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章丘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52
颗粒名称: 早期的章丘佛教
分类号: B949.92
页数: 5
页码: 304-3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早期的章丘佛教、其中包括了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存于市博物馆的东魏石造像等情况。
关键词: 佛教 章丘 志公 石刻 宗教

内容

早期的章丘佛教,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章丘佛教由传入到迅速生长直至空前兴旺的时期,持续到周武宗毁佛,历时约有六百年结束。在这一时期里,汉传佛教开始植根于章丘人民的生活中间,他们起造佛刹,供养三宝,有的则皈依三宝,出家为比丘僧尼,佛教渐渐有了与儒家、道家相同的地位。此时期章丘的佛教遗迹有两处:赵八洞西壁佛门传衣经变石刻和醴泉寺旧址;另外,在章丘博物馆还有有一块东魏所遗石佛造像,亦是章丘早期佛教的代表遗存物。
  章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和全国各地一样,是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阶段;战火纷飞、灾祸连绵、政局动荡不稳、人民流离失所,到处充斥着饥饿、恐怖与死亡,是一片人间苦海,现世地狱。但“社会越黑暗,宗教越光明”。正是这种适宜的土壤才使章丘佛教快速发展并达到空前兴旺的。尤其在南北朝时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无法在悲惨动荡的现时生活中找到希望,而只能把命运与未来、思想感情和理想社会寄托于宗教,于是,道教、儒教、玄教、佛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渗析。反应在那时期的宗教艺术品上,这种时代痕迹极其明显。
  存于市博物馆的东魏石造像,是1972年刁镇张官瓦厂在取土是出土的。石通高0.90米,宽0.40米,石刻正中刻着阿弥陀佛像和观音、大势至菩萨侍像。三尊相皆脚踏莲台,施接引无畏印,面相丰圆、方颐、表情恬淡,带着不可思议的深意微笑,通俗洒脱,气质高雅,一派北朝士大夫特有的神情风度。背景衬以飞天乐舞,龙顺虎伏,流云火焰,卷草宝花,整组雕刻气韵生动,精致富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在造像背面阴刻有正楷铭文14行,残存196字,正文开头有造像年代:“大魏兴和三年(541)岁次辛酉十一月己巳朔十五日辛己畦蛮寺僧……”
  由此造像不难看出,当时章丘的佛教已极发达,专门从事佛教艺术的艺人已具极高的水平,没有发达的佛教文化,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由此可得知,当时的章丘佛教有莲宗一派的存在。莲宗即净土宗,自东晋慧远开创以来影响甚巨,我们章丘博物馆所藏东魏石刻,内容正是莲宗敬奉的西方三圣,当时距东晋慧远庐山结社不过一百余年。由于慧远极受晋安帝的推崇,圆寂后被谥为庐山尊者、鸿庐大卿,其净土莲花化生之说迅速被全国的佛教界所接受,我们章丘的佛教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才大兴莲宗的,畦蛮寺莲宗石刻造像不过是当时所遗佛教艺术品之一,可以反映出当时章丘佛教面目之一斑。
  早期章丘佛教里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人物高僧志公,他也是汉传佛教史中著名的高僧,莲宗在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代表,俗姓朱,金城人,曾出家于京城道林寺,后居于章丘长白山麓,开创了醴泉寺的鸿基。志公在章丘传教修行时,演说空、苦、无我、无常之音,精于典论,名气很大,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聆教,后来梁武帝萧衍闻其声迹,虔心来请,接至南京王宫后,封以国师,执弟子礼,隆遇甚厚。因萧衍谋君篡齐得国,一生杀人无数,心里十分不安,志公便开导他少作杀业,多修功德,以求免罪。这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梁武帝因此而推行佛教治国,他修寺建塔,度僧供养,并下旨举国官吏不能吃肉,渔夫、屠夫不能从业……。为了有一个忏悔罪业的模式,志公便联合全国高僧十人,编了一部《慈悲忏》,又名《梁皇忏》,流传至今,风行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国佛教所匀忏仪,仍是当年志公所定,其旨意大体是:过去世中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若次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学者慎勿以次生未造恶业而不修忏悔。
