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济南枢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2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济南枢纽
分类号: U291.7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枢纽概况、枢纽初建、枢纽改建、985年济南铁路枢纽示意图情况。
关键词: 济南 铁路 枢纽

内容

一、概况
  济南枢纽位于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北连天津、石家庄、丰台铁路枢纽,南通徐州、南京铁路枢纽,东接张店、蓝村编组站,是沟通华北、华东地区物资交流和晋煤外运的路网性枢纽。
  济南枢纽是联结胶济、津浦铁路的中枢,主要担负货物列车改编、中转和交换车流作业,集客货运站、编组站、中间站和线路所等20个车站以及机务段、车辆段等配套设施为一体。枢纽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近黄地段受黄河水位影响,地表层不易排水,成可塑状态,作建筑物基础较差。年平均气温14.2℃,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19.7℃;最大冻结深度0.5米;年均降雨量为685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164.8毫米;常年以西南、东北风为主,年均风速为3.2米/秒,最大风速为33.3米/秒;年均降雪9.3天,降雾19.3天。枢纽地区地震裂度为6度,重要工程按7度设防。
  1985年济南铁路枢纽位置及概况见图13。
  二、枢纽初建
  (一)设计从本世纪初叶到50年代末期,济南站一直是编组站兼客运站,虽经改建与扩建,至1957年,列车日编组、解体能力仅1900辆,远远不能满足运输发展的需要,为此铁道部决定筹建济南枢纽。根据加固泺口特大桥铺设双线,将枢纽的编组站设在桑梓店的规划,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于1958年8月完成济南枢纽简明初步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新建桑梓店“二级四场”编组站;改建济南站为辅助编组站兼客运站;扩建历城站为工业编组站;将桑南、鹊山、泺口、白马山、黄台、历城等站作为周边站;枢纽内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均修建双线;加之济南机务段、济南车辆段等配套设施和机构,形成枢纽。枢纽设计总运量预计1965年将为13893万吨(到1967年实际总运量仅为6631万吨),编列概算8717.9万元。9月,经铁道部鉴定批准,11月提出施工资料交付施工。1959年3月,完成施工设计。设计中,考虑到新建桑梓店编组站的工程量大,在短期内不能使用,管理局提出了在济南站先修建临时上行运转场的建议,1958年7月第三勘测设计院据此先期提出施工资料。1959年12月,因铁道部与山东省委商定采取曹家圈桥位,三院重编济南枢纽初步设计(包括总布置图)。编组站改设于黄河南岸位里庄(后更名济南西站)为“二级四场”机械化驼峰,枢纽范围较原设计增加晏城、孙庄、党家庄及郭店等站,编列概算为9674.6万元,设计运量1965年枢纽地区到发线运量为6058万吨。1960年2月完成初步设计,5月进行施工设计,以后由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施工设计未完成即停止。
  (二)施工1958年7月,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济南站临时上行运转场开工,土方工程大部分由济南市民和学生担当。到9月底,共建成到发线5股、调车线12股、牵出线2股,并修建了简易驼峰,将原上行运转场改做存车线。因工期紧迫,未经办理正式验收交接,即开通使用。
  1958年10月,桑梓店编组站工程开工,有铁路职工和民工约1.16余万人参加。1959年确定新建曹家圈黄河特大桥时,桑梓店编组站的土方工程已完成过半。因此,决定在济南西编组站未建成前,将桑梓店已完成的土方工程改建为临时运转场。即便如此,仍有30%已完成的土方被废弃。1960年2月,建成有效长度1050米的到发线等27股,3月开通运营。施工中,由于取土困难,工期紧迫、赶进度,降低了路基标高0.4米,使路基标高仅高于最高洪水水位0.2米,少填土方5万立方米。1961年在运输情况缓和时又封闭使用。
  历城站扩建工程及历城至黄台站间的双线工程,于1959年12月开工,1960年12月建成交付使用。枢纽范围内津浦铁路双线工程(鹊山站至泺口站间,因受泺口黄河特大桥的牵掣仍为单线)及站场改建也于1960年相继开通运营。因急于通车,泺口站至济南站间及济南站至白马山站间的桥梁均先建木便桥,至1962年方改建成正式桥。
  济南西编组站于1960年6月开工,后因压缩基本建设项目而停建,枢纽扩建方案被搁置。1962年,将已完成的津浦铁路接至济南西编组站的运输便线拆除,材料调拨给乌鲁木齐铁路局,已铺设的电力线、通信线及临时房屋也同时拆除。
  至1962年底,枢纽共完成土方208.97万立方米,正线辅轨8.230公里,站线铺轨60.740公里,还有其他配套工程,如济南站至桑梓店站自动闭塞工程,济南站临时上行运转简易驼峰改造,济南机务段扩建及通信等工程,共征购土地14266亩,实际占用2625亩。未占用土地,后陆续退交给当地人民公社。枢纽工程共使用投资1748.76万元(桑梓店站至鹊山站、泺口站至济南站间双线改造费用列入津浦铁路双线改造投资内)。
  三、枢纽改建
