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电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电信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140
颗粒名称: 第三篇 电报
分类号: TN917
页数: 36
页码: 87-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电信志中电报的情况,介绍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济南 电信志 电报

内容

第一章 有线电报
  第一节 沿 革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准请设南北洋电报,十月,在天津成立电报总局,设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籍教师传习电报,所需机器、材料委托大北电报公司采购,装运来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南北电报陆线由天津、上海同时开工,十月竣工,十一月初八日(即1881年12月28日),开放公众电报业务。天津为总局,临清、济宁、清江浦(今淮阴)、镇江、苏州、上海六处为电报分局。委任盛宣怀为电报局总办。其后,为缴还官本招集商股予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津沪陆线电报实行官督商办。
  津沪电报线路是自天津循京杭运河南下,不经济南、故济南设局较济宁为晚。光绪八年(1882年),经山东巡抚陈士杰奏请架设从济宁引出支线达济南,同年,济南山东抚署安设电报房。复经博山、青州、潍县、昌邑、黄县、登州达烟台,又从潍县引出一线经高密至胶州,此两条线路的展设多为军用。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济南府电报局,局址在南关朝山街,除接转抚署报房的官电报外,商务和私务电报亦可拍发,光绪十九年(1893年),胶州线路展设至青岛,至此,济南至济宁、烟台、青岛均可通报。当时,抚署报房和官督商办电报局同时存在,互相接转报务,以弥补线路之不足。
  黄河流经山东入海,山东境内河道长达617公里,每当汛季,河水咆哮泛滥成灾,光绪廿八年(1902年),刘旺庄陡出险情,官电局组织架设电线直达抚署报房,此为创办河工电线之始。嗣后,自省城起经黄河南岸雒口(今泺口,下同)下抵利津县境之宁海止;又自雒口起上自长清县之北店子借用商电局水线过河达北岸,下抵利津县境之盐窝止,计线路八百七十五里。光绪廿九年(1903年)闰五月,以历城县境之雒口为河工中游总汇之区,设立河工总局。至光绪卅三年(1907年)二月止,根据汛情下设河工分局十五处计:胡家岸、大郭家、下游十里堡、宁海、曹州府、上游十里堡、郓城、钜野、香山、官庄、齐河、铁匠庄、清河镇、王庄、盐窝等分局。分局的设立随河工抢险紧要程度,随时添撤。同时,河工分局尚可与商电局接线互通各处,商民出资亦准应用。惟经转电报费每字加洋二分名为转线费,此办法方便黄河两岸商民用电,亦有助济南电报之发展。
  光绪卅二年(1906年)邮传部成立,部下设电政司,统管各省电政。光绪卅四年(1908年),邮传部全力将各地电报商股收买,实行部办。山东巡抚孙宝琦奏准山东官电暂缓执行部办,因河工两岸,缓延千余里,官电局专司水报汛情,随时防范,与他省官电不同,改归部办必多窒碍,因而邮传部仍准:“东省河工官电循旧管理以重要工”。同年,山东展设线路增多,文牍往来日繁,在省城济南成立电报收发处,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将电报收发处改为山东河工官电总局,原设在雒口之河工总局改为雒口河工分局。宣统二年(1910年),邮传部尚书唐绍怡奏准各省官、商电局,为节约开支,统一管理,一律归邮传部办理,由邮传部饬各地电政局发出通告并附接收办法十条,先后将山东省官、商电局于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起接收完毕。
  全国各省电政划归邮传部统辖后,虽有电政局专事管理,惟各地线路不断展设扩充,局所增加,极感鞭长莫及,耳目难周。故交通总长朱启钤建议全国划分区域,酌设电政管理局,分任管理之责。民国二年(1913年),大总统核准朱启钤的建议在全国分设十三处电政区,各设电政管理局一所,各局设监督一员。直鲁电政管理局(驻天津),管理直隶(北京)、山东电政事宜,济南电报局为一等电报局(乙级),交通部委派张庆桂任直鲁电政管理局电政监督兼北京电报局总办。民国五年(1916年),交通总长许世英具呈大总统以十三处管理局区域支配失宜、系统不明、权限不清为由,拟将各管理局概予撤销、监督职务改由各省一等电报局兼办,民国五年(1916年)八月八日大总统核准施行。
