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械修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8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机械修造
分类号: U262.6
页数: 4
页码: 364-367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道部机械修造情况包括机床大修、工程机械大修、轨道车与铁平车大修、机械动力设备制造、轨道车与铁平车制造、液压千斤顶制造、铁路专用设备制造等。
关键词: 铁道部 机械 修造

内容

一、机床大修
  1966年以前,全局各基层单位的各类机床大修,均由机床所在单位或委外进行。1964年7月,路局开始在原新汶钢铁厂旧址筹建机械设备修理厂。1966年1月建成投产,定名为济南铁路局新汶机械修理厂(简称机修厂),隶属路局机务处领导。全厂共有职工128名,各种机械设备32台。采用“走出去”,即职工携带工具到机床所在单位施修;“运进来”,即各单位将机床运至厂内的办法进行施修。投产当年共试修各种机床3台。徐州机务段1台由比利时进口的动轮镟床年久失修,停转一年。机修厂派10名职工到现场施修。这台机床床身滑动面不等高相差3.5毫米,在没有大型龙门刨床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刮刀铲削找平;将原来的皮带塔轮改成变速箱,由三角皮带进行传动;还在车床两端增装轴径刀架,保证了变速的安全性,增大了机床的扭距,扩大了机床的加工范围,使之成为一台多功能联合动轮镟床。经试车性能良好。
  60的代中期,路局所属各单位使用的机床,大部是旧的塔轮变速皮带传动装置,耗电量大,效率低,安全性能差。对此,结合
  大修,把机床由天轴改成单轴传动,便成为当时机床大修的重要任务。机修厂曾派人到各地学习旧机床改造经验。学习和改进了深阳铁路局机修厂的简18车头箱、沈阳机床厂的简20车头箱和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的4.5车头箱,与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床单体变速箱、进刀箱、溜板箱等相配套,开展机床改造工作。自1966年投产后1970年底,共大修各种机床278台,其中结合进行改造的达208台。年均大修55.5台。
  1970年7月以后,机修厂设备和技术力量,以及机加工能力都有一定的增强和提高。但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机床年送修量仍在50~60台之间徘徊。1974年仅为48台,占年计划送修量349台的13.8%,造成工厂亏损。1975年后,机床送修量逐年增加。1983年机修厂改属路局物资工业公司领导,更名为济南铁路局机械设备厂。并开始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在保证完成局内机床大修任务的前提下,承接路外机床大修。1984年承修局内计划外机床34台;路外机床3台。1985年承修局内计划外机床18台;路外机床16台。
  1985年底,机修厂共有职工248人,各种设备132台。自1966年1月投产至1985年底,共承修各种机械设备1398台。其中主要的有:旋床758台、刨床246台、钻床122台、锯床33台、空气锤69台。年均大修量69.5台。
  二、工程机械大修
  1972年前,工程机械的大修由使用单位或委外进行。1972年5月,原隶属工务处的济南工务机具修配所划归线桥大修总队后,开始承修推土机、拖拉机等,当年完成3台。1975年,工务机具修配所划归工程处,更名工程机械修配厂,工程机械大修的品种和数量陆续增多。1977年开始承修汽车和内燃机。1981年又扩大到铲运机、发电机组、拌和机、叉子车等十几个品种。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机械大修的工艺标准、检验规范和检验制度。全年共修各种工程机械91台。1983年,工程机械修配厂划归物资工业公司领导,更名为工程机械厂后,每年由路局设备办公室根据各基层单位的申报计划,安排工程机械(包括汽车)大修计划。年大修量稳定在90余台。
  随着工程机械的不断更新,一些耗能量高的拖拉机、装载机、发电机组、内燃叉子车、汽车以及其他型号的工程机械相继淘汰,工程机械大修业务量有所减少。1985年共大修80台,较前几年年修量减少10余台。
  三、轨道车与铁平车大修
  1954年,徐州工务修配所开始承担轨道车大修业务,当年修12台。以后年修量略有增加,到1957年年修量达到16台。1958年11月,工务修配所迁济与篷布衡器修理所合并为济南铁路机械厂后,又承担了铁平车大修任务。1966年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轨道车、铁平车的年修量维持在10台左右。1977年年修量最高,大修轨道车13台、铁平车31台、共计44台。后随工务、工程和线桥大修部门配属轨道车、铁平车数量的减少,大修任务逐年下降。1983年工厂划归物资工业公司领导后,全年大修轨道车12台、铁平车20台,共计32台。1985年只大修轨道车16台。
