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33
颗粒名称: 古迹寻踪
分类号: K928.705.2
页数: 31
页码: 169-199
摘要: 济南城东,济王公路彩石段,历城赵山之阳,郁郁翠柏簇生在一古老的土冢上。土家之中安息着隋代名臣、被誉为天下第一能吏的房彦谦。墓南一百二十米处立一高大的石碑,碑的左右及上部均用青砖镶砌。碑高一丈一尺,宽五尺三寸,碑额刻着“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个三寸五分篆字。碑文竖写三十六行,每行七十八字,共约二千余字,书体为隶。碑的左侧署“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右侧署“太子左庶子安平男李百药撰、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欧阳询书”,最后写着“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碑材为当地所产石灰石,俗称青石。孩提时多病,祖母赵氏以“百药”名之。开皇十九年赴仁寿宫令袭父爵。
关键词: 古迹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一刊圆石 万世飞声——历城赵山之阳的房彦谦碑
  济南城东,济王公路彩石段,历城赵山之阳,郁郁翠柏簇生在一古老的土冢上。土家之中安息着隋代名臣、被誉为天下第一能吏的房彦谦。墓南一百二十米处立一高大的石碑,碑的左右及上部均用青砖镶砌。碑高一丈一尺,宽五尺三寸,碑额刻着“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个三寸五分篆字。碑文竖写三十六行,每行七十八字,共约二千余字,书体为隶。碑的左侧署“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右侧署“太子左庶子安平男李百药撰、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欧阳询书”,最后写着“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
  碑材为当地所产石灰石,俗称青石。虽经一千三百七十余载的风吹日晒,更经历了历代之兵燹,石碑依然完整地屹立在墓前。
  (一)
  从现存的一些拓本来看,此碑之碑文在清代以前即有不少残缺之字,为今天研究碑文造成不少困难,所幸大部分字体仍清晰可辨,不至影响人们对碑文大体内容的理解。
  碑文一是序,二是铭。序,约占80%的篇幅,可分四部分。第一,从《易经》的天道、人道出发,以“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作为立论,以“贾生董相”作为例证,引出碑文要写的主人公:“怀庶几之道(指圣贤之道),详观出处之迹,可以追踪胜业、继踵清尘者(清尘,尊贵之意),其惟都督临淄定公焉。”第二,写了房彦谦的家世。从七世祖谌“随慕容氏南度,寓于齐土”,写到其高祖法寿、曾祖伯祖、祖父翼、父伯熊的官职、爵位及功勋。第三,从性情神采、治学态度、仕途经历、高风亮节及重要业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房彦谦的生平。第四,写了房彦谦死后在贞观初年所得到的殊荣,追思并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亦表达了哀悼之情。
  碑文的第二部分是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刻于石碑或其他器物上,或称颂其德,或申以鉴戒,此碑之铭应属于前者,用四言句式为房彦谦歌功颂德。特别是提到其任职期间“御众以宽,在刑惟恤”,虽生不逢时——“才高位下,有德无时”,却能“树德不己”……最后用“一刊圆石,万世飞声”点明了立碑的作用和目的。
  碑阴,隶书十五行,一百八十三个字,记载了房彦谦归葬时朝廷所给予的“恩荣褒赠”及归葬盛况。
  总的说,碑文一气呵成,或排比,或对仗,或引典喻理,或直抒胸臆,句式简洁,错落有致,近似骈体。文中虽有溢美之词、艰涩之句,仍堪称是一篇酣畅淋漓的古代散文。
  一通石碑,能集墓主人房彦谦、撰文者李百药、书丹者欧阳询这样三位名人于一体,它的文物价值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弥足珍贵的。
  (二)
  房彦谦(547——615)宇孝冲,隋官员。唐太宗李世民相房玄龄乃其子。世为著姓。祖籍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北),从七世祖房谌始,几经迁涉,至彦谦时,已成齐州临淄人。彦谦早孤,天性聪颖,其兄彦雅,教之读书,后又受学于博士尹琳,七岁即诵数万言。遂通涉五经。博览诗书、手不释卷。善属文,工草隶,有词辩。十八岁时,北齐齐州刺史、广宁王孝珩辟其为该州主簿。步入仕途后的他、清简守法,使境内肃然,莫不敬畏。北齐亡后,北周以彦谦为齐州治中,彦谦痛恨当朝倾覆,将谋匡辅,谁知朝廷腐败无能,遂归家闲居。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经刺史韦艺荐举,授承奉郎,迁监察御史。后曾为本州考使,赴京朝集,向掌管考科官吏尚书左仆射高颖指出地方诸州在考课中存在真伪混淆、是非不明、评判不公等弊端,建议派遣官员,详加探访,务求褒贬合理,以期达到标奖贤能、改善吏治之目的。高颖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赏。并上报朝廷。可惜隋文帝并没采纳。彦谦在秦州任职期满后,迁为长葛县令,在那里他居官勤勉廉正,甚有政绩,百姓称其为“慈父”。仁寿年间(601——604),文帝遣持节使者巡行州县,意在考察长吏行能,彦谦凭真才实学被定为“天下第一能吏”,因此超授鄀州司马。长葛吏民不愿他离开,有的相与哭泣,说:“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见隋书)后来长葛百姓思念他,便立了一块石碑,歌颂他的功德。彦谦赴任鄀州后,因这里久无刺史,州务皆由他处理,因处理得当,被称为“异政”。时被人誉为“一代文宗”的内史侍郎薛道衡,对彦谦非常尊敬,二人遂结为好友。后来二人诗文、书信往来不断,情感日笃。炀帝即位后,道衡转任番州刺史,路经彦谦任所时,连住数日,最后洒泪而别。有个叫张衡的,官至黄门侍郎,也与彦谦结为好友。当时隋炀帝正营建东都,穷侈极欲,民怨沸腾。汉王谅在并州起兵反炀帝,失败后受株连者甚众。彦谦见张衡虽当权朝中,但不能匡救,便上书给他,以北齐、南陈的灭亡为喻,用很多的篇幅,陈述了帝王更应近君子而远小人,恻隐为怀,体恤百姓;对汉王谅的谋反,当查清真伪,对胁从者,应从轻发落。但张衡得书后,只是叹息,不敢上奏、房彦谦见朝纲已败,遂辞官归里。