  济南电报局成立后,局址设在南关朝山街47号,系由省出资购买私房改建而成,后为方便商民,又在经一路纬六路设商埠电报分局。不久,因业务扩展加之局址位置偏南,济南电报局迁至宽厚所街。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宽厚所街改设电报收发处,济南电报局迁至商埠经一路纬三路胶济车站前。
  首任济南电报局局长兼山东电政监督陈棣堂,其管辖界线为:
  山东境内支干各线兼辖直隶高村、河南归德之线路;
  济烟干线东辖至烟台与日线分界为止;
  津沪干线南辖至台儿庄与窑湾暨韩庄与徐州分界为止,北辖至德州与泊头分界为止;
  济郑干线西辖至曹县与开封分界为止;
  济南至顺德支线西辖至东昌与大名分界为止;
  曹皖干线南辖至归德与毫州分界为止。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在上海成立电政总局,各省设电政管理局,由省城电报局局长兼任省电政管理局局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日本出兵山东,先后从天津、青岛运兵攻占济南,五月三日,济南无线电台被日本军队炸毁,济南电报局被日本军队占领达一年之久,有五名电信员工在战火中殉难。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交通部为管理和维护各大干线线路工程,分别成立津浦、烟济等于线工务处。
  津浦电报干线工务处,附设于浦口电报局内,管理由天津至浦口、徐州至郑州线路,计长一千八百二十公里强,山东区八百二十一公里又十分之八。第二区工务分处在济南,管理济南至徐州线路。
  烟济电报干线工务处,附设于济南山东电政管理局内,管理由济南至青岛、潍县至烟台、城阳至莱阳线路,计长一千四百四十八公里半。分三个工务分处,计潍县、青岛、烟台分别管理。
  在市区营业网点上分别在商埠经二路纬六路、经一路纬三路、普利门电话公司及宽厚所街设立电信营业处,受理电报及长话业务。
  为使全国电线网路与铁路电线互相联接,以利收发电报,民国十九年(1930年),交通部与铁道部会同订定路电接线递电及结算报费规则。铁路沿线的铁路局、站亦收受公众电报,然后经电局中转投递,电报局同样收受发往路局的电报,唯电报加收若干过线费,便于摊分结算。
  民国廿三年(1934年),交通部通令全国电政机关进行邮电合设及局台协作,除电报局及电信营业处外,在全市八个邮政支局内成立电报收发处,收受电报业务。八个邮政支局为:正觉寺街、布政司街、纬八路、筐市街、院前大街、东门大街、津浦车站、布政司小街。
  无线电台曾由交通部和建设委员会分别归属,后经中央全会议决,电报局与无线电台并存,事权不一,并有相互争揽业务之弊端,为便于统一指挥,无线电台移归交通部主管,自民国廿三年(1934年)起,电报局与无线电台实行局台合并。此时,济南电报局,其通信设施,已具相当规模,人员组织已日益庞大。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廿七日,日本占领济南,济南电报局、电话局沦于日本之手。民国廿七年(1938年)八月,北京成立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为日本人井上已彦,济南为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济南总局,设经理、管理、庶务、通信、线路、受配、试验等课,为管理机构。
  民国卅四年(1945年),济南总局改为通信局,通信局下辖中央电报局和济南中央电话局,局下设经理、庶务、电信、试验等课,中央电报局下增设了无线送信所(发讯台)。
  济南通信局所辖地区,北至禹城、德县;南至泰安、华丰(今新泰)、枣庄、滕县、兖卅、济宁;东至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益都等十三处局所。
  当时,济南通信局局址在经二路纬一路(今市卫生局),报房在经一路纬三路,民国卅三年(1944年),报房迁到经四路纬九路。
  济南通信局局长为日本人水津多喜熊,全局员工(包括市内电话、消费合作社)共1252人,其中日本人370人。
  民国卅三年(1944年)后,山东杭日武装解放了山东大片土地及城市,济南电报局的线路时常阻断,通信能力遂渐缩小,通信器材贫乏,平日通信仅靠几条无线电路维持残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交通部派前天水电信局局长徐家瑞飞抵济南,组织接收日本济南通信局。1945年10月15日,成立以徐家瑞为首的济南电信接收委员办事处,统筹接收事宜,同年11月1日,对济南通信局及其附属机构接收完毕。
  接收后,即着手整顿恢复通信,但泰安、兖州、华丰、周村、张店及德县等局接收不久相继解放,益都、禹城未经接收即被解放军接管。济南电报、电话整顿恢复工作也极端不利,有线线路长期阻断,只靠无线通报(仅通北平、南京、青岛三处),机器部件陈旧,只能搜集残旧材料维持,长途线路虽经派员抢修,但屡修屡坏难以修复利用。
