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车车辆配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车车辆配件
分类号: U260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机车车辆配件情况包括闸瓦、轴瓦、注水器、铸铁件、铸钢件、铸铜件、球铁件、锻钢间。
关键词: 机车 车辆 配件

内容

一、闸瓦
  路局配件厂1959年3月投产之前,全局机车、车辆所需闸瓦,全靠购置。投产后开始生产部分闸瓦供机车、车辆检修使用。先是用手工造型浇铸,日产550块(每块重10公斤左右,直至1970年均以块为单位计算产量),年产16.78万块。1964年,对闸瓦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建成“拉包线”,日产达到1005块,年产达到30.65万块。1966年路局投资36万元,兴建半自动闸瓦生产流水线,1971年6月建成投产,每个造型工人的日产量由流水线建成前的0.44吨提高到0.85吨,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流水线不能正常运转,产量不稳,1975年实际年产量为2392.8吨。1976年后,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产量不断提高。1985年年产量达到3683.8吨。
  二、轴瓦
  1962年,济南配件厂开始生产球墨铸铁轴瓦,供局内及外局使用。由于设备简陋,缺乏经验,生产效率很低,年产3万块(每块重12公斤左右,当时计算产量是以块为单位)。1977年年产轴瓦136.6吨。1981年4月,在路局科研所的支持下,建成轴瓦加工自动线,轴瓦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年产量达265.4吨。
  三、注水器
  1962年以前,局内蒸汽机车注水器及其零部件,均需向铁道部部属有关工厂购置。1963年,济南配件厂开始生产X10注水器部分配件。由于设备、技术、材质等原因,产品质量较差。1970年,将砂模铸造改为铁模铸造,质量有所提高。
  为满足铁路运输的需要,1984年1月,配件厂接受了生产成套注水器150套的任务。经过半年的筹备和研制,于7月份开始试生产。第一次生产X10注水器33套,成品合格率仅占52%。随后,翻砂和机械车间分别成立X10注水器QC小组,以提高注水器质量为课题,展开攻关活动,年底生产成品69套,占年度计划的46%,产品合格率亦有所提高。1985年,铁道部下达生产任务为205套,实际完成260套,产品合格率达到95%。
  四、铸铁件
  1959年3月,济南配件厂投产时,铸铁件生产只有1台土化铁炉,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品种少、产量低。次年增设1台化铁炉,年产铸铁件2399吨。1961年,由于原材料短缺,年产量降为1168吨。1962年后,通过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开展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大练基本功活动,建立健全各项技术负责制,生产形势逐年好转,铸铁件产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1965年年产各种铸铁件2829吨,创投产后最好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展后,铸铁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量逐年下降。1973年和1974年均未完成路局下达的生产计划,且废品率高达11.1%,比规定4.0%高出7.1个百分点。每吨产品成本比定额高51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铸铁件产量和质量稳步上升。1978年年产3832吨,废品率仅占3.3%,比规定低0.7个百分点。1980年后,配件厂开展了以“安全、优质、高产、低耗”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铸铁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84年年产量突破4000吨大关。1985年年产量达到4274.8吨,废品率为2.4%,比规定低1.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铸钢件
  1971年,由工程机具修配厂(今工程机械厂)开始筹建铸钢车间,直至1976年初方才建成投产。当年产铸钢件54吨。品类很少,只有岔心、夹板等。1981年,开始增加铸钢止轮器(铁鞋)生产,供应车务系统调车使用,年产量为2至4万只。由于止轮器的需要量的增加,铸钢件生产连年上升。1983年年产量达到315.7吨。
  1984年,工程机械厂由工程总公司划归物资工业公司后,努力开发新产品,先后试制成功缓冲器导板、轴箱垫板、P50上心盘、转6闸瓦托、转6制动梁支柱、汽室阀体、汽缸鞲鞴、动轮轴心托板和转8闸瓦托等17种机车车辆铸钢件,年产量达到446.9吨。1985年年产量达到603.3吨,部分闸瓦托销往国外。
  六、铸铜件
  机车、车辆的铸铜配件一直靠购置。1962年,配件厂翻砂车间成立铸铜小组,自制化铜炉1盘,因陋就简,开始生产铸铜件。年内完成22.5吨,占路局下达生产计划27.3吨的82%。后经改善设备和提高生产技术,到1965年年产量达到112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铸铜小组一直坚持生产,尤其是1972年,在全厂其他各项生产指标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唯有铸铜小组完成铸铜件生产206.4吨,比路局下达的160吨的生产计划超额46.4吨,废品率仅占2.5%。1973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连续三年未能完成生产任务。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铸铜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局下达计划148吨,实际完成167.2吨。以后每年都稳中有升。1983年完成176.4吨,1985年增至201吨。
  七、球铁件
  济南配件厂球铁生产始于1960年。当年产量为188吨,主要产品有机车热水泵、排水塞门、自动排水阀,车辆风表、万向接头等30余个品种。1961年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产量降至125吨。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球铁件生产陆续回升。1963年年产达到219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产量连年下降,加之原材料供不应求,至1976年被迫停产。1977年恢复生产,年产279.3吨。1979年后,又开发了各种直角阀、截止阀、暖气减压阀等品种,特别是机车汽缸涨圈料改用球铁件后,产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达到762.3吨。1981年后的产量,基本稳定在700吨左右。1985年年产量为690.6吨。
  八、锻钢件
  1959年3月,济南配件厂投产时,只有1盘土烘炉,手工操作。主要产品有钩舌销和螺栓等,品种少、产量低。年末,增加300公斤空气锤1台,1960年年产量达到173吨。1962年,信号工厂与配件厂合并,增加部分人员和设备。1964年又添置750公斤空气锤1台,年产锻钢件为175.4吨。主要产品除购销、螺栓外,增加了月牙板滑块、闸瓦托吊等10余个品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展后,尽管锻压设备不断增加,锻钢件产量却在94~198吨之间徘徊,造成资金亏损。1974年,在拥有11台锻压设备的情况下,计划生产325吨,实际只完成152.7吨,每吨成本比定额高出463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锻钢件生产恢复正常。年产量稳定在300吨左右,年年超额完成路局下达的生产计划。1981年年产280.1吨,产品合格率达到99%;1985年年产333.9吨,产品合格率达到99.48%。产品品种主要有;水表框扣、过热管弯头、洗炉堵、易熔塞体、十字头圆销、连杆肘销、万向接头、枕弹簧箍、轴箱螺栓等。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