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津浦铁路(德州至符离集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2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津浦铁路(德州至符离集段)
分类号: U292.42
页数: 7
页码: 68-7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津浦铁路概况、线路初建、重大修复与技术改造、双线建设、站场设施、二等以上车站等情况。
关键词: 津浦 铁路 干线

内容

一、概况 津浦铁路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1908年开始修建,1912年全线通车。1985年底,正线全长1009.480公里。路局管内北起德州站与于官屯站间238公里+000米处,南至褚庄集站与符离集站间726公里+000米处,计长488公里。1976年6月建成双线,管内有胶济、辛泰、兖石、新兖、陇海5条铁路干线相接,并与泰肥、磁莱、薛枣、前贾等支线相连。津浦铁路为全国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之一,是纵贯山东、江苏省南北的大动脉,担负着青岛、烟台、连云港、石臼所等港口进出口物资和华北、华东地区工农业建设物资的运输、中转任务。线路所经地区以泰山为最高点,海拔1524米。向北多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向南渐降为丘陵。济南站以北土壤主要是黄河冲积的高原黄土;济南站至泰安站间为棕壤土;泰山以南为潮土类,局部伴有砂礓黑土;滕县站以南上部为粒沙质土,中部为细沙、粘土兼夹淤泥,下部为粘土、局部夹沙。沿线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大汶河、泗河、京杭大运河等。其中黄河下游,尤其济南附近区段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马颊、徒骇河雨季易漫溢成灾。沿线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春秋短而冬夏长,年均气温11℃~14℃,最高气温达44.2℃,最低气温—27℃;年均风速3.2米/秒,最大风速28米/秒;年平均降雨量711.44毫米,建国后最大年降雨量济南以北曾达1164.8毫米,以南曾达1360毫米;降雪年均少于10天,最多21天,初雪日在11月25日,终雪日在3月25日;年均雾日14天,秋冬季占9天;冻结深度济南以北为0.5米,以南为0.4米;线路北依燕山地震带,西邻河北平原地震带,东靠郯城、庐江地震带,地震裂度7至8度。沿线农副产品、煤炭资源丰富。
  二、线路初建(一)修建缘起
  1851年和1864年,直隶、陕甘总督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为清廷运粮的需要,英国人为掠夺运输,均曾提出修建津镇(江)铁路,未被清政府接受。1896年,江苏候补道容闳呈准借用外资自行建修,后因1899年英、德两国夺取铁路贷款权插手承建,迫使容闳放弃自行修建计划。1908年1月13日,清政府与英、德两国正式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借款500万英镑,年息5厘。议定以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韩庄运河桥为界,分南、北两段各设工程局建筑。
  (二)勘测设计南段勘测由英国总工程司德纪、北段由德国总工程司德浦弥勒分别负责。据1899年签订的草合同,英、德两国已于1908年之前派人将南、北两段勘测完毕。北段共绘图430张。1908年,北段工程总局派人由天津向南按原测图纸进行复勘,并将北段由北向南依次划为九大段。当年,勘测至第四大段(东光站至平原站)。至1909年底,第九大段(界河站至利国驿站),勘测完毕。南段划分为三大段,于1909年3月开始勘测第三大段(水池铺至韩庄运河桥)。在南、北两段路线勘定的基础上,购地局依此成图购地。线路主要技术标准和条件为:单线;蒸汽机车牵引;到发线有效长度北段420至520米,南段457米;电气路签闭塞;限制坡度为6.67‰;最小曲线半径南段609.6米,北段600米;桥梁设计载重等级为2—8—0或2—6—2(最大轴重16吨)双机联挂;北段钢梁为古柏氏E—22级,南段为古柏氏E—35级;轨距为1.435米;路堤宽南段6.144米,北段6.00米;全线最大挖深曹村站至夹沟站间约8米,最高路堤党家庄站至界首站间约15米;路基未打夯,采用预留沉落量办法;钢轨北段用德国产甲型41公斤/米、乙型33.4公斤/米、国产汉阳轨36.7公斤/米,南段为42.1公斤/米;南北段每节钢轨下铺设14根枕木,枕木多购自美、日,未防腐;北段一律使用41公斤/米的9号道岔,南段干线使用42公斤/米的10号道岔,其他线路为8号道岔;臂板信号,联锁箱联锁;通信设备为木杆4根铁线线路。