  1946年1月,北平接收委员聂传儒正式委派徐家瑞为北平第七区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兼济南电信局局长,2月,交通部电令徐家瑞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部电信联络专员,负责抡修济南至各方向线路事宜,编组临时通信队随国民党军队一起推进,以实行战地通信任务。
  1946年6月19日,徐家瑞密电北平:“暂编抢修队五队,莫机班五班随军推进,人手器材奇缺,经费困难,祈速拨款并示职徐家瑞已皓专秘”继又电称:“抢修队,莫机班各五组限克日成立随军出发惟无款无料无人,窘迫万分祈示有效措施”。
  7月20日,电信专员徐家瑞奉命加紧抢修济青干线,经各方竭力推进,于9月,将线路修复至张店、潍县间,但为期不久,津浦胶济两大干线继续阻断。平日通信依靠无线电路维持,而济南电信局收、发讯台设备陈旧,能率低微,年久失修,电报时有积压。电源主要靠市电,但市电时有时无,且电压不稳,直接影响无线电台通报,为此,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呈报上级请设专台,后军政部第六报话台派来济南,台址在经六路纬八路,台长于开忱,济南电信局曾派工程师朱家泽协助调试,主要联络通报地点徐州、南京等地。
  1947年1月,交通部指示成立济南电信指挥局,所辖之周村、泰安、张店、德县等地,仍处于时通时停状态,在局务方面困难重重,经费拮据,业务收入无法保证,用户(特别是军政当局)拖欠报、话费过多,收缴困难,员工工薪难以按月发放。1948年后,济南周围全部为解放区,对外通讯依靠无线联系。国民党接收以来,济南电信局曾多次以“甄审”为名,对稍有过失或有“奸匪”嫌疑的员工进行清洗、裁汰,强行员工组织“义勇自卫队”进行军训,强令员工出具“五人连环保”。济南电信局局长徐家瑞于1948年7月5日致电北平第七区电信管理局局长聂传儒提到:“北平镜公局座亲鉴数日以来济市物价脱羁上涨面粉由五百万突破千万百物随腾员工处此困城本已万分不安复遭如此不断倍涨益感无以终日……”。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在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十一月,成立了济南特别市邮电局,1949年2月改为山东省邮电管理局,1951年1月,实行省市分设,邮电分管,成立邮电部济南电信局。
  接管之初,首要任务是修复长途线路,沟通对外联系,1949年4月济南至德州、徐州线路修复,5月1日,济南与北京、天津、南京等46处开通无线电路。经过短期的恢复与建设,以济南为中心的全省电报网络初步形成。
  1954年11月,驻报房的军工组撤销,成立第二报房,专门传递、处理军政电报和企业退底电报。1955年开通山东省委电传电路。
  1958年至1960年期间,电报业务量增长较快,但机械设备发展跟不上,逾限率一度达到70%,出现前所未有的坐火车乘汽车送电报的非常状况。来报投递也同时出现大量的积压和逾限。1962年12月调整了电报网路,先后将周村、惠民、新泰、临邑、商河、平原、禹城、宁阳等八条人工电路改由其所辖专、市局直接通报,莱阳电传电路停通改接烟台;开通济南至长春电传电路,缓解山东发往东北方向电报拥挤状况,将临沂、昌潍、烟台三个专区43个县出省电报改由青岛局接转,减轻了济南局转报的压力。
  1981年,为提高通信质量,解决电传机变字问题,在福州、兰州、长沙、沈阳、哈尔滨、青岛电路上安装了自动纠错机,机变差错较原来降低了50%。随着机、线质量的稳定提高、自动纠错机已陆续折除。
  1984年10月,济南市电信局与上海电报局签订合同,由上海电报局研制的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供济南电信局实现自动转报。该设备一期工程概算为338.5万元,(其中贴息贷款170万元,其余168.5万元自筹)1985年12月30日,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正式投产运行。至1990年底,256自动转报系统入网电路已达169条日交换量最高为22万份。1989年3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在桂林召开全国自动转报管理中心第五届年会,济南市电信局在自动转报中心业务竞赛中名列全国26家转报中心之首。
  1989年5月邮电部与瑞士哈士拉公司技术合作项目,共同开发研制TM203用户电报和公众电报合网系统,决定首先在济南市电信局安装、调试、使用。
  第二节 电路
  光绪七年(1881年)津沪电报陆线建成后,次年,济宁引线直达济南,济南可经济宁电路与津沪电报陆线各电报局通报,后陆续增加了博山、青州、潍县、昌邑、黄县、登州、烟台电路。光绪十九年(1893年),潍县引线通胶州,后又展线至青岛,济南可直通青岛。
