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8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印刷
分类号: U214.6
页数: 3
页码: 369-37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道部材料印刷情况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路用报表、票据、报刊宣传品、零星印刷、塑料胶辊。
关键词: 铁道部 材料 印刷

内容

一、路用报表
  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修建时,分别在青岛和天津建立小型印刷所各一处,主要承印路用报表。1914年日军侵占胶济铁路后,改称山东铁道计理课印刷所。1923年1月,中国政府接收胶济铁路后,印刷所更名胶济铁路局材料处印刷所。1938年1月日军再次侵
  占胶济铁路后,印刷所更名南满铁道办事处印刷所,仍承担胶济铁路路用报表印刷。1939年3月,南满铁道办事处印刷所迁到济南,更名为济南铁路局印刷所,承担《局报》、表格印刷。
   建国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印刷量增多。1955年印刷所更名为印刷厂。同年,铁道部颁布命令,对计划内路用报表做了统一规定。计有:车务、商务、旅客、机务、车辆、工务、行车安全、工程、营业、基本建设、统计、基建统计、卫生、材料、劳动工资、教育、生活、厂务、电务、水电、房建等部门用表1629种。由路局计划处表格库按需要制订计划,交印刷厂承印。1956年计划处表格库与印刷所合并为印刷厂,报表印刷计划由路局负责制订。1957年后,铁道部每年或每隔几年对路用计划用报表种类进行一次调整,有增有减。1970年印刷报表种类最少,为765种11.38万本。1976年后陆续增多,1982年达到2039种183.82万本。1985年达到2212种,161.16万本。
  路局、各分局级单位和基层单位计划外报表,建国初期,每年承印1000余种。1970年承印2130次,13.71万本。1982年承印3583次,40.95万本。1985年承印2000余种,4403次,70.22万本。
  二、票据
  胶济、津浦两路修建时,分别在青岛、天津设印票所,隶属各局会计处,负责印制客货票据。1939年3月,青岛印票所迁济南,所印票据供济南铁路局使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印刷所开始承印客运运价杂费票据。建国后,印票所迁往北京,归铁道部统一管理。之后代用票据增多。1966年共印各种代用票据10. 57万本;收据6000本;运单200本;货签28.67万捆又134.6万张;危险货签8511捆。1976年,印刷各种代用票据7.32万本又20万张;收据12.2万本;货签1702万张。1985年,承印代用票据36.12万本;收据18.9万本;运单6000本;货签4085万张;退票报销证3.8万本。
  三、报刊宣传品
  《局报》 1923年中国政府接收胶济铁路后,印刷所开始承印胶济铁路《局报》,至抗日战争爆发停印。1939年,印刷所迁济后承印济南铁路局《局报》。十六开版本。到1945年3月,共印1777期。3月以后改称济南地方交通团《团报》,共印23期,至5月,因战局紧张而停印。1945年11月21日,印刷所承印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日报》。十六开版本。到1946年6月,共印258期。
  1949年1月21日,华东区铁路管理局《局报》创刊。十六开版本,三日刊,每期印1100份。《局报》全称,后随局名变化而变化。1960年《局报》改为周刊,出版983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刊。1980年4月1日,《局报》复刊,到1982年7月,出版112期后,根据铁道部办公厅的通知停印。
  《铁道工人》报1948年底,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主办的《运输战报》,1949年2月,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党委主办的《职工报》,以及后来由公安处主办的《铁道公安》报、局团委主办的《生产与学习》,均由印刷所承印。1950年6月以后,《运输战报》、《生产与学习》、《铁道公安》报先后合并于《职工报》,易名为《铁道工人》,为管理局党委机关报,八开版本,并改由济南市利民印刷厂承印。1951年4月,又转回局印刷所承印。每期印4000份。从1949年2月创刊,到1985年底,36年间共印5821期,平均每年印报150万份,1985年达到220万份。
  宣传品 自1949年11月开始,印刷所陆续承印局党委、工会、团委编制的各种通讯、宣传提纲和学习材料。50年代初又增加安全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宣传材料。各种
  宣传品承印量每年在8~10万份之间。1966年10月3日,开始承印“文化大革命”的传单,当年印49.8万份。1967年上半年又承印125万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85年底,各种宣传品年承印量除1982年多达24.2万余份外,其余年份均在11~14万份之间。
  四、零星印刷
  文件 1938年《局报》创刊后,路局下达的命令、通令、通知、代电函、报告、启事等文件,多通过《局报》刊登,不另行文,单独印发文件量较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展后,《局报》停刊,路局和分局级单位下发文件剧增,全年共印各种文件11.1万份。1970年最多,这36.76万份。1982年降至10.54万份。1985年升至17.16万份。
  会议材料建国以来,路局党、政、工、团召开的全局性大型会议材料多由印刷所(厂)承印。1966年以前,年均印刷1万份左右。1966年年印2.16万份。1970年最多,达23.56万份。以后逐年减少,1982年仅印5.7万份。1985年全局性大型会议最少,仅印1.3万份。
  其他印刷 自1938年初,路局机关及有关部门所有的信封、稿纸、文件头、记录本以及各种证、卡、卷等办公用品大多由印刷所(厂)承印。建国后仍沿用旧制,各种证、卡、卷1980年前年均印刷20万张左右。进入80年代印量上升,1982年为94万张,1985年达到200万张。信封1970年印24万个,1976年为42万个,1985年达到48万个。各种稿纸和记录本,建国以来年印量在5000~10000本之间。
  五、塑料胶辊
  印刷厂原有各种印刷机械均为骨胶辊(即甘油明胶辊)。质量差,寿命短,春季烂胶,秋季结皮,冬季变硬,直接影响印刷质量。1983年3月,经路局科委批准,拨款7000元,印刷厂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国内先进的塑料胶辊。由机印工孙仰田、孙田汉二人组成研制小组。在资金不足、设备缺乏,既无场地又无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他们在工厂地下室里,与兄弟班组密切配合,修旧利废,改造设备,并走访了数家生产胶辊的厂家,但未获制塑料胶辊的配方。孙仰田大胆提出:“人家保密,咱们自己研制,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自己购置有关书籍,苦心钻研,遇到问题到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不懂得的外文符号就到处求教。经过几十个日夜努力,确定了配方。7月中旬,试制一批产品,经测试有50%的塑料胶辊达不到最低标准要求。他们不灰心、不气馁,继续深入研究,共计找出20多个影响质量的原因,重新制定配方和工艺流程图,终于在年末试制成功首批合格的聚胺甲酸乙脂胶辊(塑料胶辊)。1984年2月开始小批量生产,并陆续安装本厂印刷机械上。经试用,塑料辊硬度适宜,耐水、耐油、耐磨,温度、着墨、抗染性能良好,而且成本仅为骨胶辊的一半。1984年生产对开塑料胶辊242只,四开塑料对开胶辊316只,获利5000元。同年11月16日通过局科委技术鉴定,并获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又产对开胶辊1425只、四开胶辊1137只,获利4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