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科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010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2

内容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名士荟萃之地。有代表“龙山文化”的“薄如蛋壳黑如漆”的黑陶及制造技术;有被誉为神医的扃鹊和圣药阿胶;有标志冶炼铸造技术的“济南椎成”剑;有发达的养蚕缫丝技术……这些技艺型技术,在生产的母体中发育着,成为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技术。技术队伍是能工巧匠,各种技术依附于他们的肢体,一代一代地沿袭着,时盛时衰地渡过了漫长的岁月。
  1875年,在席卷全国的“洋务运动”影响下,济南成立了山东机器局,购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聘请了通西学、谙洋务、懂机器制造的中国技术人员负责制造洋枪洋炮。这是山东使用机器生产的开端,亦是山东使用以蒸汽技术为标志的近代技术和近代技术人才之嚆矢,这种近代技术,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未能推广应用于量大面广的手工业生产领域,直到19世纪末,古代技术的面貌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济南的科学也依然在哲学的母体中发育,停留在中国古代科学时期,处于经验的形态。
  1901年,山东推行新政伊始,即在济南成立山东大学堂,开设了以实验为基础,逻辑推理为手段,数学描述为工具的近代科学学科,培养近代科技人才。1903年,济南又诞生了全省第一个科研机构—山东农事试验场。进入民国时期,齐鲁大学、山东工业实验所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陆续在济南建立,学科门类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步伐加快了,引进使用机器生产的范围扩大了。仅从动力方面来讲,1936年,全市137家工厂中,以蒸汽为动力的12家,电力为动力的34家,柴油为动力的13家,合计占总数的43%。科学、技术和科技队伍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摧残和
  “独尊儒术”的传统观念的禁锢,未能形成一个近代科学技术体系,手工业生产亦未完成结构性的转变,相反,却走向萎缩衰落。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履蹒跚,处于十分脆弱落后的状态,工农业生产也基本上停留在粗放的手工生产阶段。
  济南解放后的18年,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山东农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先后建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门类迅速增多,学术水平提高很快;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开始兴起;各类科研机构相继建立,由1949年的1个发展到30个,其中有首批建立起来的市属科研所11个;科技队伍也从1949年的1249人壮大到1957年的9104人,8年增加6.3倍。党和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在济南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山东省科委和济南市科委。科技管理工作的加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与工农业生产的结合,强化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在工业方面,不仅能够仿制苏联以及东欧各国的设备,而且研制出了1.65×9米龙门刨床、1250吨闭式单点压力机、高级海图纸、无水氟化氢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中型设备和国内第一流产品;农业方面,在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科学种田和使用新式农机具,农作物的品种增多,产量不断提高;医学方面,实行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结合、传统医学与新兴医学结合的方针,不断开辟了医学科学的新领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18年来,虽然受到“左”的影响,但是,济南的科技事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为科技事业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大革命”使科技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队伍、科技管理、科研条件等都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极大地延误了科技事业的历史进程,错过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良好机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泉城人民迎来了科技事业大发展的春天。党和政府在科技体制改革、知识分子政策、科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泉城的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1978~1985年,独立科研机构从65个增加到98个,非独立科研机构发展也很快,一批民办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科技队伍从28275人增加到58288人。有高级科技人员969人,中级科技人员13505人,分别是1978年的3.4倍和7.5倍。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一批象哥德巴赫猜想、配位场理论等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理论性成果;医学、微生物工程、光学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如青蒿素、应用2.4-D生长激素引导根瘤菌进入小麦、向日葵作物根系结瘤成功的固氮细胞工程研究、五磷酸钕大晶体生长装置及工艺、球团竖炉低压焙烧炉型工艺、1300吨闭式四点双动压力机、黄河公路斜拉桥工程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软科学研究开始兴起,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引起领导层的重视;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大批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业、交通、通讯、城建和国防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科研能力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系统工程的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速度;新医、新药、新的医疗技术设备,在防病治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市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8年间,济南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共1424项,其中获国际奖的科技成果4项,获国家级奖的科技成果107项,获部级奖的科技成果26项,获省级奖的科技成果963项,获市级奖的科技成果324项。科技成果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应用之广、效益之好都是济南前所未有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济南,已经拥有一支攻坚能力较强的科技队伍;拥有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机构;拥有一套科技管理、科技学会、科学普及、科技情报、科学器材、计量测试和技术市场等管理服务系统。形成了一个具有全省中心地位和辐射功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开放的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多学科协同作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起着愈来愈大的推动作用。
  济南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从古代科学、技术到吸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从脆弱落后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初具规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受鄙薄歧视的地位上升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地位。以物质、能量、信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济南的科学技术必将走向一个发展更快、成果更多、水平更高、效益更好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强大功能定能把泉城济南改变得更加雄伟壮丽!

知识出处

济南科技志

《济南科技志》

本书《济南科技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略古详今、坚持“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体例)为原则,以济南古代、近代、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分门别类地记述了科学技术在济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