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进步、爱国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086
颗粒名称: 二 进步、爱国组织
分类号: E297.5
页数: 6
页码: 124-12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31年暑期,平原五乡师创办不久,一级学生刚刚入学,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翌年初,上海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日寇不仅侵占了我东北三省,而且威胁到我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然而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妥协投降,对内疯狂镇压,搞白色恐怖。
关键词: 平原 五乡师 爱国运动

内容

1931年暑期,平原五乡师创办不久,一级学生刚刚入学,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翌年初,上海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日寇不仅侵占了我东北三省,而且威胁到我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然而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妥协投降,对内疯狂镇压,搞白色恐怖。
  五乡师的教职员大多是大学毕业的青年,具有民族感、爱国心;学生绝大部分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纯朴正直。面对国土沦丧、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便成为他们政治思想的主流。
  1931年夏和1932年秋,马霄鹏(又名马著骡)和李竹如(又名李一凡)先后到平原五乡师任教。他们都是地下共产党员,受上级党组织委派,以教员身份做掩护,利用和校长熊秀山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校友关系,在鲁北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熊秀山虽为国民党员,但思想比较开明,为人正派,又较重义气,因而有意无意地为他们的活动开了绿灯,学校出现了“国共合作”的局面,政治气氛十分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进步、爱国的群众组织,先后在师生中诞生。
  读书会 成立于1932年秋季,一级学生马诚斋、张一粟、赵毅、高峻岳等发起,不久发展到20多人。是半公开性组织。一般师生只知道学生中有“读书会”,但不知具体组织情况。吸收会员时,经读书会主要成员观察、考验一个时期,看其政治思想确实进步者,才被接纳。1934年地下党支部成立后,读书会便成为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始终在马霄鹏、李竹如的指导下开展课外读书活动。阅读的书刊都是革命理论著作和革命文学作品。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大纲》,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经典著作;还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邹韬奋的《读书生活》,“五四”时期陈独秀与胡适论战的文章;文学作品主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及苏联高尔基的《母亲》,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等当代革命文学名著。
  在李、马两位老师指导下,读书会经常举办座谈讨论会,会员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评议时事政治,探讨革命真理。
  从1932年到1937年,读书会在五乡师学生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产生过深远的政治影响,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近百名五乡师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过这一组织。
  一二剧社 大约成立于1933年初。是在李竹如、马霄鹏两同志的倡导下,作为学生和教职员业余文娱活动的民众团体而建立起来的。校方同意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教务主任李资乾、教员亓品三、会计吴节侯以及熊秀山校长的夫人、附小教员杨子明都参加了剧社的活动。到1937年暑假的四年多时间里,在学校和社会上广泛演出了许多政治内容进步的戏剧和宣传抗日爱国的文娱节目。如左翼戏剧家洪深、曹禺的《五奎桥》、《香稻米》、《雷雨》、《日出》;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活动的《三江好》、《秋阳》,还有宣传破除迷信和反对封建落后意识的《奶奶的主张》、《械斗》等。特别是1934年伪满洲国成立,李竹如同志怀着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立即编导了一出大型讽刺话剧《大登殿》,在校内和平原城乡多次演出,有力地揭露了日寇炮制伪满洲国的罪行和阴谋,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并且尖锐深刻地讽刺、鞭答了汉奸卖国贼的无耻行径,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的强烈爱国义愤。
  在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气氛极为窒息,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极为贫乏的情况下,平原五乡师进步师生创办的一二剧社,每次在校内和社会上公演,都极为轰动,观众人山人海。他们还时常利用星期天到郊区农村作巡回演出。演出前一般先作一段抗日救亡宣传讲演,民众反映很好。
