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科学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科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0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科学发展概况
分类号: N1
页数: 15
页码: 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概况,介绍了数学发展概况,物理学发展概况,化学发展概况,地理学与天文学发展概况,生物学发展概况,光学发展概况,电子学发展概况和计算机科学发展概况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济南 科技志 自然科学 发展概况

内容

一、数学发展概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济南的高等数学,始于1901年山东大学堂创办初期所设的数学课程。1917年,齐鲁大学天算系相继创立,先后在这个系执教的有王锡恩、E.L.费力普(E.L.philips,美国人)、胡乐德、程廷芳、王俊岑等知名数学教授。他们翻译出版了《微分方程初步》、《变分法》等书并编写讲义,开设“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射影几何”、“近世几何”、“微分方程”等课程,培养出了一批数学人才。1952年,齐鲁大学天算系的一部分与山东师范学院数理化系的一部分,联合组成山东师范学院数学系,主要培养数学研究人员和师资。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至济南后,加强了数学研究的实力,当时的数学研究以基础理论为主,研究方向有复变函数论、三角级数论、拓扑学、几何学、代数学、微分方程论等。
  济南的数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各校都设有数学教研室。从50年代末起,运筹学、控制论、统计数学等应用性强的数学分支研究迅速开展,进一步扩充了济南数学研究领域。1978年以来,教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到1985年,主要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六个方面。在这些分支学科中,都有硕士学位点,并有三个博士学位点。1983年,我国首批授予数学学科博士学位的五个单位中就有山东大学。
  基础理论方面。对于数论的研究,1962年,潘承洞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1+5)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此后,他又证明了(1+4),这和他的算术级数最小素数的研究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此,数论研究队伍开始形成,研究课题以解析数论为主。1979年前后,潘承洞关于均值定理的研究,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评价。用这个均值定理对命题(1+2)所做的简化证明,是至今所见到的最好的一个。在潘承洞指导下还开展了对超越数论及数论方法应用的研究。由于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所做出的贡献,1982年,潘承洞与王元、陈景润联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潘承洞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泛函分析方面。山东大学的郭大钧、山东师范大学的陈玉波于60年代开始了对泛函分析的研究。郭大钧对算子连续性及积分方程解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1976年以后,郭大钧对非线性泛函分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他所证明的一个不动点定理,被称为“郭氏定理”。
  函数论方面。50~60年代,莫叶领导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整函数与特殊函数的研究。1976年以后,函数论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除继续上述内容的研究外,研究课题扩大到多复变函数理论、函数逼近论、渐近级数理论。
  微分方程方面。60年代,张学铭领导下的研究队伍,主要研究微分方程定性、稳定性和有界性的理论。1976年以后,梁中超、尤秉礼等带领中青年教师,在培养新生力量的同时,重建了微分方程教研室,着重于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泛函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几何学与代数学方面。60年代初,谢力同领导的几何教研组,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用几何学方法开展深耕犁研究,他们的论文《铧式犁犁体曲面的初步探讨》,是国内对犁体曲面数学解析的最早成果之一。1961年以来,在李厚源领导下开展了对S—闭空间等课题的研究。以贾启恒为首的代数研究,主要进行李代数、同调代数以及模糊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从60年代起,陈力行、墨文川等主要是对马尔可夫过程方面和应用于高能物理的研究。墨文川的关于油田测井自动判别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1983年获山东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运筹学方面。50年代末期,山东大学的谢力同与部分教师和山东师院的管梅谷等人,开始了对线性规划理论的研究。谢力同的论文《从组合拓扑观点探讨图上作业法--n维复形上的极值问题》,将组合拓扑方法用于图论研究,在国际上是最早的。管梅谷对于“中国邮路问题”的研究,也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在1960年的“全国运筹学现场会”上,华罗庚等数学家对济南在运筹学方面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1973年,谢力同领导的船体放样研究组与上海沪东船厂联合研究用于船体放样的圆率序列法,获1980年国防工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976年以来,运筹学的研究主要是规划论、网络图论及组合论。
   控制论方面。1959年,张学铭在山东大学组织了“最佳控制理论应用”讨论班,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布参数控制系统与理论,集中参数控制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等。1976年以来,控制论的研究有了大的发展,陈祖浩、欧阳亮带领部分中青年科研人员,建立了控制理论及应用教学实验室和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科研实验室,配备了10台微机、加强了科研手段。
  计算数学方面。1958~1959年,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研究成功能解六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和偏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模拟电子计算机,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1958~1960年,进行了“偏微分方程差分方法及稳定性”与“非线性方程数值解”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966年后的10年间,基础数学研究人员如潘承洞、莫叶等也加入了计算数学的研究队伍,加强了科研力量,主要进行了应用研究。1978年以后,袁益让等取得了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应用数学方面。1974年,孙讷正开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课题的研究。1981年又对地下水污染的计算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地下水污染预测、环境模拟等研究成果,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生物流体力学及应用、经济数学理论等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物理学发展概况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山东大学堂所设20多门课程中即有物理课。1909年,山东理化器械制造所,能生产理化仪器200多种,供教学实验用。