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线桥大中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34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线桥大中修
分类号: U448.13
页数: 5
页码: 276-280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线桥大中修情况包括津浦铁路、胶济铁路、陇海铁路线路大中修、桥梁大修、病害整治、大修机械等。
关键词: 济南 线桥 维修

内容

一、线路大中修
  津浦铁路 1952~1963年,进行第一轮线路大修。在于官屯~蚌埠车站间,全面更换钢轨及其连接部件,更换失效轨枕,补充轨枕配置和道床石碴,安装防爬设备及整修道口。到1958年,线路大修完成474.400公里,换铺新钢轨216.500公里,增加轨枕配置,直线地段增至1840根/公里,曲线地段增至2000根/公里,枕下石碴厚度增为25~30厘米。1958~1963年,对津浦铁路原用旧轨旧料修建的部分双线,也进行了换轨大修,完成243.700公里,换铺新钢轨163.500公里,再用轨75.600公里,更换轨枕28.6万根。
  1964~1981年第二轮线路大修,主要围绕提高线路运行速度,进一步改善线路平剖面,加强轨道基础建设,铺设无缝线路。清筛道床:自1964年到1978年,使用人工和大揭盖清筛机两种清筛施工方式,对局管内津浦铁路正线道床全部清筛一遍,正线相邻的站线道床,也相继进行了清筛。焊铺无缝线路,鉴于1961~1962年期间,采用现场电弧焊和铝热焊方法,在津浦铁路试验性焊铺的无缝线路40公里,受材质和施工条件限制焊接接头寿命不长,于1966年,建成焊轨厂,用气压焊机将50公斤/米新钢轨焊接至长250米左右后,再运至施工现场用铝热焊焊至无缝线路设计长度,并在薛城至井亭车站间试铺10公里获得成功,到1981年,津浦铁路无缝线路焊铺工程上下行共完成921.500公里。换铺钢筋混凝土轨枕:1964年,先将1962、1963两年铺设的31公里质量不高的钢筋混凝土轨枕全部换掉;1966年开始,采取在沿线设轨排基地、组装轨排铺设的办法,全面铺新钢筋混凝土轨枕,到1980年全部完成,共换铺新钢筋混凝土轨枕100多万根。
  1981年,开始以换铺重轨为重点的第三轮线路大修,到1983年,完成大修清筛约20公里,焊铺50公斤/米无缝线路23.700公里。自1984年起,大量铺设60公斤/米新钢轨无缝线路,及与其相配套的81型钢筋混凝土轨枕和60公斤/米道岔。1985年,在崮山至万德车站间上下行线路上试铺75公斤/米重轨30.658公里。至1985年底,第三轮大修仍在进行。
  经过三轮大修,路局辖内津浦铁路,正线延长公里的75.3%铺为无缝线路;铺设50公斤/米和60公斤/米钢轨的占90%以上,并试铺一段75公斤/米的重型钢轨;轨枕全换为钢筋混凝土轨枕;道床厚度普遍达到40~45厘米;使线路最高容许速度由建国初期的30~40公里/小时提高到120公里/小时。
  胶济铁路 1959~1965年第一轮线路大修,全线换铺43公斤/米新钢轨及新连接部件380.100公里,增设了防爬设备;并于1960年在普集车站以西用电弧焊和铝热焊方法试验性焊铺43公斤/米带眼轨无缝线路21公里;全部更换正线尚留钢枕、不良木枕,并换铺钢筋混凝土轨枕23.6万根,补充轨枕配置每公里由原来1500~1600根增加为1760根;全面起道,清碴深度和补充道碴厚度分别达25厘米和35厘米以上;正线道岔全部更新的43公斤/米的9、11、12号道岔。
  1977~1981年第二轮线路大修,青岛至坊子区段,用手工操作换铺50公斤/米新钢轨、新道岔,同时将青岛至城阳、丈岭至黄旗堡车站间的木枕换铺为钢筋混凝土轨枕。坊子至济南区段,用人工完成清筛道床,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完成铺50公斤/米新钢轨和钢筋混凝土轨枕,并将历城至黄台车站间双线换铺为50公斤/米钢轨无缝线路计19.060公里。大修后,1983年又将益都至淄河店车站间双线换铺50公斤/米钢轨无缝线路25.200公里。
