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统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统计管理
分类号: F530.1
页数: 8
页码: 383-390
摘要: 本篇记述的是济南铁路计划统计管理情况包括机构设置、计划管理、长远计划、运输计划、修建计划、工业生产计划、统计管理等。
关键词: 济南铁路 计划 统计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置
  建路初期至建国前,胶济、津浦、陇海各局未设专门统一的计划统计机构,计划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个业务处室。1950年,在管理局办公室设统计科。1951年4月,管理局成立计划处,定员25人,下设处长室、工程计划和经济计划两科。同年,成立统计处,下设综合分析统计、业务统计、客货运统计、运营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科。1953年,计划处增设营业支出计划、工业附业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等科,并将工程计划、经济计划科改为修建计划和运输计划科;统计处增设基本建设设备统计科;各分局和管理局有关业务处设计划科,基层站段设专职计划经济员或主任计划经济员。1954年,计划处营业支出计划科、工业附业计划科分别改为运营计划科和企业计划科。1955年,统计处增设统计监察科。1956年,统计处综合分析统计科和基本建设设备统计科合并为综合分析及基本建设设备统计科,撤销运营统计科和统计监察科。
  1958年,计划处与统计处合并为计划统计处;各业务处撤销计划科,成立计财劳人科。1961年5月,计划统计处又分为计划处、统计处。1963年,按照铁道部整顿铁路计划工作的意见,在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客运、货运、运输、房建、材料、工程等处,设计划科或专职计划人员,各主要基层单位设计划室或专职计划人员。1965年,计划处、统计处再次合并为计划统计处。下设综合计划、经济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大修计划、工附业计划、长远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业务统计、统计监察、基建工业劳资统计等科,将运营计划科移交财务会计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统计处瘫痪。1968年6月,成立路局革命委员会后,在生产指挥部下设计统组,负责计划统计业务。1972年4月,恢复计划处,下设处长室和综合计划、经济计划、基建计划及统计等科。
  1978年5月,计划处改称为计划统计处,下设处长室、综合计划、经济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综合统计、运输统计监察等科室,并开始筹建统计工厂。1985年3月,增设长远计划科。到1985年底,计划统计处下设处长室和综合计划、运输计划、修建计划、长远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综合统计、运输统计监察等7个科及统计工厂,定员87人。
  第二节计划管理1949~1950年期间,管理局的计划工作,是由管理局会计处岁计股向铁道部编报年度收支予算。
  1951年成立计划处(岁计股并入计划处)后,学习苏联和中长铁路的经验,开始建立计划管理制度和编制年度分季生产财务计划。1952年,建立由上而下规定控制数字、由下而上编制计划的“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式,采取层层分工负责、集中编制的办法编制计划。规定管理局的机务、车辆、工务、电务、运输、公安、卫生、教育处为部门计划编制单位;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建筑、列车段、一等站、医院、中小学、训练班、公安分处及管理局的总务处为基层计划编制单位;计划处为全局计划汇编单位。计划编制的依据是:上级核定的工作量及控制数字,先进的消费定额、劳力标准、决算资料、技术履历登记卡片、统一的支出会计科目。基层单位的计划草案,由单位首长、计划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携带资料,按规定时间集中到管理局进行编制。各业务处对所属基层单位计划草案进行审核修正,并综合成本部门计划草案,连同计划说明书一并送计划处审核修正。各项计划经局务扩大会议通过后,由计划处汇编上报铁道部。
  1953年,建立年度计划下达制度,各项计划与技术组织措施、集体合同层层下达,逐级贯彻。路局将计划分配限额通知各业务处,并下达各分局年度分季计划;各业务处、分局下达所属站、段、厂、所的年度分季计划;各站段和独立企业等单位,下达车间、工区和小组的季度分月计划。同年,开始推行作业计划:路局和分局编制总作业计划;车站编制班计划和阶段计划;机务段编制段总作业计划和运转、检修及辅助车间作业计划;车辆段编制列检、货修、客修、轮轴、材料、修配等车间作业计划;工务段推行旬计划和月计划;电务部门实行技术作业过程年表和月表。同时,还建立了年度、季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制度。1959年,路局颁发《计划管理办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管理制度一度被废止。
