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技术管理
分类号: F530.63
页数: 6
页码: 436-441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济南铁路技术管理情况包括机构设置、技术负责制、运输技术管理、基建技术管理、标准化计量、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对路外技术配合等。
关键词: 铁路 技术 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954年,管理局成立总工程师室,定员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总工程师室被撤销。1972年,成立路局综合技术室,设有技术组和基建组,定员11人。1978年,恢复设总工程师室。设有技术组、基建组、定员17人。同年,路局环保处撤销后,在总工程师室增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定员6人。1980年,增设全面质量管理组,定员5人。到1985年底,总工程师室设有技术组、基建组、全面质量管理组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共有定员28人。
  第二节 技术负责制
  1953年,管理局配备总工程师,负责全局技术管理工作。1955年,按铁道部规定,管理局总工程师领导全局有关发明创造、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工作。1962年,试行《技术管理工作条例》,以加强技术管理为中心,系统整顿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责任制。在路局、分局、运输、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基本建设、工程处及设计事务所、科研所和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工程等段及特等、一等站增设总工程师,建立起全局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三级技术管理负责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负责制被取消。1978年,恢复路局、分局、站段三级技术管理负责制。1979年,路局确定各级总工程师负责的工作重点是:改革运输组织、生产组织;改革产品设计;改进工艺、技术操作、设备工具和原料、材料、燃料的利用;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搞好“三废”治理的综合利用;提高装卸、养路、施工、检修机械化和生产自动化水平,同年又根据铁道部下发的总工程师职责条例,重新制定了路局、分局、工程处总工程师的职责条例,规定了各总工程师室的机构性质和任务。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工作的进行,先后把标准化和计量、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环境保
  护工作、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组织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等,纳入到技术管理工作范围。1984年,修订补充总工程师职责条例,把组织研究解决全局各项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审查列车运行图方案,领导全局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奖励,审查引进技术项目;改进技术方案;审批专用线等工作,都列为路局总工程师室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负责制。
  第三节 运输技术管理
  1954年开始,按年度编制与推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并结合学习苏联和中长铁路经验,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满载、超轴、五百公里”生产运动,发动职工贯彻执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1955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实施当年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1959年,按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红旗竞赛,改进工具、技术和操作方法及劳动组织,贯彻“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方针,总结推广先进经验。1960年,革新运输组织工作,把铁路、水路、公路、厂矿运输连结成网,把一切可组织的货流、车流固定下来。1963~1964年,整顿清理规章制度。车辆、机务、工务等部门先后整顿技术作业过程、工艺规程、操作顺序等共1755项,建立工人生产岗位责任制201种;围绕技术管理规章,开展比、学、赶、帮对标对规活动,组织职工大练基本功,主要工种参练人数达到70.3%,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4年,68项运输指标中有28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按全路指标比算有18项指标居全路第一位。1965年,推广大协站组织直达列车等经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运输技术管理工作被削弱。自1971年起,技术管理的重点确定为:科技推广和懈决运输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是年实现科研和革新项目580项。1982年和1983年,研究修订《铁路技术管理规程》。1984年,修订出1985年运行图。在运行图修订过程中,对运输能力紧张区段和车站进行现场调查,采取在既有设备中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的办法,确定了新的定额标准,报铁道部审查编图资料,落实直通客车方案,编制直通客货列车运行图、管内客货列车运行图和编制春运图。1985年实行新运行图后,每日多运旅客1.5万人,日装车可达4600~5000车,新图加车幅度大、各项指标完成好、能力利用率高,优越于历年运行图。