  彦谦在家仍过着简仆的生活。家中旧有的丰厚产业及所得俸禄,多用于救济亲友,剩余无几。其一言一行,都很少涉及自家私事。虽家资屡空,但怡然自得。一次他对其子玄龄说:“别人都因得禄而富贵,我独因为官而贫穷,我留给子孙的,只不过‘清白’二字罢了”。不久朝廷因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充任;彦谦素以公正著闻,众望所归,因此被征为司隶刺史。任职之后,精神重振,决心革除腐败,澄清吏治。凡是经他荐举之人,皆堪称表率。即使是被他弹劾过的人,也没什么怨言。其后随着朝政的腐败,朝臣们不再以江山社稷为重,给纷纷屈从于荒淫无耻的炀帝,而彦谦守直道,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因此受到当权者的嫉恨,被出泾阳令。不久患病不治而殁。享年六十有九。
  房彦谦死于隋,葬于唐,并在唐朝备享礼遇。贞观三年十二月,唐太宗下诏追赠“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贞观四年十一月,又下诏追封为“临淄公”,食邑一千户,谥号定公。贞观五年三月,归葬房彦谦于齐州赵山之阳,即今济南市历城区西彩石村北。
  (三)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安平(今河北省)人。隋内侍令安平公德林之子。孩提时多病,祖母赵氏以“百药”名之。七岁即能撰文,时有父友齐州中书舍人陆乂、马元熙等常去李门造访、赴晏。晏席谈及读书,有人谈到近读徐陵著书,其中谈到“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当时,席间无人知晓此事,百药站在一傍,见此窘况便上前谦恭地说:“《传》有‘鄅人借稻’一说,杜预注释:鄅为古国也,在琅琊(今临沂)北。”这样,百药便回答了“刘琅琊之稻”典故的出处。陆乂、马元熙等人惊叹不已。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年授东宫通事舍人,迁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遭小人忌妒而被免。开皇十九年赴仁寿宫令袭父爵。时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深爱其才,遂上奏授礼部员外郎。皇太子勇将百药召为东宫学士,诏令他修五礼、定律令、撰阴阳,奏议文表多为百药所执笔。太子广出镇杨州曾诏百药同往,百药称病拒绝前往,广恨之并耿耿于怀。后广为炀帝,年号大业,为消前恨令百药出(离开京城)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境内)司马。大业五年授鲁郡临泗府步兵校尉,大业九年充戍会稽,不久授建安郡丞。这时原上司沈法兴被起义军李子通所灭,子通以百药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不久另一支由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起义军,又一举打败了李子通,杜又授百药为行台考功郎中。时有人写匿名信诬百药谋反,杜将百药囚禁,百药写“省躬赋”以致其情,杜伏威也深知百药非反复无常之小人,何罪之有?这时杜伏威牢据江南,高祖有意招他,遂遣使者给百药捎去书信,令百药劝杜入朝,杜立即从之,接着他就安排辅公祏与李百药留守,他亲自去了京城,渡江时突然后悔,觉得不如用石灰酒毒死百药,遂置酒与百药共饮之,百药不知有诈,饮酒后少时腹痛若刀割,接着大泻,结果百药不仅没被毒死,连过去的陈病也除了根。伏威见百药不死,乃作书与辅公祏令杀百药,幸亏杜伏威的养子王雄诞从中保护才得以获免,公祏见计未成遂又授以百药吏部侍郎。时又有人写匿名信给高祖,说李百药初说杜伏威入朝,又同辅公祏谋反,高祖大怒欲杀百药时,有人献上杜伏威令公祏杀百药书,高祖才没再深究此事,令发配泾州(今甘肃泾川北)。贞观改元太宗重其才名召拜中庶舍人,赐爵安平县男,受诏修定五礼及律令、撰《齐史》。贞观二年除礼部侍郎。朝廷议将封建诸候,百药上封建论,深受太宗器重。百药据父旧稿,兼采他书,历时十年,成《齐书》五十卷(即后来的《北齐书》)。贞观四年任太子右庶子,翌年侍讲于弘教屏。
  年老致仕之后,李百药怡然自得,才思不减。有一次太宗令臣下写帝京篇,也让百药并作。百药稿成,太宗深为其作之精而赞叹,说:“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旧、老之意)而意之新乎?”贞观二十二年(648)卒,终年八十四岁。有文集卅卷存世。
  (四)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谭州(今湖南长沙)临湘(今长德武陵)人。祖頠隋大司空,父纥曾任广州刺史,后以谋反罪诛,询当时年幼意外获免。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遂将询收养,并教以书计,询面貌甚丑陋,但却聪悟过人,每读诗文数行并下、且过目成诵,众皆奇之。他博览经史尤精“三史”,隋时即为太常博士。唐高祖微时即甚爱之,后来高祖登基即迁询为给事中,贞观初,任太子率更令,封勃海男。他对做官并不甚感兴趣,但却酷爱书法之道,因此他在朝中为官,名声大大弗如书法名声。他的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模焉。时高丽(今韩国、朝鲜)常遣使求之。欧阳询初学书法以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基础,吸收北朝碑帖之精蕴,融汇贯通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欧体”或“率更体”。到了唐代,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高祖感叹地说,不意询之书法名声如此远播,人们见其字矫健,还认为其人亦一定高大魁梧呢。后代学者评论他的书法:“八体精妙,篆法尤精,飞白(指枯笔露白的一种特殊书法风格)冠古今,真行别成一家,草书跌荡流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推崇。
  欧阳询在书写房彦谦碑时七十四岁,其书法艺术已炉火纯青,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便是在一年之后所写。现存的欧阳询书法碑刻,多为楷书,而房彦谦碑则具有隶书特征(见图),笔力刚劲,意态精密,于平正中见险绝,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此碑字体“极挑拔险峻之妙”。《山东通志》中的《艺文志》在评论此碑时说:此碑书体正是北朝由隶变楷,以楷写隶之余习。”此言是否精当,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房彦谦碑的书体,较多地体现了北朝碑帖的风格与神韵。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欧阳询书法艺术,特别是他的隶书笔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据元代于钦所撰《齐乘》记载,元朝盛行此碑,曾因榻碑之扰,引起村民不满。此碑在日本也享有盛誉,据《中国碑帖鉴赏与收藏》一书披露,199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旧原拓本古书画文房四宝即卖会”,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房彦谦碑拓本,以九万日元的价格售出,合当时人民币4500元。多年来,常有日本友人来济南、至历城,寻找、观赏、研究房彦谦碑。
