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603
颗粒名称: 墨泉
分类号: P641.139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墨泉,原系郯城的一大名泉,墨河(俗名皂河)源头,在郯故城东北一里许。县志记载:“泉形宽六丈,长十四丈,深丈余”,由城北绕至城东,经龙门、寨子、杨集、南入宿迁,入骆马湖。
关键词: 泉水 墨泉

内容

墨泉,原系郯城的一大名泉,墨河(俗名皂河)源头,在郯故城东北一里许。县志记载:“泉形宽六丈,长十四丈,深丈余”,由城北绕至城东,经龙门、寨子、杨集、南入宿迁,入骆马湖。古时为郯子的运道,船舶来往于郯城、宿迁之间,为南北河运要津。历代文人墨客多所景仰,为其作记写赋。说“墨泉者,天一之精,乾坤之灵源也。”还说,郯城因为有墨泉的灵孕,所以才“儒林继起,文人递出”,“前鲍(指鲍照)后徐(指徐陵),珠辉璧映”。此泉明时淤塞,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王植任郯城县令时,发出了“一自墨湮人杰少,进贤衣冠晨星晓”的叹惜。墨泉为什么这样的有名气呢?相传,古费县西南有个笔峰,俗名叫锥子崮,郯城有个墨泉,宿迁有硯池(实为宴头池,“宴”,“硯”同音,而成硯池),所以那时文人辈出,堪称"儒林"之邦。另传,泉水流入河道后,当中有一泾渭分明的墨线,一直流入宿迁的硯池始散,将墨泉水舀出,蘸笔挥写,与墨无异,所以前人赞叹“舔毫汗简增辉光”。因此,游人一时云集,名闻遐迩。后来墨泉淤塞,也就“一自墨湮人杰少” 了。
  墨泉淤塞的原因,据府志记载,“明时有谓其水杀稼,遂用铁锅压塞之。”压塞之后,奇迹湮没。
  顺治年间,县令张应瑞,几欲探寻源头,未能实现。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方殿元,曾沿故城以东,募役挖掘,终不得其迹。雍正十年秋,兰山(现临沂县)廩生王钦,决意寻找墨泉源头。于是在冬十一月间,会同一些有觅源愿望的人,一起向县令张荫圻陈词,请求他主持这件事。张荫圻欣然应允。此时,正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满池冰封。但由于求泉心切,十二月十八日,便督令伕役,凿冰筑堰,车水探找。尽管时届新岁,仍没停歇,一直干到次年正月十六,将近一个月。可是这将近二、三亩的池水,减少却不到五寸。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将这中深丈余的池水车净?王钦决定用秫秸夹笆,中间填土,筑两坝拦截,分段车水。至二月,岸边露出了灰隔,王钦请善于泅水的人,潜底探视。结果,探得水底有巨石,石边粘灰,尽黑如墨,看来泉在其中无疑。这时,群情振奋,信心倍增,不少人纷纷捐钱相助,短时间内集资一百三十贯。于是论功行赏,再接再励,继续车水探寻。四具车,昼夜不停。夏四月十八日。掘出复盖的铁锅四口,锅已全部锈毁,泥黑如墨。可惜锅下却没有泉眼,只得到瓮腹粗瓷瓦一块,长阔各六、七寸,色最黑,洗去瓦上泥,砸破一点边观看,黑光莹彻内外。取新笔餂瓦上,写字与墨无异。人们认为这瓦即墨汁所化,便又向东两步继续挖掘。结果发现有木棒纵横平排如井栏,木已腐烂,只有一棵南杉未烂,插于泥中,外出近五尺。木上灰隔厚一尺二三。估计泉一定在这下边,只要加紧努力,定能找到。谁知午后,竟滂沱大雨,经宿不停,池水复满。再加麦收迫近,只好暂停。事也凑巧,张荫圻系进士试用于却,未几实授者至,张对此举尽管有些怅然,也只得离去。
  乾隆十三年,郯城议兴水利时,知县王植首先提出,“筑之最要者莫如沂河,疏之最要者莫如墨河。”总河完颜伟亲临现场,实地勘察,作出疏竣墨河决定,由大学士高斌奏请批准,动用国库银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两有奇,指派沂郯同知王汝礪,和郯城知县王植分修,共长一万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合65545公尺),口宽六丈,底宽一丈四尺,深四、五、六》七尺不等。完工后,王植又以首段出水不畅,又挑深三、五尺,虽然有意寻泉再三,但也没有弄出什么名堂。
  现在墨泉面积较前扩大,植莲栽藕,盛夏荷叶田田,荷花怒放。北面菜田畦畦,南面现代化楼房高高矗立,东边茫茫沃野,座座村落点缀其间,西边益新公路,路人熙熙攘攘,车辆衔尾接踵,来往穿梭,今日之盛况,决非昔日所能与之相比。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收集、编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主要记述郯城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文化景点、古寺庙建筑、墓葬和历史传说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王植
相关人物
王汝礪
相关人物
高斌
相关人物
王植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
临沂县
相关地名
墨河
相关实物
墨泉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