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通信组织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电信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20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通信组织管理
分类号: F272
页数: 9
页码: 259-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企业管理中通信组织管理的情况,介绍了沿革,规章制度,责任制,设备维护管理,电路管理,质量管理和业务技术的监督检查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济南 电信志 通信组织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沿革
  光绪七年(1881年),南北洋电报陆线沿运河建成,次年三月由济宁引一支线至济南,省城衙署报房成立。光绪十一年(1885年),济南府电报局成立为官督商办,隶属于上海电报总局。其经营管理仿效招商局,并采取外国经验,开始建立通信组织管理办法。光绪卅二年(1906年)邮传部成立。发还商股,收归国有。电报局逐步成为清政府争权夺利,进行统治的得力工具,经营管理混乱。
  民国以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各自为政,在通信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通信质量每况愈下。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后,山东省设电政管理局,局长由济南电报局长兼任,实行业务长制,襄助局长进行业务管理。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至民国卅四年(1945年)八月日本侵占时期,济南电报、电话局设通信课、营业课、试验课,分别进行业务、技术管理。
  日本投降后,交通部济南电信局成立,设总工程师和业务、工务课负责报、话、业务、技术管理。交通部第七区电信管理局第三机务段,第五线务段,驻济南,并负责济南地区的长途机械和长途线路的维护管理。
  济南解放后,于1951年济南电信局初设,工务处、业务科,负责技术和业务管理。同年7月,邮电合并,济南邮电局设电信科、市话科分专业进行业务、技术管理。1954学习苏联经验,济南邮电局设业务指导员,技术员协助局长进行业务、技术管理。1958年成立科学技术研究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干部和工程师。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行局长领导下的工程师负责制,设工程师室及业务科,负责全局的技术业务管理。
  1964年邮电分设,济南电信局仍设工程师室及业务科负责技术、业务管理。
  1969年~1973年,济南电信局归军队领导,通信的组织领导,按部队编制设电信科,基层单位设大队、连、排。
  1973年10月,山东省济南市电信局,在通信组织机构上,设业务技术科及总工程师室。1982年9月,为加强专业管理,将业务技术科分设为长途通信科及市话通信科。1 985年增设经营科。1988年总工程师室改为科技科。
  第二节 规章制度
  1949年建国初期,电信业务逐渐恢复,在通信组织管理上,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分别予以修改或废除,并根据需要,制订了一些新的办法,对提高通信质量、缩短时限,起了积极作用。
  1952年,在长话部门推广“郭秀云操作法”,促进了管理方面的提高,带动了机务部门工作的改进并建立联系制度。在电报部门开展写实查定,测定劳动定额,改进操作方法,建立责任制度,初步加强了计划管理。
  1954年,邮电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省、市局长会议,要求学习苏联邮电企业的管理原则,规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我国的邮电企业。邮电部结合国情,颁发了一些规章,如电报、长话、市话的业务、技术规程。
  1962年以后,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邮电部、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结合实际情况,颁发了一系列的电信业务、技术管理规程。济南市邮电局为贯彻上述规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在长话、电报、市机、市线技术维护方面,建立健全各种制度20种、在长话业务新建和修订了12种、电报业务先后修订了24种,保证了各项通信任务的完成。
  “文化革命”期间,视有效的规章制度为管、卡、压而被废弃,造成了通信生产管理上的混乱。
  粉碎“四人帮”后,通过“学大庆”在生产管理上进行整顿。1979年~1984年间,邮电部又重新颁布了《电信指挥调度制度》、电报、长话、市话业务技术维护规程后,济南市电信局结合具体情况制订了各种业务、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制订了市话装、折、移机处理程序、时限、要求和机、线、业联系制度。
  1989年,济南市电信局以方针目标管理为主导,编制了《企业管理规程》及工作标准320项,管理标准93项。向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年初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机关各处室的职责范围。提出机关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出现了决策快、指挥灵、办事效率高的新局面。各生产单位狠抓基层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升级的标准,使职工群众在工作中有令即行,有章可循。
