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蓝烟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28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蓝烟铁路
分类号: U292.42
页数: 4
页码: 81-8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蓝烟铁路概况、线路建设、技术改造、站场设施、二等以上车站、1985年蓝烟铁路车站等级及中心里程表等情况。
关键词: 蓝烟 铁路 干线

内容

一、概况 蓝烟铁路由胶济铁路蓝村站起,向东北至烟台站止。1953年开始修建,1956年全线通车。1985年底,正线全长183.865公里。线路的建成沟通了铁路、公路、海运,构成了以铁路为主要运输通道的胶东半岛交通运输网络。
  线路经过半岛丘陵地区,蓝村站至莱阳站间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土质以沙粘土为主;莱阳站至桃村站间地形比较复杂,地质构造主要为砂岩、页岩互层;桃村站至烟台站间多数地段有台地、裸露的岩石中有大理岩结晶石灰岩等。线路最高点在海阳站至长沙堡站间115公里+840米处,标高为147.84米;最低点在烟台站,标高3.04米。穿越线路的主要河流有流浩河、五沽河、清水河和大沽夹河等。沿线平均气温12℃,最高40℃,最低—15℃;年均降雨量740.3毫米。沿线地震频繁,属中强震区,烟台市区地震裂度为7度。
  沿线经济吸引范围内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苹果、梨等水果驰名中外。
  二、线路建设 (一)修建缘起蓝烟铁路地处胶东半岛海防地带,它是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计划建设的铁路。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国及其同伙即发动侵朝战争。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仅有一海之隔,处于抗美援朝的国防前哨。为了做好反侵略的战备需要,以及为促进山东半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1952年7月拟修建由胶济铁路潍县(今潍坊市)站出轨,经龙口、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铁路,后经比选、研究,改为由蓝村站出轨,分为蓝村至烟台、烟台至威海卫、烟台至龙口的三个建设项目,考虑到建设资金有限和运量等因素,最后方确定只修建蓝村至烟台的铁路。
  (二)勘测设计由铁道部设计局第三勘测总队担任。1952年8月至10月31日进行初测,同年10月25日至12月25日进行初步设计。共征购土地2.7777万亩。1953年3月至9月完成定测,按年运量200万吨以上干线标准设计。为配合施工,第三勘测总队于1953年5月先后提出0至50公里和50公里至78公里施工设计文件,交施工部门施工。后经铁道部决定,线路暂修至莱阳为止。1954年8月,铁道部决定恢复莱阳至烟台段施工。1955年6月,因资金不足,改按地方铁路标准设计。
  设计主要技术标准、技术条件为Ⅲ级干线标准;正线为单线;最大坡度上行8‰,下行6‰;最小曲线半径500米;到发线有效长蓝村至莱阳段为650米,莱阳至烟台段为560米;机车运行为循环式;使用解放型蒸汽机车;闭塞设备蓝村站至姜家坡站间为电气路签闭塞,其余各站间为电话闭塞;桥梁载重钢梁按中—22级,钢筋混凝土梁及墩台建筑按中—26级。全线未编总预算,各段预算之和为6520.5万元。
  工程数量:建车站18个,工务段1个,建筑工区2个,机务折返段、列检所、军运代表室各3个,电务工区、公安驻在所各6个;建房268栋、3万平方米;桥涵256座,与公路交叉道口12处。
  设计运能运量:初期设计年运量137万吨,需要通过能力6对;近期设计年运量189万吨,需要通过能力7对;远期设计年运量296万吨,需要通过能力8对。
