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电器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电器材
分类号: U262.7
页数: 3
页码: 362-36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道部工电器材情况包括道岔、线路配件、电缆、通信整机、蓄电池、1973~1985年蓄电池生产经营情况表。
关键词: 铁道部 工电 器材

内容

一、道岔
  胶济、津浦和陇海铁路建成通车后,线路维修所需道岔及配件,均需从国外购置。1952年,刚刚建成的徐州工务修配所开始试制,当年生产道岔6组、尖轨2根、岔心12副。1953年后,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量逐年有所增加,满足了部分线路维修的需要。1958年11月,徐州工务修配所迁至济南与篷布衡器修理所合并为济南铁路局机械厂(1963年更名为工务机具修配所),继续生产道岔及道岔配件。至1976年年均生产道岔73组、尖轨125根、岔心119副。但产品规格较少。自1967年起,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成组道岔生产被迫停止,只能生产少量尖轨和岔心。1976~1979年,年均生产尖轨226.4根、岔心86.3副。1980年年产尖轨422根、岔心36副。1981年,工程机具修配所将道岔、尖轨及岔心的生产任务转交给新建的张店养路机械厂。当年生产尖轨332根、岔心26副。1982年张店养路机械厂改称张店工务机具修配厂,改造了旧有设备,改善了检测手段,产品品种由5种增至22种。并能够生产复式和菱形道岔。年产道岔6组、尖轨660根、岔心34副。1985年年产道岔28组、尖轨720根、岔心93副。产品除供应本局使用外,尚有部分销往局外。
  二、线路配件
  徐州工务修配所于1952年开始生产少量夹板、螺栓和道钉。1955年开始生产防爬器,年产7249个。1958年11月,工务修配所迁济与篷布衡器修理所合并为济南铁路局机械厂后,继续生产防爬器。1963年1月,厂更名为济南工务机具修配所,并增加夹板生产。1966年工务机具修配所与工程机具修配所合并为工程机具修配厂,防爬器与夹板生产任务不变。从1955年到1970年底,16年累计生产防爬器42.27万个,年均生产2.64万个。从1963年到1970年底,8年累计生产夹板7.38万块,年均生产9225块。1975年工程机具修配厂更名工程机械厂,工务器材生产任务、品种和规格不变。进入80年代后,国家对防爬器、夹板的供应量充足,工程机械厂的产量逐年减少。1984年在生产夹板3542块后,即停止工务器材的生产。
  1977年,新汶机械厂为开拓新产品,开始生产轨距拉杆,当年产7039套。1981年开始生产垫圈,年产41万件。1985年年产三种规格的轨距拉杆1.13万套、垫圈40万件。从1977年至1985年的9年中,累计生产轨距拉杆6.88万套、垫圈309万件。
  1981年,张店养路机械修理厂建成投产后,除生产道岔及其配件外,还开发生产了一些其他工务器材。1982年厂更名为张店工务机具厂,年产轨距拉杆600套。1983年产2222套。1984年年产防爬器3.38万个,1985年达到9.21万个。
  三、电缆
  1968年末,根据铁道部建议,济南电务修配厂成立电缆生产会战组。经过一年的筹建,于1970年试制成功7芯以下信号电缆。经测试,达到铁道部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定名为PVV电缆,年底正式投入生产。1971年1月,济南电务修配厂更名为济南通信信号工厂(1983年改为济南电务工厂),并试制成功4芯长途通信电缆,月产量50公里左右。1972年又试制成功全塑市话电缆,样品经国家交通部有关部门鉴定合格后,确定济南通信信号工厂为部定点HYV市话电缆生产厂。同年还试制成功耐寒级特软塑料护套4~6芯船用电缆,当年产363.5公里,次年又产370公里。后因铁道、交通两部分家而停产。1973年,通信信号工厂建成电缆车间和电缆生产流水线,能产58种规格的市话电缆和9种规格的信号电缆。年产HYYV双护套市话电缆479.8公里,信号电缆25.9公里。1974年市话电缆年产610.7公里,1975年达到911.2公里。1976年,为满足津浦铁路双线信号工程的急需,生产信号电缆570公里。1978年,电缆生产新增HYYV100对内装型市话电缆和PYV—2P型内装信号电缆。市话电缆年产量达到1035公里,信号电缆年产量达到178.2公里。1980年,采用聚乙烯浓熔母料,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增强了芯线绝缘和抗老化强度。当年产市话电缆954.6公里,信号电缆307.1公里。1982年5月,试制成功综合扭绞型电缆,次年又改造了大成缆机,可产4~61芯20个规格综合扭绞市话电缆。1984年,购进星绞机后,又可生产综合扭绞信号电缆,为信号电缆生产开发两大品种38个规格。到1985年,电务工厂年产近200个规格电缆1844.9公里。其中市话电缆1046.9公里;信号电缆751.1公里;广播电缆43.9公里。产品销往路内外。