  王春贵李秉楹
  附:欧阳询书法(碑刻)
  华不注碑记石刻选录
  历史文化名山华不注,因其自然景色壮美,渊源深厚,古今往来,骚客文人游踪不绝,山上留下不少赞叹华不注的碑记、石刻。因华山石质坚硬,耐风蚀,大部碑记石刻如今保存完好。这些碑文、石刻从不同侧面记述了华不注的历史沿革、兴衰起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对我们了解华山、认识华山,研究华山很有帮助,现选录部分如下:
  迎祥宫碑
  翰林待制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张起岩撰并书。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张养浩篆额。
  重玄子陈公志渊之来济南也,即府治东北华不注山南麓结庐托处,属金兴定庚辰(1220)岁,明年(1221)其徒稍集、遂迁于山之北,又七年正大戊子(1228)奠居山之阳,今所谓华阳宫者。府城门直南少西,旧虞舜词,宋欧阳文忠公诗石刻在焉。祠毁于兵。厥后或为板屋以奉香火。祠下有泉,曰舜泉,湮洌不常。重玄子分命其徒葺舍于傍,为修祀事。继而弟子□道戚,赵志信改营舜祠下。祠右隙地构正殿一楹,以位三清。又为殿于后以栖十二真。为火星殿、为堂、为斋舍,为仓库。三门栋宇一新,咸极壮丽。请于道教大宗师赐今额。元贞初(1295)中顺大夫总管兼府尹斡东来谒祠下,慨其库陋不称,于是撤旧祠为殿,中设蒲座,奉帝像。后连寝殿居二妃,丹楹刻桷、雕甍朱□,轮焉、奂焉有加于旧。又浚泉甓,其四周压以文石、缭以朱楯,中为画桥,达岁陛。武宗皇帝朝遗体臣今亚中大夫兵马都指挥□□忙兀带持香来祀,宪臣、漕臣、守土臣岁时为国家祝厘,咸走三清殿,恭事惟谨,而迎祥宫遂为府城胜处。
  然殿宇岁久寝坏,志信高弟邵道康力疾修葺、复还旧观。道康偕东岳庙提点周道复来请文纪颠末。走以郡人,不得终辞。窃谓济南之城,面山负渚,地灵则秀、蔚为山东名藩。历城,县名繇历山。舜有祠、盖久也。环城诸山若锦屏,龙洞、佛岩、奎、函、匡、黄、鹊、药,北不雄且丽,而〓岩万寻,孤撑云表,则华不注山为之冠。峻秀之语,见称李白,非偶然也。合之二美,重玄子兼而有之,识见固异常哉。盖国初,民始安集,而全真教方行,名山胜地、为羽流所擅,斯不难也。若稽田,既垦既勤、〓敷菑以,来者耕播,或无荒弃,则亦无或艰食。重玄子开于前,其徒能继其志,道康又能补苴缺漏,以无弃前人基,迎祥之庆宜鼎鼎方兴未艾,是可纪也。重玄子河间人,幼归全真教,师事长春子丘真君,赐号园明大师。道威尝为济南路都道路录。志信赐号崇真大师。道康赐紫金〓寂昭通玄大师,今为济南路道门提点。铭曰:
  大道希微,出天地先。日用不知,孰究其然。望而索之,茫乎无垠。近取诸身,夫岂远人。于惟大舜,克让克孝。察于人伦,万世是效。昔周柱史,立言五千。于帝其训,理或一焉。有承其传,曰全真氏。奠居济南,繁重玄子。山灵川媚,是惟历城。华峰孤撑,舜泉清冷。萃兹二美,重玄兼有。率徒稽首,祈天子寿。天作青土,藏宝兹峰。镇于大东,时和岁丰。帝疏遗泽,以鉴以濡。气绵仓悟,霖雨八区。既新舜祠、亦隆真宇。有岩有翼,全齐快覩。桓桓武皇,圣孝一揆。驰香揭虔,昭示民轨,群臣祝厘。济南骏奔。如星共极,媚于大君。羽流云集,灵章载演。〓游驻空,降福简简。地平天成,维天子明。威刑尝庆,维天子圣。有来簪裳,朝夕必饬。天子万年,永建皇极。
  大元至治三年(1323)岁次癸亥冬十月庚申朔,赐紫金〓寂昭通玄大师济南路道门提点邵道康等立石。石匠提领尹澄、男尹聚,王顺、黄三刊。
  迎祥宫碑是1985年3月中旬,在舜井商业街折迁工程中、一民宅墙壁中发现的。该碑现按置在“舜园”内。为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立、碑通高约五米许。碑文为元代状元、历史学家、书法家张起岩撰书;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篆额。济南路道门提点邵道康等立石,石匠提领尹澄,男尹聚、王顺、黄三刊。
  据《历城县志》(清乾隆版)“迎祥宫在府治西南,元至元十年建。”《历乘》(明刘敕)“迎祥宫、虞帝祠东,元张起岩记。”
  碑文记述了金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在济南的发展和迎祥宫创建过程。碑文说:金兴定庚辰(1220年)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号长春子)之徒重玄子陈志渊来济南华不注山南麓结庐、翌年(1221)其徒稍集,遂迁于山之北,又七年值正大戊子(1228)奠居于山之阳,初创华阳宫。
  碑文还记述了陈志渊分派他的弟子来舜祠修建房舍、学道修真、祭祀教祖,以及道威、赵志信在舜井边、舜祠右建殿堂、修斋舍、仓库的一些情况。
  鉴于该碑的发现,使我们弄清楚了华阳宫为金正大戊子(1228)丘处机弟子陈志渊初创。以前所说华阳宫为金兴定四年(1220)首建是没有依据的。而《迎祥宫碑》对华阳宫的创建及发展过程,提供了确切、具体、可信的佐证。
  另外,碑记还对济南、历城,特别是华山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精彩的描述,碑文说:“济南之城,面山负渚,地灵则秀,蔚为山东名藩。历城,环城诸山,若锦屏,龙洞、佛岩、奎、函、匡、黄、鹊、药,北不雄且丽,而〓岩万寻,孤撑云表,则华不注山为之冠,峻秀之语,见称李白,非偶然也。”从碑记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元代济南(历城)一带就是风光秀丽的名胜区。
  《迎祥宫碑》是泉城今存年代较早的石碑之一,确实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另外,通过《迎祥宫碑》还使我们领略了张起岩的文采、书艺。
  崇正祠碑记
  明学宪陆钺撰