1917年,齐鲁大学理学院开设了普通物理课程。主要讲授力学、声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抗日战争初期,该校迁往成都,1946年,又迁回济南,一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物理学在济南没有新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通物理学在山东师范学院等大、中学校得到充实。1958年山东大学自青岛迁来济南后,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了加强。到60年代初,已出现了理论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金属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铁磁学和近代光学等深层次的分支学科。在此期间,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工学院、山东医学院和其他一些专科院校,都加强了物理学深层次的分支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8年,山东大学还协助山东省科学院在济南建立了物理研究所。1962年8月,山东物理学会在济南成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济南的物理学出现了大发展的形势。
   “文化大革命”中,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相继恢复和重建了理论物理学、磁学和无线电电子学等分支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创建了凝聚态物理学、宇宙射线物理学、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离子束技术和电子束技术等新的分支学科及研究机构,使济南的物理学得到了新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对高能多重产生领域、强子结构等进行理论性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1982年在国际著名物理杂志《物理评论》(英文)发表了《共振介子的内含产生》和《关于普适假定的强子—强子多重性》等论文,在国内《高能物理》等有关刊物发表了《软强子效应的阻止成分》等10余篇论文。1977年,山东大学高能物理学教研室科研人员参加了国家在西藏甘巴拉山(5500米)设立的大型乳胶室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宇宙线超高能粒子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1980年,又与日本科学家在甘巴拉山乳胶室开展1015~1017eV的强子相互作用研究。同年又与美国费米研究所合作,对强子产生的夸克现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杂志及第16、17、18、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上,共有40余篇论文。
   山东大学是国内第一批授权的高能物理专业博士点,其学术负责人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乳胶室委员会成员、山东物理学会理事长王承瑞担任。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1978年以后发展较快,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十分活跃。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共同资助山东大学磁学研究室科研经费,专门进行非晶态高导磁薄膜和非晶态合金的理论研究以及磁记录介质材料的研制。其研究成果《Fe— Co非晶薄带的低场磁性》(英文)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T.A. P)杂志》(1979)上,《磁场热处理对于非晶薄带Fe78Si101312的磁特性和损耗的影响》(英文)发表在西欧《磁学与磁材料(J—mmm)杂志》(1982)上,《高性能磁粉的制备》发表在《磁性材料与器件》(1983)上,《溅射高导磁非晶薄膜》1984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该研究室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该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郭贻诚教授著有《铁磁学》和《非晶态物理》。他是国内恢复学位制后,首批被授予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半导体物理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微波隧道二极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成功地用于国内第一颗人造通讯卫星,现在工作仍然正常。山大半导体研究室在“六五”期间,对廉价太阳能电池材料、非晶态半导体基础理论和透明导电膜的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在《J·Noncrgst-solid》 、《中国物理快报》、《半导体学报》、《太阳能学报》等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参加了第15 (1980年日本)、16 (1982年法国)、17(1984年美国)次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1985年参加了在意大利召开的11届国际非晶态和液态半导体会议,并宣读了学术论文。
  材料科学。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相互协同与渗透下,发展很快。70年代开始研制的钽酸锂单晶体、KDP晶体、PbTiO3电子陶瓷等新材料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山东大学从回收的重水中生长的DTGS晶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用于声表面波PbTiO3压电陶瓷材料,已应用于黑白电视机,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新材料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声表面波器件基础》(1980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压电石英晶体》(1980年,国防工业出版社)、《陶瓷滤波器》(1980年,科学出版社)、《石英谐振器的设计与制造》(1981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压电测量》(1983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压电与铁电材料测量》(1984年,科学出版社)、《压电陶瓷应用》(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等10多种专著。
   强流电子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山东工学院研制的SDS型电子束爆光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束激光精密定位仪,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80年代已发展到电子束引发核聚变与激光引发核聚变。离子束技术,是材料科学研究和材料精密细加工的新技术。山东大学研制的60keV离子注入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00keV注入机,真空环境好,速流能量控制方便,束注密度均匀,能加工其他刻蚀设备尚做不到的精密图形,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波器件、光集成器件、声表面波器件等。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济南的物理学,从1901年山东大学堂开设物理课程起到1985年,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由少数几个研究人员发展到2000余人的物理学队伍,从只能开设普通物理学到开设深层次的物理学分支,从自发个体研究到集体协作的多方面的物理学专题研究,使物理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成为多种学科的基础,为济南的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化学发展概况