  第三节 责任制
  1954年,根据邮电部第三次省、市局长会议的决定,学习苏联企业管理的经验,推行一长制及生产区域管理制。从发动群众、揭发无人负责现象入手,建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设备维护与检查、技术安全、保密责任制。在职能单位,从检查本身工作,明确分工划清职责范围,建立起职能管理责任制。逐步解决了组织上的混乱现象,改进了企业管理。
  1956年,根据邮电部的决定,建立和贯彻了电信业务领导制度,基本上是与学习推广先进经验相结合的。通过学习贯彻,建立了值班长、值班工程师(技术员)的责任制,统一了省中心局以上的报话电路的指挥调度。加强了现场管理,机、线、业之间的配合更加密切,使设备和通信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电报,推广了电传值机操作法和人工值机操作法,统一了操作,提高了电报通信质量。市话,总结推广话务员张连珠的值机操作经验,提高了服务水平。1958年后省局组织在全省推广。
  1962年,以“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为指导,整顿企业管理,建成了以局长为首的生产指挥系统、各级管理责任制和生产岗位责任制。全局128个生产班组(含邮政),均制定了“定保”方案,建立了“几大员”班组民主管理,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责任制度遭到破坏。
  1976年以后,在学大庆整顿企业中,又逐步恢复建立起班组的民主管理制度。1983年全面整顿企业,学习“首钢”推行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局长办公会、局务会、机、线、业联系会、质量分析会及每日生产汇报制度。从局长到每个管理人员都实行了不同类型的经济责任制。这些责任制都具有“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纵横联锁的特点,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
  1985年起,实行局长负责制。
  第四节 设备维护管理
  1952年~1957年,邮电部先后颁发了廿四项技术维护规程,先后组织推广了线路、电报、长话、市话等方面的维护先进经验。济南市邮电局为贯彻部颁规章,具体地制定了廿二项操作规程。明确了技术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了包机、包线(区)的责任制、执行载波电路八项质量指标及各项设备的质量指标,建立了质量分析,执行了设备的予检予修,保证机线设备完好,通信质量稳定提高。
  1967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予检予修的维护制度遭到破坏,在设备管理上推行“纠正性维护方式”,即设备出故障后才进行维修,加上当时国产设备可靠性差,通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七十年代,国产通信设备的质量不断提高,质量低劣设备逐步淘汰。
  1977年,邮电部颁发了《通信设备技术维护管理制度》。1981年,又重新颁发了各项技术维护规程。八十年代,明线载波逐步被大通路和微波系统所代替。1985年底,电报实现了自动转报。1987年,万门程控电话投产。在设备维护的机制上,包机制度、维护方式亦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1987年初,机务一站将值、包机分开,成立按系统包机组,将原个人包机改为小组包机。推行“受控纠正性维护方式”。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图为依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维护水平。电报,建立了全省电报自动测试及质量集中管理的微机系统。
  1988年,成立“程控电话维护中心”,将长市话的程控交换设备进行集中维护管理,改变了原来按专业分工的维护组织机构,有效地提高了通信设备的维护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保证了电路畅通。
  第五节电路管理
  1951年,电报、长话业务部门推行包电路制。机线维护部门推行包机、线、区制,电路双方固定人手,签订公约。
  1952年,长话推广“郭秀云操作法”,强调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主动配合对方掌握先进操作,促进管理工作的提高,代动机务部门工作的改进。
  1956年贯彻执行邮电部颁发的长途电信业务领导制度。济南市邮电局是山东全省的业务领导局,电报、长话建立了专职电路工程师(技术员)及报、话业务指导员,配合上级业务领导局,组织职责范围内全程全网的“一条龙”电路竞赛活动及电路组巡工作。制订业务领导范围内机、线电路调度方案,检查解决电路上存在问题,确保电路质量稳定提高,交流经验,提高电路有效利用率。
  1985年底,继南京后,济南256路自动转报系统投产。省内地、市、县局电报电路相继进入自动转报网、公众电路的传输,由人工处理,为程控自动转报方式,电报网路结构,由四级逐步改变为三级汇接,省内实现两级汇接。到1990年底,已有198条电路进入济南自动转报中心。在业务管理制度、电路管理上,作相应的改进,对值机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自动转报系统的效能,电信总局提出在全国自动转报系统开展竞赛活动。济南市电信局子1987年9月制订济南自动转报中心电路竞赛办法,把自动转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六节 质量管理