  济南城东北十余里,孤峰桀立,巍然而苍翠者为华不注山。山阳峻宇缭垣,〓然而盘垣者为华阳宫。宫据山为胜,泉深而谷幽,幡幢钟鼓震响林壑,过者相顾叹惜曰:秀灵结融之地,明神弗栖而淫渎其祀,曷表胜观,以式邦人?嘉靖壬辰,诏天下毁淫祠,于是有司议毁华阳,值抚台袁公厘革庶政,爰秩祀典,乃进藩臬诸君谋曰:祀淫非〓,毁成匪俭,匪〓典将废,匪俭民得戕,盍存旧而新之,以正易淫。传曰:先成其民,后致力于神,如之何维,时按台方公,稽古礼文则,复进诸大夫谓曰:祀欲正,报欲隆,举欲不费,慎之哉;钺不敏,从诸大夫后。乃退而言曰:余曾登华不注,有遗慨焉,逢丑父之忠,伟焉烈矣;闵子骞之孝,醇焉至矣;华泉取饮,脱君虎喙,兹非此地乎?而费之庙食,几为华阳之墟矣,余安得已慨耶?余闻古之君子,生于其乡则社祀,劳于其地则帮祀,死于其土则墓祀,是故社祀以昭灵也,帮祀以微劳也,墓祀以宁魄也,思不忘故也,故祠之言思也,过昼邑者必思烛,入孝堂者必思巨,登华不注而不吊逢闵二公,故忠臣孝子之思何?诸大夫曰:祀以崇报,报以立劝,忠臣孝子之大防也,劝斯致矣!余乃复起而言曰,明兴百五十余年,士大夫以宦业鸣东土,与乡先生殁而祀于社者,何可胜记,然不曰有功德盖六郡,誉望超一乡者乎,是故名官自铁公铉而下,吾得二十一焉,乡贤黄公福而下吾得十有九人焉,虽专祀一方奚其愧,诸大夫曰:“礼以义起,义协则礼称,数君子逢闵之徒也,可合以祀祠矣”。余乃具请于两台,咸报议可,遂易华阳为崇正祠,颓者起之、腐者新之,有堂有门、有庑有亭、有庖有湢,有龛有坐,其外固以周垣,表以石槛,通以津梁,引以川源,其制厂焕观瞻。维肃其祀,则逢闵二公居於中,国朝诸君子并列左右,春秋岁祀,著为令云。君子曰:阐灵据胜得其地,抑邪扶正合乎经,存旧为新节乎费,举逸修旷〓乎典,景贤励俗寓乎教,一事而庶美借焉,弗述将泯焉已乎,钺无能为役,姑识其始末而系之说:华山岩岩,华水汤汤,灵气磅礴,明神是藏,翼翼新祠,谁其作之,显显中丞,允维度之,曰昔华阳龙宫赫奕,彼淫弗剪,正气斯蚀,正气维何,为忠为孝,岳崎川流,日星同耀,忠不避难,孝亦底豫,挺挺哲人,为世砥砺,坎其击鼓,爼豆肃雍,神之降止,居歆既同,百尔君子,有君有父,式瞻永怀,〓伦斁网。
  崇正祠碑记选自《历乘》(明刘敕),碑文记述了华阳宫改“淫祠”为崇正祠以及修葺崇正祠的经过。
  崇正祠碑原立于华阳宫内,现无存。
  碑记开头描述了巍然而苍翠的华不注,〓然而盘垣的华阳宫。对这样的秀灵结融之地,士人议论不祀明神而成淫祠实在可惜。
  明嘉靖十一年(1532)皇上下令天下毁淫祠(淫祠指不合礼义设置的祠庙、邪祠)。于是当局要毁掉华阳宫,巡抚袁宗儒对不正当的祭祀要进行改革,使祭祀合乎典礼。对藩臬诸君说:如果祀淫就会乱了礼义规则,把华阳宫毁掉也不节俭,也会使祭祀废了,民众会有意见,还是存旧而新之,以正易淫,先让民众满意,以后再致力于神,大家说如何?按台方公,按照稽古礼文则,对诸大夫日:祀欲正,报欲隆,举欲不费慎之哉。学宪陆钺言:“逢丑父之忠,伟焉烈矣,闵子骞之孝,醇焉至矣。”意思说丑父救主,使君脱离“虎口”、伟大而壮烈,闵子骞孝行至高无上、天下闻名。“登华不注不吊逢闵二公,故忠臣孝子之思何?”“诸大夫曰:“祀以崇报,报以立劝,忠孝臣子之大防也,劝斯致矣!”陆钺请于两台(袁、方二公),咸报议可(经审报批准),遂易华阳为崇正祠。随之“颓者起之,腐者新之”(对坏的修起来,将腐朽的变新)对崇正祠进行了修葺,使其“有堂有门,有宅有亭,有疱(厨房)有湢(浴室),有龛有座,其外固以周垣(院墙)、表以石槛,通以津梁(桥),引以川源(水)”,使之面貌一新,维肃其祀,将逢闵二公居于祠正中,国朝名宦铁铉等21人,乡贤黄公福等19人并列左右,春秋岁祀、著为令云(形成制度)。诸君说:“象‘逢闵二公这样的英灵就应该祭祀在华阳宫名胜之地’抑邪扶正合乎经(礼),存归为新节俭经弗,举逸修旷希乎典,景贤励俗寓乎教,一举多得太美了,”
  华不注是逢丑父舍身救主之地,任何帝王当然都希望他的大臣象丑父一样忠孝。《宋书·武帝记下》”淫祠毁民弗财,前典所绝,可并下在所除诸房庙”。近代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并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明嘉靖巡抚袁宗儒所以将华阳宫改崇正祠、祀逢闵二公也就不难理解了。
  碑记是当朝学宪陆钺撰文,文章讲了不少弘扬忠孝的道理,他是当朝分管教育的官员。
  游华山漫记
  (明)袁洪愈
  嘉靖癸亥仲春既望,周明溪约游华不注,致谏有“棋敲石上云,并以蓬莱仙侣;杯引溪边月,同开寰宇尘襟”之句。至则日霁风和,人情畅如也。李西谷、刘吾南对奕山隈之堂,亢水阳与明溪浮白饮联句而吟,余翘首以观,有凌霄之想。刘东明摄衣攀跻,遂随之。造其巅,闻有诵经者危坐窝中,不知何许人也。窝下有泉甘洌可漱,南有坊曰无极,北有台曰遨游。布席台上,酒数行,月出东岫,景至奇也。因叹,此月之明,以山之高,始天地而始焉,终天地而终焉;吾人者,寓形两间能及何时?而欲与造物者相为不朽,则必有道矣。绯徊回顾,超然忘物,盖善周君之善赋也。继复合饮华阳宫良久,乘月而归,漏下四十刻矣。西谷公名豸,水阳公名思谦,左右藩伯也。吾南公佃,臬司宪副也;都阃二公,周名嶅、刘名焕、王竹泉伦以足疾不至。翼日裕春袁洪愈漫记。
  摩崖石刻高1.4米,宽0.70米,297字,位于华不注山腰吕祖祠西石崖上,为明嘉靖年间(1563)摩崖石刻,具今已有435年,保存完好。传说是当年维修、扩建吕祖祠时,人们无意把摩崖石刻盖在了墙后,使石刻得到了保护。另一说是庙里有心机的出家人利用修庙之机,有意识地把石刻给修在了墙后,巧妙地保存起来。摩崖石刻为当时任按察司副使李豸、亢思谦、臬司宪副刘佃和任都指挥使官员的周嶅、刘焕以及周明溪、刘东明共八人畅游华山的游记,石刻记述了华山美丽的夜色及他们面对大自然造化的感叹。石刻中写到:袁洪愈随刘东明攀登,造山巅(山顶)。闻有诵经者危坐窝中……窝下有泉甘冽可敕。南有无极坊,北有遨游台,月出东山,景至奇也。”从而发出此月之明,此山之高、始天地而始焉,终天地而终焉;吾人者,寓形两间能及何时(世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能有多久的感叹)?通过石刻使我们了解了400多年前华山的一些情况,石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石刻作者袁洪愈,明吴县人,字抑之,嘉靖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士中。历任山东提前副使,湖广参政,累官至礼部尚书。
  济南府新建崇正闸记
  济城西南隅,有三泉并涌,若跃珠喷雪者,趵突泉也。其城北内,一望涟漪荷香冉冉者,大明湖也,二水合流,折而东,直趋小清河,会归于海。盖郡之佳胜系焉。成化癸已巡抚牟公,始教民引水灌田,遂建利田、平水、诸闸。以□□洩,民利赖之。迄正德癸已,巡抚袁公,又浚其淤塞,增修堤岸,而利赖者为益溥矣。然则崇正闸之创立也,我……大中丞赵公之德泽,与二公相流衍无穷者也。是奚可无记哉?公以帷帷重臣奉圣子简任抚兹东土,每疏滞剔〓以清吏治,而于闾阎之疾苦,尤协惓惓,掌用〓乡邑,诹询民瘼,至华不注山前,见一闸摧□水声潺潺倾注,乃近□建呼雷闸也。公曰:惜哉水之失其防矣,□(修)闸以防水,〓之礼以防淫,义以防僻,干戈以防盗。而夫其防焉,可乎?”于是与大府宋公议□修
  □(闸),而属少府许公董其事,出婚(缗)钱以雇匠役,僦牛车,以□岩,工以时举,不妨民务。闸旁旧有华阳宫,规制颇弘,厂中□□□莫有辩之者,少府公因正其名号。祀四帝并风云雷雨等神,示民知所衍报,且以修闸余材及德王贤殿下与乡大夫所施,增构斋厨处。择有道行者,以主香火;择乡老之勤确者,以□(管)闸之启闭。凡此皆少府公综理之善也。闸既成,请名于中丞公,而公谓可名以崇正。窃闻之春秋讥新廷厩奚居,而楚茨田诸衍,独见美于诗人者,重民事也,兹修闸以兴水利,修祀以祈岁丰,无非重民之事者诚。可谓崇正矣。然此特惠此之一端耳。他知击贪纠暴以儆官邪,斥侈费抑奔□以救持弊,赏沈廷惠李翠之孝行,葺许忠节张文定之祠宇,以振纲常,扶世教、则公之长策。远猷概可见也,□由是而为岩廊柱石,苍生霖雨,其足以慰朝野之望必矣,岂独海岱之邦感德兴颂尔耶?孝不文,敢以是告,夫郡人之享有闸利者。
