车站液化气供应
  1974年,辛店车站利用与辛店炼油厂的协作关系供应部分职工液化气罐。1976年,历城车站与济南炼油厂密切联系,使全站职工(单身除外)用上了液化气。
  济南分局液化气站
  1979年12月开始筹建,购气罐600个,开户412户,济南炼油厂供气每月5吨,由济南铁路机车工厂液化气站代为充气。1981年,在黄台林场建立充装站。1984年在北关建立一处换气站。液化气供应,开始每户每月一罐,收费2.50元,后改为每户每年8罐,每罐仍收2.50元。液化石油气站,由分局生活卫生科管理,随着气源的增加,年年增购新罐,陆续增开新户,到1985年,共有气罐1414个,开户达853户。
  工程总公司机关液化气站
  1979年3月开始筹建,因气源不落实,配发给职工的300个液化气灌无处换气,由职工个人自找门路。1982年10月利用泺口护桥部队部分旧营房改建为液化气站。向辛店、淄博、济南炼油厂联系平价和议价气每月5吨。开始向职工供应的液化气,每两月1罐,每罐收费3.50元。
  路局机关液化气站
  1980年底筹建。辛店炼油厂每月供气13吨,购进液化气罐1500个,炉具1300套。1981年1月正式供气,1231户职工家庭用上液化气,每月1罐,每罐收费2.30元。同年,2~3月,购进黄河、北京130车各1辆,运输储罐1个,自行安装5吨槽车一辆。1985年底,全站有职工13人,用户增加到1939户。
  青岛分局液化气站 1981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贮存站设在女姑口,贮存罐2个,可存气16吨。配有汽车槽罐车1辆、卡车2辆。槽罐车每月从辛店炼油厂装运10吨液化气,贮存在女姑口,然后再换装小钢瓶用汽车运往青岛,分局机关院内设供气点,每星期六供气一次,分局机关职工每40天换一次气,地区各单位部分职工每两个月换气一次,机关职工每罐收费5元,地区职工每罐收费10元,建站开始,有气罐600个,供应400户用气,1984年,气罐增加,用户达到800户。
  另外,各单位还有不少职工使用地方供应液化石油气,一些基层单位自行解决气源,供给职工使用。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