  (三)工程施工南北两段分别组织雇用沿线农民施工。北段工程于1908年6月30日开工。1910年第四大段施工进入济南局管内。第五大段经过马颊、徒骇、黄河诸河,因土质松软,桥梁墩台施工困难;济南以南为第六大段,岗峦重叠,步步升高,是北段中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南段工程第三大段的第二、三、四区于1909年1月相继开工,至1911年10月,铺轨至韩庄运河桥南岸。同年11月,北段工程向南也铺至此并与之接轨。1912年11月,泺口黄河特大桥建成即开始全线通车。施工期间,德州站至黄河北岸一段,材料从德州陆运,并自鹊山站至禹城站间修运料便线62公里;济南站至韩庄站用料,由胶济铁路运抵济南,再经黄河、运河转运。在洪水、枯水及封冻季节,则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线路,建砖窑多处,以碎砖代替石碴。
  全线共建干线1105公里,建钢梁桥387座、圬工桥1290座,总合计用款9900余万元。每公里造价9万元(银元)。
  三、重大修复与技术改造 (一)重大修复津浦铁路建成之后,即为北洋军阀所控制。初期尚能维持运输,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对线路时有破坏,再加之长期失修,线路时通时阻。1917年至1924年间,先后在德州站至黄河涯站间以及在北沙河、大汶河、泗河等地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害,均临时抢修维持行车。泺口黄河特大桥曾于1928年被直鲁联军炸坏;1937年,南京政府为阻日军南侵,军队撤退前再次炸坏,后分别修复通车。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犯时,空袭计1433次,使铁路设施遭到破坏。1938年日军侵占后,抗日军民均对线路、桥梁等设施曾多次进行了破袭,使线路长时间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直到1939年4月才勉强修复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阻止国民党军队进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自1946年1月至194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及群众破袭津浦铁路的线路、桥梁及车站的其他设备。1948年国民党军队败逃时,对所控制的线桥等设备进行了破坏,并劫走机车车辆。德州至桑梓店站间有近10公里的线路全遭破坏,钢轨仅存三分之一。1948年底,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铁路职工,在当地民主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对线路进行抢修,沿线人民伐树做枕木,搭起红炉打道钉,热情支援铁路修复工作。1949年3月28日,天津至蚌埠段修复通车。修复济南至兖州段156公里铁路仅用了40天。随着地区的不断解放,1949年7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建国后,1961~1962年,三唐站及济南站至白马山站间暴雨冲毁线路并造成路基下沉,均及时进行了抢修。1977~1982年,泰安站南线路三角地区地面和路堤发生28次塌陷,最严重的一次直径8米、深5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1983年先后采用“岩溶注浆”和新建桥梁的办法进行了有效整治。
  (二)技术改造1949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津浦铁路已不能满足运量日益增长的需要。1949年下半年,站间距离在10公里以上的区间增设了会让站;自1950年起,各站开始增加站线及延长股道,更换钢轨;自1954年起逐段进行线路大修,更换为9至12号道岔;1956年至1957年将部分车站650米股道延长为850米,至1958年更换每米为500公斤钢轨220公里;至1961年对翻浆严重、路基下沉地段采取修筑盲沟、换土加固路基等措施。1961年,线路容许速度已达每小时100公里。1976年双线全部通车后,各站到发线有效长均达到850米,部分超过1050米,同时扩建了旅客候车室、天桥、地道、风雨棚、货物仓库等。至1980年,全部更换为50公斤/米钢轨、钢筋混凝土轨枕(大中桥、道岔除外),无缝线路已占75%;曲线半径5处600米以下的已有4处改为600米以上;大河站至泰安站间由于改为双线绕行,使最大坡度由7.7‰降到5.4‰,其他区段均不超过5‰。另外,对信号、闭塞、集中控制等设施也进行了改造。自1977年后,逐段铺设成无缝线路;从1984年开始,无缝线路又更换60公斤/米或70公斤/米钢轨;1985年已铺设178公里,线路容许速度达每小时120公里。
