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尚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明水撷英》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808
人物姓名: 韩尚夏
人物异名: 字:缙云;号:纪亭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67/001
起始页: 0083.pdf
籍贯: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镇绣水村
亲属: 韩大峘
非亲属: 刘统勋;袁志洁;李慎修

传略

韩尚夏,字缙云,号纪亭。因家居明水镇绣水村南的小峨嵋山下,每诗文、题刻常冠以“小峨嵋”三字,又有《小峨媚集》诗文传世,故被人称为峨嵋先生。 韩尚夏,于清初康熙中期出生在绣水村一个世代耕读之家,自幼就卓尔不凡,聪颖练达;正直坦夷,胸襟宽广;不妄言动,学问渊博。文章、书法,十几岁时就名重乡里。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参加山东乡试中举,与后来成了朝廷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的诸诚人刘统勋为同年。一块中举的章丘同乡还有袁志洁(此人字湘霞,后于雍正甲辰(1724)中进士,官至户部清吏司主事)。三人意气相投,继联丁酉兰谱。韩尚夏,因家境贫困,累及学业,直到雍正五年丁未(1727)才通过会试,由明通进士,先任临淄县教谕,后迁青州府教授,在两地连续任教职长达十五年,所到之处办学讲经,亲敦教化、政绩斐然。乾隆八年(1543)擢升任河南汝州州同兼署宜阳县知县。汝州即今之临汝,与宜阳同为中州之地,在古都洛阳以南,地处山区,经济凋蔽。韩尚夏到任之后,大张挞伐,兴利除弊,劝课农桑,发展教育,一年之后就大有改观。《韩氏族谱》本传中载他在任期间:“却苞苴,绝请托,爱民礼士,养老恤孤,四载之中,颂声遍于四境。”他自律甚严,以自己的廉洁清正,影响教育所属官吏不得贪赃枉法。他省躬克己与年俱进,视民为父母,绝不做鱼肉百姓的亏心之事,“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他以古代邵康节的名句“所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为座右铭,抒怀明志,表达自己那种以农为本、以民为贵、“民以食为天”的朴实的思想和愿望。又尝作自箴联曰:“效邵康节每旦祈天普愿人人获寿,法赵清献焚香告帝惟期念念不欺。”书之于汝州司马官署墙壁之上,以时时告诫自己,廉洁勤政,仁慈待民。但官场上,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污浊之气,又使他常生归田退隐之念。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随到任上的父亲韩大峘,不幸病逝于汝州,韩尚夏,按礼法必须亲扶灵柩还乡安葬,并须停官在家守孝三年。藉此,辞去官职,优游林下,没再复出。其时,恰逢本县东埠村人,曾官刑部,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李慎修(字思永,号雪山)因刚直敢谏得罪权贵,被迫以疾致仕,解官归田。二人志同道合,遂成莫逆之交,常常联袂结行,往来于东陵、长白之间,攀缘于锦屏、青云(今旭升乡境内)之上,探奇揽胜,优游于绣江之滨,徜徉于珠泉之畔,吟诗作赋,乐在其中。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之立夏日,李慎修、韩尚夏,应东酒坞村秀才周瑞菴、靳子周的邀请,由廪生胡赤诚和本坞的学子周作楫、周清菴陪同,畅游青云山八景。李慎修即兴立撰《游酒坞青云山记》一文,并赋得颇能代表其风格的长短句参差七、六、五言相错的民歌体诗一首。韩尚夏亦酣畅淋漓地疾书了长达二十多句的五言排律《随雪山李大人游小东山观落星石》一首应和。当年诗文石刻,现尚有痕迹,拓片已被章丘市博物馆保存。 在百脉泉畔,二人都留有诸多诗篇。一次两人同登龙泉寺,观泉礼佛。李慎修忽发奇想,要与韩尚夏同用“珠泉”为题,限时每人各赋七律一首,一比高下,韩尚夏成竹在胸,未动声色,当李慎修援笔沉思,边吟边书,一首将完时,韩尚夏已成两首,且书法俊秀无半字须再改动,先慎修一步,展示在众人面前。李慎修自愧不如,称韩尚夏不愧是峨嵋先生,百脉诗翁也。后二人之诗都被载入邑乘,均能脍炙人口。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李慎修不幸病故,韩尚夏痛失一挚友,竟致数日茶饭不思。