  胶济铁路经过两轮大修,全部换成50公斤/米钢轨,除城阳至坊子车站间大部保留木枕外,全部换为钢筋混凝土轨枕,道床厚度基本达到40厘米,正线道岔全部更新,使线路最高容许速度由大修前的30公里/小时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
  陇海铁路连平段 连云港至徐州区段,1953年起在海州至白塔埠区间中修线路23公里。1959~1961年期间,根据线路病害程度又先后中修100公里。1965年起,继续进行换再用轨中修,到1978年,全部中修一轮。1979年,进行换轨大修,用人工换铺50公斤/米新轨共48公里,同时将原铺木枕换为钢筋混凝土轨枕。1982年起,使用龙门架换铺钢轨和钢筋混凝土轨枕,到1984年第一轮线路换轨大修和换铺钢筋混凝土轨枕工作基本完成(只0~17公里未大修,0~45公里未换铺钢筋混凝土轨枕),并中修了正线相邻的站线。
  徐州至平台集区段,1957年进行第一轮中修。1963年开始进行以换铺43公斤/米新轨为主的第一轮大修,1965年完成;同时开始将木枕更换为钢筋混凝土轨枕,1974年全部完成。1981~1984年进行第二轮大修,全部换铺50公斤/米钢轨,上行线换铺为50公斤/米钢轨无缝线路,清筛道床增添石碴,道床厚度达到40厘米,补充轨枕配置,每公里达到1760根,并更换了不合格道岔。
  陇海铁路连平段经过大中修,钢轨全部换为50公斤/米新轨,绝大部分铺用钢筋混凝土轨枕,配置每公里1760根,道床厚度基本达到40厘米。1982年6月1日,前进型机车驶进徐州至连云港区段,线路最高容许速度达到80~90公里/小时。
  蓝烟铁路 1964~1977年,对蓝村至莱阳间86.5公里线路进行中修,将砂道床换铺为20厘米厚的砂垫床,全面起道补充石碴,使道床石碴厚度达到18~20厘米,并抽换了失效枕木和伤损钢枕。1979年开始,全线进行换轨大修。到1983年,完成一轮大中修共162公里;全面校正改善了线路的平剖面,原来的38.42公斤/米轻杂型钢轨更换为50.43公斤/米的再用钢轨;道床厚度由原来大部为25厘米砂碴,增为双层20厘米碎石/20厘米砂垫床,单层30厘米石碴,使线路最高容许速度提高到90公里/小时。
  磁莱支线 磁窑至东都间线路,于1964~1965年进行一轮中修,完成66.100公里,换铺43公斤/米再用钢轨,增补轨枕配置达到1600根/公里。东都至莱芜间线路,1981~1984年,中修33.500公里。
  兖济支线 1968年,全线进行大修,将33公斤/米杂轨更换为44公斤/米钢轨,枕木由原来的1400根/公里增补为1760根/公里,换河沙道床为石碴道床。1974~1977年,对22公里不良地段进行中修,占总长度的66.7%。
  薛枣支线 于1958年、1973年、1985年进行三次线路中修,更换再用轨24公里,使全线铺设为50和43公斤/米钢轨,轨枕配置为每公里1760根,道床碎石厚度为25~30厘米。泰肥支线于1974年、1978年、1984年三次共中修线路36公里,清筛了道床,并将原铺30及32公斤/米钢轨换铺为43公斤/米再用轨。
  张博支线 1952年进行第一轮中修,清筛道床补充石碴27公里。1956年开始第二轮中修,将39.200公里正线原铺设的30公斤/米钢轨全部换铺为40公斤/米再用轨,并把原铺钢枕换为木枕。1973~1983年间,进行第三轮中修,全线换铺为50公斤/米再用轨,并换铺27公里钢筋混凝土轨枕,补充轨枕配置为每公里1760根。同时,对岔出的南罗、淄洪、博八支线也作了中修。
  前贾支线 1974年和1976年中修不良地段共6公里。1984年,全线中修一轮,钢轨换铺为43公斤/米再用轨。
  张东支线 1977~1985年完成换轨中修57公里,占全长的62.7%,将原18和24公斤/米钢轨换铺为43公斤/米再用钢轨,并换铺钢筋混凝土轨枕8万余根。同时中修岔出的博小支线13公里,占全长的72.2%。
  全局所辖各线路,1952~1985年底,共进行线路大中修6934换算公里,其中换轨大修1578公里,清筛道床1394公里,焊铺无缝线路1398公里,换铺新钢轨1159公里,再用轨1282公里,换铺轨枕271.4万根,换铺新道岔(枕)3282组,线路中修2998公里,总投资达60205万元。
  二、桥梁大修