  四、双线建设 (一)勘测设计随着运量的急剧增长,单线已远不适应需要,经国家批准修建津浦铁路双线。1957年5月,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承担德州至茅村段的设计,概算为12701.3万元。因“大跃进”形势所迫,双线提前于1958年7月施工,铁三院中止了初步设计,由管理局边设计、边施工。经过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原设计情况起了很大变化,纠正了过去对运量估计偏高的设计,原设计到发线为1050米、预留1250米,后改为按850米、预留1050米进行设计施工。1964年德州至蚌埠段复工,由路局设计事务所承担勘测设计。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路局内设计部门被撤销,个别工程曾由施工部门自行设计,根据每年投资数额,先施工运输紧张区段。主要技术标准:线路为Ⅰ级干线;正线为双线;限制坡度济南至泰安间8.6‰、其它地段4‰;最小曲线半径800米,最困难地段470米;到发线有效长850米,预留1050米;桥梁载重为中—22级;闭塞方式为自动闭塞;牵引类型为蒸汽、内燃机车;牵引定数为下行3500吨、上行2900吨;运输能力为90对、自动闭塞建成后180对。
  (二)工程施工1958年,在“全党办铁路全民办铁路”方针的号召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援铁路建设,山东省成立了复线修建指挥部,管理局成立了复线工程办公室;先后调集了基建处所属8个工程队及沿线民工30万人参加施工。路局管区自德州站南238公里+000米处至蚌埠站北832公里+000米处间488公里全面开工。地方各市、县领导亲自担任指挥部的领导工作,有些县的民工自带工具,自筹食宿,分段包干,群众还献物献料,形成筑路高潮。双线工程大致分为四个工期:第一工期1958年7月25日开工,重点是德州至徐州间的于官屯至晏城、北集坡至吴村、薛城至韩庄三个区段共147公里,是当时运输最紧张地段。至当年10月、12月,除北集坡站至大汶口站14公里一段外已先后开通。至1959年底,除党家庄站至北集坡站70公里及6处大桥桥头未铺轨外,其余地段双线均陆续开通交付运营。至1960年,完成土石方1700万立方米,正线铺轨392公里,建桥涵503座,其中大桥13座;双线开通47个区间,通车里程累计达318.280公里。1960年底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建。
  第二工期1964年,双线工程复工,重点是徐州至蚌埠段。先后安排了各双线段及大桥、中桥。1969年双线投资较多,还安排了宿县等车站站房的修建。至1970年3月,共完成正线铺轨通车130.900公里,大桥6座、中小桥55座,房建8740平方米。至此,徐蚌段双线全部贯通。
  第三工期自1971年开始,施工重点转移到德州至徐州段,对区间双线、双线大桥、站场改造等进行了全面施工,至1976年6月,共完成正线铺轨通车90公里,大桥15座、中小桥涵83座,房建22.1万平方米。双线工程除泺口黄河特大桥为单线和兖州站两端暂未引入外,津浦铁路双线全部通车。
  第四工期1977年开始,为工程收尾配套阶段,主要项目有:兖州站北编组场、泰安站整车货场和邹县站场改扩建、济南站上行场扩建及胶济铁路引入工程、济南机务段改内燃机务段;续建兖州站编组场及兖州机务折返段、泰安站整车货场、邹县站的改扩建工程等。同时,自动闭塞工程、机车信号及调度监督设施的安装,亦用了5年先后全部完成投入使用。
  至1985年底止,津浦铁路双线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2896.6万立方米;桥梁709座,21682.1延长米,涵洞370座;正线铺轨624.607公里,站线261.893公里,道岔785组;全线建成自动闭塞;建房屋38.05万平方米;扩建给水站13个;扩建机务段、机务折返段各3个,增建机务折返段1个。德州至徐州段共征用土地1.96万亩。
  验交:由路局基建处组织使用、养护单位参加,完工一项就验收一项并投入运营;一时不能验交的,由施工单位负责养护,先通后验,工程质量分别达到合格或良好。
