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研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科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06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研机构
分类号: G311
页数: 16
页码: 200-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科研机构,介绍了中央部属驻济科研机构,山东省属驻济科研机构,驻济大专院校属科研机构,济南市属科研机构,济南市区、县属科研机构,济南市厂办科研机构综述和济南市民办科技实业机构综述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济南 科技志 科研机构

内容

1903年12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在济南城东七里堡建立的山东农事试验场(又称济南府农桑会农事试验场),是山东第一个农事试验场,隶属山东农工商务局。初建时,购官地180余亩,后又陆续购买民地500余亩。在燕子山、马鞍山、千佛山南麓开辟三处山场,供造林之用。试验场主要对农业气象、土壤、肥料、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农机具等进行试验研究,聘用日本人谷井恭吉为技术指导。在试验场建立农业学堂后,1909年将该场划归农业学堂兼管,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此外,1903年,清政府聘用日本人川上京一在济南城东创办桑园,专门从事蚕桑试验,为山东最早的蚕桑改良机构。1904年,青岛树艺公司在济南开场种树时,曾在城东设林业试验场,从事林业的研究与改良。
  1912年(民国元年),在南大槐树建立的山东省立济南农事试验场(亦称山东农事试验场),有田地160亩。1929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隶属山东省实业厅(原农矿厅)。1936年改建为山东省立农业实验所。1938年5月,该所与山东省第一区农场等单位被接管后组建为中央农事试验场济南支场,1940年6月1日又改称为华北农事试验场济南支场。1946年撤销后分建为南大槐树农场、桑园农场和小辛庄农场,隶属山东省建设厅农林处。
  1929年建立的齐鲁大学农场,主要致力于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工作。1935年9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将其在辛庄筹办农场未成之官地680亩,与金陵大学、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共建合作农场,称“济南农事试验场”,也对粮谷作物进行育种研究。1939年,济南市公署曾将黄台林场改建为济南农林试验场,后因面积狭小、地势不适等原因,于1941年停办。
  1939年11月,建立省立济南畜养试验场,隶属山东省建设厅,主要进行优良种畜的分配推广工作。1945年12月,该场与绵羊改良场改组为山东省畜牧改良场。
  1940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在济南新东门外护城河畔建立“山东省公署建设厅养鱼场”,进行鱼类养殖试验,1945年改为山东省水产试验场济南淡水鱼养殖场,1948年停办。
  在工业方面,1919年建立的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是济南最早的工业科研机构,隶属山东省建设厅,主要从事化学、染织、土木机械、窑业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同时,并代为厂矿企业进行矿石、金属、工业药品及其原料、水、织物及其原料、酒类、脂肪等,进行分析试验及检定。1947年1月,与祥阳火柴厂合并为济南化工厂。
  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解放区建立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由益都迁至济南(1950年改称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建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当时济南唯一的一个科研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各类专业科研机构也相继建立。1957年,已有部、省属科研机构7个。自1958年开始建立市属科研机构后,到1959年,全市已有各类科研机构29个,其中部、省属18个,市属11个。60年代初期,因国民经济调整和区划变动,科研机构经过整顿有所减少,随后又有发展,到1965年,全市共有科研机构27个,其中部、省属20个,市属7个。1966年后,科研机构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1971年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1971~1977年新建科研单位20个。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研机构迅速发展,至1979年的两年时间即新建33个,到1985年,在济南的独立科研机构共计98个(其中部省属73个,市属25个),非独立科研机构129个(其中驻济大专院校属55个,区县属8个,厂办科研机构66个),民办科技实业机构6个。
  一、中央部属驻济科研机构
  山东省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山东省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建于1960年,共有职工6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200余名。该所有中外图书、期刊等科技资料1.8万余册。主要进行树脂合成、塑料增强、掺混改性、烧蚀绝热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胶粘剂、涂料、烧蚀材料、偶联剂、橡胶及塑料的助剂与添加剂等新材料;配合产品开展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成型工艺及专用设备研究;开展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理化性能、力学性能(包括动态、静态)、老化性能等测试技术及模拟试验技术研究;承担非金属材料仲裁鉴定、样品剖析、分析测试、行业标准归口及化学计量、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搜集、研究、交流本专业国内外信息。主要产品有各种复合材料、胶粘剂、涂料、功能塑料、抛光片、塑料旋风管等。主要科技成果中有7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获国防重大科技成果奖,1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办期刊《工程塑料应用》。
  机械工业部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
  1956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在济南成立锻压机械设计研究处,1959年9月,更名为锻压机械研究所筹备处,1961年10月,与北京的铸造机械研究所合并后,改称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1982年1 1月27日改现称。
  该所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中综合性的科研单位。占地面积7.28万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73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133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9272平方米,试验室面积8038平方米,试验车间3725平方米。有各类科技图书和期刊、文献等44542册,其中外文图书资料13348册。有12个研究室,共有职工894人,其中科技人员510名,有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267名。