  当时五乡师四级学生、剧社骨干演员、建国后曾任国防科委组织部长的吴凤翔同志(已离休)在回忆材料中说:“一二剧社的活动和演出,对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破除封建迷信等起了重要作用;对学生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亲自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提高爱国主义觉悟,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充分估价她的历史作用。”
  醒民剧社 成立于1935年下半年。一级学生是年暑假毕业之后,五乡师地下党的负责人马霄鹏指示已毕业的学生党员赵毅、高峻岳二人,联络乡间的一些小知识分子,办起这个剧社。主要结合现实生活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文娱节目,在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于国难当头的时期,“唤醒民众”。他们经常回校向马老师汇报剧社的活动情况,以得到马老师的帮助指导。为了使剧社取得合法地位,便于活动,马霄鹏亲自领他们到县文化馆备了案,并将他们介绍给文化馆的人员。
  醒民剧社在赵毅、高峻岳工作的平原五区一带,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因而他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后来在这一带发展党的组织,开辟五区以及平(原)、恩(县)、夏(津)、武(城)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恩县教育促进会 约成立于1935年下半年。省立聊城三师毕业的共产党员刘子蔚(在聊城三师曾任中共鲁西总支书记)在恩县教育界发起建立的公开性组织。实际上是党的外围组织,其目的是从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开辟党的工作。刘子蔚利用恩县同乡关系,在平原五乡师发展了一批会员,恩县籍的学生马诚斋、王克东、刘锡九、刘绍文、张海光等人大部分参加了。
  壁报组(或叫壁报委员会)五乡师学生政治思想活跃,学习气氛也比较浓厚。几乎各班级都成立起壁报组,出刊壁报。二级学生在教室外的西墙上,办的壁报几乎占了半面墙,有报头,有图案画,文章都是用毛笔字抄写在纸上,贴到墙壁上的。内容健康,体裁多样,有时事政治评论、小品、简讯,也有诗歌、散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有吸引力。学生下课之后,经常围着观看。据吴凤翔回忆,当时二级的马金城(现名丁原)、三级的赵金铭(赵子平)、五级的庞集云等同学都是办壁报的骨干。
  涛声社1934年下半年,由四级学生谭怀恩创办,约有十几人,吴凤翔是骨干成员。该组织创办了一个不定期的小刊物《涛声》,32开本,都是社员自己写稿、凑钱印刷的。是个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小刊物,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小品、评论等。约办了五期,在五乡师学生中产生过一定影响。
  《禹声报》于1934年下半年由禹城籍学生王禄清(后改名王克寇,抗战时期鲁西北老二团政委)、于漫青创办。主要宣传马列主义、抗日救亡。在两年多时间里,冒着被反动当局查禁取缔的危险,登载了《还我河山》、《起来、亿万同胞们!》、《拿起刀枪冲向战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战文章。他们有时出刊后以传单的形式向群众散发,有时张贴在校内外墙壁上,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西山草木社 据三级学生、现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赵振清同志(原名陶德明)回忆,当时五乡师有个“西山草木社”,是由刘、崔、薛、杨四位同学发起组织的。不过,其具体情况尚不得而知。
  《平原乡师》校刊 创办于1936年10月,停刊于1937年6月15日暑假前。每月两期,共刊出十五期,今存六期,其余散佚。前十期一般分四个栏目——普通理论,实施报告,校友消息和文艺作品;后五期不分栏。其内容有反映农村贫穷落后愚昧迷信及社会黑暗现实的,有宣传鼓动抗日救国的,有毕业校友交流教学经验体会的,有学校教学、行政工作简讯等,内容都较健康进步。从现存六期的文章中,没有发现一篇带有反共色彩的。
  《平原乡师》校刊由乡师农村服务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辑兼出版、发行。平原县大同书局印刷(铅印)。每月一日及十六日出版。具体发起者及编辑委员会成员已无从查考。
  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简称“民先”)这是我党领导的全国性抗日爱国组织。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这一组织在平原五乡师也秘密发展。原乡师学生张伯达、王文昌等就是在学校参加的。但对领导者和组织情况却不了解。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朝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霄鹏
相关人物
马诚斋
相关人物
张一粟
相关人物
赵毅
相关人物
高峻岳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陈独秀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高尔基
相关人物
绥拉菲莫维奇
相关人物
李竹如
相关人物
杨子明
相关人物
亓品三
相关人物
吴节侯
相关人物
李资乾
相关人物
赵毅
相关人物
高峻岳
相关人物
刘子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