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线桥检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线桥检测
分类号: U216.3
页数: 3
页码: 281-28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路线桥检测情况包括旧线测量、机构、设备、旧线水准测量、 桥梁检定机构、设备、桥渡水文检算、桥梁结构试验、轨道检查等。
关键词: 济南 线桥 检测

内容

一、旧线测量
  机构、设备 按照铁道部对旧有线路全面测绘、新编线路技术图表的要求,管理局于1951年8月在工务处组建线路测量队,配队长及测绘人员30余名,配日本产游标经纬仪及活镜水准仪共4台。1952年7月,适应测绘任务量大的需要,原测量队改为第一测量队,又在徐州分局组建第二测量队,在蚌埠分局组建第三测量队,统归工务处领导。1953年,撤销第二、第三测量队,加强第一测量队,改称工务处旧线测量队,测绘仪器更换为瑞士游标经纬仪及微倾式水准仪。1956年,《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线路设备定期用仪器检测。从此,旧线测量队定为工务处直属常设机构。1958年,配精密水准仪一台。1971年,测绘仪器逐步更换为国产光学仪器。1984年,配备袖珍电子计算机。1985年,配备自动安平水准仪。到1985年底,旧线测量队共配备人员18名,光学经纬仪6台,水准仪4台,袖珍电子计算机1台。
  旧线平面测绘 车站平面图及曲线测量工作量较大。初期,测曲线用偏角法。1957年,学用苏联角图法,工作有所简化。自1975年起,采用全路总结改进而形成的角图偏角法,进一步简化测算工作。车站平面测绘,一直使用平板仪。资料的平面座标,于1967年在山东省地质局测绘队帮助下,胶济、津浦、陇海等主要线路座标与国家建立的平面座标系统通过联测统一起来。
  旧线水准测量 重点是检查复测各线水准基点和定期检测线路标高。1956年以前,使用的基准零点不统一,津浦铁路用大沽零点,胶济铁路用青岛零点,陇海铁路用假定零点,高程不统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56年,联测国家水准点初步换算出各铁路线相互间标高关系。1961年起,各线标高又统一换算为以黄海零点为基准的标高系统。统一于国家标准零点后,为路内外有关部门使用提供了方便。
  旧线测量自1951~1956年共测绘2000多公里,局管内线路设备图表资料全部更新之后,依据各线变化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测绘更新。各阶段全局旧线完成测绘任务见表82。
  二、桥梁检定机构、设备1951年4月,在工务处组建桥梁检定队两个,每队配队长、技术员等22名,宿营车2辆及经纬仪、水准仪、丈量工具,开展桥梁检定工作。1953年,并两队为一队,保留人员20名。之后,随任务变化,人员有增有减。1966年,配备成套无损电测仪器,开展桥梁结构试验。1970年起,检算工作使用电子计算器。1972~1975年,在桥梁检定队临时增设12人的桥梁基础钻探队,探查大桥和部分中桥基础情况。1981年配电子计算机。1985年全队共9名队员。
  钢梁检定计算按铁道部规定,检定队负责检定局管内跨度30米以下的钢梁,对载重不足中—22级的进行复查检算。局内开始使用前进型机车后,改按中—24级要求复查检算。1978年6月实行铁道部《铁路桥梁检定规范》,到1979年,局管内钢梁全部进行了一次检定和复查检算。
  桥渡水文检算 1957~1964年,对中小桥的墩台基础进行了挖验。1972年,又组织了桥梁基础钻探。从而,基本查清桥梁基础状况,为水文检算提供了依据。此外,还重点检定检算有水害影响的桥梁,校核平原型河流上的桥梁孔径通过能力。经过检算,津浦线增建桥梁和桥孔数计17座55孔,涵渠7座10孔,解除铁路桥梁上游积水淹没田舍之虞;检算特大、大桥和技术复杂桥梁的桥孔过洪能力和河流排洪能力,津浦、胶济、陇海铁路先后共检定桥梁17座121孔,为防洪抢险提供依据。
  桥梁结构试验 1960~1965年,配合铁道部和上海、哈尔滨、北京局的桥梁检定队、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单位,采用国外引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完成8座桥梁的试验。1966年起,购置部分测试仪器,独立进行桥梁结构试验,并参加外局重要桥梁的联合试验。
  1960年以来,桥梁检定完成情况见表83。
  三、轨道检查
  1952年3月,工务处抽调人员,使用52式线路震动试验仪,开始对线路技术状态实行动态检查。检查仪器安置软席车上,编挂旅客列车尾部,检查项目为轨道的垂直、水平、前后冲击震动三项,检查主要线路正线,每月一次。1954年,铁道部配属GJ型轨道检查车1辆,并按铁道部要求,由郑州管理局配合,共同组建轨道检查车专业检查组织,共配备7人,直属济南管理局工务处,在铁道部统一安排下进行轨道检查。轨道检查车检查系统与车体同步运行,由单机牵引,限速30公里/小时,执行铁道部规定检查项目和评分标准,即检查轨距、水平、前后高低、轨向四项,前三项实行质量评分,全局线路质量的综合评定指标,按每公里平均不良减分计算。1955年,郑州局配合人员撤回,人员全由路局工务处配备。1956年起,经试验改进,轨道检查车改为编挂旅客列车尾部,检查项目改为轨距、水平、三角坑、接头震动、摇晃四项。管内正线每季末全面检查一遍,每季中各支线全面抽查一遍。同时还先后承担郑州、蚌埠、广州、柳州、西安、武汉局的轨道检查任务。自1964年起,铁道部不再统一组织轨道检查,改由局工务处自行组织。全局线路质量的综合评定指标,于1966~1970年改按优良率评定(优良公里数比检查公里数的百分值),1971年起又仍按每公里平均减分评定。1975年以后,轨道检查车不再出局检查。1979年起,线路质量综合评定实行折算评分办法,即根据检查长度,优良公里(0至15分)每1%得1分,合格公里(16至50分)每1%得0.6分,失格公里(超过50分)每1%扣3分,以促进线路质量的均衡提高。
  四、钢轨探伤
  机构、设备 1955年,工务处委托济南工务段组织3人临时探伤组,采用苏制YM—52型磁性钢轨探伤仪,开展钢轨探伤工作。1957年,换用瑞士超声波探伤仪。1960年后,使用国产GTC—1型手杖式单探头钢轨探伤仪,可进行多种类型钢轨各部位的探伤。1961年,工务处正式建立钢轨探伤组,配探伤人员30余名。1968年,撤销工务处钢轨探伤组,在各工务段成立6至8人的钢轨探伤组,各配国产JQT—1型钢轨探伤仪2至3台。1969年后,工务处又成立钢轨探伤组,配探伤人员10余名,探伤仪2至3台,主要探伤检查局管疑难地段的钢轨。1972年,钢轨探伤仪换用国产JQT—Ⅱ型;1983年又换用JQT—Ⅲ型。到1985年,工务处钢轨探伤组人员7名,各工务段钢轨探伤人员共59名,均配用JQT—Ⅳ型钢轨探伤仪2至3台。
  探伤成果 1955年开始只对重点地段探伤检查。以后,定为每半年对正线、站线、道岔等全部线路设备全面探伤检查一遍。1971年后,贯彻《铁路工务规则》,除每季用探伤仪全面探测检查一遍外,一般季中再做一次抽查,全局探伤检查正线每年不少于5遍,每年累计探伤检查长度达1万至1.3万公里,检查发现的轻重伤钢轨数量一般在2000根左右,准确率达到81%以上。全局自开展探伤检查以来,未因钢轨损伤发生重大、大行车事故。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