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勘测设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勘测设计
分类号: U212.2
页数: 7
页码: 325-331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济南铁路勘测设计情况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勘测设备、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勘测,设计、线路站场、桥梁涵洞、通信信号等。
关键词: 济南 铁路 勘测设计

内容

第一节 管理
  一、机构设置 建国前,局管内运营铁路的技术改造,均由工务处或工务段、建筑段自行组织勘测设计。建国初,组成抢修队、桥工队全力修通铁路。基建、设计、施工无严格分工,一些运输急需的零小基建项目,由各工务段、建筑段自行设计。1953年,路局成立设计科,为局直属勘测设计生产单位。配有少量的线路、桥梁、房建、通信、信号、勘测设计人员。1954年改称设计事务所,下设线路站场、大型建筑、房建、特设和综合5个专业组。1956年建立测量队,负责测量和钻探,有测量工20人,钻探工10人(其中包括地质专业技术人员)。1958年初,设计事务所划归基建处领导。同年7月津浦双线全面开工,设计人员分配到各施工单位。1960年设计人员陆续返所。1966年设计事务所改称工程勘测设计队,隶属工程总队。1968年,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因而勘测设计停止工作。设计人员集中学习,参加劳动,工人并入第三工程大队。1971年,大部分人员归队,并从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等单位调入26名测量工充实队伍。实行设计人员与测量工人混合编制,按重点工程地区划分5个综合设计班,另设预算组、后勤组与钻探班。1972年撤销综合班,设计人员与测量工分开编制,建立线路站场、桥梁、房水电、预算文整、勘测、地质钻探6个专业组。1973年增设技术计划管理组、地质试验室。1975年,勘测设计队改称勘测设计所。1978年,勘测设计所列为路局直属单位,业务上仍受基建处领导。1980年行政与业务均归路局领导。1982年电务工程段设计组划归勘测设计所。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将勘测设计所改为勘测设计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设置11个科室及队。到1985年职工队伍已由初期的37人发展到26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3人,测量技术工人22人,地质技术工人21人。
  二、勘测设备 勘测设计单位建立之初,仪器设备极其简陋,1954年仅有经纬仪3台、水平仪4台,这些设备为20年代美、日产品,其量具为绳尺和钢尺。1956年,增添新型经纬仪2台、水平仪2台、50型钻机1台。1957年,建立修配车间时购置物探(电探)等设备;野外作业先后配备了100型钻机和汽车等交通工具。1984年根据生产需要,增添应变式剪力仪4台、三轴应变式剪力仪1台(软土试验用)、三联式固结仪3台、渗透仪2台、水质试验器1套(用于测试各类土壤的物理力学和水质指标)。到1985年有新型经纬仪7台、水平仪8台、光学测距仪1台;各工班配备了野外作业3公里步话机,钻探设备有30~100型钻探机4台、静力触探仪1台、标准贯入仪2套;修配车间配备了机床和立钻;试验设备有土工试验仪10台,水质试验器1套;计算机工作室配备了各类微型电子计算机4台、绘图机1台、复印机4台、誊影机与晒图机各1台、打字机3台、切纸机及装订机各1台;科室人员都配备了计算器和袖珍计算机,改变了过去靠笔算、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取得数据的落后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有载重汽车、勘测工程车、吉普车、面包车、小轿车等9辆,完全摆脱了野外作业徒步跋涉困难,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计划管理