  济南的近代化学,始于1901年山东大学堂开设的化学课,1917年齐鲁大学理学院建立了化学系,1919年建立的山东工业实验所也进行了化学研究工作,并对外开展化学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业务。在科研方面,当时只是个别教师在简陋的条件下自发地搞些研究工作,直到1948年,一直未能形成一支化学研究队伍。
  1949~1951年,济南先后建立了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工学院,1958年建立山东省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也迁回济南,这时济南的化学发展很快。
   无机化学方面。1958年,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学院的化学系,在无机化学方面均开展了半导体学的研究,在高纯锗和高纯硅的研制方面,用化学法达到6个9(99.9999%)的水平。60年代初,山东大学化学系结合青海盐湖的开发利用,对含钾化合物的水盐体系制作了相图,为钾盐生产流程的开发提供了依据。自70年代以来,结合铜矿综合利用和钴硫精矿中提钴的研究,开展了溶剂萃取化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全萃取无渣提钴新工艺”,并应用在工业
  上。随后又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磷和胺类萃取剂对钴、镍等有色金属和金、铂、钯等贵金属的萃取热力学、萃取动力学、萃取表面化学和萃合物的结构,对钴、镍、锰、铁等金属的萃取顺序和机理,提出了新的看法,特别是用离子选择电极对钯的萃取动力学的研究,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国际溶剂萃取化学会议上,引起了国外同行的热情关注。8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配位化学方面的研究,合成了一些大环化合物一冠醚类配合物,用X射线衍射法定出了它的空间结构,丰富了有关此类化合物的知识和内容。稀土化学方面,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就开展了对混合稀土的制备和稀土化合物分离的研究,有关工艺和流程已为山东稀土工业所采用。自80年代以来,在稀土热化学方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有关稀土化合物的热化学数据的部分空缺。
   分析化学方面。60年代,山东大学化学系在稀土金属离子的纸上层析方面做了部分工作,重点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的纸色谱行为。70年代以来,又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多元络合物稳定常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特色,颇受国内同行专家的重视;在研究表面活性剂在分光光度及萤光法中的作用时,发现对一些金属离子(如钛、锆、铕等多种离子)能分别提高其检测灵敏度7~17倍;关于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研究,为测定水中痕量汞提供了较灵敏的方法;在电化学分析法方面,则着重研究了某些痕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及其电极过程机理,在示波极谱公式的实验验证、阳极溶出伏安法、吸附伏安法和吸附催化伏安法等方面,均获得了较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测定方法;在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方面,山东大学的热固定相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外产品的指标,耐温性能可达到400℃;在测定GDX系列高分子小球富集水中微量有机物方面,为环境检测水中有机物提供了有效方法;山东省化学研究所对一些色谱现象如记忆峰的来源、鬼峰效应、双火焰检测器、毛细管色谱峰宽与保留值之间的线性关系等规律性的研究,对色谱法的发展均很有价值,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特别在硫分子发射特性的研究中阐明的机理及提出的脉冲积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这一新方法,颇受国内专家重视。自80年代以来,山东大学化学系又开展了泡沫浮选分离技术的研究,将泡沫浮选富集法与各种监测方法相结合,为环境监测开辟了一条新路,可将监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特别对铬的监测灵敏度可达到0.04ppb数量级。
   高分子化学方面。自50年代以来,山东大学化学系就从事有机硅高分子方面的研究,近30年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以集中交联的设计思想制得的高抗撕裂硅橡胶,其抗撕裂强度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关于多芳基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在中、日、美三国有机硅国际会议上受到国外专家的重视;在织物后整理剂方面,研制成功了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等多种后整理剂,分别具有抗静电性或挺括性等;所研制的有机硅消泡剂具有用量少、消泡性能好的特色,应用于发酵工业效果良好;研制的有机硅保鲜剂,可使新鲜水果保鲜四个月以上;高强度流动性室温硫化硅橡胶、阻燃硅橡胶等方面的研制亦取得较好的效果。
   物理化学方面。山东大学在配位场理论、薛定谔方程的精确解、求近似波函数的近似方法和具有周期性的共轭分子等领域,近3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多方面的成就。在60年代中期,关于配位场理论的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际上理论化学界的重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70年代末期以来,突破了Hartree-Fock-Roofhgan方程的理论框架而导出了闭壳层和开壳层修正的H-F-R方程,计算了某些原子体系;还提出了建立在密度矩阵理论基础上的线性变分计算法来考虑电子相关作用,对氦原子和氢分子进行了计算;另外从H-F-R自洽场理论导出直链共轭烯烃的电子能谱,并讨论了共轭烯烃最长吸收波长与垂直电离能的同线性规律,提出了一种原子簇模型边界条件处理的新方法;在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对过渡态理论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一个三维量子近似计算法,已为国外学者所采用,效果较好;在经典轨迹理论上,对H+O2体系在低能碰撞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表达式,某些体系的势能面上,进行了活化熵和指前因子A的计算等;在结晶化学方面,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压电晶体—酒石酸钾钠的晶体生长研究。在60年代初关于ADP晶体生长的研究,获国家二等奖。在此后20多年间,先后培养了压电晶体、热释晶体、倍频晶体、激光晶体等20多种在高技术方面急需的晶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有些晶体的重量和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设的实验室1985年已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在胶体和表面化学方面,60年代就对活性白土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为白土矿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到70年代,结合胜利油田的开发,对钻井泥浆处理剂—聚丙烯酰胺的基本性质作了系统研究,提出用聚丙烯酰胺代替旧的泥浆处理剂,使钻井速度提高15%以上,同时研究出了新的钻井泥浆配方,使国内的钻井泥浆由第二代跃进到第三代,并为石油部开办了八个短训班,使这项新技术在全国油田得到普遍推广,为此曾获石油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对国产轻油转化制氢催化剂—胜利1号的剖析研究,提出了制备工艺改进的新方案;随后又进行了丝光沸石催化剂的研究,发现存在L酸和B酸两种吸附酸中心,并探讨了与其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金属催化剂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在氢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水平居国内前列。在电化学方面,50年代就在电极过程动力学中提出了Randles-Sevick示波极谱公式的实验验证;60年代以来,对银—锌电池中银电极行为的研究、锌-空气电池中锌电极行为的研究及铅蓄电池中铅电极行为的研究等,均对改善这些电池的性能和延长其寿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铝合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为锌锰干电池中以铝代锌提供了可能性。在光电化学方面,对非晶硅和金属氧化物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及模拟太阳能光电转换的研究,已达到国外学者同类研究的水平。在化学动力学方面,60年代,山东省化学研究所在乙炔氧化制丙酮等一些反应的动力学及反应器设计和伴有挥发液相连续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工业上放大取得了成功。后来对丙烯和乙苯过氧化物环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流动形态对该反应影响的研究,得到国内专家的重视。山东大学化学系自70年代后期开始的激光化学的研究,对氟利昂化合物及含有杂原子的化合物的红外系光子解离方面的研究,标志着利用现代实验新技术来研究反应动力学的新阶段。