  (一)设计1972年,由于铁路运输及路网中的要求,以及决定采用新的曹家圈特大桥位,促进了济南枢纽的改建工程。7月,第三勘测设计院在1960年枢纽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总布置图。1973年11月完成初测,1974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报部。1975年4月,铁道部决定改建济南枢纽,并下达审查意见:将设计推荐的济南西站初期修建“单向二级四场”、预留“双向二级六场”编组站的方案,改为一次建成“双向二级六场”。据此,第三勘测设计院于同年6月进行定测并进行施工设计。11月,济南西编组站设计方案复查小组提出不同意见,被铁道部采纳,又恢复为原推荐方案。
  济南枢纽改建近期按年总运量6000万吨设计,通过枢纽的运量占73%,枢纽内到达量占17.28%;枢纽内发送量占7.56%,枢纽内部交换量占2.16%。
  改建方案新铺晏城站至党家庄站间正线、济南西站至白马山站间双线联络线、济南西站至北关站间单线联络线,改建白马山站至党家庄站间既有线,使枢纽扩大为北起晏城站、南至党家庄站、东到郭店站,形成较为完整的环状布局,共计170延长公里;新建十二里阁、桥南、济南西、水屯、董家庄、东沙王庄、北园等站,改建晏城、党家庄、白马山等站,加上原有的孙庄、桑梓店、桑南、鹊山、泺口、济南、北关、黄台、历城、郭店站,枢纽内共20个车站;新建济南西机务段、济南西车辆段等配套设施和机构,使济南和济南西铁路地区各自形成配套功能。工程实际批准概算40434万元。
  (二)施工1975年5月27日,铁道部作出《关于加快津浦、沪宁双线建设的决定》后,6月成立铁道部济南枢纽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枢纽投资、设计、施工事宜。10月,改建工程正式开工。铁道部第二、三、四工程局、建厂局、通信信号公司、大桥工程局、济南铁路局等单位参加施工。山东省和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组织齐河、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章丘等县的民工约3万余人参加施工。到1976年5月,完成晏党上行线、水白联络线(均为双线)、党白旧线和晏城、十二里阁、水屯、党家庄、白马山等路基土石方工程与桥涵工程;1977年,完成晏党下行、水白上下行和党白间双线工程。1978年,完成晏城、党家庄、白马山三个车站旧站场的改造工程。1983年7月1日,完成济南西至北园联络线工程。其中,北园站已于1982年上半年,按不保留泺口黄河铁路特大桥的设计修建为二个方向可以进出列车的“二进二出”式,后铁道部又确定仍保留泺口特大桥及津浦铁路既有线路通道,北园站又相应地修改为三个方向可以进出列车的“三进三出”式。1984年7月,完成黄台站至济南站间双线工程。
  济南西编组站自1978年下半年开始铺轨,铺轨时原施工设计文件未对轨缝位置提出具体要求,后又按1982年下半年提出的补充资料,全面调整了轨缝。到1982年下半年全部完工,建成“单向二级四场”,预留“双向二级六场”燕尾式编组站,采用半自动化驼峰、峰尾平面调车电气集中。驼峰头部采用了先进的压磁测重技术,编组站有到发线24股、预留3股,编解线28股、预留4股,机车走行线1股,铺轨78公里;日解体能力3900辆,日编组能力4300辆,是济南铁路枢纽的主要编组站,承担着整个枢纽72.59%的运量。1977年6月至1982年底,基本完成高压电源线路、中心配电所、场内13处变电室与低压线路灯桥、灯塔及周边站照明线路等电力工程。1978年8月至1982年底,基本完成给排水工程。1978年第四季度,完成晏城、党家庄站电气集中与自动闭塞有关工程,至198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通信信号、闭塞有关工程。1980年10月至1985年9月,完成济南西生活区工程。1976年11月至1985年底完成生产区及周边站房建工程。机务、车辆段设备于1982年底安装完成。制冰设备安装于1985年9月完成。1985年,济南西编组站日均编组、解体达7000辆,为设计能力的85%。但因编组站调车作业通知单传输装置的建设资金(60万元)尚未落实,项目未建而不能形成配套能力,综合能力也未能全面发挥,影响了枢纽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985年底,济南铁路枢纽改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88.23万立方米,特大桥1座,中、小桥63座,涵渠248座,铺设钢轨214.496公里,建筑房屋19.5万平方米,埋设通信电缆176公里;架设电力线104.100公里,设置给、排水管路4.2万米,建水塔5座;累计计划投资41264万元(曹家圈特大桥为独立投资项目;黄台、历城及两站间双线改造和白马山至党家庄站间双线改造费用,分别列入胶济和津浦铁路双线改造投资计划内)。
  (三)验交1982年5月8日,受铁道部委托,由济南枢纽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设计、施工、运营和建设银行等单位,成立了济南枢纽验收交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7个验交小组。济南枢纽系旧线改造工程,涉及津浦、胶济铁路干线整个路网的运输,验交过程中,边验收、边交接。至1983年末,除生活区部分房建工程继续施工外,其他各项工程基本完成验交工作。
  1983年7月1日,济南枢纽投产使用,归属济南铁路分局管理。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
济南枢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