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设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设计
分类号: U212.3
页数: 4
页码: 328-33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路勘测设计情况包括线路站场、桥梁涵洞、设计方法、基础设计、桥梁设计,通信信号、通信设计、信号设计,房建水电。
关键词: 铁路 勘测 设计

内容

一、线路站场1954年设置线路场组,承担铁路基建工程各类线路和站场的设计,以及外委铁路专用线设计和设计文件审查工作。当时侧重于线路补强和站场改善、扩建设计,技术处理较为简单。主要设计了津浦铁路于官屯——蚌埠间71个车站和淮南铁路孔店等6个车站的延长股道工程,以及张店、蚌埠两个车站的改善和徐州东运转场的扩建。1958年津浦双线德州——蚌埠段第一期工程修建时,设计人员分散到工程大队边设计、边施工。1960年后设计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处理逐渐复杂。1964年开始安排了运输繁忙的徐州——蚌埠段津浦双线第二期工程线路站场的设计,结合双线设计,对陈旧和不符合Ⅰ级铁路线路技术标准的既有设备,也进行了改进与加强设计。同时,对陵家桥与西寺坡、曹老集与新马桥间路基病害地段,经调查研究,分别采取了抬高路堤、翻挖陷槽、换填渗水土壤或封闭顶层等技术措施。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设计正常工作被打乱。1971年恢复设计工作。1972年后转入正常轨道。重点进行枢纽和车站的扩建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铁路专用线设计。针对设计面宽、工种复杂、总体性强、技术处理难度大的情况,对站场扩建设计,从经济、行车等数据资料可行性的调查研究,加强了设计方案的选优工作,并采用新型设备,提高调车作业能力和安全系数。对孟家沟编组场的设计,采用了全国少有、路局首次使用的机械化驼峰,缩短了咽喉区长度,提高了列车解体速度;万德——界首、大河——泰安的关键坡段,采取展线降坡方法,解决了津浦铁路最困难地段的线路坡度,提高了区间通过能力。70年代后期,改革了以往繁琐的三角分析法或角图法进行平面计算,研究出用解析法推导线间距计算公式的新方法,开始成功地编制线间和警冲标计算的电算程序,为后来开发应用电子计算技术创造了条件。1985年总体设计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在参加山东省临沂地区组织的坪上——岚山头36公里地方铁路投标竞争中,以方案好、投资省、收费低的优势取胜。此外还结合路局实际情况,共设计了17种线路工程设计通用图,作为部颁标准图和设计院常用图。
  二、桥梁涵洞 设计方法1950~1960年间,桥涵的设计制图采用复制大活板(二底图加填尺寸、标高等)的方法。这个时期,还编制了桥涵设计手册,方便了现场设计。1963年进行“设计革命”时,强调精心设计、内容详尽。并且对采用新工艺的桥涵增加了施工方法设计。70年代末,在设计中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技术。先后与北京等铁路局合作,将电算用于多孔连续框架结构计算,编制和移植PC—1500袖珍机程序10余项,用于水文、结构及工程数量计算,利用微机进行辅助设计,绘制单双孔、正斜交、整基、分离式基础盖板箱涵图样。
  基础设计1950~1960年间,桥梁的基础设计多采用围堰排水和明挖、扩大、木桩、沉井基础。1960~1985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降、排水措施多样化,先后结合地基处理,基础设计采用换填法(换填砂石及灰土等)、钢筋混凝土联合基础,挤密砂桩、排水砂井、大型沉井、混凝土管桩及钻孔灌注桩、高低桩承台、强夯法加固地基等。
  桥梁设计1950~1960年,广泛采用苏联标准图,引用钢筋混凝土梁,跨径不超过16米。此梁较工字钢梁可减少维修工作量。1960年后,自行设计了中—22级钢筋混凝土薄板梁通用图,并应用于平原低填土地区,新建桥梁和站场改扩建。1970年后,桥梁设计逐渐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低高度道岔梁、无碴有枕梁等梁式结构以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1980年后,除大跨度钢桁梁及梁高受限制的桥梁用栓焊钢梁外,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被广泛采用。并且在城市立交桥的设计中,已从梁式桥发展到钢筋混凝土单孔和多孔连续箱型结构。