  有机化学方面。山东师范学院在70年代,对聚醚型表面活性剂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随后又在该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上,创有自己的特色;山东大学于60年代就在有机锡化学方面研制了一种有机锡化合物,可防止海洋生物在船体上附着,并在国防上得到应用;后来又在布络芬合成工艺的改进和防癌药物、增棉灵等植物刺激素(可使棉花增产10%)、敌鼠钠等农药及香料的合成等方面,均获成功,有的已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环境化学方面。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先后建立的山东省和济南市环保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省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都相继在环境化学方面,包括水质的检测、环境的评价及治理等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特别是关于小清河污染自净规律的研究,受到国内有关单位的重视。
  济南的化学学科,基本上是从50年代初期着手培养技术力量,50年代后期开始出成果,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70年代以后,又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济南建设事业的前进,展现出更新的面貌。
  四、地理学与天文学发展概况
  (一)地理学
  济南的地理学,是在地方志和游记文学中孕育萌芽的。早先曾有明代平阴学者于慎行纂修的考记精确的《东阿县志》,济南人刘敕纂修的《历乘》,清代的《济南府志》等方志。1840年以来,地理学继续沿着地志和游记的方向发展。其主要著作,除一些县志外,有王化东的《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任弘远的《趵突泉志》,马大相的《灵岩志》,黄钺的《游历山记》、《游佛峪龙洞记》,怀应聘的《游趵突泉记》,方宗诚的《登千佛山记》,姚光鼐的《游大明湖记》,孙点的《历下志游》,全祖望的《游华不注记》,王昶的《游珍珠泉记》,施闰章的《游龙洞山记》等。这些作品,意在志地与记游,缺乏学理性分析,只能看作古代地理学和游记文学的余绪,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地理著作。1901年创立的山东大学堂,首次开设地理课程,讲授地理学知识。后因战乱学校迁徙,使这一学科未能得到长足发展。
  1950年,山东师范学院设置史地系,1952年正式成立地理系,使济南的地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科学研究陷于停顿,1978年地理科研机构逐步建立,科研人员不断增多,各分支学科有了很大进展。
  基础地质学方面。省地质矿产局开展了全省区域地质调查,编印了1∶200000的山东地质图、山东矿产图及山东地层表,出版了1∶500000山东省地质图、山东省矿产图、山东省构造图、山东省基岩地质图等一套基础地质图件。在水文地质学方面还编印出版了1∶500000山东水文地质图,完成了1∶200000山东省水文地质图的编绘工作。省水文地质队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合作,运用地质学及地貌学原理,开展了石灰岩山区找水工作,为历城、章丘等缺水山区找到了水源,支援了农村建设。对济南市的节水保泉提出了对策,促进了地下水位的回升。在矿产地质方面,进行大规模找矿探矿,30年累计完成钻探进尺413万米。共发现矿产122种,对铁、金、金钢石、石墨、石膏、自然硫等30种矿产119处产地,进行了勘探,探明了储量,其中焦家式金矿的发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地貌学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编绘了1∶500000山东省地貌图,划分了山东省地貌类型,研究了山东省地震地质背景,为正确制定建筑工程的抗震防震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象学、气候学方面。加强了农业气象和天气预报的研究,提高了预报水平,完善了观测网点。省气象局还根据观测资料,对山东省的光能、热能、水分资源进行了评价,划分了山东省农业气候区划,编绘了《山东省气候图集》。
  水文学和水文地理学方面。山东省水利厅和水文总站,完善了水文观测网站,编制了水情手册和水文图集,并进行了水资源地区分布和供需平衡的研究,撰写了水文区划报告。
  国土资源调查和国土规划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编绘了1∶1000000山东省土地利用图,山东省土质类型图及相应的说明书。这些课题都是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国土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山东省国土资源》,还制定了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
  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方面。山东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编制了山东省水土保持区划,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山东省农业厅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鲁西北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的研究。总结出灌、排、平、肥、林等治盐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局与环保科研所及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展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地图学方面。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民政局曾编绘出版了《山东省政区图》等。70年代,山东省测绘局完成了1∶10000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编绘出版了1∶250000《山东省地图》、1∶400000及1∶800000《山东省地图》、《山东省经济地图》、《山东省分县农业区划图》、《济南市彩象地图》及《山东省交通图》和山东省各主要旅游区的旅游图等。
  区域地理方面。20世纪50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编写了济南等地市的地理志,为山东区域地理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还编写了《山东省河流志》,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60年代以后,自然地理区划成为研究的重点。先后完成的科研成果有《山东省地貌区划》、《山东省气候区划》、《山东省水文区划》、《山东省综合自然区划》等,还编写出版了《济南地理》一书。
  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主要著作有:《山东省情》、《山东风物志》、《山东各地概况》、《山东省地理》、《山东森林》、《山东山区土壤》、《济南市情》等,都已先后出版。这一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山东喀斯特地貌》、《山东综合经济区划》、《延长小清河的设想》、《山东历代政区沿革》、《山东人口发展特点》、《济南城市热岛效应》、《卫星彩象在黄河三角洲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等。航空照片及地球卫星遥感图片已被应用到找矿找水、农业估产、森林保护、资源调查、地图编绘等方面。在地理学研究中,已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使地理科学更加准确严密和现代化。
