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岁月中的辛曙明同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氏三代》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300
颗粒名称: 在艰苦岁月中的辛曙明同志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163-170
摘要: 辛曙明同志于1942年夏历十月初五日,在反“扫荡”中牺牲于莱芜县抬头区榆林前村,迄今已是4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忆念中。每当我和当年的战友谈起他,都很惋惜这个正值青春年华、为党为国贡献力量、发挥才能之时的好同志,竟被万恶的日寇夺去了生命。我们赞扬他生前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良好表现,特别在“皖南事变”等重大事件中的考验。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从投身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并在努力实践,决心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得坚定而顽强。他的一生虽是短暂而平凡,但他是位真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关键词: 辛曙明 艰苦岁月 牺牲

内容

辛曙明(原名辛树明)同志于1942年夏历十月初五日,在反“扫荡”中牺牲于莱芜县抬头区榆林前村,迄今已是4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忆念中。每当我和当年的战友谈起他,都很惋惜这个正值青春年华、为党为国贡献力量、发挥才能之时的好同志,竟被万恶的日寇夺去了生命。我们赞扬他生前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良好表现,特别在“皖南事变”等重大事件中的考验。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从投身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并在努力实践,决心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得坚定而顽强。他的一生虽是短暂而平凡,但他是位真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我和曙明在一起的时间仅是半年,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永远不会忘怀的。他在任何时候,从没有什么华丽激动、高昂豪迈的言语和口号,只是默默无闻地实践着自己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他没有什么恐惧和惊慌,在困难面前只有坚强和勇气;他没有什么个人的追求和奢望,只有对现实充满信心和乐观。对过去的生活从不留恋,也从不空谈未来会有什么享受;他没有什么对个人家庭身世的夸耀,也没有故弄玄虚显示自己,只有慎重真诚朴实无华。以上我对曙明印象的产生,都是基于他的平素表现和工作实践。
  1941年上半年,我和曙明工作在沂水县委,相处甚密。当年3月日寇“扫荡”过后,在孟良崮北的塘子村,我俩同住在一间南屋里,时间达1月之久。那时,正是皖南事变后的严峻岁月。暗藏的敌人叫嚣什么“打完了‘老四’(新四军)打‘老八’(八路军)”。个别人对形势产生了悲观估计,情绪消沉,而曙明同志则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更加积极乐观地工作着。
  根据形势的需要,县委让他起草一个纪念“四·一二”事变十五周年的宣传提纲,要求把历史的惨痛教训与近日的皖南事变联系起来,教育干部和群众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增强斗志。在参考资料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曙明同志竟能写出具体、翔实教育性很强的《四·一二事变简介》,受到领导的好评。他在文中重点强调了正确接受历史教训;论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指出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最后号召干部、群众要学习革命先烈“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牺牲精神;学习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打下黄龙府,与君共饮耳”的浩然正气。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和威武不屈的革命战士。