  1954年开始实行计划管理,根据管理局下达的设计任务,编制月度计划,月末按计划进行检查总结。1956年增设专职计划统计人员,负责计划管理的具体事宜。1958年“大跃进”中,计划管理制度被摈弃。1960年以后,从计划编制、审查、检查、总结、统计等方面修订了计划管理制度,勘测设计计划分为年、季、月三种。编制年计划前,参加路局基建项目调查,审查计划设计任务书对基建项目的修建理由、建设规模、设计方案、投资估算等提出意见,经路局确定的基建项目由基建处下达后,编制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基建处下达的季度件名进行编制。月份计划由各组、队按季度计划和设计任务书进行编制,经所审查下达。1968年计划管理制度被取消。1973年开始恢复计划管理。1983年计划统计管理纳入总工程师室。由于国家指令性临时应急工程多,路局不再组织年度基建调查,基建处不再下达季度设计件名,同时枢纽建设、站场改造等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大量的土地征用、拆迁等工作需要地方协作,牵涉的单位多,落实困难,造成计划多变和兑现难的情况。同年9月重新修订了计划管理制度,计划仍按年、季、月编制,重点加强了季、月计划的编制和检查制度,月计划的检查由每月一次增加到两次,还在季末检查季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分析协调,以解决计划多变带来的困难。同时,还建立了总体负责人年中、年末两次清理跨年度工程项目的制度。1984年在保证完成路局下达的勘测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开始面向社会,扩大经营,承担路内外各种勘测设计业务。1985年,勘测设计计划价值7000万元,实际完成1.2536亿元,超额79%。
  四、技术管理
  1954年,建立设计前研究任务申请书制度,对较大工程项目需要经过讨论和方案比较等程序,并统一设计文件的编制,建立健全了复核、组审(专业组长审)、所审的三级审查制度。1958年工程设计工作下放到工程队承担。1965年开展“设计革命”,运用典型工程“解剖麻雀”,改进勘测设计工作。根据既有线改扩建工程特点,制定了《济南铁路局勘测设计工作改进意见》,主要是:参与地区规划研究;参加路局年度基建调查、会审设计任务书;贯彻“固本简末”原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与使用、维修、施工单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落实设计方案等。并采取了“下楼出院、现场设计”、“设计参加施工”等措施。1966年3月又总结制定了《济南铁路局基本建设处设计事务所勘测设计管理制度》,规定“一阶段两步走(方案与施工设计两步)和两阶段(初步设计与施工设计)”的两种设计阶段;建立谁设计谁调查勘测;现场设计与参加施工、验收和试运转制度;统一了设计文件的组成内容。设计方案按工程分类实行分级负责审定,即一类工程项目由专业组长、二类由所总工程师、三类由处总工程师、四类由局总工程师分别审定,明确了逐级负责审签。“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技术管理制度被取消。1978年重新制定了《勘测设计管理制度》,突出总体设计负责制,确定总体设计负责人,对缩短设计周期和总体性负责,加强各专业间的整体性,并明确了总工程师室职责范围。还应用于电子计算机新技术,成功地编制出线路间距计算等电算程序。1981年2月又重新修订《勘测设计工作管理制度》。1982年贯彻路局关于两阶段设计的施工设计文件,由所负责审查分发施工单位的决定,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设计图统由所总工程师归口比选和审查。1983年起大力开发电子计算机新技术,对桥梁和房屋框架计算、房建工程土建部分概算和线路警冲标计算、钢筋混凝土圆涵配筋和涵长计算、6502电气集中侧面配线以及工资计算等都编制了电算程序,使电算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1984年,进一步强化技术管理,坚持总体设计负责制,确定总体设计负责人的职权和各专业之间的关系,规定跨专业的大中型项目,由公司任总体设计负责人,对总体设计负责;设计科任命专业负责人,对专业设计负责。1985年制订《设计质量管理细则》,具体规定质量标准的依据、质量负责制、设计文件、图纸审签范围、设计文件等级评定和设计事故、差错等奖惩意见。同时,开展定期设计回访活动,收集质量信息,吸取经验教训,改进设计工作。
  五、经营管理 勘测设计收费1980年前,勘测设计费由事业费列支;对路外设计不收费。自1981年起对承担路外的勘测设计任务,按路局规定标准收取费用。1982年开始对路内(除基建投资以外)其他款源的工程,按路局规定标准的70%收取费用。经审签的路内施工单位自行设计又非基建款源的房建工程,按预算价值的0.3%核收技术审查费。1984年10月起,按国家计委《工程勘测取费标准》、《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及铁道部的《实施办法》实行全面收费。但规定中对铁路局设计单位所承担的大部分单项、分散、零小项目收费标准尚未明确,造成收费困难。1985年,路局确定今后承担勘测设计新项目的工作量和投资规模,与国家计委《工程勘测取费标准》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铁道部基建总局《铁道部部分补充收费标准》和《关于勘测设计收费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以及《济南铁路局收费补充标准》相符或基本相符的,一律按以上文件的规定标准收费。在执行中均未超过规定收费标准。
