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剪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41
颗粒名称: 名士剪影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5
页码: 202-206
摘要: 叶承宗字奕绳,号泺湄,稷门啸史。历城区祝甸村人。这样,随收随补,坚持不懈,腹中诗文,渐为充实,为其治学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初著名学者张尔岐称赞叶承宗“有文采、喜剧曲,济南人士推为博洽。”叶承宗于明天启7年乡试中举人。清代开国后于顺治3年会试中进士。临川时值战后,又遭受特大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异常。叶承宗到任后当即开仓放粮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使很多百姓得以存活。清顺治5年10月,降将金声桓占据南昌叛乱,攻陷临川。叶氏被执不屈,自缢身亡,卒年48岁。著有《泺函》、编纂有《历城县志》、《叶氏族谱》等。期间,叶氏废寝忘食,笔录手抄,为力甚巨。一组组特写揭示了这场灾难的严酷与普遍。
关键词: 名士剪影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清初戏曲家叶承宗
  叶承宗(1601-1648)字奕绳,号泺湄,稷门啸史。历城区祝甸村人。
  叶氏少时天资欠佳,但学习勤奋,夜以继日,于不懈苦学中悟得“强记”之法,即:每读一书,遇到所喜爱的篇章立即抄录,多遍诵读后贴于墙壁,每日必六至十余段,后掩卷观看、默诵、理解,必至精熟、不遗一字。壁已贴满,揭下收归箱中,再有抄录即再贴于壁上。这样,随收随补,坚持不懈,腹中诗文,渐为充实,为其治学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叶氏在交友上必择品端学优者,如历城之怀丽明(晋)、张孟育(元英)、济阳张稷若(尔岐)等与之交往甚深,并与其弟承祧相互切磋。砥砺学行、勤以补拙,学业大进。叶氏不仅对诗文、诗评等有所精进,且对戏曲的造诣尤深。清初著名学者张尔岐称赞叶承宗“有文采、喜剧曲,济南人士推为博洽。”
  叶承宗于明天启7年(1627)乡试中举人。清代开国后于顺治3年(1646)会试中进士。翌年,授江西临川知县。临川时值战后,又遭受特大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异常。叶承宗到任后当即开仓放粮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使很多百姓得以存活。清顺治5年(1648)10月,降将金声桓占据南昌叛乱,攻陷临川。叶氏被执不屈,自缢身亡,卒年48岁。著有《泺函》、编纂有《历城县志》、《叶氏族谱》等。
  叶承宗纂修《历城县志》的事迹,赵延君先生在《历城名人》(一)所载《建国前历城县志历次主修(纂)人》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介绍,现笔者据所知略作补叙:该志书于明崇祯13年(1640)3月中旬始行编纂,到同年8月初即完稿开印。期间,叶氏废寝忘食,笔录手抄,为力甚巨。学者田同之评价该志云“吾乡郡县志惟历城为最,乃邑人叶承宗仿于钦《齐乘》而为者,类分夤聚,骊玉骈金,殊不亚秦中十二志,……”。学者胡德琳亦评价该志云“考据博洽,词理腴俊。百余年来,山左邑志安丘、东阿而外,即共推是书矣……”综上所述,叶承宗所纂修的明崇祯《历城县志》被推为佳志是非为轻许的。
  《泺函》为叶承宗生前手订的自著集成,因遭金声桓之变,手稿散失。其弟叶承祧负兄尸回历城安葬后即多方搜集其兄之佚稿,历时十余年之久,始辑成十卷,并请兄之友人傅以渐为之作序,傅以渐评《泺函》诸作:“乐府直逼元人,诗评、史函、耳谭、诗余以及吕洞宾诸杂剧、百花洲传奇莫不独树新裁、逞姿斗艳,……其诗飘飘如行云流水,不可形象求之也。”叶承宗之诗,现存有五古《登华不注》,载之于《乡园忆旧录》中,作者王培筍评此诗云:“李太白《华不注》诗,高简而气韵自飘洒,身有仙骨也。居其地者(指叶承宗)朝夕登眺,细细摹写,亦自可观。”