  该所重点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效、精密、自动化的铸锻机械和数控设备,成型工艺、优化技术、新一代高压液压和气动元件及其系统。建所以来,派赴美国、日本、西欧和北欧等经济发达国家进行参观考察、引进技术和实习的人员共有107人次(其中1977~1985年为96人次),美国、日本、民主德国、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也来所进行技术交流或贸易活动。该所先后完成的1 108个科技项目中,有66项获部级以上的奖励,8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山东省属驻济科研机构
   1985年,在济南的98个独立科研机构中,有省属64个,占65.3%,其中有24个属于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和省医科院,占省属科研机构的37.5%。
   省属科研单位在济南科技进步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1984年,在济南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的35项成果中,有9项属于省属科研单位,占25.7%。1981~1985年,济南的独立科研单位在农业方面有38项科技成果获省级奖励(不包括农机、水利和渔业),其中省属科研单位有33项,占86.8%。
  三、驻济大专院校属科研机构
  1964~1977年的14年间,驻济大专院校共有4个研究所(室),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当年即新建研究所(室)11个,1979年又新建23个。到1985年,济南已有大专院校属研究所(室)55个(其中2个正在筹建),其中山东工业大学20个,山东医科大学14个,山东大学11个,山东师范大学9个,山东中医学院1个。各研究所(室)在1978~1985年的科技成果中,有119项获得了省级和省级以上的奖励。
  各院校研究所(室)的名称及建立时间为:
  山东工业大学:1978年建有金属材料研究所、力学研究室、数据传输研究室、继电保护研究室、电子束研究室、精密加工研究室、热能利用研究室、电力自动化研究室;1982年建立金属防腐研究室;1985年建立热处理研究室、锻压研究室、能源环境研究室、复合内燃机研究室、无线电研究室、激光应用研究室、铸造研究室、焊接研究室、计算机研究室、通用内燃机研究室和语音处理研究室。
  山东医科大学:1965年建立山东省耳鼻喉科研究所;1979年建立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肿瘤研究室、病毒研究室、血液病研究室、免疫研究室、毒理研究室、脏器生化制药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计划生育基础理论研究室和电子显微镜中心实验室。正在筹建的有核医学研究室和针麻原理研究室。
  山东大学:1964年建立磁学研究室;1970年建立离子束研究室;1977年建立理论化学研究室;1978年建立有机硅研究室、数学研究所和晶体材料研究所;1979年建微生物研究所和红外遥感研究室;1980年建高能物理研究室;1982年建半导体研究室;1983年建油田胶体化学研究室。
  山东师范大学:其研究所(室)全为1979年建立,即:半导体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室、计算机科学研究室、激光物理研究室、环境保护研究室、界面活性化学研究室、实验生物研究室、山东地理研究室和现代技术教学研究室。
  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为1979年建立。
  四、济南市属科研机构
  1958年9月,济南市科学研究院(初称济南市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市科学院)首先建立。随之又在条件较好的单位建立了市科学院所属的专业研究所,到1960年已先后建立起冶金、机械、纺织、化工、农业、医学、中医药、半导体、农具、沼气、科技情报等1 1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主要是运用各单位的技术力量结合经常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所所长由所在单位的领导兼任,人员归所在单位,工作受市科学院和所在单位的双重领导。
  1961年,对科研机构进行整编调整,撤销了沼气所;农具所先并入农科所,后又迁属泰安;医学所和中医药所合并为医学所后,划归市卫生局领导。市科学院所属的冶金所与机械所合并为钢铁机械所,纺织所与化工所合并为轻化工所,半导体所并入新建的市中心试验站(初称试验厂)成为半导体实验室,科技情报所建为科技情报资料室。1962年7月,撤销市科学院,钢铁机械所改为机械实验所,轻工所亦于同年撤销。1963年建立农机所。1965年重建轻工所,并将半导体实验室从中心试验站分出建为半导体实验所。
  “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研究所大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71年开始逐步有所恢复和发展。1977年,市属科研机构已有机械、医学、农业、半导体、轻工、农机、纺织、化工、塑料、建材、服装、皮革、科技情报和环境保护等14个。
  1978年迎来了科技事业的春天,1980年有研究所23个,1985年发展到25个。从事科技活动的达1947人,占固定职工总数的52.9%;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93.6万元,其中价值万元以上的设备177台(套),有101台(套)是80年代购进的;建筑面积93291平方米,其中科研房屋39527平方米;实验用地86700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文献资料等42万多册,其中外文资料占10%。市属科研机构经过1958~1985年27年的曲折历程,已发展成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科研群体。
  (一)研究所简介
  济南市机械研究所
  济南市科学院机械研究所于1958年在济南第一机床厂建立,受厂、院双重领导。1961年6月,改称济南市机械实验所,归口济南市科委,1970年9月撤销。1972年12月重建,定名为济南市机械研究所,所址在经二路纬十二路215号,隶属济南市机械工业局,是以研究开发机电新产品和承担有关技术咨询为主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1985年固定资产总值94.3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4.5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台(套);建筑面积5256平方米,其中科研房屋3659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和文献资料6393册,其中外文资料926册。设5个科研组、1个精密计量室、1个中试生产试验场。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7名,初级职称的16名。可承担重型、轻纺、食品等工业的机械、自动线、机床电器、加工工艺和装备的设计与研制。1985年纯收入达30万元。
  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
  初称济南市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958年建于济南玻璃厂(后改为济南保温瓶厂),由院、厂双重领导。1962年并人济南中心试验站为半导体实验室,隶属市科委。1965年从中心试验站分出重建为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1968~1969年改属国防科工委第十四研究院领导,1970年隶属济南市电子工业公司(原济南市电子工业局),所址在历山路97号。为全民所有制单位。