  济南电报局除商用电报电路外,尚有河工官电电路,光绪廿八年(1902年),沿黄河两岸设电报分局十六处直达济南雒口,黄河沿岸各电报分局除拍发汛情电报外,商民出资亦准使用,可与商办电报局接线经转各地。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邮传部建立交通部,各地陆续展设线路,济南电报局已成为鲁区电路中枢转报总汇,北至天津、北京;南至徐州、南京、上海;东至青岛、烟台;西至济宁、开封。同城电路陆续增设商埠电报分局、宽厚所街电报收发处、经一路纬三路、普利门电话公司等营业处。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侵占济南,当时有快机电路四条:济南至北京、济南至青岛、济南至天津、济南至徐州。
  省内电路共有禹城、德县、泰安、华丰、枣庄、滕县、兖州、济宁、周村、张店、淄川、博山、益都等十三处,均为人工音响电路。
  民国卅四年(1945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济南各有线电路全部阻断,仅靠无线电路。无线电路定时会晤的有:南京、天津、北平、青岛、铜山、潍县、张店、华丰等地,不久,张店,华丰相继解放,无线电路即停通。
  济南至青岛有线电路曾一度修复,后时断时通不能正常工作。
  解放初,有线电路全部阻断,靠无线电路工作。1949年4月,开通徐州、德州有线人工电路,5月1日正式开通北京、天津、南京等46处无线电路,下半年,北京、上海、青岛等有线电路已全部修复开通,至1949年底,电报电路共17条计:一线电路2条、二级电路15条。无线电路6条。
  1952年,济南已形成全省转报中心,电报电路已达39条,1953年开通上海电传电路,1955年开通北京电传电路、山东省委电传电路。从1953年开始,市内支局所同城电路也陆续开通了院前、邮政大楼、辛庄、火车站、文化路、工学院、纬三路、纬六路估衣市街、“三八”支局、成丰桥、泺口支局(所)等12条人工电路,省气象局设专线直达话传电路1条,郊区支局洪家楼、历城、泺口先后由话传电路改为人工音响电路。
  1958年至1959年期间,济南至全省各专区所在地由人工电路相继开通电传电路,1960年开通北京传真电路,1963年同城电路扩大到13条。1964年8月1日,邮、电分设,市区各邮电支局、所电信营业部分由市邮政局管理。1970—1973年,12月电信营业曾划归济南长途电信局管理。1974年1月起根据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通知,市区邮电支局、所的电信营业划归市邮政局管理。1985年11月,市区邮电支局所中的十一处电信营业点、一处电报投递点又划回市电信局管理。1987年11月,增设了七里山电信营业处。截至1989年底,全市电信营业网点(不包括市郊历城、洪家楼)已达十四处。1990年2月,增设千佛山电信营业处。
  电报投递点,解放初期仅纬九路中心报房一处,1962年增设院前电报投递点,成丰桥支局1962年开通人工电路曾设投递点,后于1964年撤销。1982年院前支局因局房拆建,电报投递点迁至解放桥,1985年成丰桥支局重设电报投递点,截至1990年底,电报递点为纬九路、成丰桥、解放桥三处。
  1985年12月30日,国产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正式运行,一、二级电路全部入网,省内二级电路分批组织入网,首批入网运行为71条电路。1990年底,256程控转报系统入网电路总计236条,其中:一线电路36条;二级电路139条;市(县)内电呼61条。
  
  第三节 机械设备
  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抚署设电报房于济南,系由济宁引一支线接通济南,电报机械为莫尔斯机。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各重要线路改装新式快机、济南至青岛电路、济南到天津电路均装设韦斯登双工快机,部分莫尔斯单工机亦改为莫尔斯双工机。民国十七年(1928年),徐州电路改装韦斯登快机电路。民国廿三年(1934年)四月,济南至北京电路开通韦斯登快机,当时,济南共有五条韦斯登电路。民国廿六年(1937年)后,济南共有四条韦斯登快机电路(北京、天津、青岛、徐州),省内其他电路为音响机。1945年至1948年期间,有线电路处于阻断状态,以无线维持通讯,少量莫尔斯机、音响机随军工作。
  1948年9月,解放初期,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济南电信部门残存的电报设备仅有音响机、蜂鸣器、韦斯登快机。载波机为日式MF6超可听音频六路载波电报机,后遂步调整、更新,其主要设备有:
  载波机:
  1950年2月,用MF6超可听载波机开通济南至青岛电路,后陆续更换美制X—61822音频调幅载波机、苏制TT12/16调频载波机,国产ZB319型载波机。1960年开始开通北京传真电路,设备采用英制莫尔海德传真机,后改用国产532厂传真机,1983年增设四路插报机、自动纠误(ARQ)机及46路时分复用设备、1985年增装载波电报自动测试器等。截至1990年底,共有载波机38部,传真机23部。