  面向社会扩大经营1983年前,勘测设计基本处于封闭的经营方式,虽也承担路外委托的专用线设计,但为数甚微。1984年改革了经营方式,从单纯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变,加强对外业务联系,积极宣传和招揽设计任务。1985年打破地区、行业界限,南至芜湖,北至天津,共承揽了石油、化工、电力、建材、轻工、市政、粮食以及铁路内部各部门的勘测设计任务72项,概算总价值7918万元,占年度任务的63.16%。
  经济责任制1983年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把“责、权、利”与勘测设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年度重点工程设计计划实行了承包;对年内核定的39万元事业费,实行“超支不补、节支留用”的支出包干办法;对预算包干结余经费,在完成设计任务95%以上,经铁道部批准后方可结转,但转作“福利、奖励基金”不得超过40%,“事业发展基金”不得少于60%。“预算外收入”按净收入的10%上交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后全部留用,使用范围和考核条件与预算包干结余经费相同。同时,还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试行细则,所、科每季,个人每月考核一次。奖金支付做到总额不突破、科室不拉平、个人有升降。1984年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勘测设计单位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通知》和铁道部《铁路勘测设计单位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实施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并实行了《济南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技术经济责任制实施细则》,按承担的任务实行全面收费和委托承包合同制。对局下达任务实行“五包”:包年施工图设计概算和勘测设计计划的完成;包勘测设计工期;包勘测设计质量;包配合施工;包安全生产。对外委工程按合同规定承担经济责任。1985年实行以专业承包为主的内部技术经济责任制,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单独核算,盈利分成,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并实行目标管理,收到良好效果,年内完成概算总价值12536.4万元,为年度目标值的179%,比1984年增长15.7%,创历史最好成绩;设计收入235.24万元,创利润124.65万元,为目标值的249.5%;设计文件质量指标合格率达100%,优良率占75%。
  第二节 勘测 建国初,勘测工作仅能承担一般工程的测量和地质钻探,作业条件较差,全靠手摇钻、明挖或打钎获得资料。1955年后,工作量稍有增大,先后承担了线路、站场、专用线的测量和一般桥涵、低层楼房的地质钻探任务。其间较大项目为津浦铁路71个车站的延长股道和胶济铁路大沽河桥的修建工程。1957年后,随着铁路基本建设工程逐年增加,特别是津浦铁路德州至蚌埠间双线工程开工,勘测人员和设备得到相应地加强,完成了局内新建铁路和既有线路技术改造工程的勘探测量。自1963年起,对津浦铁路双线工程,包括单、双绕地段和车站进行了分期分批逐段测量,同时对地基、桥基进行了地质钻探,特别是路基病害地段进行了挖探化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数据。1967年为配合开发胜利油田,除完成改建既有线路的勘测任务外,还完成张店至东营铁路全线工程的勘察测量和地质钻探任务。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铁路基建工程的勘察测量和设计施工,均由各工程大队负责。1971年以后,勘测工作逐步恢复,重点对主要干线,枢纽和站场的改扩建,以及山东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大中型厂矿企业铁路和专用线的勘测设计,其中有山东省基建工程会战项目——莱芜钢铁厂的扩建工程;1975年开始的津浦双线配套项目,站场和货场的改扩建工程;1978年起扩建的胶济铁路东风一级三场区段站和新建的辛店——泰安的辛泰铁路及站场、桥梁、房建、给排水、电力、通信、信号等专项配套工程;1979年配合济南枢纽建设的济南站改造工程。1981年根据生产需要,测量组与地质钻探组合并成立勘测队,自1981~1985年,先后完成了胶济铁路的湖田、张店、东风、王村、济南站等,菏兖铁路的兖州、济宁站等,以及蓝烟铁路10个站的技术改造和山东省30万吨乙烯工程,勘测设计了82.420公里的专用线等工程的勘探测量;对陇海铁路东段的海淤泥软土地段桥涵、路基和胶济铁路辛店地区黄土湿陷作了地质勘探,摸清既有建筑物下沉原因和黄土湿陷的规律,并提出了整治措施;还面向社会承揽了路外部分工程的地质测绘、钻探和水土化验工作。莱芜地区铁路路基土壤测试成果资料被铁道部列入“全国各地裂土试验指标参考表”内。