  初建时仅有30平方米的平房、5000元的仪器购置费,有1名工程师和3名工人。到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达820.1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489.5万元,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86台(套);建筑面积达24969平方米,其中科研房屋14621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和文献18357册,其中外文资料7044册。有正式职工939名,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42名,初级职称的32名。
  所内设有模拟线性集成电路研究室,PNP晶体三极管工艺和可靠性研究室,肖特基功率二极管设计、工艺研究室以及这些系列产品的生产车间。该所有较强的研制能力,1959年研制成功的高性能、反向耐压在100V以上的锗钨键(2AP)整流二极管,超过当时苏联同类产品的水平;1962~1964年,研制成功并投产的2AK、2DK金键开关二极管,应用于国内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文化大革命”中,因研制的新产品无法投产,接近美国同期技术水平的砷化镓肖特墓开关管无偿转让给上海。1981年,LY--480高阻抗头、1983年,CMOS无时差互补四路双向开关等成果,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产品获1984年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济南市纺织科学研究所
  1958年,在仁丰纱厂建立市科学院纺织研究所,由厂、院共同领导,有工程技术人员12人。1961年8月与市科学院化工所、沼气所合并为轻化工所,1962年撤销。1973年3月27日重新建立,称今名,是以纺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和应用为主的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济南市纺织工业公司。所址在天桥区义合北街。
  1985年,有固定职工102名,从事科技活动的职工占88.2%,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9名,初级的7名。固定资产91.6万元,包括科研仪器设备20.0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5台(套);建筑面积3021平方米,科研房屋2521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等资料21012册,其中外文资料5065册。设棉纺、棉织、纺织电气、纺织科技情报4个研究室和测试中心、试验车间。
  1973年研制成LM—641型显色皂洗机直流调速改可控硅控制的成果,每年可节电7万度。1977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向科学进军的先进单位,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奖励。
  济南市化工研究所
  1958年以济南市化工局化验室为基础建立济南市科学院化工研究所,1961年8月和纺织所、沼气所合并为轻化工所,1962年撤销。1972年11月重建,称今名,是对各种精细化学品进行开发研究的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济南市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所址在工业南路70号。
  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为168.7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35.3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台(套);占地面积8598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全部为科研房屋。有科技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18265册,其中外文资料6058册。所内设造纸涂料助剂、有机硅等5个室,有正式职工73名,参加科技活动的职工达54名,其中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各10名。1985年,仅成果转让的事业收入达9.5万元。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末,在西郊机场路济南市蔬菜园艺场筹建时称济南市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由场、院共同领导。1962年撤销市科学院后由市科委领导。1963年7月12日改称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0月18日移交历城县领导,1979年重归济南市,隶属市农牧渔业局,并增挂济南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是以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为主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75.9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13.2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台(套);占地面积60695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38201平方米;建筑面积3455平方米,其中科研房屋1533平方米;有科技图书、期刊、文献7925册,包括外文资料284册。
  该所设蔬菜、作物等5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资料室。有正式职工71名,其中科技人员36名,9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在科研和推广工作中,“历红2号番茄”、“济南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与微肥肥效的研究”等7项成果获省级奖励。
  济南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1959年5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建立,初称济南市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由医院和科学院共同领导。1961年5月与市科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合并,1 1月又与济南市立二院针灸门诊部合并,改称济南市医学研究所。1965年6月28日撤销。1979年4月重建,称济南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先设于经二路纬四路247号,1983年3月14日迁至历下区利农庄路33号。隶属济南市卫生局,是以应用医学研究为主、基础医学研究为辅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68.0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20.3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6台(套);建筑面积2556平方米,其中科研房屋1465平方米;有科技图书、期刊、文献等3067册,包括外文资料744册。