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26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532.852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济南铁路局是铁道部所属12个铁路局之一,是一个以运输为主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路局机关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天桥区。路局以下设济南、青岛、徐州分局和工程总公司、物资工业公司、线桥大修工程处等分局级单位以及铁路专业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和生活供应单位。国家还在路局、分局设有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机构情况。
关键词: 济南 铁路局 概述

内容

(一)
  济南铁路局(以下简称“路局”)是铁道部所属12个铁路局之一,是一个以运输为主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路局机关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天桥区。路局以下设济南、青岛、徐州分局和工程总公司、物资工业公司、线桥大修工程处等分局级单位以及铁路专业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和生活供应单位。国家还在路局、分局设有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机构。1985年底,全局共有独立基层单位181个;职工12.92万人;拥有固定资产总额达460521万元。管辖津浦铁路德州(不含)至符离集(不含)段、陇海铁路商丘(不含)至连云港、胶济铁路、蓝烟铁路、辛泰铁路、兖菏铁路、兖石铁路以及张博、泰肥、磁莱、薛枣等23条运营线,575条专用线(1391公里)。共建桥梁3314座,总长度为87676米,其中长500米以上特大桥14座(包括临管线路)。全局营业里程2448公里,其中双线963.200公里。正线延展长度达3569.100公里。全局以占全路4.11%的营业里程,担负着全路6.49%的换算周转量,运输任务十分繁重。
  管内铁路主要分布在山东省13个地市和江苏省北部及安徽、河南省部分地区,构成了干、支线纵横交错、城乡相连的铁路运输网络。管内铁路干线,东至青岛、烟台、连云港、石臼所4个港口,南与上海铁路局相邻,西与郑州铁路局临界,北与北京铁路局毗连。扼津浦、守胶济、控陇海,是晋煤外运、北煤南运、水陆联运的重要通道,为沟通华北、东北、华东和西北等铁路运输干线的中枢地带,对华东地区的物资集散、经济开发、文化交流发挥巨大作用。还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在国际铁路联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管内铁路沿线的基本地形地貌,多为平原、丘陵,少为山地、谷地。气候具有华北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季风型的特点。一年中,夏热多雨,冬寒干燥。年均气温为10.5~13.5摄氏度。全年无霜期6~7个月,由北往南递增。年均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之间。线路跨越黄河、潍河、小清河、大汶河、京杭大运河、沭河、沂河等主要河流。
  管内铁路处于华东经济区内,具有发展铁路事业的优越条件。经济吸引区域达191975平方公里。矿藏资源丰富,煤、铁、石油、金、铜、铝等矿产达60余种。尤以黄金、石膏、自然硫、金刚石、重晶石、菱镁矿、石油、钴矿、石墨和钼矿、珍珠岩等,储量甚丰。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有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徐州、连云港等重要工业城市。管内有煤炭、钢铁、电力、石油、化工、汽车、拖拉机、钟表、机械、建材、橡胶等大中型工矿企业2.5万家。主要农作物和土特产品类繁多,盛产粮、棉和农副产品。管内大陆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六分之一。水产资源极其丰富,渔业历史悠久,渤海对虾捕捞量居全国总产量的半数以上。管内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盛多。有闻名于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五岳之尊的泰山、人间仙境蓬莱阁及海滨青岛、泉城济南、古城徐州等旅游胜地,绮丽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
  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经济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漫长的黄金海岸,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济南铁路局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
  济南铁路局从1899年开始修建第一条营业性铁路——胶济铁路以来,迄今(1985年)已有86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下简称建国前),铁路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而产生的。188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迫使清政府同意在山东修建铁路,1899年开工兴建,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之后,德、英两国又攫取津浦铁路贷款权后,并于1912年筑成津浦铁路。1913年,陇海铁路由比利时、荷兰、中国分段修筑,至1935年建成。这期间,还修建了7条支线,共敷设营业铁路965公里(含此后拆除里程),占建国前管内所建铁路总营业里程的91%。此外,还相继建成胶济铁路四方工厂(今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津浦铁路济南机器厂(今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和浦镇机器厂(今铁道部浦镇车辆工厂)。
  因各帝国主义分别霸占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管内铁路初期是分线经营,运营线路少,技术标准杂,质量低,布局不合理,路权操纵在外国人手里,成为他们掠夺运送管内资源财富的工具。至1923年,日本迫于国际压力和中国人民坚决斗争,才将曾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取代德国霸占的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主权交还中国。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管内铁路先后沦陷。日本侵略军为适应军事和掠夺的需要,把公路、水运与铁路合并一起进行综合管理。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管内铁路,管理形式、方法和手段基本沿用旧制。