  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历城县事鲁山贺一孝撰,万历六年十月谷旦
  智工济南卫经历李时用
  历城县典史康希政
  省祭官王宗宝立石
  济南新建崇正闸记碑高2.5米,宽0.83米,位于华阳宫二宫门前西侧。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
  碑文记述了修建崇正闸的经过。
  碑记开头对济南名胜趵突泉,大明湖进行了描述,“济南西南隅,有三泉并涌,若跃球喷雪者趵突泉也。其城内、一望涟漪荷香冉冉者,大明湖也,二水合流,东而折,直趋小清河会归东海”。继而记述了明朝成化年间巡抚牟公在小清河畔为民建闸灌田;明正德已年巡抚袁公疏浚河道,加高堤岸为民兴修水利。碑记重点记述了朝庭重臣中丞赵公奉皇上圣命巡抚山东一带视察民情,至华不注山前发现一水闸(呼雷闸),因年久失修、河水白白流走,不由为之可惜,借此讲述了修闸就像提倡礼仪,是防止男盗妇娼,提倡义是防止不正行为,备下武器是防盗的道理一样,没有防备那能行呢?于是便于宋太府商议修闸之事,后通知许少府总理修闸事宜,拿出库银,雇佣人工匠役,立即开工。碑记还记述了利用修闸所剩物料,修复华阳宫,祀四帝和风云雷雨等神,选择有名望的道行好的人主管华阳宫香火、水闸启闭等事,最后记述了水闸建成后,请赵公为闸赐名“崇正”,取义为民建闸兴利办的是正事。借此宣扬了赵公打击贪官污吏,缉捕暴徒、反对奢侈浪费、改良社会风气,褒奖沈、李二孝子、修建祠堂庙宇的事迹。碑记为我们提供了崇正闸的修建年代。是一件很有珍贵价值的文物。
  碑文由进士文林郎历城知县贺一孝撰文,文字简明畅顺,颇具文采。
  重修崇正桥碑记
  华不注山之阳,乃小清河,下流隔断东西通翟,旧有崇正桥,被山水冲坏。好善士庶,捐修跨河平桥,以通往来,历年久〓□就倾圮,车道不通,业绩数载,□周邑侯,奉公□山,徘徊川上,不禁恻然。愿捐俸金百两,为倡一时,临近村庄各捐资财,共〓盛事,遂置工料,仍修平桥,于是年三月开工,至六月事竣,虽不及当年石桥之规模,而宽阔巩固,立见车马骈阗络绎不绝,梗塞十年者通之。亘此周邑侯倡□之功德而亦我同人之快事也,爰将乐善士庶,并所拍囊资勒诸石以垂不朽,是为记。
  庚午科恩贡魏守清撰文
  邑处士秦书
  重修崇正桥碑高1.60米,宽0.73米,碑文由庚午科恩贡魏守清撰文,碑文记述了重修崇正桥的经过以及修复后的盛况。碑记说:崇正桥被山水冲坏、倾圯,车道不通,业经数载,周邑侯(县令)自愿捐奉金百两,并倡导临近各村捐资共成盛世,历经三个月将桥修好,石桥之规模宽阔巩固,立见车马络绎不绝,梗塞十年的崇正桥又畅通了,对此大家兴高采烈,特立碑以垂不朽。立碑年代不祥,据推算大约在明万历十六年(1580)左右。
  碧霞元君行宫记
  余修岱史至碧霞元君之所以来,说者曰,黄帝时□九女攀修于泰山,以奉香火,元君其一也,亦未可尽信。大都泰岳峙于东方,以生物为德。元君女身也,故以元君主山灵,有东坤轴之义,余作狱神辨谓、元君不过效山之灵者,而非灵于山也,今顧□宫璇宇遍于天下,名曰泰山行宫,夫元君主泰岳之神,而曰行宫者何?盖神之在世上,如水之在地中,无有而无乎不有也,况人心有其诚,则有其神交,无在而乎不在也,□华山峙于历邑之东北,孤峰插天,二水环抱,秀气烟云,宛若芙蓉,然亦群仙空洞之府,信士王君于四帝宫之上,吕公堂之下,创建一□(宫)以□(祀)元君,肖其像而祠之,俾一方之士女得以奉香火,呜呼,元君藉山灵以效灵,华山籍元君以生□(灵)美哉此举,其大有造于一方矣。虽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鬼神无私福,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祥之百殃神变,作香火之情而私以福人也。且神在若有若无之云,苟不求之神,而求之心,则一念之善,一念之神也,沉鉴观有赫则鬼神之间,人者又巧乎假,入庙则敬,出庙则忽,自造□九无所不至,即曰负辨香于元君之侧,神亦吐之矣。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是为记。
  崇祯二年岁次已已清明日金舆山道人刘敕撰
  碧霞元君行宫记碑高1.3米,宽0.60米,位于宫墙东面,为崇祯二年立。
  碑文写道:“黄帝时有九女焚修泰山,元君是其中的一个,也未可尽信。”并认为:“元君不过效山之灵者,而非灵于山也”。“盖神之在世上,如水之在地中,无有而乎不有也”意思是说既存在又不存在,人心有诚则有神,不信则无神。又说在风光秀丽的华山创建一宫以奉元君,让“元君借山灵以效灵、华山借元君以生灵……美哉此举,可造化一方”碑记最后写道:且鬼神在若有若无之云,如果不求之神,而求之心,则一念之善、一念之神,沈鉴观有赫则鬼神之间,人往往巧于作假,入庙则敬,出庙则忽,即奉香于元君之侧(身边),神亦吐(唾弃)之。
  碑记撰文为金舆山道人刘敕,纵观碑记可以看出他是个无神论者,碑文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观。通过碑文可以确认碧霞元君行宫创建年代为崇祯二年(1629)。
  华山新建泰山行宫醮社记
  华阳宫之西建一宫,命曰泰山行宫,客问余曰果有神乎?余曰有之,河有河伯之神,若山有灵,所以来矣。又问曰神有宫乎,余曰谬矣,神无名无相游于大□上于□□呜呼其有宫也?又问曰何以云泰山行宫乎,余曰谬之谬矣,泰山静□于丘□间,严然为天东柱,高数千丈,盘据数百里,又鸣乎,其有行也?以愚夫愚妇沿袭之,□然亦有说其间矣、夫人止栖一宇,其千古上下,六合内外无所不周者,非人之神乎?泰□泰山甲于五岳,则山为巨灵,灵气所通,无在而乎不在也,矧连后而来华山,亦泰山之肢脉〓。灵在则神在也,神在则山在也,故谓华为泰谓神,在宫内近取诸身□□□心之神,曷〓不宅经寸乎?则愚夫愚妇相沿之说,亦未必尽□(信)也。且华山平地突兀,孤峰插天,小清绕于前,大清绕于后,盈〓巷翠,宛如芙蓉,足称历下腾概,泰山不□□丘垤,华山亦岂让泰山哉,余匪第耕于斯,且将瘗于斯矣,泰山之行宫,固刘氏之□室也,余修岱史,又修历之邑乘,其洗发山〓者,借至故其记泰山行宫者。
  明崇祯五年任申初夏之吉
  乡进士知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事词林逸令邑人刘敕君授撰
  蒋家庄修醮会首李头业李登科刘三畏郭邦友
  华山新建泰山行宫醮社记,石碑位于华阳宫西院东墙,碑高1.83米,宽0.91米。为明崇正五年任申初夏立。碑记主要记述了在华山新建泰山行宫的因由。讲述了华山和泰山的灵气,华山和泰山的联系,描述了泰山、华山的自然景观。碑文说:泰山甲于五岳,为巨灵,灵气所通,没有人计较神在不在也。华山平地突起,孤峰插天,盈〓苍翠,宛如芙蓉,足以称之为历下名胜,华山为泰山之支脉,是代表泰山的山、山上的神也被称为泰山的神,即是神何尝不希望有住宅院落呢。从而阐明了在华山建泰山行宫的理由。从碑文可以看出当时华山之显赫和它的名望,由此进一步表明华山无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碑记撰文刘敕当时是乡进士知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事词林逸令。他是在修“岱史”,“历乘”百忙中抽空撰写的。