设病毒性肝炎、烧伤、老年医学和微机医学应用4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资料室。有正式职工45名,其中科技人员2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3名,中级职称的4名。1979年完成的“济南市恶性肿瘤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市传染病院共同完成的“异种免疫核糖核酸研制及临床应用”两个课题获山东省1979~198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微量免疫试验反应试剂系列加注器的研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济南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该所建于1963年8月,1984年11月增挂济南市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的牌子,设于工业南路贤文庄西首,隶属济南市机械工业局。是对农业机械、食品和包装机械进行研究设计和试制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1985年,有固定资产165.2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6.0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2台(套);建筑面积3559平方米,科研房屋占2824平方米;有科技图书、期刊、文献资料28215册,包括外文资料650册。
  设农业机械研究室、食品包装机械研究室和科技咨询服务部。1963年有正式职工8人,其中科技人员7人。1985年有职工132人,其中科技人员38人,14人具有中级职称,18人具有初级职称。建所以来取得了30项科技成果,1970年完成的“济南—12拖拉机”生产达2000台。
  济南市轻工研究所
  1965年11月建所,前身为济南市轻工业管理局试验室,全民所有制单位,1970年开始财务独立核算。设于天桥区北坦街52号,隶属济南市第一轻工业局。
  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为82.0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25.0万元,价值万元以上的科研设备2台(套);建筑面积4957平方米,科研房屋占1665平方米;有科技图书、期刊、文献等56930册,其中外文资料11109册。设轻化工、食品发酵等4个研究室,有正式职工64名,其中科技人员44名,具有中级职称的13名,初级职称的16名。
  主要进行合成香料、化妆品和化妆助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轻工生产自动化技术及微机应用技术的研究。1965~1985年,共取得55项科技成果,其中8项获部、省的奖励。
  济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59年,曾拟建立济南市科学院科技情报所,但未建成。1960年,在市科学院成立情报科,1961年8月,整编为科技情报资料室,1962年撤销市科学院后,隶属市科委,1963年7月又改为科学技术情报室。1969年末再建为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科技情报组,1972年末改为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科技情报室,1977年11月,正式成立济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系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济南市科委,设于文化西路82号。
  主要从事综合性科技情报研究和科技情报服务,设有业务科、情报室、资料室、声像室、咨询室(含翻译)、编辑室和办公室。1985年,有固定资产55.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科研设备3台(套);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科研房屋占845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和文献资料共有232572册,包括外文资料7700册。有正式职工58名,包括科技人员47名,其中11名具有中级职称,18名具有初级职称。编辑《济南科技》、《科技信息》、《科技参考》等刊物。
  济南市新技术研究所
  1978年11月建于济南仪器厂内,1984年迁至文化东路羊头峪东沟。初建时隶属市科委,1983年改属济南市第二轻工业局,是对检测仪器、计算机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办公室自动化等进行研究与应用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1985年,固定资产总额47.9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11.7万元;建筑面积2777平方米,科研房屋占774平方米;有科技图书、期刊和文献6206册,包括外文资料304册。设微型计算机推广应用、能源开发和特种电机、电子测量仪器3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资料室。有正式职工37名,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8名,初级职称的9名。
  六、济南市厂办科研机构综述
  厂办科研机构是各厂根据本单位生产发展需要与可能而自行建立的,常因生产与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变动。
  1953年3月,济南刺绣厂首先建立了研究室,至1978年,全市已有厂办科研所(室或组)31个,1980年发展到75个,1981年达到110个。科技人员也由1980年的263人发展到511人。此后,有些科研所由于人、财、物等条件不足或工厂生产与机构的变化而解体,到1985年尚有厂办科研所66个,有科技人员460名,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43名。有的厂办科研所在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试验机厂、济南造纸厂、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等单位厂办研究所的科技成果,都曾获得省级奖励。
  七、济南市民办科技实业机构综述
  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各种自负盈亏、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的涌现,开始改变了单一的国家办科研的局面。1984年8月,济南南郊新产品研制所首先建立,至1985年底,先后建立了济南应用技术实验所、济南市炊事机械所、济南市节能技术所、济南市历城新工艺研究所和济南市保安电子研究所。这些具有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特色的民办科技实业机构,分别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课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技术开发和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正在逐步形成一支为“四化”服务的科技新军。

知识出处

济南科技志

《济南科技志》

本书《济南科技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略古详今、坚持“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体例)为原则,以济南古代、近代、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分门别类地记述了科学技术在济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