  四、通信整机
  晶体管通信机
  1965年6月,由正在筹备中的济南电务修配所(1968年正式定名为济南铁路局电务修配厂)开始试制,并陆续生产了少量晶体管会议分机、电报机和车站调度机,安装在部分站、段使用。因质量欠佳于1972年停产。
  无线电机车信号机
  1967年初,由济南电务修配所试制成功。先后生产机车接受机22台,发射机24台,安装在济南至德州间使用。因质量不佳,1969年路局电务处组织济南、兖州电务段和电务修配所共同进行研究和改进后,定型为JT—69型,并开始小批量生产。1972年终因质量不过关而停产。
  长途自动转换机
  原由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和济南通信段共同试制,1967年转至济南电务修配所继续进行。将原半自动转换装置改为全自动转换装置,试制成配合自动交换机47型和ST型自动转换机。共生产4台,1970年分别安装在济南至青岛、济南至徐州、济南至张店、张店至博山间使用,效果良好。因已满足全局需要,随即停止生产。
  无线电转接机
  1975年8月,由济南通信信号工厂试制成功,定名为YWZ—1型。首批生产总机1台、分机12台。9月,安装在济南至泰安间试用。1978年9月,为提高质量,将无线转接部分进行技术改造,定名为YWZ—2型。1979年4月,铁道部电务局、铁道科学研究院、济南铁路局及其他有关单位在济南召开技术审查会,通过技术鉴定。会后,又将原投入生产的YWZ—1型改为YWZ—2型。到1981年底,累计生产792台。后因销路不广而停产。
  电缆自动充气机
  1975年由济南通信信号工厂开始研制。先后试制成4型、4—4型和2型充气机。1977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1年底共生产306台。1981年又试制成ZCS—1—7型和ZCS—1—14型充气机,并进行小批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电路作了改进。1984年获局级技术鉴定书,1985年获山东省科技三等奖。自1981年到1985年,共计生产各种型号充气机420台,供路内外使用。
  五、蓄电池
  1958年以后,铁路专用燃油手信号灯逐步改为蓄电池手信号灯。所需蓄电池全靠购置,且需要量逐年增加。1971年3月,青岛铁路分局派李元庆等同志在女姑口林场内开始筹备生产手信号灯蓄电池。他们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制做简易工具设备,在临时厂房里进行研制。9月,样品试制成功。10月,产品参加路局“五小工业展览会”,受到路局领导表扬。随即进行试生产。
  到年底共产蓄电池600块,发到站、段试用,效果良好。1972年6月,电池厂在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四方车站西侧)开工兴建,年底建成。占地面积为43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4.5平方米,总投资18万元。1973年1月正式投入生立,产品自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年共产蓄电池1.57万块,产值11.28万元,获利2.41万元。可以满足全局需要。后随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蓄电池产量亦随之增加。1978年年产量达到2.39万块。1980年10月,电池厂作为一个车间并入青岛铁路分局运输营业所(后改为汽车管理段),产量下降。后经整顿,产量回升。自1981年起,电池厂每年召开一次产品订货会,蓄电池销售范围由本局向外局和路外厂矿企业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全厂职工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活动。1982年自行设计和生产了半密闭式铅酸蓄电池,解决了原产蓄电池渗漏电解液的难题。并将燃煤化铅烘干窑改造成电热管加热,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1983年又采用远红外烘干室,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充电机和具有照明、显示信号功能的巡道工、检车工专用灯具,供应局内外。1984和1985年实现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1973~1985年生产经营情况,见表106。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