  1954~1985年,累计大修轨道车261台、铁平车279台。
  四、机械动力设备制造
  自胶济铁路建成至建国前夕,局内的机械动力设备主要靠进口。建国后,陆续转向从国内购置。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有些基层单位为解决运输生产之急需,土法上马,自己动手,造了部分机械动力设备,发挥了一定的效能。不久,终因质量不佳,相继淘汰。
  1967年,新汶机械设备修理厂为增强自身设备能力,着手自造。次年2月,首次生产2.8千瓦和4.0千瓦电动机各2台。1969年,首次生产C620—1车床和B665牛头刨床各2台,20吨拉床、锥孔机、木工车床、刨床、5吨天车各1台。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国内机械动力设备供应紧张。为满足局管内各基层单位提高机械加工能力的需要,开始制造机械动力设备,供各单位使用。后随本厂设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动力设备的产量和品种陆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到1980年底,共计制造各种机械动力设备1683台。其中主要产品有:C630—1M车床54台、C620—1车床142台、C616车床6台、立式和摇臂钻床46台、牛头刨床104台、Z35摇臂钻床5台、Z525钻床3台、Z32K钻床12台、2.8千瓦电机589台、J02—42—4型5.5千瓦电机118台、J02—51—4型7.5千瓦电机142台、J02— 51—4型电机48台、JR型11千瓦电机3台,。还与外单位协作制造Z195柴油机174台。
  1980年以后,国内机械动力设备可以满足供应,机械设备厂即停止机械动力设备的生产。
  五、轨道车与铁平车制造
  1962年路局机械厂(1963年改为工务机具修配所)开始试制轨道车和铁平车。到1965年年产量分别达到16台11台。1966年成为定型产品。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产量不稳,两种车每年只生产5~6台。1977年开始好转,年产两种车14台,1980年达到20台。1981年,轨道车和铁平车的需求量减少,只生产轨道车5台,次年全部停产。
  六、液压千斤顶制造
  1978年3月,济南工程机械修配厂(1983年更名为工程机械厂)根据铁道部专业设计院设计的液压卧式千斤顶图纸,开始试制,6月完成样品。液压卧式千斤顶最大顶力为200吨,构造行程为500、550和700毫米三种规格,在桥梁施工中顶推法和顶拉法均可使用。样品经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当年产12台,合格3台,合格率仅为25%。后经总结经验教训,1979年又产83台,合格率达到80%。1980年7月16日,铁道部科学技术局和基建总局在济南工程机械厂召开技术鉴定会议,通过了对200吨液压千斤顶的技术鉴定,获得技术鉴定证书,并转入批量生产。当年产131台,1981年年产24台,1982年产53台,1984年产122台。由于卧式液压千斤顶吨位适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能在铁路、公路立交桥和涵管施工中广泛应用,深受用户欢迎。
  1985年,济南工程机械厂又先后设计制造了用于桥涵顶进配套控制设备的KD1型、KD2型电器集中控制台和TDW1型、TDW2型、TDW3型液压泵站,与卧式液压千斤顶三者组合一体,实现自动控制。年产量猛增至269台,销往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
  七、铁路专用设备制造
  风动架车机1980年,新汶机械设备修理厂(1983年更名机械设备厂)根据车辆部门修车的实际需要,参照各车辆段自制的土架装置,经过改进设计,制造了JC18—1型风动架车机。当年产28台,供济南西车辆段使用,效果良好。1982年,又为徐州车辆段生产12台。1984年又为兖石铁路生产36台。JC18—1型风动架车机,具有机体结构紧凑、性能可靠、操作方便、价格合理等优点,局内外车辆部门纷纷前来订货。1985年,机械设备厂根据用户的需要,又设计制造了升高度920毫米、1040毫米、1170毫米,顶起重量9吨,并配有集中控制台的JC18—2型风动架车机16台,远销西安、贵阳等铁路分局。
  车轴轴端钻孔攻丝机1983年,为把运用中的车辆轴瓦改装成滚动轴承,济南车轮
  厂急需车轴轴端钻孔、攻丝设备。机械设备厂研制成功1台集钻孔与攻丝于一体的ZG24— 1型滚动车轴轴端钻孔攻丝机。20分钟可加工一根车轴,满足了车轮厂的需要。后经进一步改进,制成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精密度高,噪音小,操作方便的ZG24— 2型滚动轴端钻孔攻丝机。1984年生产1台,1985年生产8台。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太原、沈阳、集宁、江岸、西安、贵阳、昆明9个车轮加工厂。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