  正是受了志公的影响,当达摩来到中国,受梁武帝召见时,梁武帝问他自己所作事有无功德,达摩说他并无功德,他才觉的达摩禅法不是佛法,一气之下,把达摩赶出了宫门。
  志公卒于梁天监十三年(514),被梁武帝厚葬于南京钟山独龙阜。唐朝时,章丘人在志公修行处重建寺院,历唐中宗、睿宗两朝始成。据传,寺成之日,醴泉涌出,便御赐寺名醴泉寺。如今当年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碑”尚在,碑阳刻志公生平及在章丘之事迹,碑阴刻志公像,长发跣足,手指指作鸟爪形,并见录于历代章丘县志及清康熙御编《佩文斋书画谱》。北宋范仲淹曾在此处读书,并于附近郑玄注经处的黉堂岭建雪山寺。
  除了佛教莲宗一支外,早期章丘佛教还有早期禅宗的活动,其证据为赵八洞佛门传衣经变造像石刻,乃北朝北齐间遗物,其创作时限约公元550——577年间。整组石刻共三十九个人物,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侍文殊、菩贤二菩萨、阿难、伽叶二弟子,其余诸尊者像被分列于十龛,皆胡跪合掌以皈依朝拜,向征十方三世三千大千世界恒沙数庄严佛土。其中释枷牟尼佛站在须弥座上,面带微笑,手拈一枝宝相花,表现的正是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法,其弟子伽叶破颜微笑,得佛正法眼藏心印的故事。除了主尊释伽外,雕刻极精美的还有阿难、迦叶、文殊、普贤,雕像健康丰满,曲眉胖颊,眼细嘴小,佛像头大肩小,菩萨像头小肩阔,身材矫健窈窕,神情静谧恬适,衣褶两侧互联成弧行,衣纹表现手法为波浪式,刀法朴拙粗犷,具有隋代以前早期造像特点。其余跪像,个个面部表情庄严肃穆,造型比例头大、躯细,手大、动态自然。他们与主尊造像一起,营造出一种宏深博大、安详宁静的宗教氛围。
  这组摩崖石刻表现的内容,是一部佛教禅宗传道史,三十九个人物、分别为:过去六佛(加上主尊释迦牟尼为过去七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自迦叶、阿难、商那和修尊者起,直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第三十祖僧璨大师共三十位禅宗祖师。其中的慧可像为胡跪单臂,表现的是他断臂求法,得达摩心印和佛衣钵的故事。
  其实,达摩传法,在慧可之后,衣钵还传了三祖: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三十二祖宏忍大师、三十三祖慧能大师。但造像却没有这三人,而只截止到僧璨大师。由此可知是僧璨大师的北方弟子所造,再造像完成时,尚不知道信得传衣钵的事。考佛教史有记载“二祖(慧可)在北齐时,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姓氏,来问祖曰:‘弟子身缠风羌,请和尚忏罪。’……祖知是法器,即为剃发受具,命名僧璨,执事二载,付以衣法。”由此而断此造像在北齐年间。但此石刻是否是僧璨所遗,则很难考证,在道信之前(隋朝)却是可以肯定的。此时距达摩东来创中土禅宗不过几十年,而其教已流传到章丘,由此亦可见当时达摩的影响之巨。禅宗修行以心性般若为上,修行人常选择荒山古洞,远离人迹处,他们在赵八洞修行并造像,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赵八洞佛教造像,在南北朝后,历有增补,至元朝、明朝达到高潮,清代中断。其中以这组佛门传衣经变造像为最久,它是佛教禅宗在章丘活动的最早证明。
  周武宗的毁佛,使章丘的佛教受到很大冲击,赵八洞的禅宗活动也被迫停止,造像也戛然中断,佛门传衣成一组永远的未完成的纪念。但这段时期持续并不长,因为周武宗在位一共才十几年,随着杨坚篡国、大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北周仅仅二十五年的统治,章丘佛教进入了隋唐以来的全盛时期。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