  三、通信信号 通信设计1950~1959年间,通信外线都按架空明线路设计,电杆是木质素材或注油材杆。行车室和扳道房采用磁石电话机,调度电话按苏联式直流脉冲信号调度话机设计,先后设计了津浦铁路各站延长股道及济南等站的通信和蓝烟铁路烟台站扩建、济兖铁路支线修复工程,以及养路通信线路工程等。1960~1969年,随着信号更新,通信随之配合设计了扳道房的单音频话机、调度的双音频话机、站场调车作业的扩音对讲机与通话柱、扩音大喇叭,改变了传统的旗语信号,提高了作业人员间的对话联络、传递信息的效果。此外,还先后设计了胶济铁路张店和坊子列检所扩音对讲、青岛和张店站通信楼扩建、津浦铁路泰安中继站搬迁配合工程、张店——东营通信电线路等。1970~1979年,首次成功地设计了通信干线60路双缆地下电缆和站场电缆,以及主要干线调度电话的无线列调等。这期间还设计了津浦铁路兖州区段站和泰安站通信配合、白马山200门、兖州及泰安400门纵横制自动总机、泰安、邹县站扩建及新建候车室的通信配合、济南——泺口通信明线改电缆及济南西上行编组场电缆管道工程等。1980~1985年,地区电缆设计由5~50对发展到100~200对。站场扩音还专门设计了扩音电缆。为适应大站电气集中和区间自动闭塞信号的全面实行,设计了集中电话机及区间接转机,扳道电话采用共线自动电话机;设计由微机操纵的调车作业单自动化;开如设计了站场、调车、客运及列检无线电台对讲等和各专业间的通信专线电话。还设计了地区自动电话1000门纵横制自动总机。先后完成了蓝烟铁路9个车站技术改造和津浦铁路济南、泰安、邹县、兖州等站舍、货场工程的通信设计。
  信号设计建国初统一信号显示方式后,对使用联锁箱的津浦铁路德州——浦口间各中间站,设计了通过臂板、增加通过进路联锁和站内正线道岔安设转换锁闭器等,提高列车在站内的通过速度。之后,又对津浦铁路于官屯——蚌埠间各站延长股道工程设计了非集中机械臂板信号。1958年,在津浦铁路复线工程信号配合设计中,各车站增设了出站信号机、采用臂板电锁器联锁,设计区间闭塞为简易复线半自动,并与出站信号机构成联锁关系。防止了两站间值班员办理闭塞时发生人为错误。1960年以后,在胶济铁路线上增设了出发信号机,并改为臂板电锁器联锁,区间改为路签半自动闭塞,逐步过渡到采用部颁4型半自动闭塞。还结合站场改扩建,对电源可靠的车站设计了手柄式色灯电锁器联锁。1970年后,为提高列车通过能力,改善了信号设计;站内联锁采用电气集中,区间为复线移频自动闭塞。主要承担了津浦铁路兖州和泰安站的电气集中设计和济南枢纽内各站及胶济铁路淄河店、普通等站过渡工程的信号配合设计。1980~1983年,在新建胶济铁路东风站机械化驼峰编组场及大站电气集中设计中,借鉴外单位经验,竣工验收一次试车成功,效果很好。电气集中和驼峰两项设计,均荣获铁道部乙级优质工程奖励。1984年运用微型计算机设计了徐州枢纽工程茅夹联络线17公里区间自动闭塞和九里山、茅村、夹河寨、沙塘、杨屯、周宅子等站电气集中工程,效果良好。1985年将程序移置到新添置的IBM型微机上后,不论站场大小,能一次完成一个站的配线设计。
  四、房建水电 建国初期,一般小型站舍和机务、车辆生产房屋由管理分局主持设计,以迅速恢复战争损毁的房屋及设施。1952年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设计了各类简易平房宿舍,缓解了职工住房的紧张。1954年,成立房建设计组后,设计任务主要是填平补齐配套和技术改造,建筑设计注意使用功能。设计了路局通信楼、济南中心医院和堤口、白马山铁路住宅区等房屋。这些建筑结构合理,方便适用。1960年后,设计注重建筑功能并改进造型。工业建筑中的机务段修车库设计采用了后涨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房架,一部分民用建筑设计也采用先涨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信号楼增设了外眺廓,改善了望条件;学校教学楼设计采用遮阳板方案,使光线更加柔和;住宅设计增设了阳台,丰富了立面造型。1970年,承担了新建枢纽房建工程的全部设计,包括站场、水电配套的总体设计。站场设计,把工区、列检所等平房集中为多层建筑,节约了用地;同时采用了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推广使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对大面积跨线货棚,采用9米柱距、货物仓库采用门式钢架结构与上反钢板门等新型设计,改善了货运作业功能。此间,还先后设计了多层框架结构的济南水泥厂;8层框架结构、附有五级人防地下室的路局会议招待所;门式钢架的邹县站货物仓库等各类新型房屋。1980年后,随着大型公用建筑、高层建筑、复杂的工业建筑的不断兴起,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更注意建筑造型和立面处理。临街建筑设计采用彩色马赛克墙面装饰;文化遗址地区设计适应民族风格;高层建筑设计采用框剪结构;高填土地带设计采用强夯。先后设计了外装饰为民族形式的兖州站旅客候车室;采用新颖墙面装饰和带有升降乐池的济南铁路文化宫。同时,民用建筑还采用通用图、标准图设计。1984年标准设计的墙身LJ103设计,获得山东省的三等奖;电气设备安装图集获山东省优秀设计奖;单体设计给水泵房无底阀吸水装置设计,获山东省单项奖。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