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之地名士辈出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48
颗粒名称: 古老文明之地名士辈出之乡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3
页码: 32-44
摘要: 苍山,这个农村县城,是一九五三年新划县。旧时没有自己的县治。虽几经沧桑,但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从"小湖子”、“东城子”、“小城子”、"程村”笼古遗址发现的陶片和人骨,证明这几处分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至南北朝时,又属徐州东海郡,或属琅琊国,或属琅瑯郡管辖。相传,秦始皇为防止各地闹独立,特划此状,以利督。从隋朝起,合并临沂、开阳、即邱三县为一,称临沂县。一九一三年取消府制,复称临沂县。苍山虽几经变革,但大部仍为临沂属地,俗称“临沂西南乡”。
关键词: 地方史 苍山县

内容

苍山,这个农村县城,是一九五三年新划县。旧时没有自己的县治。虽几经沧桑,但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从"小湖子”、“东城子”、“小城子”、"程村”笼古遗址发现的陶片和人骨,证明这几处分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说明在四千多年前,黄帝的子孙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远在夏时,此处属徐州管辖。(据记载: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商时,我县有些古镇已始建立,如兰陵古镇,到西周时,已是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了。还有鄫国故城、柞国故城等。这些古城遗址,至今尚存,这足以说明我县这片土地历史之久远.周时,此地大部为青州属地,后又入鲁。秦属郯郡(秦末置,不在三十六郡之内)。汉至南北朝时,又属徐州东海郡,或属琅琊国,或属琅瑯郡管辖。当时有开阳、临沂、缯、利城、裏贲、兰陵、即邱七县,南有戚县地,北有阳都县地,互相交叉,形成"裤腿”狀。相传,秦始皇为防止各地闹独立,特划此状,以利督。从隋朝起,合并临沂、开阳、即邱三县为一,称临沂县。此时,设州,今我县大部又为沂州痕琊郡管辖。隋唐州郡迭废迭复,宋则州郡通称。经宋、金、元、明等朝代,其间虽稍有变动,但仍属沂州临沂县管辖。清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改作直隶州。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升为沂州府,改称兰山县。一九一三年取消府制,复称临沂县。苍山虽几经变革,但大部仍为临沂属地,俗称“临沂西南乡”。
  抗日战争前,我县的辖区分别属于临沂、郯城、费县、峄县的边远地区。抗战初期,我党以台潍公路为界,在公路南建立临郯县委(三七年为临、郯、邳县委),四O年成立临沂县政府;在公路北,建立临、郯、费、峄四县边联中心县委,四一年春成立边联县政府,当时简称“边联县”。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蒋匪五十一军六八三团袭击鲁南区党委味地一一边联县银厂村,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同志被捕,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惨遭杀害。四四年春,鲁南行署曾决定将边联县改名为赵鎛县,以示纪念。
  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由于敌人的严重封锁和分割,曾一度削弱了我对敌斗争。为加强对敌斗争,四三年秋曾将兰陵、横山、新兴、南桥、尚岩、青山套一带,与今属枣庄之罗藤、黎增一带划为兰陵县,成立兰陵工委和兰东、兰西两个赤事处;在神山、仲村、迷龙一带成立临西工委,对外称苍山办事处。一九四四年,我军开始局部反攻,根据地日渐扩大。同年冬便取消了兰陵和苍山办事处,并入赵鎛县。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四六年初,临(沂)赵(鎛)合并,为赵鎛县.四七年初,敌人重点进攻鲁南时,赵鎛县的平原地区大部为敌所占。为了有利于游击战的开展,地委决定以赵鎛县之卞庄、神山、仲村、长城、层山、褚墩等区组成苍山县;四八年后,以兰陵、南桥、小仲村、新兴、罗藤、台儿庄等区组成兰陵县。这样又重划为赵鎛、苍山、兰陵三县。