这个材料发下去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皖南事变”后出现的新形势,上级党指示“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这是当时议论最多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曙明和我的观点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对此议论的很广泛,从大革命“四·一二”谈到“皖南事变”,回顾着自“七·七”事变爆发同国民党合作抗日以来,磨擦事件不断发生,我们虽有抗议和声明,但蒋介石文过饰非一意孤行,终于酿成“皖南事变”。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统一战线中我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我和曙明在不断议论中进一步意识到“突然事变”一旦到来,大不了就是蒋介石公开投敌叛变,联合日寇对我夹击,以达其蓄谋已久的灭我之目的。如果真会这样,只不过延长革命胜利时间,但最后胜利仍属我们。现在咱们应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为了革命的利益,尽量减少损失和不必要的牺牲。当然,这谁也不能保险。假若革命需要我们牺牲,那就慷慨赴国难,视死犹如归。这些话都是我俩晚上躺在床上从容而谈的,谁也没有想到死的可怕和悲痛,因为当时牺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记得有一次,他从山纵司令部一位首长那里听到了“任重道远”一词,他很感兴趣,于是和我议论起来。我说革命的历程的确是“任重道远”,曙明说既是任重道远那就要大家“奋力共勉”,我俩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好象彻悟到了一个哲理。两人对面而坐,用手指蘸着凉水在那张破桌面上各自写着“任重道远奋力共勉”8个字。这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至今不忘。
  曙明同志遇事冷静,善于分析会开动脑筋。他年青有知识,能写会画,多才多艺。他富有音乐天才,一有闲暇就唱歌,而且还教我唱。《新中国进行曲》这支激励人心的歌就是他一句一句教我唱会的。记得开头一段歌词是:
  “走向前,走向前,走向前,
  我们永远走向前!
  我们是黑暗中的列车!
  我们是风暴里的航船!
  向着解放的大道,
  我们永远走向前。……”
  这支歌,我从战争年代一直唱到新中国的诞生。每次唱,都使我想起曙明教我唱歌时的严肃认真和充满胜利信心的神情。
  曙明与我议论较多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艰苦环境和长期与敌斗争中怎样做人和待人的问题。他说咱们自己的思想和准备是很明白的了,但在对待人的问题也要有个态度上的问题。这就是“爱憎分明决不含糊”,对同志、朋友、人民大众要“垂以青睐”;对敌人,对内部那些“营私舞弊、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心术不正”的不良分子,要“报以白目”。说着,他起身站好,面含微笑,两眼平视,眸子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这就叫“青睐”;他又目无所视,白眼一翻,说这就叫“白目”,表示反对、蔑视。他要我做做看,我折腾了半天,眼睛转来转去,怎么也学不来曙明的样子。
  曙明和我除了经常议论政治形势、思想志趣和处世为人等问题外,他还设法在艰苦的环境中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教我唱歌,嗓子累了,就教我体操练身。每天早上到村外口传手教,以身示范,全部动作包括头部、眼睛、耳朵、舌头,直至全身各个部位,都有不同动作的活动,名曰健身操。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锻炼。年老了,愈显出这套健身操对增进体质和健康的优越性。
  青年人喜欢体育活动,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特别是被强敌围困的沂蒙山区根据地,整个沂水县党、政机关和团体,没有篮球和排球,连乒乓球也没有。为了活动,我们学农村青少年打“蹦生”。用一木棍敲打一两头削尖的短木棍的一端,一经敲打,短木棍便蹦起,远者为胜。我俩一玩这东西,招来许多小孩看热闹,我们很不好意思,决心洗手不干,另辟蹊径玩别的。这时曙明教我打“克拉克”球。从制作木球曲棍到整理场地都是他一人动手。他教我双手握曲棍(约一米长),弯腰击球进坑为胜。这样打了些日子,我兴趣渐消,不久就停止了。
  1941年春末,我们在生活上经历了两大困难:吃饭难,吃菜难。40年秋,沂水大歉,庄稼因灾籽粒发霉,做成干粮霉味难咽。尤其是糁子煎饼糠皮又厚又硬,只好用水冲着吃,我们美其名曰“水冲法”。吃饭尚如此,更谈不上吃菜,有时十天半月的见不到菜花尝不到肉腥,只有吃糊盐,所谓“糊盐”就是将大块的盐粒包上面糊在油锅里炒熟,实际上就是白盐当菜。处在这样的困境下难免有人发几句牢骚。而出身富贵曾是“小少爷”的辛曙明却没有一句怨言。他父亲辛葭舟曾托人给他捎来一点钱,让他做添补之用,曙明却将钱如数退了回去,并附信讲明道理。因信上称“父亲同志”,据说葭舟先生看后很生气,对人说“你们看,我参加抗战又多了位‘同志’,连曙明来信也称我同志了”。这事我知道后,本打算有机会见到曙明好好劝劝他,要注意老人的感情和自尊心。谁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他。