  30多年来,济南的地理科技人才培养有很大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已培养地理专业人员1500多人,其中本科580人,专科380人,短训班300人,函授300人,许多人成为全省各地市中学地理教学的骨干。
  (二)天文学
  济南近代天文学的研究,始于齐鲁大学成立的天算系,由安丘学者王锡恩主持,这是济南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天文学诞生地。70多年来,济南天文学发展缓慢,到1985年,天文学还只能作为大学中的选修课,但研究工作有了较大发展,装备了较高水平的精密仪器,可以演示星空运动变化情况。
  五、生物学发展概况
  济南的生物学始于山东大学堂,当时教学内容有博物学,其中包括生物学知识。1917年齐鲁大学,1926年山东大学(原山东大学堂),两校都设有生物系,生物学课程设有植物学、动物学以及试验课,是国内较早进行生物试验的学科。
  1905年底,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在济南设立广智院,采集展出了山东各种动植物标本。1927年,德国人Lefever报道济南及山东中部鸟类33种,这是有关本地区最早的鸟类区系研究报告。美国人G. Allen于1938~1940年写成并发表《中国与蒙古哺乳动物》一书,其中也记载了济南近郊的哺乳动物。济南生物学的发展就是从动物分类与区系开始的。但到1948年,还没有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1949年1月,在济南筹备成立山东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当时设理化、生物等4个组,主要研究改进教学和普及生物学等知识。进入20世纪50年代,济南的生物学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步伐开始加快,生物学理论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成果日渐增多。1952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济南分会,并对济南和山东的植被进行了研究和学术交流。1958年,生物科学的学科门类已较齐全,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是当时济南生物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1960年以后,在济南先后成立了山东动物学会、山东解剖学会、山东生理科学会、山东水产学会、山东林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山东遗传学会、山东环境科学会、山东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其学术活动,对济南生物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截止1985年底,济南有讲师或助理研究员以上的生物学工作者700多人,而1948年以前不足50人;在生物系本科学习的大学生由1966年的400多人,增加到700多人;在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达百余名,驻济高等院校中已设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工程、环境生物与生物学等本科与专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有动物学、微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省医科院和济南军区医科所等单位也从事生物学基础研究。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不断增加,电子显微镜、高速离心机、微机、超薄切片机、光学显微镜、遥测遥感仪器、氨基酸分析仪等,在科研、教学上发挥着作用。
  济南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迅速推进。微观方面有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山东大学陈惠民教授等对植物原生质杂交进行了多年研究,小麦原生质体已培养成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在动、植物与人体染色体组型及染色体,分带研究上,也取得了成果,并在细胞分化、细胞化学等领域承担着国家的研究项目。在植物抗性生理、特别是作物的抗盐、耐寒性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重视;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有一定优势。山东大学王祖农教授等在纤维素酶的研究上亦取得了进展。1961年5月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在北方首次取得人工繁殖草鱼成功。
  宏观方面。主要是对生物资源和与环境保护有密切联系的生态学研究。据生物资源调查,济南地区有淡水鱼类近百种,两栖类6种,爬行动物15种,鸟类169种,兽类38种。《济南植物名录》、《山东经济植物》、《山东中草药手册》、《山东树木志》、《山东森林》等书相继在济南编辑出版。山东大学陈机教授,经过对十字花科植物苗端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大白菜形态学》、《植物解剖学》和《烟草形态解剖学》等国内有影响的专著。植物学工作者在经济植物胚胎学、遗传学方面,如杏雄配子体、花生大小孢子、玉米花粉、核桃胚胎、小麦和梨等大小孢子发育的研究上屡有进展,有的已获奖励。动物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在全国久居领先地位。童第周教授为山东大学胚胎学奠基后,济南的胚胎学、动物学专家已编写出版了全国统用教材《动物胚胎学》、《胚胎学实验指导》,并正在编写全国参考教材《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技术学》和《脊椎动物分类学》等。在淋巴细胞分化、细胞化学、鸟兽分类生态和鱼类、蜘蛛、植物线虫、浮游生物、寄生虫、高等植物分类方面还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1976年以来,生态学发展很快,在联系环境污染、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农业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对小清河、微山湖的污染进行了生物评价,对多项开发建设工程作了生态效益的论证。在济南南郊山区进行了生态农业试点,对山区农、林、牧、副、工各业实行最优综合发展,从保护农业环境出发,实行立体种植,保持水土。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在济南农业建设规划中已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白云湖的开发、大明湖的富养化、小清河流域的污染治理等,均进行了生态学论证后才动工实施。
  进入80年代后,生物科学的发展速度加快,学科横向联系加强,从而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并在生物化学、数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量研究、基因与DNA分子结构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古生物学在济南本来非常薄弱,但随着山东省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对山旺化石保护区的开发和研究的进展,许多新化石种类的发现,引起中外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兴趣,并使山旺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齐全的研究基地之一。
  济南也有一些国家珍稀动物,如斑嘴鹈鹕、白鹳、大天鹅、鸢、大鸨、〓鸮、游隼、灰背隼、果子狸等,在妥善保护的同时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研究。
  济南生态学界业已开始承担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有微生物工程、小麦原生质体杂交培育新品种、农田害鼠的综合治理,作物抗性生理等课题。