  第三节 设计
  一、线路站场1954年设置线路场组,承担铁路基建工程各类线路和站场的设计,以及外委铁路专用线设计和设计文件审查工作。当时侧重于线路补强和站场改善、扩建设计,技术处理较为简单。主要设计了津浦铁路于官屯——蚌埠间71个车站和淮南铁路孔店等6个车站的延长股道工程,以及张店、蚌埠两个车站的改善和徐州东运转场的扩建。1958年津浦双线德州——蚌埠段第一期工程修建时,设计人员分散到工程大队边设计、边施工。1960年后设计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处理逐渐复杂。1964年开始安排了运输繁忙的徐州——蚌埠段津浦双线第二期工程线路站场的设计,结合双线设计,对陈旧和不符合Ⅰ级铁路线路技术标准的既有设备,也进行了改进与加强设计。同时,对陵家桥与西寺坡、曹老集与新马桥间路基病害地段,经调查研究,分别采取了抬高路堤、翻挖陷槽、换填渗水土壤或封闭顶层等技术措施。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设计正常工作被打乱。1971年恢复设计工作。1972年后转入正常轨道。重点进行枢纽和车站的扩建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铁路专用线设计。针对设计面宽、工种复杂、总体性强、技术处理难度大的情况,对站场扩建设计,从经济、行车等数据资料可行性的调查研究,加强了设计方案的选优工作,并采用新型设备,提高调车作业能力和安全系数。对孟家沟编组场的设计,采用了全国少有、路局首次使用的机械化驼峰,缩短了咽喉区长度,提高了列车解体速度;万德——界首、大河——泰安的关键坡段,采取展线降坡方法,解决了津浦铁路最困难地段的线路坡度,提高了区间通过能力。70年代后期,改革了以往繁琐的三角分析法或角图法进行平面计算,研究出用解析法推导线间距计算公式的新方法,开始成功地编制线间和警冲标计算的电算程序,为后来开发应用电子计算技术创造了条件。1985年总体设计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在参加山东省临沂地区组织的坪上——岚山头36公里地方铁路投标竞争中,以方案好、投资省、收费低的优势取胜。此外还结合路局实际情况,共设计了17种线路工程设计通用图,作为部颁标准图和设计院常用图。
  二、桥梁涵洞 设计方法1950~1960年间,桥涵的设计制图采用复制大活板(二底图加填尺寸、标高等)的方法。这个时期,还编制了桥涵设计手册,方便了现场设计。1963年进行“设计革命”时,强调精心设计、内容详尽。并且对采用新工艺的桥涵增加了施工方法设计。70年代末,在设计中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技术。先后与北京等铁路局合作,将电算用于多孔连续框架结构计算,编制和移植PC—1500袖珍机程序10余项,用于水文、结构及工程数量计算,利用微机进行辅助设计,绘制单双孔、正斜交、整基、分离式基础盖板箱涵图样。
  基础设计1950~1960年间,桥梁的基础设计多采用围堰排水和明挖、扩大、木桩、沉井基础。1960~1985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降、排水措施多样化,先后结合地基处理,基础设计采用换填法(换填砂石及灰土等)、钢筋混凝土联合基础,挤密砂桩、排水砂井、大型沉井、混凝土管桩及钻孔灌注桩、高低桩承台、强夯法加固地基等。
  桥梁设计1950~1960年,广泛采用苏联标准图,引用钢筋混凝土梁,跨径不超过16米。此梁较工字钢梁可减少维修工作量。1960年后,自行设计了中—22级钢筋混凝土薄板梁通用图,并应用于平原低填土地区,新建桥梁和站场改扩建。1970年后,桥梁设计逐渐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低高度道岔梁、无碴有枕梁等梁式结构以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1980年后,除大跨度钢桁梁及梁高受限制的桥梁用栓焊钢梁外,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被广泛采用。并且在城市立交桥的设计中,已从梁式桥发展到钢筋混凝土单孔和多孔连续箱型结构。