  从清政府末期到国民党反动派垮台,旧中国遗留给管内的铁路,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摊子,其中90%的机车、车辆和85%以上的线路、桥梁等设备残缺不全。由于频遭战争创伤,到1948年9月,路局所在地济南周边能通车的铁路仅有几十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铁路企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管内铁路为全民所有,实行由国家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新体制。在建国后的36年间,济南铁路事业是在继承和改造既有铁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在解决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尽管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开始创建新型的人民铁路。在党的领导下,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接管铁路、抢修、抢运和各项建设工作,使管内铁路在短短的7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修通了1827公里铁路干线,到1955年还修复了磁东、薛枣支线。1956年还建成了蓝(村)烟(台)铁路,开辟了胶济铁路与烟台港相连的新的海陆通道。1955年后,路局在全路率先试行“运输综合作业方案”,学习、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使运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全局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比1952年增长1.5倍,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958~1965年,在曲折中前进。前3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路局实行铁道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铁路运输指挥上的集中统一。大炼钢铁开始后,矿石、煤炭、材料等货物运量急剧增加。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运输生产出现了调度不灵、管理混乱、设备失修、货场堵塞、事故频繁等现象。津浦、胶济铁路双线工程,也因财力、物力不足被迫停工待建。旧线改造进展缓慢,工业生产投资减少,机车、车辆等设备失修、破损严重,造成铁路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后5年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了铁道部对铁路局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纠正了运输和管理中“左”的做法,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形成了较完善的铁路局、分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使运输生产局面逐年好转。此间,重建了兖济支线,新建了东(都)莱(芜东)支线,干线也大量更换新轨和使用钢筋混凝土轨枕,有计划地增加和延长了站线,运输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到1965年,旅客周转量3915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8275百万吨公里,换算周转量22190百万换算吨公里,分别为1957年的1.1倍、1.84倍、1.64倍。
  1966年后,连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发展中的全局铁路事业遭受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全局运输生产大幅度下降,而且扰乱了人的思想,搞乱了正常管理秩序,降低了质量,留下了后患。1967年,全局各单位和各部门自上而下被夺权,运输生产和安全状况恶化。1969年,全局行车事故件数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加1.4倍,出现了十年动乱期间第一次运输生产大幅度下降。1970年起,全局运输生产开始缓慢上升。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全局运输生产形势又发生逆转,枢纽堵塞,运输不畅,无法进行正常工作,使运输生产出现第二次大幅度下降。1975年,为贯彻中共中央〔1975〕9号文件《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铁道部长万里专程到路局抓落实,并亲临徐州地区整顿领导班子、惩治不法分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初步实现了“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当好先行”的整顿目标。1976年,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下,全局运输生产出现第三次下降。广大干部职工以“保住津浦线”畅通为理由,坚持抵制对9号文件的批判,竭尽全力维持运输生产。此间铁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辛(店)泰(安)铁路建成,张东等支线经续建和改建后相继竣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局经过拨乱反正,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坚决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以运输生产为中心,以扩能为重点,运输生产、基建改造并重,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整顿企业,改善经营,大胆探索办好人民铁路的新路子,使全局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运输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76~1985年的10年间,胶济铁路大部、津浦铁路全部建成国家Ⅰ级标准双线,并铺设了无缝钢轨。陇海铁路东段双线工程开工建设。济(宁)荷(泽)、兖(州)石(臼所)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济南、徐州两大枢纽,经过几次大的技术改造,已成为大型路网性枢纽。津浦铁路上奔驰的客、货列车和胶济铁路运行的客车,全部改由国产东风4内燃机车和美国ND5内燃机车牵引。陇海铁路列车全部使用国产大功率蒸汽机车牵引。全局机车整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计量化;列检普遍应用红外线测温设备;通信、信号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有的达到全国铁路先进的技术水平。全局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已由1976年的32838百万换算吨公里,增加到1985年的68344百万换算吨公里,提高108%,同1949年相比,提高20.5倍。
