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古代天文学家一一何承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22
颗粒名称: 郯城古代天文学家一一何承天
分类号: K825.2
页数: 10
页码: 136-145
摘要: 何承天南朝宋东海郯人。历任衡阳内史、御史中丞。博学多才,精于历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和文学家。不少少数民族的迁徙,和中原人员大量的南迁,促成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科学技术的广泛交流,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母亲的严格施教下,何承天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虽然没有伤人,但刘毅却要判陈满的死罪。何承天了解事情真相后,据理相争,秉公而断。何承天这种不畏权势、执法不阿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后又相继任宛陵县令,寻阳太守等职。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何承天

内容

何承天(公元370—447年)南朝宋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任衡阳内史、御史中丞。博学多才,精于历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和文学家。
  何承天生于东晋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是官宦之后,从祖何伦是东晋右卫将军,叔父何肹为益阳县令。其后裔中,子何翼任守贞外郎,孙何询为南朝齐太尉参军,曾孙何逊,曾任天监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是南朝梁时著名诗人。何承天所处的时代是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对峙,政权并立的“乱世”,但战乱和稳定相比较,何承天所处的时代还是稳定时间长。正是政权并立和互相对峙的形势,促使各政权为了自身的生存、稳定和发展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使农业、手工业得以发展,思想和文化也相应的继承和发展起来。不少少数民族的迁徙,和中原人员大量的南迁,促成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科学技术的广泛交流,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传统天文学在实测的基础上,修正发展了前人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提高了观测和计算精度,大大充实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容。这期间出现了大量天文、历法书籍,学术交流风气比较活跃。在天文学发展中,北朝大体沿袭旧法,而南朝多创建。何承天就是这一时期南朝著名天文学家之一。何承天的童年境遇不佳,历经磨难。他五岁丧父,家庭重担由其母徐氏一人所挑,幸好徐氏出身官宦人家,是名门闺秀,“聪明博学”,所以何承天得以“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概览。”在母亲的严格施教下,何承天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少年和青年时代,曾跟随在益阳为县令的叔父何肹一同生活。特别是受到舅父徐广的熏染。徐广(公元352—425年)字野民,东晋史学家,官至秘书监。徐氏“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读”。徐广积累了大量观测天象的方法和经验,为何承天学习天文历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年的何承天,一边帮叔父料理事务,一边继续研读天文历术和百家经典,锻炼了自学能力和刻苦精神,正象他后来给宋太祖的表中所述:“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何承天三十岁被任命为辅国府参军,浏阳令,后来又在姑熟镇守将军刘毅属下任行参军,这期间,颇有政绩,他以宽容,尊重实际的精神处理政务,如力劝刘毅轻处误伤其身的县吏:当时镇守姑熟的抚军将军刘毅,骑马外出,正碰上鄢陵县吏陈满射鸟,不小心,箭正朝着军队的主将射去。虽然没有伤人,但刘毅却要判陈满的死罪。何承天了解事情真相后,据理相争,秉公而断。他说:“判刑最主要的是证据确凿,案情不明的要从轻处理。西汉时,有人惊了汉文帝的马,廷尉张释之只判了罚金的罪。为什么呢?因为经过查明是无意中惊的马。而陈满意在射鸟,不是有意射人。按照法律,无意中伤人,判三年徒刑,何况还没有伤人呢!因此,不应判陈满的死罪。”何承天这种不畏权势、执法不阿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后又相继任宛陵县令,寻阳太守等职。东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6年)起任世子征虏参军,后转西中郎参军,钱塘县令。