  电传机:
  1953年用美制“15”型电传机开通上海电传电路,后陆续调入德国“68D”型“51”型电传机开通一级及省际电路。1958年后,省到市、地电路大部由人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市内同城电路也陆续由人工音响电路改为电传电路。截至1960年电传机已增至41部,设备均为国产“55”型电传机,1984年增设“BD477”电子电传机,“TX—20”“TX—35”型电子电传机,1990年底共有各类电传机229部。
  五单位发报机:
  1965年自行研制了单机头五单位发报机,后大量采用了五单位双机头发报机,同时调入了BW401单机头和“64B”双机头发报机,1990年程控发报机共有50部。
  中文译码机:
  1978年购进国产“BD—601”中文译码机二套,后增设北京产程控中文译码机。1986年3月全部更新为法国“HC83C”型中文译码机7部。
  用户电报交换机:
  1984年5月,济南共青团路营业厅开放公众用户电报,设备系联通青岛局用户电报交换机,1985年3月,济南电信局增设140线数字交换机,开放国际、国内用户电报,1987年增装160线用户电报集中器一套,1990年用户已达104户。
  第四节 业务
  一、国内电报
  种类
  清末,邮传部规定电报分为两大类:即官报与私报。
  电报等级分一至四等,并分华文明语、密语、洋文等。
  民国元年(1912年),交通部(北京)陆续开办的业务有:(一)新闻电报,(二)邮传电报,(三)路电转电报(四)纳费公报,(五)分抄电报,(六)贺年电报,(七)专送电报,(八)面交留交电报。
  民国廿四年(1935)九月一日起,交通部(南京)规定电报种类为:
  (一)官军电报,(二)局务公电(包括纳费业务公电),(三)私务电报,(四)公益电报,(五)特种电报。其中私务电报分:
  寻常、加急、交际、新闻、加急新闻五类。
  公益电报分:
  航行安全、气象、水位、赈务四类。
  特种电报分:
  邮转、铁路电线经转、国内船舶无线、特约减费四类。
  各种电报按下列次序传递、投送:
  防空电报、航行安全电报、官军电报、气象电报、水位电报、加急公电、纳费业务公电:加急电报、加急新闻电报、寻常公电、寻常电报、新闻电报、赈务电报、交际电报、迟缓公电。
  纳费业务标识:
  加急电报急 D
  交际电报交际SLT
  新闻电报新闻PRESS
  邮传电报 备注内注明TTBP字样,解放初期,电报种类分寻常私务、加急私务、军政新闻、书信等,后又改为防空、事故、军政、新闻、公务、天气、水情、公益、普通、汇款等十种,纳费业务分校对、予付回报费、分送、全录、专送、电知、函知、跟转、改发、亲启、露封、电留、邮留、挂留、话传等十五种。
  1963年,纳费业务改为特急、加急、校对、分送、予付回报费、送妥电知、改发、邮送、留交等九种。
  1971年10月,电报种类改为六类:特种(警报信号、无线电信号、气象、水情)、军政、新闻、公务、汇款、普通。特别业务为特急、加急、急报、分送、改发、投送、试送、机密、直查、予付回报费、危险天气、随后更正、经有线传递、不规则绕转等项。
  1977年,电报种类又改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电路公电、特急公务公电、特急业务公电、加急业务公电、公务公电、业务公电。特别业务分特急、加急、分送三种。
  1978年3月1日起,电报种类恢复为十一种,即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特别业务为特急、加急、分送三种。
  1985年4月1日起,电报种类又改为八种,即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特别业务为特急、加急、邮送三种。
  电报的传递时限:
  1978年3月1日,电报种类为十一种,电报传递等级为七级,时限除一级防空电报随到随发外,其他六级电报全程最大时限分别为30分、90分、180分、240分、360分。1985年4月1日起,电报种类为八种,电报传递时限调整为四级,
  资费
  光绪七年(1881年),津沪电报陆线告成,设电报局七处,开业后电报资费以上海为中心视路途远近而订,以华文电报计:
  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电报改归商办后,线路展设甚速,全国各大城镇相继通报,资费仍仿旧制,视相隔远近而订(以上海为中心)。
  济南每字一角四分
  烟台每字一角五分
  光绪廿年(1894年),改订报价,开始以府及省为单位,华文明码电报同府每字收费5分,同省每字一角,出省者每逾一省加费二分。光绪廿三年(1897年),又改为出省每逾一省加费三分,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为发达电政,并根据外人反映报价过昂遂核减二成收费,宣统三年(1911年),邮传部将价目表重新颁行,
  