  安全生产和路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全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层层推行安全经济责任制,推广先进经验,发动职工开展作业标准化活动和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加大投入改善技术设备条件。自1979~1985年,路局先后实现10个百日行车安全,许多分局和基层站段也多次创出了安全生产500天、1000天或1500天的好成绩。从1982年起,全局路风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狠抓安全正点,尊客爱货和优质服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争当文明职工,建设“三优文明路”(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活动,进一步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1985年,全局涌现出文明单位75个、文明车站161个、文明列车22对、文明货场36个、文明职工30427名。同时,还狠抓综合治理,整顿站车秩序,全局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杜绝了爆炸、哄抢、纵火、投毒等刑事案件的发生,站车及沿途治安秩序日趋稳定。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均有很大发展。至198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77项,其中局级以上重要的科技成果113项,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励5项,获省、部级奖励17项。大部分成果均已转化为生产力。全局有托幼园所157处,收托儿童8884人;小学32所,在校生14008人;中学17所,在校生14298人。小学、中学在校生分别是建国初期的1.5倍、9.4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职工学校11所。全局有文化宫、俱乐部5个,小型文化娱乐场所280个。职工文化、文艺活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及美术、书法、摄影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全局有铁路医院7所、防疫站3所、疗养院2所。能开展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狭窄、断腿移位再植等高难度手术。不少手术的成功填补了山东省及全国铁路医院的空白。
  多种经营和集体经济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投资逐年增加。1978年,全局人均工资收入为722元,到1985年增长到1388元,提高92.2%。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1955年的3.3平方米提高到1985年的6.5平方米。全局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三)
  86年间,全局广大职工在近代铁路工业大生产活动中,在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了革命的光荣传统。1899年,伴随着管内铁路的产生,铁路职工和沿线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筑路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高密县农民反筑路斗争,山东、河北、江苏三省人民联合要求筹款自建铁路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扩张野心,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包括铁路工人,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巨大作用。1921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道线上,以“反虐待、争人格、光国体”为口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铁路工人大罢工,陇海铁路全线运输瘫痪,迫使反动当局接受工人提出的全部条件。1922~1924年间,徐州、济南、张店、坊子、高密、青岛等地的一些站、段相继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和工会,随后组织领导工人进行不懈的斗争,大煞了军阀和买办阶级的威风,改善了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后,各地铁路职工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特别是活跃在津浦铁路上的鲁南铁道游击队,扒铁道、打洋行、截军火、袭客车,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徐州会战时,津浦、陇海等铁路工人联合中兴、贾汪、烈山煤矿工人,纷纷组织破袭队、爆炸队,深入敌后,阻敌增援与运输给养,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2年后,胶济铁路工人利用工作之机,把大批医药、布匹等军用物资,转送到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广大铁路员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护路、护厂、自卫队和自保会等群众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起,带领沿线农民群众,日夜抢修铁路,收集铁路器材,恢复交通运输,支援前线作战,做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在1948~1949年抢修铁路、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全局职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淮海战役准备阶段,济南局铁路员工就向作战前线运送粮食37950吨,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1949年5~9月又向南京、上海运送各类物资811357吨,保障解放战争顺利进行,粉碎了美蒋“海上封锁”的阴谋。在抢修、抢运中,全局评选出365名功臣模范。这些英雄业绩昭示后人,永存史册。
  建国后,全局职工翻身做了主人,忘我劳动,积极生产,保卫家园,建设祖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局有28918名职工和家属在“和平签名书”上签名,2965人赴朝参战,涌现出许多妻子支持丈夫、父母送子女和兄弟争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动人事迹。在朝鲜战场上,参战职工冒着敌人的炮火,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铁路抢修抢运任务。铁路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1~1954年,在学习苏联和中长铁路经验,开展“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中,有组织地学习推广了先进作业方法。全局涌现出张凤翔、王震、白延廷、戈福增、赵福华和济南机务段“新中国号”机车青年包乘组等一大批运输生产中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激发了全体职工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的积极性。