  叶氏所作杂剧有《羊角哀》、《狂柳郎》、《莽桓温》、《猪八戒》、《穷马周》、《癡崔郊》、《沈星娘花里言诗》、《芙蓉剑》传奇,均已失传,仅存《金紫芝改号孔方兄》、《贾阆仙除日祭诗文》、《十三娘怒掷神奸首》及《狗咬吕洞宾》四种,叶氏所作之杂剧有的是愤世嫉俗、披露世情;有的是怀才不遇。抒发感慨;有的则是诛杀权奸、伸张正义。都真实地再现了明末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底层知识分子的爱憎意愿,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叶承宗创作的散曲,现仅存《套数》、《临川散粥》、《榆钱》、《病中洗足》、《旅觉述怀》等套曲五首,均收录于近年出版的《全清散曲》一书中,这些散曲的社会意义及艺术价值已逐步为不少学者所认识,其套曲《榆钱》已为浙江文艺出版社之《中国古曲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散曲卷》收录,套曲《临川散粥》则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元明清散曲选》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之《明清散曲一百首》所分别收录。
  《临川散粥》是一首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是叶氏散曲作品中的精华,这是一首同情灾民、为民请命的悲歌。
  临川战后,又遭灾荒,赋役繁重,有增无减,民众艰难困苦,处于饿死的边缘,时任临川知县的叶承宗,面对这严峻的现实,亲自操劳,筹粮赈灾、设厂散粥,他以写实之笔,饱醮着血和泪,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灾民图”——《临川散粥》:
  阶前人头攒动,挤满了男女老幼,个个“面鹄形鸠”,瘦瘪的咽喉,应声也无力喊出。
  啊!那妇人东倒西歪,瘦身长躯无力已难以自主,还紧拉着个病孩子,“待要抢先争得饭一瓯,又怎能抛下这心头肉”。看那人披麻戴孝,他:“母僵荒陌,爹葬荒沟。”急忙讨不来半瓢食,怎救活家中又饿倒的两三口。这场灾荒还波及了世家子女,他们怕人看见,“进前又羞”,“肚儿里饥,归家又愁”。一组组特写揭示了这场灾难的严酷与普遍。
  灾民的生路在何方,官赋不减,如雪上加霜,“一餐难凑,官粮还欠七八斗”,田亩难卖,几番寻死未成,求助无门,叫天不应……
  《临川散粥》惊心动魄,情景如绘,感人至深,真实地揭露了灾荒和官赋给民众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运用散曲这一形式来反映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在散曲史上很少见到。后人评此曲足与元代刘时中的名曲《上高监司》比美。叶承宗在我国散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当之无愧的。
  谢兆有
  主要参考书目:《山东通志》《济南名胜古迹辑略》《齐鲁文化大辞典》《乡园忆旧录》《全清散曲》《明清散曲一百首》《元明清散曲选》
  客居历城的诗人董芸及其《广齐音》
  董芸字香草、号书农、半隐园,原籍为山东平原,长期居住历城,为学者、名进士董元度之侄,于嘉庆3年(1798)中举人,以教授门徒为生。气度风雅、博读经史、文章雅健、尤工词赋,师从著名学者刘大绅先生,以诗名播济南。中年务义行,时平原县令张廷枬创立“景颜书院”,董芸赞助之功居多,为乡里所称颂。
  董芸长期居住历城之芙蓉泉畔,闲暇时着草鞋、扶竹杖登山临水、吟哦诵诗,常乐而忘返,归来则不问外事,时于风雨破窗中追忆旧游,成诗百首。明末问山亭主人王象春,自桓台移家大明湖上,钟情于历城山水、风物,成诗七绝一百零七首,书名为《齐音》,颇具影响。董芸乃仿效《齐音》之体例,集诗作增删刊定,著《广齐音》,一名《济南杂咏》,凡历城之山水寺观、名胜古迹、风俗人情、诗文传说、人文掌故,诸如王公贵族、显宦隐士、诗文大家、高僧黄冠、神仙剑客、义女节妇、风尘名妓、市井遗民,林林总总,内容丰富,堪称一部诗歌体的历城风物志。董芸曾以此诗稿就正于刘大绅先生,刘氏为之击节叹赏,题其诗云:
  问山亭中诗百首,云是《齐音》古未有。
  才雄气健易语言,未免砆碔杂琼玖。
  平原香草今诗人,风度曲江有为后。
  偶然寄迹芙蓉泉,闭门扪句未肯苟。
  旁搜非欲掩前贤,博采方将称尚友。
  季木不徵骚雅音,香草却擅风流薮。
  济南自古名士多,如此诗人再有否?
  对《董芸》诗稿的评价抑扬之间,寄〓先生推崇独至,非为轻许。王培筍先生在《乡园忆旧录》中亦评其诗:“作诗不求奇、不务华,清和宛转,情词娓娓动人,曲江家法未坠也。”
  清嘉庆元年(1796),刘大绅先生南归,临别嘱托朱宁(号红蕉馆主人,历城人,诸生),刊印《广齐音》。朱宁不负所托,当年即刊印成书,成为该书流传的唯一刊本。
  董芸还著有《半隐园诗集》一卷、《历下山水纪》二卷及《诗话》十二卷。
  谢兆有
  主要参考书目:《广齐音》《山东通志》《乡园忆旧录》《山东文献书目》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