  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成果,其中绝大部分是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较有影响的论著有:周光裕参加全国编写的《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胡金林编著的《中国农林蜘蛛》(天津科技出版社),周光裕、卢浩泉、丁怡等主编的《农业环境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纪加义等编的《山东药用动物》和《有毒动物》(山东科技出版社),卢浩泉、纪加义等编著的《笼鸟的饲养与繁殖》(山东科技出版社),周才武等编写的《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科学出版社),卢浩泉等著的《农田害鼠的测报与防治》(科普出版社)等。
  六、光学发展概况
  光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20世纪前,济南的光学停留在古代时期。1917年,齐鲁大学开始在普通物理课程中传授近代光学知识。直到50年代末,光学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济南形成并得到发展。1958年,山东大学化学系张克从等几位教师组建起结晶学研究小组。同年,物理系成立光学教研室,正式开设光学专业,以教学为主,培养从事晶体生长和光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进行了“宽银幕电影镜头”、“光敏电阻”、“场致发光屏”、“光谱分析”等一些小型项目的研究。
  1964年,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成立,在60年代先后研制出国防急需的ADP、KDP等单晶,其中ADP荣获1964年国家经委新产品二等奖。1969年开始研制激光晶体YAG、非线性光学晶体DKDP、LiIO3等。
  1965年,济南地区组建了唯一生产光学仪器整机的济南八一光学仪器厂,于60年代末研制成功“岸用测波仪”(1967年海洋会战项目),成为国内海洋测量不可缺少的仪器之一。
  从70年代开始,随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教委实验室、山东大学光学系及所属红外遥感研究室和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激光研究室、山东工业大学基础部激光应用研究室以及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和军用光学两个硕士点的相继设立,济南地区光学学科跨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光学晶体材料、红外物理与技术、激光物理与技术、薄膜光学、光学仪器等子学科的研究,涌现出大批科研成果,有的获国家与省级的奖励,使济南地区的光学研究在国际国内赢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
  光学晶体材料方面。这是国内50年代新建立的一门学科。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是国内研究该学科最早的单位之一。自该所建立以来,主要研制了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压电晶体、热释电晶体等4大类晶体,共20多个品种。70年代研制的激光二倍频晶体DKDP,得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小型激光器材料NDPP单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生长装置与工艺于1981年获国家教委发明四等奖和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用于超声探伤的压电晶体Li2SO2· H2O填补了国内空白,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用作彩电滤波器的LiTaO3晶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研制成功的具有开拓性、属国际首创的LAP单晶,用于激光三倍频和四倍频,转换效率高,抗光伤能力强,远销美国、日本。KTP单晶由于抗潮解和抗光伤能力强,激光转换效率高,被称为全优非线性光学晶体,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翌年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并成为秋季广交会上全国高校对外出口的第一个高技术产品。1985年研制成功的NYAB单晶属国际首创,用它首次实现了激光自倍频,可直接产生绿光,是1986年国内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多篇。这些论文对各种晶体的性能、特征及缺陷,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对发展国内的晶体生长技术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其中 《DKDP的多型性与亚稳生长》(J.Cryst.Growth1981年,53卷2期)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上研究了DKDP单晶的固一固相变问题,对提高晶体的质量做出了贡献。《新的热释电晶体ATGSAs的生长及性质》,介绍了该晶体的性能,它与纯TGS晶体相比,热释电系数提高40%,介电常数降低30%,介质损耗率降低一个数量级,电压响应优质因子提高70%以上。另外,蒋民华教授编著的《晶体物理》系统地论述了晶体物理的基本理论。张克从教授著的《晶体生长》是国内系统讲述晶体生长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第一部专著。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激光、红外等高技术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外物理与技术方面。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山东大学光学系红外遥感研究室在红外探测器、红外遥感应用、红外光谱和红外辐射测温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红外探测器的理论研究始于70年代初。1974年,陈继述教授最早在《物理学报》发表了《红外薄膜热释电探测器分析》的论文,着重分析了衬底对热释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后来,教研室的教师们在《物理学报》、《电子学报》、 《Ferroeleetrics》 和《红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论文30余篇。这些论文研究了HgcuTe光子探测器和各种热释电探测器的性能与材料、工艺、工作条件诸参量之间的关系和器件的最佳化问题,对器件的研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中“热探测器的理论研究”(含论文16篇)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表彰奖。
  1969年开始研制PbS光敏电阻,1970年开始研制TGS. LiTaO3等热释电探测器,器件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测温、报警和光谱测量等方面得到了实际应用。
  在红外遥感应用方面,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的WFH—2.5μ红外地物谱仪,在国内数次大型遥感试验中使用情况良好。莱州湾滩涂遥感应用的研究,于1985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黄河口地区大比例尺彩色卫星像片的研制,于1985年通过鉴定。参加了腾冲地区航空遥感试验和陆地卫星太原幅系列图集的研制,并分别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半导体和铁电体材料的红外光谱研究方面。在《光学学报》、《红外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研制的火车热轴探测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与济南钟表厂合作研制的HW-K-01型热量漏失探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由此又派生出HW-T-01型辐射测温仪,均已投入批量生产。