  泰山行宫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有山门,卷棚顶、五架梁,硬山顶,砖木结构。泰山行宫即碧霞元君娘娘庙,祀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
  重修泰山行宫十王殿碑记
  历邑北望之,若芙蓉出水,单椒插天者,华不注山也。其牛洞仙岩间,慈云密布法雨普施,恩周渤海,泽被青齐者,以有泰山行宫碧霞元君在庙焉,其阶下东西两廊神像,或严若父慈若母,瞻拜一过,令人懔然生畏,肃然起敬者,乃冥府十殿王也。读古碑,自乾隆间重修以来,迄将百余年未经补葺,殿宇门墙半即倾圮,游人过客亦惟目覩心伤而已。特然黄台山前魏家庄李长庆之女,于旧东门大街路北王门笃齐之妻,寡独无依,矢志修行,请明五庄首事,提倡重修,而好善乐施者,又多有其人襄□盛举,故于光绪二十二年揭修正殿,筑起院墙大门,别开角门,更于殿西偏,创建精舍三间,是年春、又揭修□庙,补塑神像,彩绘山墙,油漆门帘,修井一面,焕然改观矣。两次重修俱系信女王门李氏倡协经理,噫!彼妇人耳,其敬奉神明,公允治事,且如此□闻之天生斯民,上智□下愚,不多得,余皆中人耳,可与为善可与为不善者也,虽僻乡下里,声教罕闻,而固有之天良自在也。游斯宫者,使升皆登堂,□□庄严香烟和蔼,恍置身岱庭,钦承禄秩福寿之赐,固足以感发其善心,使□览两廊,见刀山剑树,孽镜输道,种种险惨不寒而栗,九足以惩创其逸志,可知此举有裨于古圣人,神道设教,佑政治之所能及者,岂浅鲜哉!或谓此特木雕泥塑耳,岂为鬼神于为此说者,是必戒慎恐惧,不睹不闻中,别有所谓鬼神,固非愚夫妇之智所能知,而尤不可使之知者也。因抒鄙见,以质高明,如是,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小阳之日仲浣 谷旦
  重修泰山行宫十王殿碑记,碑身高1.93米,宽0.63米,位于泰山行宫院西后面。
  碑文说:碧霞元君庙东西两廊神像,或严若父慈若母,瞻拜一过,令人懔然生畏,肃然起敬者,乃冥府十殿王也。又说泰山行宫十王殿由于百余年未经补葺,导致殿宇门墙半即倾圮、游人过客无不为之心伤的情况。魏家庄李长庆之女即东门大街王笃齐之妻,矢志修行,请五庄首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先后两次重修十王殿。揭修正殿,筑起院墙大门,创建精舍三间,是年又揭修庙神,塑起神像,彩绘山墙、油添门帘等,使其焕然一新,碑记最后对王妻李氏的施善大加赞扬。说他们:虽僻乡下里,声教罕闻,而固有之天良自在也。
  泰山行宫十王殿、祀有十殿阎罗。东殿供有九殿都市王、七殿泰山王、五殿阎罗王、十殿五道转轮王、八殿平等王;西殿供有四殿伍官王,三殿宋帝王、六殿变城王。古代,有人附会所谓十殿阎罗、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封建统治者借此恫吓人民群众,维护其统治地位。
  重修华阳宫四季殿碑记
  望之孤峰插天,秀如芙蓉者,华不注山也。其山之阳,苍松茂密,华泉环流其外者,殿宇幽雅也。课雨占晴,祷之极有灵验,春耕秋获,司(祠)之更有丰登者。四季殿之神灵莫测也。自古多年不知建于何时,至今久年遥,神像残淡而无色,风催雨剥,庙貌倾圮而有伤。所以五庄社首目击心伤,不忍袖手旁观,约同僧人募化四方,善人君子多捐囊资,共成盛事。勺水堪积为苍海;拳石可增为泰山。于是,画柱雕梁,殿宇无不灿烂。闳高垣厚,神像无不辉煌,二门无不崔巍,两厢无不轩昂,文策峰下焕然一新,讵非为历下之胜景哉,讵非为济南巨观哉。
  齐鹤岭撰文,宋殿申书丹。领袖杨殿元、陈廷山、王存。僧人隆丰、德孙、仁惠叩募。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己巳梅月仲浣。
  四季殿是华阳宫主体建筑,殿为五架梁、硬山顶,进深为14.5米,出檐为三间卷棚顶,勾连塔式,屋顶琉璃瓦。砖木石结构,面阔五间(原建为九间)进深为三间。四季殿所祀四季之神为春(苟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瞑)。为金正大戊子(1228)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创建,原来内祀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明嘉靖年间,巡抚袁宗儒改建崇正祠,供逢闵二公,明万历年间又改华阳宫祀四季之神。
  重修华阳宫四季殿碑记:石碑高约0.80米,宽0.70米。碑记见于拓片。碑记首先描述了华山的秀丽景色,继而记述了四季殿因年久失修“神像残淡”“庙貌倾圮”的状况,五庄社首目击心伤,不忍袖手旁观,约同僧人募化四方,善人君子捐资修复四季殿的经过,随后记述了四季殿修复后,“殿宇无不灿烂,神像无不辉煌,二门无不崔巍,两厢无不轩昂”焕然一新,成之为“历下胜景”,“济南巨观”。
  历史上华阳宫不止一次修复,正因为有多次修复才使华阳宫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济南市政府对华阳宫再次修葺,使之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华山景区的一个靓点。
  碑记为齐鹤岭撰文,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己巳四月仲浣。
  赵延君
  仲宫老街
  仲宫老街是南北贯通仲南、仲北两村的街道,往东距仲宫镇政府1里多,据考证,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群居住。公元前140年,西汉爱国英雄终军即诞生于此。老街北起新华书店南邻,南至仲南铆焊厂附近,全长2里。
  老街古代称终军寨,呈封闭状况,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称南、北阁楼。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胡同,入夜将胡同终端上锁插门,再将南北阁楼关闭,便与外界隔绝,无法进出,成为安全可靠的堡垒。
  我国古代讲究阴阳八卦,仲南、仲北村地处三川汇集、九山断头之处,俗称“九山断头出王候”,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选址吉祥,民间流传“南阁到北阁正好二里地”,可见早年建街时都经过严格丈量。老街全长稍有弯曲,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来米见方的大水湾,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