  全国解放后,一九五0年苍、赵合并,根据中央废除以人名作为地名的指示,正式定名为苍山县。一九五三年取消兰陵县,再次将兰陵划归为苍山,县城在卞庄镇。从此始,苍山有了自己的县治,至今。
  苍山县现属临沂地区,位于鲁南平原。南接江苏,北界费县,西邻枣庄,东靠临、郯。现有二十一个公社,一个镇,一千一百五十个自然村,全面积为一千八百余平方公里。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高南低。西北部是峰峦迭嶂的抱犊崮山区,南部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北部山区出产木材、药材、水果、杂粮、花生等;南部平原土地肥沃,素称“粮囤”,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等。境内东、西泇河,由北向南,贯穿其中。并有武河、燕子河、运女河、吴坦河、汶河等十余条河流和会宝岭水库、长桥水岸、马庄水庠的灌渠,纵横交错,灌注其间,为苍山县林茂粮丰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苍山这块古老文明之地的历史是悠久的。正由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灿烂的文化,因而古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和造就了不少贤人名士。
  据《史书》记载,那国是西周初年封给夏朝少康帝的小儿子姒曲烈的封国,它十分弱小,常受周围大国欺负。公元五六七年被莒国灭掉。后莒又被齐灭掉,鄫国复归于齐。鄫被莒灭掉后,有个名叫“巫”的太子,避难于鲁。他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便把“邻”?旁边的“邑”部去掉”作为自己的姓氏。巫生阜,阜生点,点生参,历史上有名的曾参,便是曾巫的重孙。曾参十六岁受业于孔子,后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慎独”,并说“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检查自己。他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不讲假话,深受孔子的赏识。孔子对曾参的评语“参也鲁”。孔子认为曾参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学说,便把“中庸”、“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后来,曾参根据孔子的教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成《大学》和《孝经》。他因此被后人尊崇为“宗圣”。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业传授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传给孟子,这就是战国时代的儒家 “思孟学派”。
  春秋时,左丘明是我县的名人。据《临沂县志》记载:左子中都人。旧时称兰陵县北小仲村为中都乡中都里。《中国名人大词典》载:左丘明,春秋鲁太史,著有《左氏春秋》。现兰陵东堡子村,还有孔门弟子高柴墓。《临沂县志》上说,高柴字子羔也作子皋,春秋卫、一作齐人,孔子弟子,性仁孝,足不履影,启蜇不杀,方长不折。左丘明、高柴,都可算古圣先贤。
  《史记》载,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就是指的今天我县的兰陵镇。它春秋时为即国,战国时为楚邑,汉朝为兰陵县,晋和后魏时为兰陵郡……。荀卿(约公元前三一三年一一前二三八年)名况,也称荀子,本赵国人。战国时,齐国的国君为了招揽天下的人才,在国都临潘稷下门建立了一个学宫,祢“稷下学宫”。当时全国许多有名的学者都曾到此讲学,齐湄王时,荀子也曾游学到齐,在稷下学宮讲过学,看因齐国发生动乱,荀子便到南方的楚国去了。齐襄王时,稷下学宫又兴旺起来,荀子又到此,被学者尊为老前辈。这就是《史记.荀卿列传》上说的“游学到齐”,“三为祭酒”,后因受到诬陷,荀子便离开齐国又到楚国,楚国的春申君便让他当了兰陵令。可是他在楚又遭诬陷,他便跑回赵国,与当时的赵王讨论过军事。后又到秦国,会见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并考察了秦国的政治。以后又经赵国回到楚国,继续任兰陵令。