  1972年,恢复实行50年代建立的计划管理制度。1978年开始整顿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制枣。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整顿7个分局级单位的计划管理工作,改革计划体制,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范围,简政放权,扩大分局计划权限,扩权7条16项,主要是自筹资金指标经铁道部批准后,具体项目由分局安排;大修计划扣除部项目后,分局占50%,更新改造计划扣除部局项目及住宅、文教、卫生后的25%由分局安排;工附业及工程系统大修折旧由分局大口单位自提自用;更新改造资金全部上缴,再行分配;路局按人数、住房比例下达的住宅投资额,由分局自行安排。1983年6月扩权10条,划分了大修和更新改造指令性、指导性计划的具体内容。1984年6月扩权2条,更新改革计划除部项目外,分局占70%。同年确定了路局和分局管理项目的划分内容。到1985年,设备大修计划分局级单位安排投资1710万元,为1981年的7倍,占全局大修投资的比重,由1981年的11.4%提高到50%;更新改造计划分局级单位安排投资2250万元,为1981年的18.8倍,占全局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由1981的6%提高到70%,增强了分局计划自主权。
  第三节 长远计划
  1956年,管理局开始编制长远计划。是年编制出1956年至1957年技术改造规划,规划重点是延长股道,提高列车总重。同年还编制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运量测算及货流图。1958年,根据铁道部的规划,编制出在“二五”期间新建10条铁路的计划。但计划均未兑现。1960年,路局成立长远规划领导小组,贯彻“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体现中央与地方、干线与支线(专用线)建设、修路与造车、新线建设与旧线改造、重轨铁路与轻轨铁路、铁路建设与多种经营、洋铁路与土铁路等8个并举,编制出“二五”后3年的规划:1962年货运量为6200~7100万吨,客运量为5300万人。修建津浦、胶济铁路双线,新建伸向煤炭钢铁基地的博山至新泰、泰安至肥城、新泰至临沂、颜庄至沂水4条支线。但1962年实际完成货运量2619万吨,客运量7475万人。泰肥支线辅轨至穆庄,津浦、胶济铁路双线和博山支线开工不久即停工,其它项目均未开工。1962年,突出设备填平补齐和配套,编制出1964至1965年调整规划。1963至1972年10年规划。
  1964年编制“三五”计划(1966年至1970年)。规划重点是:改造津浦、胶济等3条干线,1966年和1970年分别开通津浦、胶济铁路双线,济南、徐州枢纽及张店站区。1965年,编制“三五”补充规划,按战备要求修建济南枢纽1304便桥,开凿山洞建战时指挥部,改建辛店至东营80公里铁路支线,修通穆庄至湖屯10公里的泰肥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编制长远计划。
  1972年,恢复编制长远计划,是年编制出1974至1975年铁路建设规划和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衔接意见。1975年成立路局长远规划委员会,编制出1976至1985年10年规划:货运量1亿吨,客运量6700万人,建成津浦、胶济铁路双线,实现自动闭塞和内燃机牵引,扩建济南枢纽,新建铁路9条1795公里,加强旧线改造。1981年,制定“六五”计划和10年规划,要求货运量1984年前保持稳定状态,以后逐渐增长,客运量5年增长21.3%,津浦、胶济铁路双线及蓝烟线作为旧线技术改造的重点;“七五”期间货运量年均递增3%,客运量年均递增3.1%,完成“六五”遗留的建设项目。1983年,编制“六五”、“七五”计划和1991年至2000年规划设想:客运量“六五”递增2.3%,“七五”递增4.4%;货运量“六五”递增1.4%,“七五”递增6.0%;换算周转量2000年为1359亿吨公里。1985年制订《中长期计划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中长期计划工作范围、管理程序、组织机构和定员等部分。
  第四节 运输计划
  一、经济调查
  各个时期的铁路修建和运输计划的制定,均以经济调查资料为依据。1869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调查了山东的地质和资源。1896年,德国东洋舰队司令底尔匹斯又调查了山东半岛和胶州湾的军事形势和经济情况后,派兵占领胶州湾并攫取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的开矿权。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组织经济调查队,专门进行铁路吸引区的经济调查。日军侵占胶济铁路后,也调查了沿线经济,并将资料汇编成册。
  1949年,按华东财经办事处、铁道部制定的铁路沿线工矿公司调查表,各站派专人调查填报。1951年,铁道部颁发《铁路沿线经济调查办法》,管理局在40个车站试行,并于1952年展开全面调查,共调查了8个市区、20个专区。1955年,按《铁路吸引地区经济调查提纲》要求,整理了前五年各站实际货物到发量,建立经济台帐,并在各分局建立由分局长领导、计划、商务、运输科人员参加的固定的经济调查组织。1958年进行了全面经济调查。
  1962年起,按铁道部《经济调查办法》进行调查,统一领导,三级对口,分区负责,逐级调查,逐级综合。1966年,对重点企业进行了经济调查。