  第四节 基建技术管理
  1957年,对行车、机务、车辆、工务、通信信号等设备和编组站能力、近远期运量、客货运费等,进行调查研究。1958年,编制出运输通过能力技术改造与新线建设规划。1963年,路局总工程师组织基建、工程处及有关工程段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对重点工程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1965年,对济南站作业设备能力运用、车站“三五”期间扩建改造提出比选方案。1972年,提出辛店至莱芜段施工设计建议,经过调查研究,进行方案分析比较;落实泰安车站站场扩建及津浦铁路双线、辛泰线引入方案。1973年,先后研究解决辛泰线在东风站接轨和联络线渡线方案,以及曹家圈黄河特大桥至新大坝间河滩延长桥孔等技术问题。1974年,解决莱芜车站增加到发线的问题。1976年,对济南枢纽的水屯等5站站房、给排水规划设计提出处理意见。1977年,对胶济等铁路干线的济南等十几个重要车站采用新技术提出规划。1978年,解决兖州北站验收交接和过冬防寒事宜。1979年,提出济南地区发展规划设想意见。1980年,确定兖州客运站施工方案;提出泰安车站南津浦、辛泰铁路联线三角地区塌陷问题处理措施。1981~1982年,经调查观测。落实胶济双线分段施工决定,并先后解决兖石线程家庄站施工、兖州站场改扩建等技术问题;审理兖石线区段和石臼所站行车组织等初步设计。1984年,提出青岛、烟台站技术改造意见。1985年,研究解决兖菏线引入兖州站、胶济双线先期引入济南客站、青岛站按20辆扩大编组的变更设计等技术问题。
  第五节 标准化计量
  一、标准化管理
  建国前,由于长期实行分线、分区管理,加之机车、车辆、线路等各种设备来自多个国家,种类复杂、规格不一,故无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建国初期,在抢修铁路中,推行国家《铁路抢修工程技术标准》,开始统一设备修程。随后,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主要包括机车保养和架洗检查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等。这期间的标准化管理实行分散管理的办法:通用的技术标准由管理局通过各单位的技术部门下达和贯彻执行;配件和器材的技术标准及定型图由产品单位向生产单位直接提供;专业技术标准由各业务系统下达和贯彻执行;原材料的技术标准由单位自行确定;作业标准由各单位自行编制下达和实施。
  1951年,贯彻执行铁道部车辆会议精神,制定客货车大、中、年修规则和列检作业标准,各工务段推广新养路法,实行包修、包养、包检的“三包”制等。1956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管理局根据运输生产的需要修改补充了车站管理细则并制定了快速中转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等。1957年,铁路线路、路基、轨道、道岔、桥梁、给排水、房建和站场的设计陆续采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标准。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对规对标”活动,运输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订站务、行车组织、调车作业细则办法等;机务部门恢复“四包一验”制度,司机综合作业示意图和机车大、中修规则,并建立健全机车架修、洗修周期标准;车辆部门制订列车始发重点检查、客货车大中修、轮对组装,货车检修限度等标准细则;工务部门制定设备验收技术作业标准;电务部门制订通信信号检修作业标准等。1964年4月,路局开始执行《铁道部标准化工作暂行管理细则》。1972年,路局根据交通部颁布的《铁路标准设计管理办法》制订试行办法,由路局综合技术室会同有关设计、制造、施工、运营、科研等单位组成济南铁路局标准设计管理组,负责全局标准设计的具体组织和督促检查工作,提出标准设计发展规划和标准设计年度计划的建议,并负责组织编制铁道部下达的和局内的标准设计计划项目。1976年,路局在装卸、养路和检修专用机具、通信信号器材、机车车辆等方面采用部标准设计和专业定型图;通用机具、建筑器材原材料生产、测试、试验、化验和计量检测方面执行国家标准(GB)。1977年,路局在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图样、计量单位方面执行新发布国标(JSO)。同年,路局开展设备大检查、大整修、大保修、大评比活动,机务部门恢复并建立健全机车中间技术作业检查、锅炉保养检修、乘务员作业程序和各类工艺规程及赶超古冶机务段汽室汽缸时分的标准等。
  1978年2月开始整章建制,在全局各单位开展群众性作业标准化活动。路局颁发《关于贯彻加强标准设计管理工作的试行办法》,6月,转发铁道部的“组合、组合架、综合架等部颁标准”、“鱼尾螺栓、螺母部颁标准”。9月,转发国家标准总局《关于对技术标准进行大清查大整顿的通知》。同年,还转发铁道部《关于批准“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试行标准的通知》和《表面形状和位置公差等两项国家标准的通知》。1979年,执行铁道部转发的国家卫生部、国家建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包括大气、水源和土壤的卫生防护标准;给水卫生标准;车间卫生标准;防暑、防寒、防湿标准;辅助用室标准;医疗卫生标准。还对全局机械动力设备改制齿轮,制定车站“五化一好”调车鉴定办法,修改补充各类作业标准,制定车辆检修作业程序,试行无缝线路养护维修作业标准。
  1980年3月,执行铁道部《铁道标准化管理办法》,全局开展标准化站、段、工区等活动。运输系统重点推行调车组作业标准化;机务系统试行机车乘务员各项作业标准和架洗修等作业标准;车辆系统实行车辆列检技术作业过程和列检基本制度;工务系统实行工务养路工区工作及作业标准等。标准化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标准周期长、数量少、水平低的状况。