楚春申君死后,荀子便不再做官,后在兰陵落户,治学于兰陵东南五六里路的山村,最后死在兰陵,葬在兰陵。今兰陵镇东南有个高四米,占地二亩多的土丘,传说是荀子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三块石碑:西面两块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一千九百O四年)山东巡抚周馥立的,一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一刻“修建荀子墓碑记”。东面一块是解放后省文物保护单位立的,上刻“兰陵古墓”四个大字。荀子的两个大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都来过兰陵,也都与老师有过壮心的别离。他们的法治思想,对于促成祖国的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荀卿也称孙卿(为避汉室之讳,因之荀、孙不分),目前横山和洪沟崖孙家都是大户,可能是荀卿后裔。荀子一金,著有《荀子》三十二篇,约数万言。他在《劝学篇》中曾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舎,会石可镂”。对激励后人学习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他对儒家思想作了批判地继承并吸收了其他学派合理的成份,成为我国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据《临沂县志》记载,匡汪村是西汉匡衡的故里。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匡衡列传》中说,匡衡是"东海丞人”。查临沂、兰陵历史沿革,汉时此处正属东海郡乐县。匡衡,字稚圭。据《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幼时,十分好学,但家贫为人雇工,夜读没有灯烛,隔壁邻家虽有,又不肯施舍,匡衡无奈,只好“凿壁偷光”。由于他刻苦好学,后来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宣帝时,匡衡做过"太常掌故”、“平原文学”一类的小官。元帝'即位,匡衡向皇帝上疏,如实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国家"纲纪失序”,官吏贪脏枉法。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弊端的根子在朝廷。因此他不惧凤险,陈述己见:压缩宫室开支,裁减奢侈的装饰,考订園家制度,整顿朝廷内外,重用忠诚正直、廉洁正派的大臣,革掉狡猾奸佞、刻薄自私的官吏,堵塞有野的人向上爬的路子等.这些建议,得到汉元帝的重视。元帝时,他做过“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后为相。成帝时,因政敌控告,免归故里,卒于家中。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后世很有启发,尤其是“凿壁偷光”的故事,非但流传极广,而且一直激励着后人。
  今我县兰陵镇北有三个大墓,其中一个是肖望之的。肖望之墓,当地群众讹传为“肖王墓”。汉时,兰陵县属东海郡。据《南齐书》记载:肖何居沛时,侍中肖彪(肖何孙)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小仲村)。御史大夫肖望之,是肖何第六世孙。肖望之字长侍,官太子太傅。宣帝疾笃,受遗诏辅政。元帝时,以师傅见重,多所匡正。后为弘恭、石显所陷,饮鸩自杀。肖望之,可算是继先贤之后,我县有贤名的人。將《前汉书》记载,望之八子:育、咸、由最著。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为郎,病免,后为御史。曾两次出使匈奴。据曹禺《王昭君》一戏中载:昭君出塞时,育为汉使。后为光禄大夫执金吾,以寿终于官;咸字仲,为丞相一史,累官河东太守,所居有绩,曾以正史出使匈奴,后官至大司农;由字子骄,也曾以副史出使匈奴。先举贤良为定陶令,升安定太守,治郡有声。初哀帝为定陶王,由为令,失王旨免为庶人。哀帝死,复起为都尉,升江夏太守。因平江贼有功,增秩为陈留太守,后为中散大夫。《南齐书》说:“晋元康元年,分东海郡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肖望之十四世孙),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人也”。