  1972年起,改由各站段组织调查,每年8至9月全面调查,为次年编制计划作准备;2至4月重点调查,落实当年计划。1985年,路局召开经济调查会议,推广济南分局开展调查和建立各站经济调查资料台帐的经验——一年一度进行经济调查,掌握铁路经济吸引区内重点厂矿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产运销关系及各大港口吞吐量等主要内容。
  二、运输计划管理
  1949年以前,由运输和财会部门测算全年运量和收入,不向基层站段下达运输计划。
  1949年按年、季、月编制机车车辆运用计划,下达到基层单位,将基层生产活动纳入计划。从1951年起,编制年度分季生产财务计划,运输计划主要指标是:货物发送吨数、平均日装车数、接运重车工作量、卸车数、运输量、平均运程、静载重、计费吨公里、发送旅客总数、旅客平均行程、旅客人公里、换算周转量。1953年制定下达年度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制度,推行作业计划,各部门作业计划互相衔接,形成整体。1957年,编制全局月间综合运输方案,铁道部在全路推广了这一经验。
  1958年,按照中共中央《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制订生产、财务、计划三本帐,计划指标加大又层层加码,全局第一本帐的计划主要指标:货运量比上一年增加29.4%,客运量增加3.4%,换算周转量增加11.5%。1959年又先后4次变更计划,运量计划越来越大,指标一次比一次高。第一本帐的货运量为7000万吨,第二本帐为9000万吨,比上年实际增加2倍多,由于运量大、指标高,造成运输秩序混乱,事故增加,行车重大、大事故1958年比1957年增加17件,1959年比1957年增加20件,主要运输指标都未完成计划。1960年依照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和加强计划管理和经济调查工作,总结推广博山站加强经济调查,提高运输计划质量的经济和潍坊站旅客计划运输的做法,到1963年,运输秩序和安全生产恢复正常。1966年运输计划是在三年调整基础上编制与执行的,计划的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
  1967年,运输生产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年度计划各项主要指标都未完成,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76%,换算周转量只完成计划的81.2%。1968年,运输计划停止编制。1972年恢复经济调查和编制计划货流图。1979年按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通过经济调查,调整运输计划,客运量下调4.5%,货运量下调2.9%,运输生产稳步增长。1981年后,整顿和改革运输计划管理,由单纯指令性计划转向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缩小路局对分局控制的计划指标范围,路局只控制货运量(煤炭运量等)、装车数、静载重、货物到达量、列车平均牵引总重、货车周转时间、机车日车公里、机车日产量等指标。1985年实行经济责任制后,路局控制的计划指标改为:货运量、客运量、换算周转量、装车数、静载重、货车周转时间、机车日产量;分局对车务段、直属站控制的计划指标是:货运量、客运量、装车数、卸车数、静载重、中转时间、停留时间。同时依据铁道部《铁路计划统计规章》,修订《运输计划编制办法》和《经济调查办法》,整顿运输计划管理办法和基础资料,提高了全局运输计划管理工作质量。
  第五节 修建计划
  1949年,管理局成立概预算编审联合办公室,负责全局概预算的编审。1951年,在计划处内设工程计划科,负责将铁道部下达的基本建设、大修计划进行测算分劈,编制局内年度修建工程计划。当年的重点工程为津浦线桥梁加固、站场股道延长、济兖间增设载波电话等。1953年,对1亿元(旧人民币)以上的基本建设安装工程,未经勘测设计,不予列入正式计划。1955年,将铁道部批准的津浦线各站股道延长工程所需投资列入1956年计划。
  1958年,按铁道都要求,凡限上工程,一律降低价款18%。同年,津浦双线开工,经部批准的限下工程和列入1959年计划的工程均提前上马,造成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急剧膨胀。1959年,贯彻“全党全民办铁路”的方针,津浦双线形成筑路高潮,全局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达1.07亿元。1960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计划,除必要的住宅和学校外,所有非生产性公共福利文化设施一律停建或推迟。1961年进一步缩短战线,投资计划由4650万元核减到640万元,其中津浦双线110万元,胶济双线180万元,其他项目350万元。1963年基本建设总投资1723万元。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1235万元,其中大中型项目1000万元,对当年实际完成与计划有出入的项目,在不超出总投资范围内,直接进行清算,不再调整计划。