  60年代初,全局职工开展学毛主席著作、学大庆、学解放军、学雷锋活动,又涌出了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客爱货、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大协车站把方便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自觉树立起为煤矿服务,为收货单位服务,为到站服务和为编组站服务的大协风格,成为全国铁路为人民服务和联劳协作的典范之一。1965年8月13日,中共铁道部委员会作出《关于全路学习大协车站的决定》,并召开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那动乱不已的困难条件下,具有“二七”革命传统的全局广大干部职工,采取种种斗争形式,抵制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坚守工作岗位,维持运输生产,表现了铁路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觉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后,给全局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经过整党和拨乱反正,扭转了管理混乱、运输生产和建设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运输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全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像山东省“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集体、铁道部命名的“文明装卸班组”——青岛站装卸甲班六组;铁道部命名的“红旗列车”——青岛列车段239/240次、徐州列车段515/516次车队等,就是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成为全局长期坚持优质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代表。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第一流服务的动人事迹,反映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全局职工经过36年党的教育和实践锻炼,造就了一支过得硬的特别能战斗的铁路大军。继承和发扬了铁路工人的“二七”革命传统,发扬了“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献身精神;“扎根小站、工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铺路石精神;“装车想着卸车,编组为了到站”,“四个服务”的大协精神;“宁愿自己吃苦千遍,不让旅客一时为难”的为人民服务不掺假的精神;基建工程大修工人“逢山开隧,遇水搭桥”的艰苦创业精神等等。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和传统,集中体现了济南铁路局的企业精神。她哺育着全局铁路职工一代又一代健康成长,激励着全局职工去战胜种种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
  建国以来,全局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管内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铁路发展长期滞后的状况,全局运输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客货运输量增长的速度,运能和运量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管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使本来就不适应的铁路运输更加紧张,已成为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一个制约因素。
  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全局加快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根据路局“七五”、“八五”发展纲要,今后10年,全局进入一个历史性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战略目标,将加快全局改革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贯彻《企业法》和《条例》,实施“路局决策指挥,分局全面管理,站段执行保证”的职权分工原则,精干路局,强化分局,搞活基层;在经营机制上,继续实行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坚持以运为主,多元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在劳动、人事、工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进一步突破铁路企业统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大胆开拓,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后10年,路局将继续坚持以运输生产为中心,以扩能为重点,一手抓基建改造,一手抓运输组织改革,内涵挖潜、外延扩能,加快运输生产发展的步伐。在硬件上,多方集资,加大投入,加快铁路的建设和更新改造。将在“七五”期间,全局将投入近60亿元,实施“大战一纵(京沪线)三点(徐州、济南枢纽、兖州站区),攻克两横(胶济、徐连线)双线,加紧改造蓝烟(铁路),收尾配套新线”的建设方案。建成国家“七五”在济南局的重点项目,加上实施61项“短平快”工程项目,实现扩大综合运输能力1000亿吨公里的目标。拟在“八五”期间,全局再投入70亿元,主要搞好“三纵、三横、三点”的技术改造,即京沪铁路重载工程,蓝烟铁路紧急扩能工程,京九铁路新线建设工程;徐连线二期双线工程,荷兖石铁路技术改造工程,胶济双线配套工程;济南、徐州枢纽和兖州站区的配套建设。还将抢建36项“短平快”工程。使全局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复线率51%,内燃机车比重95%,电气集中车站比重86.5%,主要铁路干线钢轨重型化,逐步实现通讯网络数字化,交换设备程控化。在软件上,全局将实施一系列运输组织改革,继续推行“五站联合”改革方案,对济南、徐州两个路网枢纽的整体能力进行优化,实现运输组织、动力保证、经济承包、新技术应用四个系统的配套改革,使两个枢纽日均办理辆数分别提高15%和16%以上,继续推行“站机合一”、“站装合一”和“四位一体”等形式的联劳协作。加强分界口的运输组织,采取“扩长增重”、“满载补轴”等措施,使列车平均牵引总重居于全国铁路系统的前列;还将大力组织货源,大力组织客车扩编加挂,大力开展运输延伸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联合,内挖外联,多渠道扩大运输能力。同时,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和路风建设,使两大安全事故率低于全路水平。使全局运输逐步由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
  经过10年改革和发展,一个基础稳固、设备配套、能力协调、运转有序、拥有1300亿换算吨公里综合能力,多元经营,局强工富的初步现代化铁路局将展现在中外旅客、货主面前。社会主义铁路企业的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济南铁路局将继续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阔步前进。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济南铁路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