这就说肖整过江后,率寓居江左的兰陵人,侨置兰陵县,兰陵郡,后又加以南名。南兰陵的一些住户头面人物,大都是兰陵人侨居的。侨居南兰陵肖整的曾孙(肖何二十四世孙)肖道成,便是南齐开国皇帝一另一个侨居南兰陵的肖氏同族肖行,便是梁朝开国皇帝.这些都是肖望之的后人“汉代兰陵疏广、疏受叔侄俩,也算贤达之人。唐代诗仙李白有诗赞曰:“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疏广(字仲翁)少好学,明春秋,宣帝立太子以广为太傅。兄子疏受(字公子)同时为少傅。朝廷非常器重,常以为荣,世称“二疏”。在位五年俱谢病免归,皇上赐金二十斤,太子赠金五十斤。但他们不给子孙治产业,日置酒食,与族人、故旧、宾客相娱乐,并把朝廷薪俸散给乡里穷人。常说:“子孙贤而多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当时传为佳话。现兰陵西的罗藤村(今属枣庄市),仍有二疏散金台的残存。
  据《中国名人大词典》记载:何逊,梁代,承天曾孙,字仲言,天监中官水部尚书郎。他的文学造诣很深,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谓之何、刘。著有《何文部集》等。葬于我县长城公社长城大队西南角汪内。此墓一九七三年曾公布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齐时,文襄帝第四子高长恭(字孝罐)封为兰陵王。《北齐书》:“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弗识,长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此曲后为隋唐乐舞曲节目,摹拟高长恭上阵指挥,击刺的姿态。表演者戴面具,称为“大面”或“代而”(《乐府杂录》一传:兰陵王高长恭,美貌而勇武,貌似妇人不足畏,每每上阵,常涂以花脸。因而后来戏剧的花脸脸谱,以此仿效。
  明代,我县有名的大户耍算车网宋家(分居长桥、车庄、朱村安乐庄等付),从宋梯始。子孙不断功名。其子:日就(宁克明),万万己酉举人;n乾,岁贡生,以孝友箸名,宗朱子,从游者多名士;日振,子鸣梧,字泰侯,号泰斗,神宗丁未进士。官部御史,崇祯九年卒于京。此人古文瑰丽,齐名历下李于鳞,其长子之普,崇祯戊辰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次子之第,字奇玉,孝弟嗜学,精天文地理,以明经教授东已称职,后升沪州通判。普生二子:念祖.瞻祖;韩生三子:稷学、=学、契学。念祖字陟庭,由荫生任庭隶安肃县。不阿权贵,锄强扶弱,受民信赖;瞻祖字绍庭,山太学生历官至刑部员外郎。屏贿赂,除夙弊,史惮其严明。稷学字禹友,人郡庠,食廪贡,好诗文,结庐车网村,著冇《宜疏园集》。到清代宋家两个较大的功名要数宋澎、宋潢。宋澎,字沛青,号小坡,稷学玄孙,乾隆辛丑成进士,由庶吉士改官吏部主事,历官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著有《易图汇纂诗》。宋潢字星溪,号小岚,契学玄孙,乾隆辛酉拔贡,任郓城县训导,甲寅举于乡,嘉庆已未成进士。辛酉钦点庶常改户部主事,官至安徽颍州、庐州知府,苏松储粮署督粮道,卒时追赠为中宪大夫。他攻诗文尤善书法,世人得之,多为珍藏,至今浙、杭一带,笔迹犹存。另有日永之子鸣鹗,字太跻,明岁贡生,其曾孙俊起,字赞候,别号鹤汀,嘉庆申辛联捷成进士。明清两代,仅此一家,大小功名不下二十余人。车网村,旧时当地群众称“翰林院”,曾显赫一时。
  明代有名的才子节,也有说淫书的著名古典小说《金瓶梅》,它的作者笑笑生,也是苍山兰陵人。但笑笑生是谁?四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有说王世贞的,有说李开先的,到目前已不下十二种说法。近年来,江苏张远芬同志在《抱犊》上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兰陵笑笑生即兰陵西峄县(西晋分东海郡为兰陵郡时,郡治左峄城。后魏置兰陵郡时,郡治在兰陵。隋废郡为兰陵县,县治在兰陵。唐武德四年改丞县,县治在峄城。金明昌六年又改兰陵,县治在兰陵。贞祐末,移置在今枣庄市峄城南,后为峄州治所)的贾三近。张曾把文章寄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世昌教授。吴致函说:
  “大作《兰陵笑笑生即贾三近》已拜读全文,我想您的说法完全可信。这个公案得到初步解决,可息四百年来之争。昔人所造王世贞为父报仇,造此书以毒严东楼之说,全是臆说瞎造,我以前也不信此说。因书中方言是为北方活,与王世贞的江苏话相去甚远,但不知作者为谁。友人吴晓铃认为李开先作,差胜王说,然亦无确证。今读大文,乃得豁然贯通,能修此函表示祝贺。他还说:尚有一些问题希望能继续努力设法解决。就吴教授所说,看来只能算是初步解决,但究属谁人之佳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果有了确凿的考证,这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明末清初,我县兰陵王家也算有名的大族。共有三家,是否同族,续不起来,但子孙相处,各有班辈相称。王昌时,字穉公,崇祯辛未进士。王寿字海禅,臣族玄孙,宋澎之甥,少好学,嘉庆联捷成进士,官至云南大理知府,后年迈居故里,以诗酒自娱,书法柳诚,悬笔致峭逸,人争宝之。其族弟王评,字品轩,别号半塘,父立阶,为邑名宿。评兄访先,以进士宰天长。评于嘉庆壬戍成进士,选授浙江淳安令。后谢病免归,著有《塞北游》、《草瘦香亭集》、《环翠山房外集》、《归耕吃语》等藏于家。清末,最大的功名算是王思衍,他中过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因太后西逃未能随驾,便成为不忠之臣,老居乡里,注《道德经》等。此入诗书画俱佳,在日寇入村时,他自缢而死。
  明末和清末,还有横山的孙一脉,磨山华岩寺的陈敬修,都中过进士,做过官。这些都是我县的名流。
  “五四”运动后兰陵的新文化旗手,要算王思玷、王思璞兄弟二人。王思玷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四年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风雨之下》、《偏枯》、《一粒子弹》、《刘并》、《归来》、《瘟疫》、《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七篇小说、这些文章大部是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劳苦大众的。矛盾同志曾经说他是文坛上的一颗彗星,一闪就不见了.实际上他于一九二四年参加了兰陵豪绅袁永平的响应北伐的革命军,在战场上牺牲了。当时兰陵参加此革命军的人很多,也牺牲了上百人。他的哥哥王思璞任兰陵小学的语文教师,被称为“大老师”,王思玷称为“二老师”,他还有个弟弟教史地,称为"三老师”。他们兄弟本是地主出身,而且是王姓大族,但他们却特别憎恨恶霸地主,同情受苦的人们,这就是当时新文化思潮对他们的教导和影响。他们不但学识渊博,教书认真,而且思想进步,待人接物通情达理,很受人尊敬。因此,学生特多,后来兰陵参加革命的学生,几乎全是他们的学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苍山人民是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据《郯城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这里曾发生过“神山教案”。当时农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杀了传教士,烧了天主教堂。太平天国时期,神山寨子一带农民曾联合捻军在寨山安营扎寨,抵抗官兵,达数年之久。一九三三年,为了推倒三座大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又举行了有名的"苍山暴动”。暴动中的死难烈士有刘之言 (暴动主要负责人,临郯县委书记),郭云舫(暴动时任司令),刘文漪等人。他们为国为民,以身殉职,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参加暴动的还有王士一、杨冠五、马瑞图、田杰、田英、姜保恩、赵景春、宋逸安……等人。他们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永远值得纪念的.苍山暴动失败了,但它却震撼着山东大地,冲击了鲁南苍山地区的封建统治,使茫茫黑夜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一线曙光,使渴望解放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在人民中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祖国的每一寸地,沂蒙山区的鲁南平原也烽烟滚滚,把不甘心做牛马当亡国奴的劳苦大众”特别是一些热血青年,卷入了人民革命的浪潮。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洒满了祖国这片原野:有多少英雄,为这块美丽的土地竞折腰、从抱犊崮山区到泇河两岸,无处不掀起抗日的热潮。