  1968年,路局军管会下达基本建设计划891万元,只做收尾配套工程。1969年,对基建大中型项目与小型项目投资进行调整,增加更新改造计划投资。同年4月,辛泰线开工,由山东省投资建设。1971年辛泰线投资改由交通部统一安排,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重点是辛泰线、津浦双线和徐州枢纽续建,并适当安排了部分住宅建设项目。1972年,整顿计划管理,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各项工程严格按照计划规模、内容、标准和投资组织完成,坚持按基建程序办事,并制订下发《铁路运输企业维修、大修、更新改造费用划分办法》,建立《设计任务书》、《计划变更追加通知书》和各种登记簿、台帐、卡片等。1973年,国家计委批复胶济双线计划任务书。1975年,路局颁布《提报重点基建项目设计任务书及初步设计概算办法》,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修建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安排运输急需的工程。1977年,对5万元以上的在建工程进行普查,共清理大中型项目3个,小型项目61个,挖潜、革新、改造项目90个。同年,按铁道部指示,编报津浦双线概算。7月1日,津浦双线拉通。
  1978年,按照铁道部要求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部控项目的投资计划,并合理安排科研、环保、劳保计划投资。1979年,贯彻国务院紧缩基建支出的通知,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基建计划投资一律不得突破,大修、更新改造计划项目不经批准,不作调整,停缓建项目未开工的不再开工,机械设备除配套投产和已订货的外,其余也不再购置。1980年开始,大修、更新改造计划的结余资金可跨年度使用。1981年,妥善安排配套项目,压缩非生产性投资,禁止无计划支出,停建7个项目。1982年,津浦、陇海干线及徐州、连云港、枣庄、烟台4个城市列入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地区,下达了抗震加固工程计划。同年,铁道部批复路局《京沪线客车扩大编组客运设施改造工程》,按近期扩编17辆,到发线有效长500米,站台长450米,大城市多雨地区雨棚400米及客车给水设备安排计划施工。
  1983年,开始由重点抓年度计划向重点抓中长期计划转移;由单纯指令性计划向指令性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转移;由生产型计划向生产经营型计划转移。为实现这三个转移,制订了《加强计划管理的几项规定》和《进一步扩大分局级单位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各分局自筹资金指标经批准后,具体项目由分局安排,大修和更新改造计划扣除铁道部项目后,路局、分局各占50%。1984年,制订《改造运输设备更新改造、大修等项计划管理办法》,深化计划管理改革。1985年,向铁道部编报《京沪线德州——符离集间近期扩能措施的报告》,并提出德州——济南的开行组合列车扩建工程方案。同年10月,制订《计划投资包干办法》,提出1986年重点扩能工程,明确修建计划实行铁道部、路局和分局三级管理体制。
  第六节 工业生产计划
  1953年,管理局根据铁道部下达的计划控制数字和自身掌握的决算定额资料及统计数字开始编制工业生产计划,将工业生产纳入计划管理。此时,工业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总产量、利润、工资总额及劳动生产率等。1956年,工业生产中出现以粗略估计代替计划的现象,造成计划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是年独立工业完成利润计划的430%,非独立工业完成189%,而材料和燃料却超计划亏损7.5倍。为纠正这种现象,加强计划的科学性管理,计划中增加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按综合定额计值的成本指标。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编制了1.2亿元的跃进式计划,不但偏离了为运输生产服务的方向,而且过分追求高产值和多品种。计划全局独立工业由2个增加到10个,非独立工业单位由13个增加到49个,附设各种工厂或车间66个,致使战线过长,比例失调。1959年9月,路局下达《整顿与加强非独立工业企业单位生产经营的方案》,本着“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服务运输”的原则。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钢铁生产集中于孙村基地,水泥生产集中于济南水泥厂,锻铸件和电务器材等产品均作调整和集中;同时,将所有工业生产都纳入到计划内,计划外的工业生产财务活动全部被取消,并健全了计划统计分析制度。1971年,工业生产计划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计划重点是发展“五小”工业,安排了济南水泥厂、济南轨枕厂、通信信号工厂、徐州窑厂、青岛硅酸电池厂等7个项目。随后,7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1981年,贯彻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13个工业厂进行了调整和整顿,调整的厂有:贾汪砖瓦厂、孤山采石厂、装卸机具修配厂、文庄采石厂、新汶制修厂、济南水泥厂、工程机械修配厂、杜科养路机械厂。调整后,工业布局趋于合理。1983年,路局成立物资工业公司,除装卸机具厂、车轮厂、各采石厂外,其余各工厂一律归公司统一管理。工业生产计划由路局下达给公司。1985年,路局下达的工业生产计划,独立工业总产值为2353万元。其中物资工业公司1800万元。该年实际完成产值3061.4万元,为计划的130.1%。