  激光器方面。从70年代至80年代初,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山东大学光学系相继研制成功氦氖激光器、氦镉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氮分子激光器、脉冲可调谐染料激光器、五磷酸钕小型激光器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省内空白。其中氦镉激光器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还对激光器的理论与测试实验等进行了研究,1985年完成了氦氖激光器寿命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激光器研制成功的同时,激光技术迅速得到应用。山东大学光学系与生产厂共同研制成功激光测振仪、程控CO2激光纱布裁剪机和恒定增益Q开关;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研制成功的激光指向仪、CO2激光扫描仪等,分别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山东工学院基础部王季中教授从1977年开始进行全息光弹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先使用激光全息照相方法来分析检测各种材料的内应力,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用偏振全息分离绝对程差条纹》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1977年进行了全息显微的研究,填补了省内空白。自1980年起,陈继述教授等对光学双稳和双光子吸收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论文。
  70年代,山东大学光学系运用光学多层膜研制成功反射式激光防护镜,可对0.58μm、1.06μm等10个波长的激光起反射防护作用,1979年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还开展了用椭圆偏振测量技术测量薄膜性能的研究,在《光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光学仪器的设计研制方面。主要集中在济南八一光学仪器厂,1978年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研制的激光眼科治疗仪,居国内领先水平。1984年研制成的光学盐度计属国内首创,对国内沿海发展养虾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使用精度达国内领先水平。对刀显微镜也已应用于旋风铣床显微对刀和工件质量的检查。100×实体显微镜,1982~1984年,连续获得省优产品称号,其功能多、精度高,远销老挝、朝鲜、坦桑尼亚等国。
  七、电子学发展概况
  电子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40年代,济南对于电子学的研究还是空白。1958年,济南市成立了半导体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山东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半导体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山东大学研制成功了3厘米、8毫米微波测试系统,参加了1958年全国科技成果展览,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59年4月,济南半导体研究所试制成功并小批量投产锗钨键晶体二极管,其性能达到当时苏联同类产品水平。同年12月,山东大学与青岛无线电研究所联合试制成功锗高、低频三极管。山东师范学院等院校研制成功光敏、压敏和热敏等元器件。196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参观了山东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成就展览会展出的半导体技术成果和自制设备,给予亲切勉励。同年6月,山东大学以原物理系无线电教研室为基础,建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进一步开展了微波、通讯、测量、应用电子学的研究。在同一时期,山东工学院在电机系也设立了无线电技术专业。近30年来,仅这两所高校就培养出了电子学方面的本科毕业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同时各高等院校以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和科研力量强、技术设备精良、情报资料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电子学科的研究,对济南电子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山东大学在60年代初就研制出数字频率计。1969年开始研制高精度、高灵敏度数字电压测量系列,其中五位数字电压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六位数字电压表获省级奖励,七、八位数字电压表通过省级鉴定,DO—14型10nV放大器于1982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研究成功的5厘米反馈式微波辐射计,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近几年来,对微波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国际性的杂志上发表了生物组织的介电测量、人体电磁分布计算方面的科学论文近10篇。山东工业大学研制的小型通用数字图象处理系统,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研制的STV-1直播卫星电视接收机,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62年7月,山东电子学会在济南成立,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普及电子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了电子学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7月,山东电子学会恢复后,结合科研、生产和教学,积极开展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1978年,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电子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电子学应用研究。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药厂微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1983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无字库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经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过30年的发展,济南电子学的研究和应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在自动测量与控制、数字图像与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息处理、数字通信、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自动测试、微波生物工程、激光技术、光纤通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八、计算机科学发展概况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科学技术上作为人类智能工具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济南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始于1958年10月,是全国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时,山东省从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山东师范学院等单位调集了百余名科技人员、大学生、高中生,在山东工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数学研究所,由李先正任所长,具体承担并于1960年初步完成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研制全省首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的任务,开创了济南计算机发展的历史。1959年,山东大学研制成功两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中国首台具有加减乘除功能的电子算盘。同年山东工学院研制成功能解12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式的电子模拟计算机。后两种于1960年参展于全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