  大跨度钢梁加固及更换 1972~1985年共完成17座。对于载重等级不足,钢梁的铆钉及上盖板锈蚀严重、附属设施不全、限界不足的,进行更换和改造。其中跨度为31.5米及以上的陈旧下承钢桁梁、半穿式钢桁梁和下承钢钣梁换为同跨度铆焊梁、栓焊梁或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桥,或加长横梁,使主梁中心距由4.8米加大到5.44米。个别主梁中心距较宽必须使用特大桥枕的钢梁,进行改窄更换。大修后均达到桥梁载重等级要求。大河桥、城河桥、张河桥、大汶河桥改造后,消除了津浦线限制双机牵引“卡脖子”路段。
  工字钢混凝土桥梁改造 1972~1985年底共完成45座。这些桥梁,原来多已梁底裂纹漏水,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工字钢外露,墩台圬工表面风化。经过大修,均改建为石砌墩台、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框架桥或钢筋混凝土盖板桥,桥梁载重等级普遍达到中荷载要求。
  小跨度钢梁更换 为便于对桥梁的养护维修,自60年代起,对5米以下跨度的钢梁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桥或钢筋混凝土框架,并结合换梁重建桥梁墩台。1980年起,按照铁道部对桥梁大修主攻目标要求,对跨度10米以下小钢梁进行改造。到1985年底共更换18座。
  扩孔改建、浅基加固 1972~1985年共完成18座。孔径不足的桥梁均拆除重建。对大汶河、城河等铁路桥桥墩浅基用混凝土块排砌或浆砌片石进行浅基防护,大沽河、淄河等铁路桥桥墩,用铁丝石笼或用浆砌片石护砌,增强抗御河水冲刷的能力。
  严重病害大桥桥梁更换 津浦铁路新薛河桥,浦方第一、二孔23.8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整孔更换,1980年完成。曹家圈黄河大桥第50孔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单片更换,1984年完成。
  三、病害整治
  济南客站站场积水整治 济南站客运站场原建排水设备简陋,加之常年失修,站场排水不畅,平时积水成洼,雨季水漫钢轨,以致线路变形,道床翻浆。1962年,不封锁线路进行整治。在津浦铁路350公里+900米至351公里+700米处的一二股道间、五六股道间和七股道外侧,修建纵向三面透水的拼装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排水沟共1155延长米,片石盖板沟750米,总投资275589元。当年竣工,积水问题彻底解决。这种拼装式框架排水沟,施工快,投资省,对运输干扰少,又便于维修疏通,在全路大修部门是首创,为铁路局内外许多单位采用。
  大哑口路堑综合整治 东莱支线北师店至徐家庄车站间的大哑口路堑,长近2公里,高17米。1963年临管运营后,每年雨季,路堑边坡均发生滑坡,坍体达5万余立方米,致使线路隆起左移,堑内积水成塘,行车中断。1966年春进行以排水为主支撑为辅的综合整治,在路堑右侧沟下部埋设长479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渗沟及相配套的反滤层、检查井、跌水沉淀池;同时,对滑坡体进行切割支撑,建双条千砌片石边坡支撑渗沟,并整修堑顶截水沟、天沟、浆砌侧沟,建坡面人字形排水沟,建立完整的地表排水系统。整个工程于当年秋天竣工。整治后,路堑边坡稳定,未再发生滑动和出现裂纹,路基质量明显提高。
  胶济铁路309公里路基整治 周村至大临池间309公里附近线路1941年冬向右改移,改移的新线设在老线坡面上,未挖台阶处理,又填入大量冻土,形成隐患,致使路基下沉日趋严重。1964年雨季,连降暴雨,308公里+700米至309公里+147米处,线路方向移动15厘米,路基呈波浪形下沉,陷槽深达2米多,虽经大量抬道整修,但未控制住病害发展。9月13日,309公里+035米处高路堤突然坍滑,造成702次列车颠覆。10月开始整治,清除淤泥,重挖台阶,换填夯实基土,压坡护道,疏通地表水,增强路基的稳定性,于年底竣工,消除了这段线路多年的病害。