抱犊崮山区有名的大王万春圜,从一个民主人士成长为革命的英雄,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他身上,可以看出苍山人民抗日的决心和中国人民的骨气、三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大众日报》第三版,一艮同志在"万会长大义失爱子,众战士义愤填胸膛”的报道中写道:"……二月六日车网敌人从临沂、枣庄调来步马、炮各兵种约五百人,集中主力进攻大炉,张专员的X团和四县边联临沂分会会民万春团合兵抵御.万会长亲临指挥,当战斗激烈的时候,万会长的爱子万国英(年仅十八岁,中学毕业)因率队冲锋,中弹阵亡,及至敌刚退却,所有万会长的二百战士,都为这个少年英俊的勇士万国英悲哀过甚,减低了鼓舞歼敌的壮气,于是万会长急趋大众之前大呼道:“兄弟们!万国英是我的爱子,他算是会死的一个,他是死得其所了,他为国家为民族而死,他是尽了他自己的责任光荣页去,我们有什么可悲可哀的呢?兄弟们!难道我们今天打日本鬼子,还未准备和万国英一样的牺牲吗?”全体战士都如醉初醒地大呼道:“我们早已准备好了! ”遂又鼓舞前进,一气追过敌人三个山头。”接着他又赞颂道:
  “这是我亲见亲闻的可歌可泣的战役,这真是民族革命史中既光荣亦壮烈的一页。这充分证明了抱犊崮山区三十年来有名的大王,万春圃先生真是“姜桂性成老而愈辣”的民族英雄,是年届花甲的老英雄!证明了我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不问老幼,都具有英勇浩大的气概,都具有临难不苟的气魄,他们一定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最后完全把敌人赶出中国去”。
  一九四O年,兰陵伪区长李子瀛一次“鸿门宴”返杀了许多热血青年,如陈桂欣、王一鳖、陈德五、孙锡九、蒋作甫、车传道……等二十余人。残酷的斗争惊醒了人们,教育了人们,激起了一些抗日志士,如兰陵一带的王秋岩、王伯华、王川、杨景田、孙哲南、孙立臣、杜继伟、靳耀南、魏玉华、田兵、白山一带的宋逸安、宋荣昌、宋荣文长新桥一带的王墨山、盛一群……庄坞涌泉一带的付伯达、王子通、李少周、付展如……长城四哨一带的沈林甫、颜月岩、颜复和、王厚甫、王元荣……公路北王献廷等人,都先后拿起了枪,跟随八路军苦战于抱犊崮山区、兰陵周围、泇河岸边、沂河两侧、沂蒙群山、东海之滨和铁路两旁。鲁南区党委,在罗帅的领导和帮助下,打开了“一枪打透的根据地”的局面,扩大了根据地;有名的山区大王万春圃虽年届花甲也拿起枪,转战抱犊崮山区;王伯华、魏玉华,曾在兰陵周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王献廷、付伯达、王子通在沂河两岸使敌人忘魂失魄;杜继伟同志带领铁道游击队打得铁道两旁的敌人心胆俱寒……这些,都是苍山一代之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声春雷,新中国诞生,在党的领导下,各条战线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尤其在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中,英雄人物、模范事迹层出不穷。有人说:“苍山大地千古秀,历代贤人名士多",这是当之无愧的。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一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刊整理、收录山东省苍山县(2014年恢复兰陵县县名)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苍山革命斗争大事记》《苍山名胜古迹简介》和《王思衍和他的遗作》等12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鎛
相关人物
高柴
相关人物
左丘明
相关人物
王秋岩
相关人物
王伯华
相关人物
王川
相关人物
杨景田
相关人物
孙哲南
相关人物
孙立臣
相关人物
杜继伟
相关人物
靳耀南
相关人物
魏玉华
相关人物
田兵
相关人物
宋逸安
相关人物
宋荣昌
相关人物
付伯达
相关人物
王子通
相关人物
李少周
相关人物
付展如
相关人物
苍山县
相关地名
兰陵古镇
相关地名
鄫国故城
相关地名
柞国故城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费县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
朱村安乐庄
相关地名
安肃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