  五、站场设施 全线初建站85个,区间距离一般在10公里以上;中间站除正线外,设到发线和货物线各1股,旅客站台2座。韩庄站以北站舍多按德式建筑,利国站以南为英式建筑。通车后1920年增设李家庄站;1923年增设白马山站。1938年至建国前,一般车站站线增至2~3股,到发线有效长由450米延长至520米以上;并先后增设三唐、林庄、龙黄(后改为黄桥)、王字庄、孙庄、桑南、鹊山、炒米店、青杨、皮家店、大河、洪沟、云亭、磁窑、田家村、柳庄、白家店、程家庄、东滩、野店、看庄、刘家桥、井亭、孟家庄、三张茂、高家营、桃山集、大栗园站。1949~1951年增设于官屯、檀山集、孟家沟站;1962年增设李家桥站;1983年7月济南枢纽扩建时增设十二里阁、桥南、济南西、水屯、董家庄、东沙王庄站,1985年管内设站75个,(含14个乘降所、3个线路所)。
  1985年津浦铁路济南铁路局管内车站等级及中心里程见表17。
  六、二等以上车站济南站:现为特等站,位于津浦铁路中段351.423公里处,胶济、津浦铁路干线在此相接,两线原在济南各设车站,两站间有两股联络线,以便车辆过轨。胶济铁路济南站始建于1899年9月,1904年7月建成,站场位置在五里沟北,东端为客运,西端为货场,站房现为济南铁路分局机关前楼;津浦铁路济南站始建于1910年,1911年12月建成,位于官扎营与茅家林南侧。日军侵占后于1938年将两站合并,胶济铁路自391公里+070米处改线接入津浦铁路济南站。1940年4月工程竣工。1948年2月,调车场线路为29股,每日到发中转货车1500辆左右。1985年,济南站为横向“二级四场”,有客场1个,编组场2个,货场4个,线路176股,站舍总面积8578平方米,站前广场9450平方米,年发送旅客580余万人。其中下行编组场共有27股道,建有土驼峰1个,总计有效长1.9万延长米,当年接发列车能力平均97列,改编能力2437辆;上行编组场计有22股,有效长共计1.55万米,建有半机械化驼峰、道岔集中管理、信号自动集中、自动控制调车进路、对讲电话等,年接发列车能力日均78列,改编能力2587辆。在纬六路、南郊、辛庄和北货场建有4个货场、5座仓库、13座风雨棚、11座货物站台、8台10吨以上装卸机械。
  济南西站:为济南枢纽主要编组站。详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济南枢纽”。
  泰安站:1909年始建,1910年竣工,初铺线路8股,站台2座,站房593平方米,100立方米水楼1座。1950年将1946年被炸毁的水楼改为站房,另在蒿里山建100立方米水塔1座。1954~1959年增建、延长股道,新建风雨棚。1963年第三季度至1964年9月和1974年先后完成了泰肥支线和辛泰铁路引入工程,增建了股道、站台、仓库等设施,并增设了机械化装卸机具。1985年,泰安站呈纵列式布置,有到发线10股,有效长860米。货物线1372延长米,候车室185平方米,仓库4718平方米。旅客站台3座、1358延长米。实际通过能力达106对,发送旅客338.3万人,发送货物27.7万吨,到达货物60.9万吨,装车6194辆,卸车1.35万辆。新建5457平方米的候车室正在施工中。
  兖州站:1909年9月始建,称兖州府站。1938年日军侵占后曾改为滋阳站。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兖州站。初建时共有线路7股。至建国前曾铺设线路12股,建货场1处和300立方米水塔1座。1953、1956年延长到发线。1958年至1962年更换43公斤/米钢轨并清筛了道床。1975年开始将原站场改建为客运站场。1977年完成津浦铁路双线引入和兖州北货运站场工程。至1985年,兖州站呈纵列式布置。客运站场线路共14股;兖州北货运站场计有正线、站线线路27股,到发场设电气集中设备、编组场设非机械化驼峰自动集中调车设备;兖北货场计有货物线5股、站台、仓库各3座,货棚2座及机械化装卸机具等;另于兖北货运站场南设机务折返段、机车整备线10股和三角线、水塔等设施。
  徐州站:始建于1909年,站名为徐州府站,1927年4月更名为徐州站,当时有2股道、1座站舍。徐州站编组场建于1915年。建国初期,徐州站有客场和编组场,计有客车到发线5股、停车线2股;货车到发线7股,调车线12股,到发线有效长650米,调车线有效长400米左右,4条牵出线最长的403米,最短的341米,共有道岔144组,站线总延长38公里。在1955年以后徐州枢纽的扩建中,徐州站编组场逐步改造为“一级三场”非机械化驼峰编组场。1976年有道岔290组,站、特线总延长77.650公里。徐州站孟家沟编组场建于1959年10月,1960年停建,1970年复工。1975年第4季度编组场投产。1976年“二级四场”机械化驼峰编组场主体工程完成,计有道岔243组,站、特线总延长83.510公里。1985年,道岔为343组,站、特线总延长112.874公里。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
符离
相关地名
济南站
相关地名
泰安站
相关地名
兖州站
相关地名
徐州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