  三、通信信号 通信设计1950~1959年间,通信外线都按架空明线路设计,电杆是木质素材或注油材杆。行车室和扳道房采用磁石电话机,调度电话按苏联式直流脉冲信号调度话机设计,先后设计了津浦铁路各站延长股道及济南等站的通信和蓝烟铁路烟台站扩建、济兖铁路支线修复工程,以及养路通信线路工程等。1960~1969年,随着信号更新,通信随之配合设计了扳道房的单音频话机、调度的双音频话机、站场调车作业的扩音对讲机与通话柱、扩音大喇叭,改变了传统的旗语信号,提高了作业人员间的对话联络、传递信息的效果。此外,还先后设计了胶济铁路张店和坊子列检所扩音对讲、青岛和张店站通信楼扩建、津浦铁路泰安中继站搬迁配合工程、张店——东营通信电线路等。1970~1979年,首次成功地设计了通信干线60路双缆地下电缆和站场电缆,以及主要干线调度电话的无线列调等。这期间还设计了津浦铁路兖州区段站和泰安站通信配合、白马山200门、兖州及泰安400门纵横制自动总机、泰安、邹县站扩建及新建候车室的通信配合、济南——泺口通信明线改电缆及济南西上行编组场电缆管道工程等。1980~1985年,地区电缆设计由5~50对发展到100~200对。站场扩音还专门设计了扩音电缆。为适应大站电气集中和区间自动闭塞信号的全面实行,设计了集中电话机及区间接转机,扳道电话采用共线自动电话机;设计由微机操纵的调车作业单自动化;开如设计了站场、调车、客运及列检无线电台对讲等和各专业间的通信专线电话。还设计了地区自动电话1000门纵横制自动总机。先后完成了蓝烟铁路9个车站技术改造和津浦铁路济南、泰安、邹县、兖州等站舍、货场工程的通信设计。
  信号设计建国初统一信号显示方式后,对使用联锁箱的津浦铁路德州——浦口间各中间站,设计了通过臂板、增加通过进路联锁和站内正线道岔安设转换锁闭器等,提高列车在站内的通过速度。之后,又对津浦铁路于官屯——蚌埠间各站延长股道工程设计了非集中机械臂板信号。1958年,在津浦铁路复线工程信号配合设计中,各车站增设了出站信号机、采用臂板电锁器联锁,设计区间闭塞为简易复线半自动,并与出站信号机构成联锁关系。防止了两站间值班员办理闭塞时发生人为错误。1960年以后,在胶济铁路线上增设了出发信号机,并改为臂板电锁器联锁,区间改为路签半自动闭塞,逐步过渡到采用部颁4型半自动闭塞。还结合站场改扩建,对电源可靠的车站设计了手柄式色灯电锁器联锁。1970年后,为提高列车通过能力,改善了信号设计;站内联锁采用电气集中,区间为复线移频自动闭塞。主要承担了津浦铁路兖州和泰安站的电气集中设计和济南枢纽内各站及胶济铁路淄河店、普通等站过渡工程的信号配合设计。1980~1983年,在新建胶济铁路东风站机械化驼峰编组场及大站电气集中设计中,借鉴外单位经验,竣工验收一次试车成功,效果很好。电气集中和驼峰两项设计,均荣获铁道部乙级优质工程奖励。1984年运用微型计算机设计了徐州枢纽工程茅夹联络线17公里区间自动闭塞和九里山、茅村、夹河寨、沙塘、杨屯、周宅子等站电气集中工程,效果良好。1985年将程序移置到新添置的IBM型微机上后,不论站场大小,能一次完成一个站的配线设计。
  四、房建水电 建国初期,一般小型站舍和机务、车辆生产房屋由管理分局主持设计,以迅速恢复战争损毁的房屋及设施。1952年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设计了各类简易平房宿舍,缓解了职工住房的紧张。1954年,成立房建设计组后,设计任务主要是填平补齐配套和技术改造,建筑设计注意使用功能。设计了路局通信楼、济南中心医院和堤口、白马山铁路住宅区等房屋。这些建筑结构合理,方便适用。1960年后,设计注重建筑功能并改进造型。工业建筑中的机务段修车库设计采用了后涨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房架,一部分民用建筑设计也采用先涨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信号楼增设了外眺廓,改善了望条件;学校教学楼设计采用遮阳板方案,使光线更加柔和;住宅设计增设了阳台,丰富了立面造型。1970年,承担了新建枢纽房建工程的全部设计,包括站场、水电配套的总体设计。站场设计,把工区、列检所等平房集中为多层建筑,节约了用地;同时采用了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推广使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对大面积跨线货棚,采用9米柱距、货物仓库采用门式钢架结构与上反钢板门等新型设计,改善了货运作业功能。此间,还先后设计了多层框架结构的济南水泥厂;8层框架结构、附有五级人防地下室的路局会议招待所;门式钢架的邹县站货物仓库等各类新型房屋。1980年后,随着大型公用建筑、高层建筑、复杂的工业建筑的不断兴起,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更注意建筑造型和立面处理。临街建筑设计采用彩色马赛克墙面装饰;文化遗址地区设计适应民族风格;高层建筑设计采用框剪结构;高填土地带设计采用强夯。先后设计了外装饰为民族形式的兖州站旅客候车室;采用新颖墙面装饰和带有升降乐池的济南铁路文化宫。同时,民用建筑还采用通用图、标准图设计。1984年标准设计的墙身LJ103设计,获得山东省的三等奖;电气设备安装图集获山东省优秀设计奖;单体设计给水泵房无底阀吸水装置设计,获山东省单项奖。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