  1938年,辛葭舟先生为了抗日,毅然率子女弃家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人们敬仰的。曙明的二姐我曾见过几次,那是在岸堤干校和王庄山纵司令部,人们都叫她大辛,但不知其名;他的妹妹活跃在鲁中宣大舞台上,积极宣传抗日,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小辛,也不知其名。有一次我与曙明闲聊,话题扯到中国人的名字意义时,曾问到他两个姐妹的名子,他说姐姐名辛锐,“锐”意味着敏锐;妹妹辛颖,“颖”意味着聪明、智慧。因为革命需要敏锐和智慧。他说妹妹辛颖现在山纵司令部听《唯物辩证法》讲课和学习《思想方法论》(延安版)。这是他对我提及家庭亲人唯一的一次。他对其他同志也从不随论足。
  这年的春天有些乍暖还寒,至3月下旬,杏子结实,桃李盛开,杨柳飘絮,一派阳春烟景。从塘子村向南的条条山峪、层层冈峦,林木苍郁,好象绿的海洋。军民成群结队地忙着送粪备耕,显得生机勃勃。谁知4月上旬忽降大雪,西北风卷来寒流,天气骤然冷起来。眼下毕竟是春天,太阳一出,雪很快就化成水。但在芦山之阴、孟良崮下的高山峡谷之间仍是积雪斑斑。真是青山映白雪,绿叶扶红花,实乃美景奇观,令人陶醉。
  冰雪未消,冷暖无常,白天有太阳还好过,一到晚上,我和曙明就寒夜难熬了。雪前,我们以为春天了,棉衣、棉被该入库了,于是我俩把仅有的一床棉被和一身棉衣中的棉套掏出来。将棉被变成夹被、棉衣变成夹衣。被套、衣套上交送到塘子村妇救会长家保存起来,万没料到“天有不测”。我们住得是一间南屋,自然阴凉。两人合睡一木床,上铺高梁秸和谷草,覆一领破席。四下通风,好不“凉快”。我俩只好背贴背缩作一团,牙齿格格,肌肉索索,还自嘲为“升任团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严守纪律,谁也不说弄点柴来取暖。这下可气坏了隔壁李开业同志,他听到我们的说话声,立刻为我们抱来了柴禾,一边点火一边说:“唉!你们俩呀,这回可尝到冷的滋味了吧!难道你们就没听到山里人常说的‘打了春别欢喜,还有一百天的冷天气’。你们挨冻是自找的,谁让你们过早的拆棉被盖被单,拆了棉衣穿夹衫呢”?他边说边笑地走了。
  我们又当了几夜的“团长”,终于盼得天气转暖了。我和曙明共同接受教训,并为今后不早拆棉装而“共勉”。
  入夏,曙明被调到鲁中区党委高克亭身边工作,为此,我们都替他庆幸。我俩分手后,因交通不便,一直没有通信。约在1942年底或1943年初,刘涛同志对我说:“唉!王秘书呵!你知道吗?咱们的曙明牺牲了,多可惜呀!”我问他是真的吗?他说是真的,不会假。曙明牺牲在泰山区,具体时间、地点尚不清楚。我沉痛了一会儿,立刻想起了辛葭舟老先生,我俩都为他担忧。因为1941年大“扫荡”时,他的二女儿辛锐牺牲在大青山。现在敌人又夺去了他儿子的生命,一年一个,他老人家如何承受这巨大的悲痛?从此,我无时不在思虑曙明怎么会牺牲了呢,老是想着他念着他。
  1950年,我在济南曾几次见到葭舟先生,他这时已是山东交通厅长。精神状况很好,毫无暮年之态。说话仍象当年那样高吭、坦率。多么坚强的与共产党真诚合作荣辱与共经得起考验的革命老人呀。不少回我和他坐在一起,他上下打量着我说,进城了,要注意活动,别胖起来了。我决心不在他面前提及曙明的事,他也从未谈到过他,可见老人的意志是多么坚强。由此,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敬佩。
  曙明是我的亲密战友、要好的兄弟,在分手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回忆了他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看来很平凡,我想正是在平凡中才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内心世界。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像辛曙明这样在城市中长大、生活富有、一经投身革命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一心为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直到光荣献身,其精神高尚可钦可敬,值得永远纪念,值得后人学习。我将永久怀念他,在“任重道远、奋力共勉”这一共同信念指导下,永远向前!
  辛曙明同志曾就教于济南育英中学,这是济南同学的骄傲,也是济南青年的榜样。我以有这样的同志加兄弟而自豪。

知识出处

辛氏三代

《辛氏三代》

辛铸九,辛葭舟、辛锐等三代近百年,由地主、官僚、资本家变成其原属阶级的逆子贰臣;从阔少闺秀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书实事求是地记录了辛氏这三代人的历史活动。

阅读

相关人物

明兆乙
责任者
王传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辛曙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