  1981年,贯彻铁道部《一九八一年标准化要点》。1982年,按照国家编制的18种产品标准,结合局情制定出企业标准。1983年,全局执行铁道部《列车牵引计算规程》、《加强铁路标准化工作的通知》、《铁路曲线轨距加宽部定标准》、《机车车辆板弹簧、园弹簧两个技术条件标准》。1984年,路局制发综合护套普通型、综合扭绞型信号电缆企业标准,执行铁道部《铁路钢桥保护除锈》等12项部定标准,及《关于铁路标准化工作整顿情况和今后意见的通知》。1985年,执行铁道部《机车车辆新造焊接技术条件》等8项部定标准和《铁路信号设备维修技术标准》等22项部定标准。同年,路局颁发《铁路调车作业标准》。
  二、计量管理
  建国前,无计量管理组织和鉴定制度,计量器械也很少。1905和1939年,德国人和日本侵略军分别在青岛站和济南站各安装一台轨道衡;各客货营业站配有磅秤;机务、车辆系统配备有压力、温度表和量具;工务系统配有道尺;电务系统配有电表。
  1951年,管理局成立衡器管理所,负责维修和检测全局的衡器。所内备有6台小砝码和1台大砝码轨道衡检定车;30公斤、10公斤和5公斤天平分别有1台和2台,并备有砝码一组。1953年,各基层站段普遍成立工具室,增添校验蒸汽机车压力的标准表和检验轮对的检查器等专用量具。同年,路局规定每年两次检修衡器的制度。1960年,路局衡器管理所改为装卸机具厂,以制造装卸机具为主,衡器检修为副,检修人员只有4人,实行随坏随修的检修制度。1965年,恢复衡器检修周检制度。至此,全局有轨道衡30台、地中衡10台。“文化大革命”期间,衡器管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路局下达《加强计量工作的通知》,并进行全局计量大普查,对各生产单位的长度、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声学、化学、放射性等11类量具进行逐一清查登记。同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试行条例》和《铁道部计量管理试行办法》,由路局总工程师统一领导全局计量测试工作,统筹安排各基层单位计量器具和测试仪器设备的鉴定和修理,及负责工业产品的测试。1979年,路局在总工程师室内设标准计量组,分局和基层站段也分别设计量机构和专兼职计量人员,初步形成计量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同年,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总局、铁道部《关于加强轨道衡计量管理工作的通知》,由衡管所统一对全局的轨道衡进行鉴定。1980年,路局在济南机务段进行建设计量室试点,投资10余万元,购置万能工具显微镜、立式和卧式光学计等标准计量设备。并开展长度、压力和电磁三大类计量器具的周期检修。1982年,路局先后举办长度计量、压力表鉴定、国际单位制等专业培训班,并派人到山东省、济南市、华东区举办的各种计量学习班学习,提高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济南机务段8名计量人员,经考试获得了证书。他们在检测一批购进的柴油机出油阀时,发现90%的配件超差,定为不合格产品,予以退货,避免了损失,被评为山东省1982年先进单位。同年,在全局开始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
  1984年8月8日,路局成立计量管理所,定员4人,其业务由局总工程师室领导。是年,路局执行国家《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办法》和《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路局制定《建立健全全局计量测试网点》的文件。指定济南机务段等41个网点基层单位成立计量室(组)。到年底,机务、车辆、电务等22个单位建立计量室;工务、水电等21个单位建立计量组,形成了路局、分局、站段三级管理体系,有管理、检修人员272人。其中,取得路局合格证书的27人,取得省、市及华东地区检定证书的38人。年内周检轨道衡228台、地中衡56台、吊行称806台,全局计量器具周检率和合格率均达到要求。1985年,贯彻铁道部《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实施细则》,及“定级、升级的几个问题”。路局下发《关于计量工作定级、升级评分办法的通知》,实施计量所的检查定级工作。1984年全局计量设备状况见表139。
  第六节 对路外技术配合
  建国初期,对路外技术配合,主要是按照国家计划安排,配合煤炭等部门恢复战争破坏的专用线,新建少量的线路。1955年起,工矿企业修建专用线原则上自理,铁路只在技术条件上审查指导,为此,路局制定《对外技术配合规定》,对路外企事业单位需要修建的线路,在技术和施工过程中给予配合,并进行设计文件的审核。1958年,配合青岛钢铁厂新建专用线1条。1960年与路外签订技术配合协议47份。
  1961年,执行铁道部《对外技术配合办法》。1962年,执行铁道部“代办维修军用线路的具体办法”。1963年,为工矿企业代办维修的线路已有66条。1964~1972年,先后与七○三矿和兖州矿务局等工矿企业,签订新建专用铁路线的合同。1972年,路局重新制定对外技术配合的新规定。1973年,补充对外技术配合新规定的内容。并按国家计委、建委、交通部的通知,对工矿企业专用铁路线使用管理情况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至此,路局给予技术配合修建的专用线216条599公里(不包括军用线),其中由工矿企业自行养护维修的60条,其余由路局代办维修。1975年,先后与百善煤矿、莱芜钢铁厂签订配合修建铁路专用线的技术协议。1980年,与湖田石灰石矿达成修建专用线在湖田站接轨的技术协议。1982年,与石横电厂达成修建专用线的技术配合协议。1984年,与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达成辛烯公路穿越铁石铁路线修建便线技术协议,并先后与滕县和新泰市政府就建设立交桥的技术配合达成协议,使市县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方便交通,有利安全。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