  电信部门通信质量的好坏,对用户是代表企业的服务水平,对企业则是各项管理工作的综合表现。电信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把所有部门协调起来,对质量进行控制,由企业的全部人员参加对生产全过程及对企业的全部质量进行管理。
  1978年以后,济南市电信局认真地纠正“文化革命”造成的错误影响,实事求是地总结通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学大庆人走大庆路”,办“大庆式”企业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从1979年12月起,首先在长话科,开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试点,取得一定成效。1980年6月,在全省邮电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2年济南电信局举办了由各基层单位领导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2月,济南市电信局制订了《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1985年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于1987年3月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训练班。1987年,济南市电信局召开首次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会,推荐四○○站、机务一站、十分局QC小组参加了上级领导机关举办的质理管理成果发表会。四○○站获省优秀QC小组,机务一站获市优秀QC小组。十分局获省局优秀QC小组。
  1987年,济南市电信局被国家经委列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到1988年底,全局有QC小组78个,参加人员442人,制订了各种TQC的规章制度。1988年开展方针目标管理,进行质量教育,年底达到省全面质量管理验收标准,获“山东省质量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初,济南市电信局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12月,获济南市质量管理奖。
  第七节 业务技术的监督检查
  1955年邮电部颁布业务、技术规程,为贯彻这些规程,济南市邮电局规定了电报传递时限,长途电话接通时限,人工市话的应答时限。建立了长途电话、人工市话的生产监督检查标准和方法,制定了各项业务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制度。自查、互查,交接验收、平衡合拢、电报稽核、复述、复校、收妥、承认等。
  1956年,贯彻邮电部颁发的技术、业务规程及业务领导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原始记录,建立健全质量分析制度,以上工作按要求均达到部订标准。
  1958年,业务量猛增,由于通信设备跟不上,忙于应付业务,而忽视了业务、技术的监督检查,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不宣而废,造成通信质量下降。
  1962年,邮电部又重新颁发了业务、技术规程,济南市邮电局恢复了业务、技术的监督检查及质量分析制度。生产秩序得到恢复,通信质量明显好转。1964年,华东区每年开展区内省会局局际“五好”竞赛。年底组织进行检查评比。1967年,“文化大革命”把上述各项制度视为管、卡、压而被否定。
  1976年,开始整顿企业,在基层单位逐步恢复质量分析制度,将通信质量指标分解落实到班组。分局、科配备了专职质量检查员或质量检查组,定期检查。自1978年起,根据通信质量完成情况对各单位进行评比奖励。
  1981年,学习旅大局经验,制订包括政治工作、行政管理、通信质量在内的记分考核制度,定期进行全面考核。
  1987年,推行经营责任制后,局对基层生产单位的检查考核,由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进行。
  对市话通信质量的考核有:
  一、市内电话接通率;
  二、拨号障碍率;
  三、局间中继线畅通率。
  对长途通信质量的考核有:
  一、长话有效接通率;
  二、长话服务差错率;
  三、人工局内障碍率;
  四、人工局内接通率;
  五、电报服务差错率;
  六、电传电路合格率;
  七、电传电路局内障碍历时;
  八、电传机、发报机障碍率;
  九、电报投递遇限率;
  十、路端电路合格率;
  十一、障碍历时;
  十二、会议电话合格率。

知识出处

济南电信志

《济南电信志》

本书记述了山东电政由来已久。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准架设津沪电报陆线,电线循运河南下。临清、济宁为鲁省重镇,首设电报分局。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巡抚获准展设线路,自济宁引线达济南,后次第扩展至潍县、烟台。济南乃南北要埠,烟台为胶东重要口岸,历来为洋人所觊觎,传递军情至关重要,故通电全系军需。光绪廿三年(1897年),德国入侵胶州湾,修筑水线、铁路,擅设大、小报话房卅余处。后被日本人取代,曾于济南设“邮便所”和无线电台。本书收录了大事记,机构沿革,电报,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企业管理,党群组织和先进集体、个人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