  (三)工程施工1953年6月临时工程正式开工,由铁道部基建总局第五基建分局发包,铁道部第五工程局承包。线路修建初期,铁道部苏联专家组特洛雅诺夫、扎冈达耶夫、俩布赫等人到蓝烟铁路工地,曾建议制定施工组织计划,按地方线标准施工等,并协助解决了外夹河大桥桥头防护及路基裂纹问题。全线共征购土地2.78万亩,莱西、莱阳县平均每天有1.1万人参加施工,8月完成了全线土石方总量的72%后,工程按部要求,除路基、桥涵工程仍按Ⅲ级干线标准施工外,其余工程本着降低标准和造价的原则改按地方线标准施工。1954年10月,第五基建分局撤销,发包工作交由管理局基建处驻蓝烟铁路工作组接办,并开始由蓝村站0公里处铺轨,年底铺至50公里处,1954年6至11月继续铺至莱阳站东79公里处。莱烟段于1954年10月开工。1955年5月,由莱阳、烟台两端相向铺轨;6月,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来蓝烟铁路检查工作,确定了蓝烟铁路布置方案;7月,改由莱阳向烟台单方向铺轨;12月铺至烟台站。在架桥时采取拨道落梁法,曾于9月创造了一天架8孔24米钢梁的纪录。在灌注桥梁墩台混凝土时,采用索道吊斗高空运料,灌注桥梁混凝土时采用模板开窗法,既省工、省料,又保证质量。1956年1月,全线建成通车,烟台2万余人举行庆祝大会,山东省省长赵健民等参加剪彩仪式。
  全线共完成土石方工程766.3万立方米,正线铺轨183.696公里,站线铺轨29.570公里,建桥126座,涵渠121座,全线实际投资6637.82万元。
  (四)验收交接1956年1月27日,在青岛成立蓝烟铁路验交筹备处,并于3月份对47公里线路及建筑物进行了初验,重点是曲线部分,直线每公里抽查300米,复测中线水平。4月6日验交委员会在青岛成立;4月11日至18日进行了验收。复验后认为:线路设计基本正确,符合初期运营要求,但总体设计较差。桥梁、给水、通信、信号设备质量良好,线路、机务、车辆及房建设备合格,站场设备基本符合初期运营要求,并于6月30日正式办理交接,7月1日交付青岛铁路分局运营。
  三、技术改造
  1957年,烟台站扩建,将客货站场分设。1977年在烟台站外181公里处建立交桥1座。1978年开始用6年时间,增建客车停放线3条、卸煤线1条、客站风雨棚1座、5号及6号零担房,改造和配备龙门吊、内燃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并对线路进行了大中修;将38公斤/米和43公斤/米钢轨全部换为50公斤/米钢轨。截至1985年底,正线铺轨延至183.870公里,站线新铺轨42.671公里,新建专用线27条,总长43.987公里,新增道岔203组,新铺石碴81.9万立方米,增建桥梁10座、涵渠9座。全线生产、生活用房586栋,其它建筑物469座,总面积17万平方米。
  1961年,烟台机务折返段建造了30吨高架煤斗1座。1976年改建为50吨煤塔,并加装计量磅秤。1968年沿线供水改人工焚火往复扬水设备为电动离心泵、深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1981年又增建给煤、给沙塔各1座。1982年,烟台列检所改以手试温为红外线轴温探测仪检查轴温。至1985年底,折返段增设机车整备线2条,机车停留线、牵引、放水线各1条。
  1959年,除回里站至珠玑站间为电气路签机外,其它各站间闭塞设备为电气路牌机。1967年,全线闭塞设备由原来的电气路牌机更换为电气路签机,三年后又更换为D—66式继电型半自动闭塞机。1977年,全线改为64D继电半自动闭塞机。1978年,烟台通信楼建成,开通JJ2—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增设烟台至青岛间C2—1型长途自动接续机。1982年,全线安装双频点式机车信号及自动停车装置。1983年,珠玑站新建变电室1座、高压电源两路、高压开关柜两面、另设变压器两台,增建了低压电线路。1985年,全线安装TW—8C列车无线电话。
  全线共有车站18个(含蓝村站)。设道口162处,铺道岔99组;并对原蓝村站进行改建,新增股道5条,莱西、莱阳、徐家店、回里、烟台站各建股道3条,其余各站均为2条;共建货物线6条、货台3座、仓库1座,以及石碴专用线、莱山机场专用线、安全线各1条,旅客站台17座、中间站台1座,蓝村至莱阳段到发线有效长650米。截至1985年底,正线铺轨延至183.865公里,站线新铺轨42.671公里,计增道岔203组,增铺石碴81.9万立方米。
  1985年蓝烟铁路车站等级及中心里程见表19。
  四、站场设施
  五、二等以上车站 蓝村站:详见本章第一节胶济铁路第五目“站场设施”。
  烟台站:1956年建站时为三等站,站场为横列式客货混合型,站场铺轨6.432公里,铺道岔21组;1957年烟台站第一次扩建,将客站与货站分开设置,另设尽头式客运场。1969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与扩建。1973年,进行道岔大修。1978年增建1条客车停放线。1981年,增建卸煤线1条,晋升为二等站。1982年,全站线路换再用轨。1984年又增建2条客车停放线。截至1985年底,烟台站共有客车线路6条,货物线7条,企业专用线8条,到发线4条,道岔34组,客运站台2座,风雨棚1座,货运站台4座。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
烟台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