  第七节 统计管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管理局按照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的“统计方案”进行统计,报表种类有客货运量、机车、列车及车辆工作量、机车燃料消耗、员工人数、材料收发存储、线路抢修情况等。其中列车及车辆工作量由统计课根据各车务段上报的原始记录“车长报单”自行计算编制,其他各种报表均由有关单位编制后报统计课,经审核后上报交通部。建国初,统计机构由隶属于管理局办公室的一个统计组发展为统计科。1951年学习中长铁路管理经验设立统计处后,各分局和部分基层单位也相应建立统计机构。自1952年起,先后对机车、车辆、客货运输、劳动工资、基建大修、工业附业、运输营业、技术设备、职工工伤等进行统计;先后制定了《货车运用统计规则》、《运营统计组工作规则》、《机车统计规划》、《机车运用及燃料油脂消耗统计规则》、《机车运用状况统计规划》及细则;同时,建立了综合分析和统计监察制度,推行了中长铁路统计组对运营统计的“三检制度”(自检、互检、领导检)。1953年起,执行铁道部的《铁路统计监察规则》,开展了统计监察、整顿原始记录、清理报表等工作。1954年,根据政务院《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制定了统计监察员工作报告和记录处理办法,并组织检查组对机务、车务等系统进行业务检查、纠正错填、假报等问题。1955年,在统计处内增设统计监察科,并向各分局派驻1名监察员。负责分局的统计监察工作,使上报铁道部的统计资料的错误率比1954年减少65%,济南站列车编组顺序表的正确率由50%提高到90%,出现了济南站高培炎车号小组和济南列车段孟广义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运转车长孟广义填写司机报单1003张无差错。1956年推行“货车甩挂图”和“车号员合格验收办法”,保证统计的及时准确。1957年推行“记名式机车周转图”,扭转机车运用的落后状况。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铁路独具特点的“18点统计”,及机车、货车和客货车检修等各类统计。“18点统计”,由各分局调度所的18点统计组审核汇总各站上报的运输生产完成指标,并根据列车运行图、列车编组顺序表、分界站出入情况编制客货运成绩指标,报统计处业务统计科;业务统计科将分局、机务段上报的统计报表审核汇总成为全局18点统计资料,于每日20点30分上报铁道部计划统计局。调度人员以此为依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编制日班运输计划,并提供给局领导。这一时期的统计手段,除配有简单的手摇计算机、电动计算机外,主要靠手工计算和制表,1955年始在统计处成立机械室,对货物运输到达及旅客运输直通部分,陆续运用机械作业。这一时期,开展了统计资料的积累工作,先后整理编制了1949年度和1950年度的《统计年报》、《1949~1953年度运输统计主要资料汇编》。
  1958年,统计处与计划处合并为计划统计处后,撤销机械室,客货运输精密统计先后移交上海、北京铁路统计工厂代办;统计工作偏重于服务,忽视统计监督,影响统计质量。1960年,整顿各项生产统计指标中存在的虚假和差误问题,仅清查车辆两年就进行了4次,纠正统计工作的混乱现象。1963年,运营报表不再寄送外局加工。为扭转“大跃进”期间统计工作质量不高的状况,建立和完善了全局统一的统计系统,在各机务段设综合统计室,各特、一等站设统计主任,各车辆段设专业统计人员,业务上实行垂直领导,加强对统计人员管理,实行统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并强化基础工作和对统计资料的审核。同时对统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并纠正假报正点、假借备用车压缩18点运用车、多报发送吨数、虚报装车等问题,通过贯彻执行“三检”(自检、互检、领导检)“三保”(及时、正确、完整)制度,对各项重要原始记录进行了整理。
  1967年,路局实行军管后,原有统计机构撤销,统计工作由计划人员代管。1971年,路局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仅设计划统计组,统计业务工作无法全面开展。其间曾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先后出版《1953~1957年统计资料汇编》和《1957~1963年统计资料汇编》。
  1978年改设计划统计处后,统计业务工作开始增强。1979年根据铁道部通知,增设统计监察人员,逐步完善和加强统计工作制度和基础工作,并进行统计改革。1981年填发“统计监察记录”,处理车务、机务统计存在的问题。1982年起,筹建统计工厂、购置穿孔机和分类制表机等机器设备,陆续开发应用电子计算机、汇总报表机处理精密统计,18点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工资、技术设备、统计年报,都由铁道部统一设置程序,用微型计算机汇总报铁道部;并每年定期印发运输统计数字间差误和分局18点统计机务段统计报表质量情况的通报,整顿司机报单填写与交接,使车长填写报单正确率达到90%以上。1984年后,每年进行一次编组顺序表和司机报单质量的检查验收,并通报全局。1985年,贯彻路局“彻底纠正列车正点率中水分的通知”,进行调查、核实、整顿报单,纠正弄虚作假,以假谋私。在这一时期,还先后出版《1963~1971年统计资料汇编》、《1972~1973年统计资料汇编》、《建国35年统计资料》。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