  嗣后,电报资费曾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议定调整,后因各省反对而取消,又于民国十二年、十六年两次调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全面修订,华文明语本省一角,外省两角,至此资费始日趋稳定。
  1949年7月1日起,华文明语每字70元,华文密语及洋文加倍,1949年7月23日,华东统一报话价目改为华文明语150元,华文密语及洋文加倍,1949年11月21日又改为华文明语每字500元,政军电报每字170元,新闻电报85元,加急一律加倍,1950年11月18日,华文明语仍为500元,1950年12月2日起,华文明语又改为750元,1951年后,恢复本省、外省分别计费,本省华文明语900元,隔省1350元。(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折算华文明语0.09元、隔省0.135元,华文密语和洋文加倍)。
  1958年1月1日起,取消本省与外省、明语与密语的区别,国内中文每字三分,外文加倍,译电每字收五厘。
  1983年2月1日起,每字由三分调整为七分,新闻电报由一分调整为二分。
  
  
  二、国际电报
  路由
  我国国际电报业务,过去,均操于外商水线公司(大北、大东、太平洋电报公司)之手。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创办国际电台,济南国际电报概由上海转发,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入侵,上海国际电台内迁成都、重庆,济南国际电报改由北京经转。1945年日本投降,国际电台迁回上海,国际电报恢复由上海经转,报费以金法郎折算,由经转国家分享。
  解放后,济南的国际电报分别由京沪两地经转。开始,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电报由北京经转,其他国家的电报由上海经转。1972年5月,我国加入国际电信联盟,同时加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北京、上海两地亦相继建立通信卫星地面站,1973年起统按“F31格式”拍发,电报大部改由北京转发。1985年,除不收受南非、西南非洲和柬埔寨的电报外,去世界各国的电报均可受理。
  1985年3月,济南开通用户电报交换机,加速了电报的传递。
  种类、特别业务
  常用的报类有:
  1、优先传递国际政务电报
  2、一般国际政务电报
  3、普通国际电报
  4、纳费业务公电
  5、普通公务(业务公电)。
  资费:
  国际电报价目常有变动,一向以金法郎为单位,折合我国币制收费,折算比价由邮电部核定公布。
  港澳电报:
  港澳电报(包括九龙)不属于国际电报范围,但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基本上和国际电报的处理办法相同。
  港澳电报只开放普通电报,特别业务只开放加急一种。
  第二章 无线电报
  第一节 沿革
  我国开始有无线电,系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以前,当时广东江门等要塞,装有火花式无线电机,与江防炮艇互传消息。光绪卅一年(1905年),北洋大臣袁世凯,鉴于无线电关系军事交通及政治商务之重要,创设无线电报学校于天津,聘意人葛拉斯等为教员,复由上海电报总局选调学生,从事学习,是年十月,由葛氏代购之马可尼式无线电机七架,分别装配我国海军舰艇上及南苑、天津、保定三处行营,此为我国军用无线电报之始。
  光绪卅四年(1908年),吴淞至崇明海底电线损毁,江苏省以官款安设无线电报机,组织淞崇无线电局,开放官商通电,是年,上海英商汇中旅馆私设无线电台,经政府交涉收回后,改装于中国电报局内,供崇沪间通电,此为无线电报用于一般通信之始。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出洋考察欧美政治,德国西门子公司赠以德律风根式无线电机一座,次年经清政府许可,安设北京、南京两处,试验通报,后为海军部所有,专供军用。
  民国七年(1918年),欧战告终,英人首与我国陆军部订立军用无线电借款合同。同年十月,交通部也以巨款订购马可尼弧光式25启罗瓦脱机器三部,装备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及兰州三地之用。海军部亦与日本订立购机合同。上述所订合同,或机价昂贵,或供期过长,对我国使用条件极为不利。