  南朝宋建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何承天被召为尚书祠部郎,奉旨与傅亮共撰朝仪。永初末(公元422年)补为南朝宋治书侍御史,后又任谢晦的南蛮长史等职。这期间何承天秉公处事,体恤民情,颇有赞誉。宋武帝刘裕(永初共3年)死后其子刘义符继位称少帝(景平共2年)被废杀另立其弟刘义隆为文帝(元嘉共30年)。元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被彦之请命为右军录事随之北伐,战败。何承天有幸得以赦免,被宣进朝廷“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此时何承天已是六十岁高龄。作为朝内官吏,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研究天文历法,特别能够阅读别人积累的宝贵天文资料。不久因“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面,颇以所长侮同仁”,随被贬出朝廷,“出为衡阳内史”,故世称“何衡阳”。他虽政绩显著,但无奈“昔在西与公人多不协,……又不公请,为州司所纠”,而锒铛入狱,“幸而赦免”得免于刑罚。
  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年已七旬的何承天再次被召进朝廷,任著作佐郎,负责撰写国史,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南宋建立国子学,何承天为国子学博士,又迁御史中丞。是年索虏犯边,何承天上《安边论》“凡陈四事:其一,移远就近,以实内地;其二,浚复城隍,以增阻防;其三,篡偶车牛,以饰戎械;其四,计丁课仗,勿使有阙”。反映了何承天的治国大略。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何承天编制成新历法《元嘉历》。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文帝欲任命他为廷尉,尚未上任,文帝又改变主意,降密旨任命他为吏部郎。何承天由于泄露密旨,被罢官,贬回故里郯城,继续他的天文历法研究工作,同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七岁。
  考定《元嘉历》
  何承天从幼年时代起,就爱好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天象。他舅舅徐广,对天象很有研究,亲自观察天象长达40多年之久,并将观察的结果,作了详细的记录。何承天继承了舅舅的研究成果,又亲自观测了40多年。他对一年四季运行的疏密差错,知道的非常清楚。何承天在天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宋文帝时,参与改革制定新历。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造的历法。这部新历法,因在元嘉年制定,所以叫《元嘉历》。考定后的《元嘉历》订正了旧历所规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宋文帝看了《元嘉历》后,交给大臣讨论。经过讨论,认为何承天的历法,计算准确,完全可以使用。于是规定从元嘉二十二年起,全国普遍使用《元嘉历》。《元嘉历》比以前的古历十一家更为精密,为唐宋历法家所采用。
  何承天考定后的《元嘉历》,在传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一、定朔的采用,何承天把“平朔”改为“定朔”是创见性的革新,这在南朝天文史上成为光辉的一页;二、调日法的创立,这种计算方法是类似现代的逐次逼近的数学方法,能够取得精确值;三、考正了冬至日的度数;四、纠正了春秋二分日影有长短之分的错误传说;五、计算了岁差数值百年一度;六、改革了“上元积年”法,采用临近取元,计算五星行度;七、提高了天文数据精度为:365.2467105日,与今值365,2422日相差0.0045105日,朔策为:29.530585日与今值仅差0.000003日,近点月:27.55452日与今值仅差0.00003日,恒星月:27.321604日与今值仅差0.000057日等;八、纠正了古人以影长差一寸,地远差千里的错误,古人以为地是平的,两地日影(中午影长)相差一寸,而两地距离千里。实际这是错误的传说。经何承天考校后予以纠正;九、丰富了 “浑天说”等。
  何承天不仅是一位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古代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在南北朝时代,随着佛教的盛行,反佛教的思想斗争亦不断进行,与此同时,何承天投入了反佛教斗争的行列。先后著作了《达性论》、《答宗居士书》、《报应问》等论文。公开支持《均善论》的观点。着重抨击了因果报应的观点,指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说明了形和神不是平形的关系,而是神依赖于形体,不能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从根本上论证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谬论。
  此外,何承天曾将八百卷的《礼论》一书,删减分类合并为三百卷。又撰《春秋前传》、《春秋前传杂语》等书。诗文方面主要有《木瓜赋》、《鼓吹饶歌十五首》等,也颇有文采。他在文学、史学、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
  注:
  作者系蒙阴具第一中学教师。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刊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有人物春秋、战斗历程、文化史迹、史河拾遗、艺苑花卉和读者来信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克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何承天
相关人物
刘毅
相关人物
刘义隆
相关人物
徐广
相关人物
何伦
相关人物
何肹
相关人物
何翼
相关人物
孙何询
相关人物
何逊
相关人物
南朝宋东海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