  大栗园路堑整治津浦铁路760公里+100米至707公里+900米处的大栗园路堑,边坡高7至8米。1961年,路堑右侧发生滑坡长约30米。1962年雨季病害发展,开始第一次整治。主要进行刷坡减重和浆砌片石挡土墙,于1963年5月竣工。是年,雨季又发生滑坡长80米,于秋末开始进行第二次整治。采取以排水为主,边坡支撑和基面换土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在主要病害地段改移并护砌截水沟900米,改移加固天沟410米,增设纵向排水沟320米以及清除危石等,1964年7月竣工,共投资20万元,收到良好治理效果。1981年,结合线路中修进行第三次整治,改上下行线路间距7.5米为5米,改移中间站台,消除危石,并在部分地段铺砂垫层,延缓部分基面翻浆。1985年,又结合清筛大修进行第四次整治,用“一排二隔”方法使排水畅通,共投资6万元,消除基面翻浆冒泥。
  陇海铁路整治 9公里至16公里处软土路基高1至2米,土质极差,承载力很低,随着机车轴重、速度、货运密度的增长,路基下沉,陷囊加深,路肩挤出隆起,经多次研讨,于1975年和1976年对病害严重的两段线路计长1.471公里进行整治,共拆铺线路1.5公里。挖除道碴槽12780立方米,回填海砂,山皮土10926立方米,片石护砌1500立方米,投资269.831万元,使路基稳定,未再发生下沉。
  四、大修机械
  大揭盖清筛机 1966年,第一线路大修队学习柳州铁路局经验后开始研制。1968年上道试验,1969年投产使用。大揭盖清筛机全长11.5米,重7吨,由蒸汽机车牵引,与铺轨龙门架配合使用。清筛效率为150延米/小时,清筛深度为枕下15~20厘米,宽度为260厘米,可代替300个劳力。1985年仍配属在大修段使用。
  JQD—1型清筛机 1969年,路局组成研制组,参考瑞士马蒂萨10CB—5型清筛机开始研制,1970年冬进行试车调整,1972年在津浦铁路韩庄车站一带使用。封锁线路2.5小时,最高日清筛进度312米,最高瞬时效率为250米/小时,一般日进度为180至200米。1980年,解体大修。1985年,进行技术改造,配属第二线路大修段使用,日平均最高效率175米/小时,最高日进度达350米。
  JQY—1型清筛机 1976年,以第二线路大修段为主开始研制。在全国几十个单位协作下,1979年9月完成清筛机组装。1980年4~7月上道试验。1981年5月铁道科学研究院在胶济铁路全面测试后,又组织了一次大的技术改造。1984年在张东支线投入使用,最高平均清筛工效315.7米/小时,最高日进度在570米。
  轨排自动走行装置及龙门架爬架车 1969年开始使用X65型龙门架铺轨后,1971年研制成功轨排自动走行装置,使铺轨时间由原来每一轨排6分钟,缩短到4分钟。1978年,第一线路大修队又借鉴锦州铁路局经验,制造龙门架爬架车4辆,将龙门走行轨与龙门架装载车连成一个整体,构成简易铺轨机。投入使用后,又使铺轨时间由每一轨排4分钟缩短到1分半钟,提高工效2.6倍,铺设轨排日进度最高达725米。
  K—355电阻焊机 1979年,铁道部拨给济南局苏制K—355电阻焊机1台。1980年安装试验。同时,对作业线进行更新改造,安装:焊缝液压推瘤机、300吨双向液压校直机、30米跨度龙门吊车、集控电动长轨走行线等配套设备,1981年7月14日全部组装完毕。1983年投产使用后,电阻焊接50公斤/米钢轨,淘汰了气压焊机。1983年11月开始试验焊接60公斤/米钢轨,1984年7月正式投产焊接60公斤/米钢轨,当年焊接60公里,1985年焊接118公里。
  JC长轨列车和换轨小车 1983年7月,路局工务处开始组织研制,计作业尾车1辆,作业车3辆,运轨车17辆,安全车、宿营车和守车各1辆,共24辆。1984年加工组装完毕投入试验。经试铺60公斤/钢轨无缝线路,JC长轨列车装轨长度250米,装轨量3层42根,运行速度70公里/小时,卸轨速度5至10公里/小时,可减少线路封锁要点,加速无缝线路铺设。到1985年底,已运卸700多公里60公斤/米长轨。进行长轨更换的换轨小车,用轨道车牵引,前面的旧轨小车将线路上的旧轨条移入道心,后面的新轨小车将卸在线路两侧的新轨条移入枕轨承轨槽内就位,一个封锁点可换长轨1.6公里左右。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