  1965年,山东大学、九二三厂等单位曾联合着手研制第二代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而夭折。到1969年,开始研究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并向第四代迈进。当时济南研制的国产化中小型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国防建设。山东师范学院孙耕田等研制的数字控制线切割计算机,作为模具精加工的控制设备,先后在博山电机厂等许多单位推广应用。
  1971年10月至1973年5月,山东大学的郑玉林、汪嘉业、马绍汉等10余人,自行设计、生产、调试运行成功全省第一台DJL-1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其主要指标是,字长42位,采用磁心存贮技术,存贮量16384字,存贮周期2微秒,平均运算速度约10万次/秒,并配有磁鼓、磁带、宽行打印机、X-Y绘图仪、显示器等外部设备和DJL-1机标准子程序库、ALGOL-60、FORIRAN编译程序等,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1969~1972年,济南仪表厂阴山等人研制出直接数字控制计算机,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曾参加1974年全国首届计算机展览。1969~1978年间,驻济大专院校还研制成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台式电子计算机及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微机等。
  在计算机外部设备配套生产方面,山东电子设备厂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于1969年试制成功磁心自动测试机,填补了国内磁心测试仪器的空白。1974年,又试制成功CBJ-1型磁心板自动测试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和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山东大学与解放军某部研制出“三七”高炮简易计算机数字指挥控制仪和数据处理装置,分别获1978年全军第一届科学大会奖。这一时期,国产化中小型计算机发展迅速,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培养出一批软硬件技术人员,为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4年后,微机开始引入济南,主要有Z-80系列单板计算机、APPLE苹果计算机、IBM-PC系列计算机。山东大学首先引入第一批TK-80单板机。济南第一机床厂易炜里等研制的JISCNC全功能数字控制机床达到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展览会和联邦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展出,且出口联邦德国、日本。IBM-PC系列计算机配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具有汉字处理、通讯和联络功能,促使济南的微机推广应用出现新的浪潮,在工业、商业、能源、运输、气象等部门及工资、财务、统计、档案、计划管理、办公事务等方面,均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5年,山东大学和山东计算中心研制的省府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山东省电力局采用微机进行电价分析、大户电费计算、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电力生产成本及材料管理、报表处理,济南第一机床厂研制的厂级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济南第二机床厂研制的成组技术分类编码系统,山东经济学院研制的工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通用会计记帐核算系统等,均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效。
  微机应用于各行业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钢铁厂四号高炉微机控制上料,称量补偿及焦炭中子测水系 统,于1985年投入运行,收到节约焦炭、 提高生铁产量质量和炉况稳定的明显效果。
  微电子技术还被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改 造。济南机床一厂采用C616车床简易数控 装置,进行CM6126车床主轴的半精加 工,工时由原来45分钟减到19分钟。山东工业大学与济南卷烟厂研制的C620、C630车床数控装置,具有加工精度高、工艺过程自动连续的优点。济南灯泡厂的玻璃池炉主要技术参数微机控制系统,稳定了窑压,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尤其是济南铸锻机械研究 所研制成功的40吨计算机数控冲模回转头 压力机,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技术在生产中也发挥了作用。1985年山东大学汪嘉业等研制的GGD通用图形软件包,适用于开发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绘图软件。济南人造毛皮厂同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研制的计算机花型辅助设计系统,效果良好。
  山东电子研究所研究成功无字库序列字根法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85年被EG3200微机系统多家用户使用。济南铁路局按统一规划正在建设“京沪圈运营管理系统计算机网”。山东省计委经济信息中心把微机用于人口普查和高考统计,发挥了很大作用。山东省计算机服务公司生产的“浪潮牌”微机,1985年获全国高级型机CKD产品评比一等奖。
  1978年后,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中、高级技术人员注意进行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有故障诊断、计算机计算法复杂性、计算机图形学、自动机与形式语言、数据库理论、人工智能等方面。济南先后向英、美、法、日等国派出计算机方面的访问学者和研究生20多名,并接待各国来访专家学者20多人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有汪嘉业的《参三次曲线和参三次样条曲线分类》,董继润的《相似顺序相关性在索引空间压缩方面的应用》,陈力行、马世骅的《形式语言的无穷次商》,马绍汉的《沿通路布尔差分及其应用》,黄志超的《电子噪声对计算机的干扰影响及其抑制对策》等。
  计算机教育始于1960年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相继开设的计算机有关课程。1970年山东大学正式成立了计算机教研室,并设立计算机专业。1981年后,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陆续成立计算机系。1985年山东大学取得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培养了大专生80名、本科生430名、研究生5名。同时在部分中学中进行了计算机知识教育。有关单位还举办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百余期,培训机关干部、基层管理应用人员上万人次。
  1976年后,省科学院、省计委分别成立了计算中心,1984年5月成立的济南市经济信息中心,相继开发了“济南市经济计划管理系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库”、“利用外资项目数据库”、“建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数据库”,还为市政府设计了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微机汇总全市工业普查资料,均收到良好效果。
  到1985年底,济南共有大中型计算机7台,小型计算机67台,微机733台;计算机软件人员408名,硬件人员484名。形成了从计算机研究、经营到服务维修的体系。计算机发展方兴未艾,从最初的科学和工程计算逐步扩展到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并得到不断完善和普及,为济南的现代化建设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知识出处

济南科技志

《济南科技志》

本书《济南科技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略古详今、坚持“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体例)为原则,以济南古代、近代、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分门别类地记述了科学技术在济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