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伪“治安强化运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026
颗粒名称: 一、日伪“治安强化运动”概况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伪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利用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军民的一切“缝隙”,进行各种破坏活动,降低和削弱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在民众中的威信,以图“牢牢掌握民心”的情况。
关键词: 德县 日伪军 治安强化运动

内容

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1年3月21日开始,日伪推行了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内容:强化乡村“自卫力量”,建立反共“自卫团”,实行保甲制,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旅行证、身份证,扩编、整训“治安军”等。日军为发动太平洋战争,对抗日力量和人民群众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相结合的“总力战”。对不同地区,分别实施“扫荡”、“清乡”、“蚕食”。挖封锁沟,增修碉堡、岗楼,广设据点,分割、封锁和围困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进入了抗日战争中最为困难的阶段。
  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1年7月开始,日伪推行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内容:“发展乡村自卫力量与攻势”,“军警宪特协作”,以“实践剿共”;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实施大规模“扫荡”,“坚持长时期清剿”。同时,继续修筑碉堡和公路,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各方面的封锁。
  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1年11月1日开始,日伪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内容:建立物资对策委员会和经济封锁部,采取多种措施,断绝共产党及其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物资、物品来源。用掠夺法和“三光政策”来破坏抗日根据地。
  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针对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武装展开的反攻势,1942年3月30日开始,日伪又转入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主要内容:实施“治安肃正”、“总力战”、“囚笼政策”和保甲制度。此次“运动”是在极富有欺骗性的“东亚解放”、“新国民运动”等口号下进行的,以图达到奴化教育中“教民”、“养民”、“保民”的“三大目标”。形成思想上的“东亚解放之启蒙运动”,政治上的“防共自卫之治强运动”,经济上的“勤俭增产之厚生运动”。并提出“忠国家、复东亚、重道义、尚勤俭、负责任、守纪律”的“六项要领”。
  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2年10月8日开始,日伪又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其“中心目标”是加强特务工作,派遣各类特务人员,深入到抗日根据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配合日伪军“清乡”、“蚕食”;潜入埋伏,打入共产党及其军队内部,“里应外合”,“剿灭抗日力量”。此次,日伪提出“三要点”,即军事上“剿灭共匪”,“完成大东亚战争”;政治上“肃正思想”,“中日提携”;经济上“建设华北”,“减低物价”,“加紧开发”。日伪命令各级伪政权做到:(1)恢复旧县、区、乡制,训练区乡长;切实编组和完善“自卫团”,“摧毁各级抗日政权”。(2)集中运用一切军事力量,向一县突击;县集中一切军事力量,向某区乡和数村突击,再占领基本区,逐渐向抗日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推进。(3)每区建立一至数个据点,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清乡”;详细调查户口,逮捕共产党和抗日分子,对嫌疑者,亦一概逮捕。(4)每20人中抽1丁,每区至少要保证抽出400人以上,编组“自卫团”。(5)时常组织小规模的军事突击,实施“扫荡”。日军专司“驱逐歼灭”,伪军专司镇压抗日分子,掩护特务活动和进行宣传。同时,加强点线封锁,“密切配合,利用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军民的一切“缝隙”,进行各种破坏活动,降低和削弱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在民众中的威信,以图“牢牢掌握民心”。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