  仲南、仲北村地处南山区咽喉,陆上交通凡京津去临沂、徐、宁各州县皆经村内老街,古代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招待过往官吏之食宿,亦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利,故早在唐朝时期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四乡农民携带农副产品来此换取盐、布、犁、锄等应用什物。为管理集市贸易,特设市令,日至晌午前,击鼓三百声开市至日落前三刻,击钲(铜制乐器)三百下停止交易。现在每逢农历一、六、三、八为集日(一、六为大集,三、八为小集)。
  初唐经济的发展,给老街带来了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鳞次栉比。集市内的店铺叫做“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叫做“行”,如瓜菜行,缝纫行,铁木行等,行有“行头”,负责向官府纳税等事务,又是同业公会组织,以保护同行利益。随着贸易的频繁,又有了“邸”,便于客商居住与存放货物,邸铺除提供食宿外,还租赁毛驴给客商乘骑。明清以后集市贸易更加繁荣,农民通过集市贸易,卖去剩余粮食、桃、梨、杏等山果、蔬菜以赚取钱币,购买日常用品;农闲时节,远在长清、泰安边界,方圆数十里地的人都来此赶集;每逢大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自晚清至建国前,老街设立“衙门”专司收税,并行使保公所职能,老街南头尚有一条被称为衙门胡同,当时各条胡同都是土路,唯有衙门胡同铺了石板路面。
  老街居民皆聚族而居,各处一方称张家胡同、马家胡同等,这里民风朴实、勤奋,彼此团结、互相帮助,凡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有专人代为操办,全村皆去问候、相助,即使偶遇外地陌生人经此,亦热情招呼,喝水歇息或赠送干粮,千百年来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建国后,拓宽街道,保存了街道上的房屋原貌,在朱家宅房开设了供销社,便于居民购买日用百货与副食品,至70年代末,这条老街还是仲南、仲北村唯一的街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任党委书记潘忠田同志的领导下,仲宫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成为全国12个村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94年,潘书记被国家建设部聘请为候捷部长的村镇建设顾问,时任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曾多次来仲宫视察,并高度赞赏。八十年代中期,镇驻地建成三纵三横,30米宽的柏油路,八十年代后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变,但老街仍保存了古朴风貌,并修建了终军像。
  老街还保留了许多风味小吃与土特产,如马蹄火烧、麻汁烧饼,还有回民老店的酱牛、羊肉,由于用料讲究,火候适中,食之烂而不腻,回味无穷,常有市区居民来购买。
  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有的尚保存完好。现介绍5处:
  1、北阁楼:高10余米,阁长6米,宽达7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全部用当地花岗石打制成完整的长方形石块,磨光后砌筑,再灌以江米煮烂后掺以少量石灰构缝,十分坚固。阁楼为城楼式建筑,阁楼门有5米高,呈半圆形出入口,内设闸门,日出开启,入夜关闭。早年,北阁楼旁大小碑碣中,有三块石碑上刻有兆焕公率众人修石板路的事。南阁楼上方刻有“终军故居”石碑一方,阁楼旁建有文昌阁以纪念博士顾问终军。古代建筑阁楼,主要是防盗,昼夜有人值守,入夜则打更报时。南、北阁楼于五十年代中期,兴修水利时拆毁,石块被用来修筑水渠,现遗址尚存。老街上原有十余棵数百年前的老槐树、柏树,街南水湾旁还有两棵大柳树,五十年代初,为修复京沪铁路急需枕木而被锯去。
  2、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座落于老街北部的仲北村内。该寺占地3亩多,其中一半为庭院与寺庙建筑,尚有3亩山坡地种植粮食。二百多年来,附近回族同胞皆在此进行宗教活动。清、光绪年间曾重修,十年“文革”遭到毁坏,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坍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1985年经区委统战部批准,由回民集资,重新修葺。1998年由市伊斯兰协会、仲北村委会捐资,不少回民自愿集资十万余元,重修扩建改造,迎面两扇乌漆大门上方,有原省伊协负责人金宝珍题写的金色楷书“清真寺”,寺内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伊斯兰教的特色。扩建后的大礼拜寺庄重、宽敞,每逢节日不少回民端坐殿内,由阿訇主持教仪与讲解古兰经,寺的北侧三间沐浴室安装了热水器与自来水管道,无论严冬、酷夏皆可舒适地沐浴后再行祈祷,北侧东边的讲经堂,陈设了古式茶几与座椅,摆放了多种花草,显得清新、雅致,阿訇常在此诵经或接待客人,现任阿訇石金青、石春红夫妇由泰安请来主持教规、教仪。
  3、汉白玉终军像:位于老街中部东侧,像高3米、底座1.8米,竖立于花坛之上。该像由我参与主持设计,并撰写铭文,蒋维菘先生题字,历时一年多,至1991年5月完成,终军出生于西汉,两千多年前无任何相片资料可供参考,为此特去北京请教了中国民俗学家九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又去广州终军牺牲地考证,至省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定终军由文官谏大夫,手持竹简,为国请缨的形象,由莱州雕塑厂雕刻而成,通过终军像的制作,填补了关于终军出生地,生卒年月与年龄等历史空白,终军的考证文章同时发表于省社科院主办的《东岳论丛》,并翻译至国外,终军像的建成,象征了家乡父老对爱国英雄终军的敬仰。
  4、古代民居——朱家大宅院共有房屋三十多间,位于老街南头仲南村,始建于清朝时期,历经一百多年,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该宅院为大地主所有,建国后被没收,成为供销社产业,该宅院临街五间全为古代小瓦出厦,屋檐具有明清时期古朴的建筑风格。
  5、终军故居遗址:位于老街南头,原南阁楼旁,现仲南村铆焊厂内。史载:仲宫古时又叫“终翁聚”,我国汉代有名的少年英雄终军(字子云),就出生在这里。在1942年前,仲宫南阁楼有石匾曾刻有“终军故里”四字。我曾专程去北京考证有关终军资料,并请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终军府”三字,以备今后建终军纪念馆时,刻在石牌坊上。终军故居北邻为文昌阁,后世以崇敬之心建文昌阁以志膜拜与纪念。建国后,阁内神像被毁,但房屋犹在,一度成为学校,现成为铆焊厂堆放杂物的仓库。