  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上海创设无线电机制造厂,并于沪宁粤汉各地设立电台二十余处,专供军用,此为我国自制无线电机之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设无线电管理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一月,成立上海电台,与渝汉粤各军用台通报,并与交通部内设电台一座,互通消息。是年冬,与奉天(今沈阳)大电台及法属西贡电台订立接转欧洲电报办法,由上海电台负责通信,直接收发欧洲电报,此为交通部办理国际电报之始,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廿五日,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全国无线电台,由建设委员会积极筹设,所有各处已设之电台,暂交该会办理,建委会筹设的全国短波电台共廿八台,计上海八台、南京二台、汉口三台及济南、青岛等十五城市,于真如设国际大电台一座,订定中德、中美、中菲及沪港电路通报合同。嗣后,于民国廿年(1931年)七月一日陆续开放中越、中瑞、中俄、中英、中日等国际电路。
  济南无线电台的出现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在青岛对德国占领军宣战,十一月,日本占领青岛,为通讯之需要,于青岛、济南二地铁路局设无线电台,后改设无线电报局,均由日本陆军省所辖,专与日本通讯,济南电台开始仅是小电力之军用无线电机,设于济南纬二路北口,后日渐扩充,移至津浦、胶济两路车站之间兵营之后。民国十年(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万国无线电会议上,我国代表施肇基力请撤废未经我国承认而设立之外国电台,日本政府遂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冬,将青岛、济南两地无线电台交还中国,济南电台由交通部派委员沈寿梁,范静安会同电政接收委员陆家鼐,果树人等正式接收在案,因当时尚无开局需要,仅派员保管,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接收之电台,复被日本军队炸毁。
  外人在济南私设电台情况屡有发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月,交通部通令各地电报电话、无线电各局查报外人在我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情况,六月,山东电政监督余怀德呈报,山东青岛、烟台及济南均有外人私设无线电台,其中济南有英、美、日领事馆及教会基督大学等装设的四处,
  上述领事馆及教会所设电台均无发射能力,只是普通电机,电力极小,仅供工余娱乐,学术活动而矣。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建设委员会在济南又新建一短波无线电台,与国内各地通报。同年八月,建设委员会电台移交交通部,将全国无线电台划分为七区管理,济南、青岛为第三区。济南无线电台为便利公众发电,在城内宽厚所街、历城电报局代收无线电报。
  民国廿三年(1934年),交通部为方便商民,清除局、台互不协作及相互争搅业务之弊端,实行局、台合并,各地无线电台遂并入当地电报局内。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侵占济南后,成立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通信局,有线电路多被战火所毁,多以无线和日本已占领之城市联系,后铁路沿线电路逐渐恢复,无线渐居于次,但边远地区或因电路阻断仍以无线补救。
  民国卅四年(1945年)九月,国民党交通部派徐家瑞接收济南通信局,当时有线电路全部阻断,对外联系依靠无线,与济南通报的有北平、青岛、天津、铜山、华丰、张店、潍县等地,不久,张店、华丰相继解放,联系范围逐步缩小。
  济南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发讯台、收讯台及终端机等单位的机件器材逐件进行清点、整理造册,组织机务、报务人员投入恢复对外联系工作,1948年底开通临沂、博山、惠民等地无线电路,1949年1月天津、北京解放,很短时间又开通了京、津无线电路,5月1日济南与南京等省内外开通了无线电路。同年,省内线路集中全力进行修复,有线电路逐步恢复,无线电路逐步转入备用,每日定时试通,以便有线阻断时开通无线。至1949年底,济南对外联系电台仅有七处,其余均为有线电路了。1949年11月,省大众日报社电台14人、省人民银行电台5人,连同部份设备合并到济南邮电局。1955年6月开始,受省水利部门委托,每年六月至十月,组织小型电台予报汛情,水利部门定期租用,电信部门提供人员和设备、1982年后,省水利厅常年租用电路,接收各地汛情予报。