本传载他,后“独居黉山数年,参求定性之旨,每风日晴和,凭高峰诵南华秋水,望者以为神仙中人。”一度想做清静无为的道人。终因往日为官时无几多积蓄,家计所迫,在长白山下的大柏家庄一带设馆授徒,赚点束修维持生活。但课读之余,仍不易酷爱山水之秉性。乾隆十八年癸酉(1853)农历九月十九日,他已花甲之年,尚领着他的学生、童冠十二人从小院开始至石峪寺而止,攀登了长白第一峰摩诃顶。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绘形绘色、深含哲理,令人读来余味无穷的抒情散文《登摩诃顶记》。全文不过六百余字,却给我们留下了研究长白山的历史所必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文章伊始,开门见山:“长白山,一名副岳,言其为泰山之副也……摩诃者长白群峰中之最高第一峰也……”他登上峰顶的感觉是“身立云霄,神周八极,固已出乎人间世,而与造物者游矣!”他写当年山下的风景十分绝倒:“俯视下方,树叶红紫交映,遍满涧谷中,霜叶如花,谁为绚染?是色,是空,悠然可思也。”又写道“遥望川流如练如带,环绕烟村城廓间。白气弥漫,若断若连。”不禁发出了“逝者万古如斯也!”的慨叹。他还写了受到山上主持僧人的热情接待,并记录了普徵为他讲的“仙灯神迹”的故事。“长白山之北麓潴水成湖,日光浮耀,水面望之如镜……仙灯神迹或一年再见,或数岁一见。当春夏之交,仙灯自湖之中央狐台来。但见风驰雨骤,万灯辉煌,一望悬崖峭壁及殿阁林木之上,无非仙灯悬挂照耀,又如亿万萤光飞舞空际。逢人则衣袖间俱是灯火,以手捉之则散。灯随风雨来,还随风雨熄,是又灵奇恍惚而不可思议者矣!”真是不可思议,想来多么神奇,就是那四川的峨嵋灵光,也难与之比拟。接着他写了普徵和尚的祖师性喜和尚,开发长白山,创修昆卢殿、如来阁的业绩。又写了长白诸山的巍峨秀奇等等,但面对日见荒废的殿阁庙宇,他又不无感慨,长叹曰:“嗟乎!性喜来而摩诃兴,性喜去而摩诃亦荒凉矣!”叹的是性喜和尚功德无量,悲的是文物景观的日见衰微。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思。他是把这次师生的登山活动,当作一种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学方式来对待的,因为他在文章最后这样写道:“兹游也……相与探山水之幽奇,参动静之机缄,谓之游也可,乃谓之学也可。”这在今天仍不无借鉴作用。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当时的章丘知县张万青要重修《章丘县志》,请韩尚夏任纂修主笔,韩尚夏坚辞不下,遂下山赴章丘城组班开编,历时一年,完成了章丘历史上的一大盛事。 前面曾提到的韩尚夏的同年刘统勋,出身世宦之家,父亲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这当然有利于刘统勋的仕途通达,就连他的儿子有名的锅腰子刘墉后来也成了乾、嘉两朝重臣,官至大学士。但刘统勋,很重友谊,为官也还清廉,并以能谏著称。常与韩尚夏书信往来,曾想对韩尚夏加以提携,但一向梗直不随流俗的韩尚夏,总是婉言谢绝。这一点很为刘统勋所敬佩。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刘统勋病危,临死前,特别嘱咐儿子刘墉:“我死之后,你运灵回诸城时,沿路州县定设路祭祀奠,你要记住,无论何等官员祀奠都不要停灵,唯独到章丘秀水村我的同年、你的前辈韩尚夏先生处要停灵稍驻,让我一别好友……”刘墉遵嘱,特由官道上拐弯专门到了秀水,韩尚夏闻得讣告,悲痛之余,财力所限,摆了个豆腐祭,略表奠念。刘墉见状,深表敬意,见韩年伯,景况竟是如此,想以五百两纹银相赠,以作周济,韩尚夏坚辞不受,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或许是早早脱开了官场的喧嚣,还是诵南华研佛经悟出了养身之道,韩尚夏身体健壮、精神矍烁,“年届九旬,犹作蝇头细书,耳目官骸,一如少壮之时……仿柳公笔意而疏秀自得蹊径之外,识者珍焉。享年九十有一。”无病而终,辞世时“正襟端坐,弹指而化。”死后有《小峨嵋集》、《月食考》两部著作传世,惜今已散佚无存。

知识出处

明水撷英

《明水撷英》

本书《明水撷英》收录了章丘市古代先贤、近代名流、现代群英的人物简介,事迹以及个人作品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专题

教谕
职位
教授
职位
州同
职位
知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