  6、老街石板路:据考证,早在明朝时期便在老街铺设石板路,当时没有水泥、柏油等铺设材料,石板就成为最好的材料,遇上雨雪天气,都不致道路泥泞,亦有利于车马通行。铺设的石板多是当地的花岗石打造而成,每块长140公分,宽50公分,整齐平整地铺设。老街南北长2里,需要数千块石材,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十个劳动力,长年累月地苦干才能完成,沧桑岁月,历经六百多年,迄今仍显古朴风貌。当初街道较窄,街心仅占3块条石,而街道东、西两侧店铺前出厦之廊却各占2米,农民在廊下设摊出售土特产,避免日晒雨淋,建国后拆去店铺出厦,街道拓宽为6米,铺上12块条石,直至60年代初,老街成为济南通泰安、莱芜的一段省道,1963年省道002线改线,在仲宫新建了公路桥,老街又恢复了昔日的步行街。
  林言顺
  康有为题字碑刻
  历城区董家镇董家庄东北方约一华里处,原有一座佛教寺院叫“胜果寺”。胜果寺的东南面约五十米处,立有一座青石质牌坊(形状近似神通寺牌坊,但比较简朴)。横梁上面写着“万国道德会筹备本处”,这就是康有为题字碑刻,据老人说这座牌坊建于民国初年。
  牌坊面向正南,与鱼山遥遥相对,总高约三米开外,颇具气势。牌坊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为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为装饰结构,下层横梁离地面约有两米多。宽厚各有25厘米左右,长约两米。“万国道德会筹备本处”就刻在这横梁上,字径近15厘米,字序为从右到左,所书“康有为题”4字样,则在横梁的左方,横梁正中上方,竖刻“龙门”二字。现在回忆起来,康老先生的字迹,以欧体为主,略带魏意,楷而不拘,行而不放,和趵突泉公园漱玉泉畔李清照纪念馆门前抱柱上郭(沫若)老的题字有些近似,但另具古朴、苍劲之神韵。
  康有为题字,据说是早年本村居民孙守五从北京托人(这个人可能是“神童”江希张先生,他当时正在北京,一来他是董家地区人士,二来他与康有为多有交往)求康有为写好,后来又着工匠刻在石坊上的。孙守五当年是万国道德会会员,大概他想在这一带发展会员,开展会务,传扬孔孟之道,才建了这座青石牌坊。
  康有为的题字还有“老龙湾”、“鱼山”、“无影山”。“老龙湾”即指庙门前的大水塘,面积不大,近200平方米,为季节水塘,雨季水满有蛙鸣,旱季干涸无生机,但每年元宵节企盼风调雨顺,农民都举着龙灯到这里来“取水”。“无影山”就是胜果寺的基座,“鱼山”(是指董家庄东南二公里处的一座山)和牌坊上的“龙门”二字为一组。取“鲤鱼跳龙门”之意,象征升腾、吉祥、生活步步登高。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学校停办了,我们这代同龄只好读私塾,其间,我们经常到寺前捶字(用毛头巾、沙袋、水、墨等物在石刻上拓字),什么“老龙湾”、“无影山”、“鱼山”,我们都拓过,甚至为了“猎奇”,连牌坊上的“龙门”二字,我们站在梯子上也拓了下来。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康老先生题字的优美风韵和遒劲有力的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影山”、“老龙湾”、“渔山”三块碑刻均为青石磨制雕凿而成,长约九十厘米,宽约40厘米,字径约有25厘米,“鱼山”、“无影山”是竖写,“老龙湾”是横写。“老龙湾”刻石垒在庙门东侧墙上,“鱼山”刻石立在牌坊正北,而“无影山”则是随便躺在庙门西侧地面上。
  当年拓过康有为题字的董家庄的吕素水等人拓后挂在墙上欣赏,或放在桌上写字时临摩,如今我前去寻访时,什么遗物也没有了。
  1948年秋,包括胜果寺及石牌坊的石料,都运到河边治黄防汛去了。
  张文濂
  胜果寺
  胜果寺座落于董家庄(现历城区董家镇镇政府所在地)东北方约半公里处,遗址现为历城区医院董家分院。
  胜果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山门为八字粉墙,门前有古柏两株,胸径约五十厘米,郁郁葱葱、直插青空,蔚然可观。
  山门内有“四大天王”的泥胎彩塑,庄严威武颇具气派。据说他们是专管人间风调雨顺的。
  第二殿是观音菩萨。第三殿为主建筑“大雄宝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与各地其他寺院、神像大同小异。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前的东侧,立有两块石碑,实为赑屃驮碑,为元代重修寺庙时立的。碑文已字迹模糊,较难辩认。但石碑背面的“施财善人”(指修庙捐钱的人)却独具特色。捐钱人的姓名与众不同。一律都是第一个字为姓,末一个字为“仔”,姓与仔之间全是数字。如:“李四仔”、“王六仔”、“张十三仔”、“吕二十四仔”等(可能这个人初生时,正赶上他父亲二十四岁)。究其原因,大概是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推行愚民政策,以致民间文化低落,连个名字都不会起了。碑文上的字也粗拙可笑,很欠水平。
  胜果寺前稍偏东南,原有一个水塘叫“老龙湾”,现已填平,就压在董家医院新大楼的东端,抗日战争前后,附近几十个村子的群众,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舞着龙灯,踩着高跷,到胜果寺前参加灯会,一则是拜佛求福保平安;二则是到老龙湾畔“龙取水”盼风调雨顺、保丰收。这种活动历有年矣,据有年纪的说,可以上溯一百年。
  那灯会可有意思,各村龙舞,都有特色,每队高跷异彩纷呈。单说高跷有崔家庄的“九天仙女”、陈家岭的“神奇竹马”、谢家屯的“八仙”(汉钟离、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他们的高跷腿在六十厘米以上,随走随诵诗句,文质彬彬、翩翩君子。董家庄的高跷队扮的是“打渔杀家”、“断桥”、“错中错”等剧中人物,并能演“上扁担”(下面七、八人肩上扛扁担,另两个演员站在扁担上随走随演)。最奇特的是张而庄的“一窝猴”,踩高跷的全是孙悟空打扮:金脸、黄褂、腰系虎皮裙,斜披铜响(旧时拉轿车的马脖上带的铃铛)嘴里衔口哨、挥舞金箍琅琊棒,活蹦乱跳,逗得观众(特别是小孩)直笑。
  胜果寺东邻为另一大院,栅门里面是和尚的打麦场,当时,寺外有八亩地(600弓步),雇有一个长工,喂着一头大黑牛,住持当家,每年只种一季小麦,麦后青草长满,就用牛拉犁把草翻入土下,沤作肥料,秋后再犁起种小麦。
  场北面有门,进门便是和尚的禅房。正南方约二三十米处,立有一座青石牌坊,坊横批上写有“万国道德会筹备本处”,落款为“康有为题”。
  胜果寺住持法名佛莲,他有个师兄叫佛来,佛莲有四个徒弟曰元贞、元明、元亮、元友。不明原因,前三个徒弟都先后离寺出走,后来佛莲圆寂时,只有元友侍奉在侧、亲视含殓,为他送终。解放前夕,元友闯关东谋生去了,现在黑龙江省农安县37队务农。
  张文濂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