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纵橫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92
颗粒名称: 临沂纵橫谈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城北倚祊方水,东临沂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历史上曾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为道、为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府及新四军军部驻地;现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及临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关键词: 临沂 地区发展

内容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城北倚祊方水,东临沂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历史上曾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为道、为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府及新四军军部驻地;现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及临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志》称之为“山东之名郡,邹鲁之奥区”,是并不过分的。作为历史古城,以其古老文明的资历,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鲁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一公元前771年)“大封诸侯”时,夏后氏的后裔被封为鄅子(鄅国•子爵)。鄅国的国都,即今临沂城北鄅古城村,这里是鄅国辖区。
  鄅国,是我市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春秋后期为邾国所灭。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鲁伐邾,“取沂西之田”,从此成为鲁国属地。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为了防备晋国的袭击,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军队兴建了启阳城,这就是临沂建城之始。
  西汉景帝刘启即位(公元前156年),为了避皇帝名讳,启阳改为开阳,在此设开阳县。与此同时,“临沂”之名,出现于史籍,当时的临沂县治所,在今城北白沙埠镇诸葛城村,史称“汉临沂”。和汉开阳县同时并列,均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皇子刘京为琅琊王,国都在莒,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经皇帝许可,刘京自莒迁都开阳,即今日之临沂城,成了当时琅琅琊国国都,临沂之称琅琊,是从这时开始的。此时汉临沂县治所仍在诸葛城,与这里的开阳并存,由东海郡划为琅琊国属县。刘京死后,谥为孝王,葬于城东,世称“琅琊冢”。琅琊王共传六世,141年。国绝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复立刘熙为琅琊王,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317年)即曹丕纂汉前三年,才最后灭绝。三国、西晋时,仍为琅琊国开阳县,与汉临沂的关系不变。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称帝建立东晋,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即晋元帝),也是从这里起家的。原沂州府署即晋琅琊王潜邸遗址。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随帝南迁”,故宅舍为佛寺(即普照寺,为琊琊八景之一)。而王羲之故居的"晒书台”、“泽笔池”等故事,即发生在此时,给临沂增添了古香古色,成为历代传诵的佳话。
  东晋偏安江左,十六国纷争,南北朝对峙形成大割据、大混乱的局面,政区变动极大。琅琊国降为琅琊郡,开阳县消失于史册。北魏占领时期设即丘县,治所在今城西涑河乡古城村,史称“魏即丘”。设立郯郡,废除城北“汉临沂",另筑新城设置郯郡临沂县,史称“元魏临沂县”,俗称“新城"(今郯城县新城村,即其遗址)。北齐时即丘县治所仍在古城。北周灭北齐后设沂州,这是临沂称沂州的开始,而即丘县不变。整个南北朝时期,即丘县的地位十分突出,而开阳、汉临沂、汉即丘均不存在了。通过对汉即丘遗址(今汤河乡故县村高城)的实地调查,发现大量的人、马遗骸、谷物灰烬及箭簇等兵器,其毁于战火的情况清析可辨,开阳是琅琊国都,当然更难免战火。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即丘县分置临沂县于今城,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即丘县合并于临沂县,自此临沂取代即丘,名副其实的临沂县至此正式诞生。隋、唐、五代、宋、金、元各代沂州临沂县的治所均在今城未变。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沂州辖一州(沂州)二县(郯城、费县),民稀政简,裁县入州,县政由州代理,叫做“以州代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为沂州府,管辖七属。才设兰山县于今城,结束了三百六十六年“以州代县”的局面。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公元1925-1928)张宗昌督鲁时,曾一度设琅琊道于临沂,统辖原沂州所辖七县。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山东省设立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临沂,临沂为其辖县之一。
  1938年4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临沂城,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这座鲁南重镇,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蹂躏了七年零四个多月,才回到人民手中。先后由农村迁来临沂城的有:中共中央华东局驻沂州路东、山东省府驻兰山路北(以前的老专署即现在的供销学校)、新四军军部驻兰山路南(以前的天主教堂医院即现在的市电影发行公司)、临沂县政府驻老县府。1947年2月15日,蒋军侵占了临沂城(事先我军主动撤离),这座当时被称作“山东解放区首府”的临沂城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历尽了二十个月的严重灾难,直到1948年10月10日再度解放,才重见天日。
  这座古城自诞生以后,几经沧桑,历代以来有破坏亦有修葺,但均为土城。直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筑砖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添建四门城楼,南曰望淮,东曰镇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大地震,除东门城楼仅存外,余俱坍毁。康熙九年(公元1170年)十月:十一年(公元1672年)连续地震,直到十二年(公元1673年)请帑银八千余两修复如旧。城墙周围九华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垛口3782.5个,城堡50座,城外壕沟深一丈,宽一丈六尺,马道宽八尺,炮台四座毁于地震。1945年解放前夕,县城守敌为了据城顽抗,强征民伕,大事修筑,掩体遍地,碉堡林立,自诩铜墙铁壁,莫我谁何?人民解放军经过26个昼夜的苦战,终于摧毁敌巢,解放了县城,城门楼、碉堡全部拆除,仅存部分城墙遗址了。
  建国以后,对城市建市进行了新的规划,现代建设延伸到古城外围,总面积已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40余平方公里,大非昔比了。
  纵观临沂历史,自春秋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城启阳”开始,汉为开阳,隋为临沂,北周为沂州,清为兰山,民国复为临沂,在这2475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城经受了难以数计的腥风血雨和不可抗拒的战火天灾,先民们在这里历尽了劫难的洗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建设她,不知有多少人披星戴月,昼夜奔忙;为了保卫她,又不知有多少人流尽热血,献出生命,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赢得了美好的今天,人民江山来之不易,古人说;“创业难,守业不易”,如何续承前人,发扬光大,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使这座古城随着祖国的四化建设,成为子孙后代的理想乐园。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收录了在临沂会见陈毅将军、忆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军民五次讨伐王洪九、临沂阻击战、诸葛亮与琅琊诸葛氏...王汝涛刘家骥、临沂地下瑰宝要述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兆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临沂市地名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京
相关人物
中共中央华东局
相关机构
临沂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1945年临沂城解放
相关事件
临沂
相关地名
鄅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