  1964年8月,邮电分设,成立济南电信局,下设无线电科,1967年无线电科改称战备通信科,通信工作的中心立足于战备,建立平战结合通信网络,在西郊设立备用收、发讯台,平时加强通报训练,进行应付突发事件的演练。1975年,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战备通信队包括人员、设备并入济南电信局,1978年后,更新了大量旧设备,国产收发讯机逐步投入,性能稳定的单边带无线电传真开始与北京、上海开通。1980年,上海邮电管理局组织华东六省一市,做抗震救灾应急通信演练,济南电信局参加了演练,并获得好评。除此之外,在本省范围每年进行一次无线战备演练,每两年在华东区进行一次常规战备演练活动。平时,机务、报务人员除坚持定时会晤外,每次会晤均收发训练报(人工电路不少于10份报,电传电路不少于15份,字数在30字以上),以达到大练人工收发报基本功和紧急出台(车)训练,机件、车辆达到完好状态,为战备、防汛、防震、抢险、救灾等服务。
  第二节 电 路
  民国三年(1914年),济南始有日本军用电台,与青岛、日本通报。民国十八年(1929年),济南短波无线电台直达电路有上海、青岛。民国廿六年(1937年)后,济南无线电路有上海、南京、北京、天津、青岛、铜山等。民国卅四年(1945年)后,济南无线电路有北平、天津、上海、潍县、张店、华丰、铜山等,青岛开放无线快机电路。1948年9月,济南解放,很快开通惠民、博山、临沂无线人工电路,北京、天津解放后随即开通了北京、天津无线电路。1949年5月1日,济南与南京等46处中小城市开通了无线人工电路。
  随着有线电路的架设与恢复,无线电路逐步减少,1950年减少到13条(省际3条省内10条),1954年7条(省际3条省内4条),1964年因业务量增长,增开了部份省内无线电路,电路达到12条(省际2条省内10条),1973年无线电路16条(省际4条省内12条),1976年开始,试用单边带开放无线电传电路,至1990年底,无线电路共22条(省际2条省内20条)。
  第三节 机械设备
  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在济南铁路局设立之无线电台,开始仅是小电力之军用无线电机,其电力为12(KVA),系日本乐音火花式机器,天线木杆110米,有(L)形大天线为发报之用,其收报所用小天线则为伞形,发动机为蒸汽机,电台房屋甚为完备,有仓库、油池及修理工厂,占地约卅余亩。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交通部所辖济南短波电台,发电机电力为100瓦,呼号为XKJ,日波长度为48、57、63、73(M),夜波长度为73、85、92(m),电台设工程师、报务主任各1人,事务员2人,报务员4人,收发员3人,以及其他人员共21人。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占领济南,无线设施有收、发讯台,收讯台设在经四路纬九路,有收讯机3部。发讯台设在北郊义威路(今济泺路)机务站内,距收讯台有4公里左右,设有发讯天线12付、杆高20米、25米不等,发讯机7部,其中有500瓦、250瓦、200瓦、180瓦、100瓦等,配有5KVA柴油发电机两台,发电容量可供两台发讯机同时工作。
  1945年9月,交通部接收济南通信局,原有收讯机3部,因年久失修工作不畅,原有发讯机7部,已有4部损坏,仅有500瓦、200瓦、和100瓦各一部应付工作。
  1946年5月,上级分配给济南电信局美国军队部份剩余器材一部。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接管发讯机15部(包括废旧设备下同),收讯机23部、发电机12部、天线16付。
  1955年,为了水利报讯任务,配备了50部15瓦小型电台和手摇发电机,1962年更新设备配备国产八一型小型电台70部。
  1975年,省委通信队并入济南电信局,拨来通信车两辆,车上各配备74型FGH1型收发报机一部。
  至1990年底,无线设备计有发讯机25部,收讯机11部,通讯车4部,发讯天线16付。

知识出处

济南电信志

《济南电信志》

本书记述了山东电政由来已久。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准架设津沪电报陆线,电线循运河南下。临清、济宁为鲁省重镇,首设电报分局。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巡抚获准展设线路,自济宁引线达济南,后次第扩展至潍县、烟台。济南乃南北要埠,烟台为胶东重要口岸,历来为洋人所觊觎,传递军情至关重要,故通电全系军需。光绪廿三年(1897年),德国入侵胶州湾,修筑水线、铁路,擅设大、小报话房卅余处。后被日本人取代,曾于济南设“邮便所”和无线电台。本书收录了大事记,机构沿革,电报,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企业管理,党群组织和先进集体、个人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