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清真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40
颗粒名称: 济南清真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4
页码: 345-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清真寺、其中包括了济南清真南大寺、清真北大寺、清真道堂等情况。
关键词: 济南 清真寺 伊斯兰教

内容

伊斯兰教传入济南,据可考碑文及世代口碑传记,是在宋朝。早先入济南的穆斯林,居住在城内历山顶街附近,并建有清真寺一座,附近有街名“乌满喇巷”(元、明朝称伊斯兰教教长为满喇)。这是济南最早的清真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都运使木八喇沙奉命撤寺,在封址建造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部,将该寺迁到府城泺源门西锦缠沟东(亦即今西关礼拜寺巷内清真南大寺寺址),建楹殿数间,立艾迪为满喇。
  明朝至民国年间,济南地区又陆续建立了17座清真寺,分布在济南市区及党家庄、长清县和章丘县。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清真寺名称始自明朝。清真寺内有做礼拜的大殿,有讲堂、沐浴室,有宣礼楼(班克楼)和望月楼。有条件的寺内,还设有施行经堂教育的阿文大学或阿文小学。
  较大的礼拜殿,多采用中国古老的宫殿建筑形式,坐西向东。殿内西墙中部有一似门样的拱形浅窑称“米哈拉布”。西北角设木制“呼图白”楼一架。殿内地面铺有成排的拜毡,房顶悬挂吊灯照明。整个大殿肃穆安静。
  讲堂,是开学阿訇讲经或为培养宗教职业人员而讲学的处所,同时供寺政议事之用。阿訇、海里凡(学员)在寺中各有宿舍。
  沐浴室(过去称勿思圈),供穆斯林上殿礼拜前做大净或小净使用。
  经堂教育(清真寺内的经文学校),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入、退学自由。大学的学生称“海里凡”,入学时须行“接经仪式”,学完阿拉伯文、波斯文13本经,方能毕业。
  一、济南清真南大寺
  建于元朝乙未年(1295年),初时只有楹殿数间。明朝有两次大修。第一次在明孝宗弘治乙卯年(1495年),扩大了寺的面积,建起了宏伟的礼拜大殿及讲堂、浴室、斋诫所,存置“慎终具”(抬亡人的木架子)的房舍等;并将原来的南向大门改作东向(但未建门楼),粗具如今清真寺的规模。第二次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其修寺碑石已于1966年毁坏,只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修寺碑文中可查,但详情已无法查考。
  寺内原望月楼,民国初年破损不堪。当时有穆华亭乡老与阿訇及众乡老共议售地,重建此楼,即成现今之规模。
  现寺内前院的沐浴室为20世纪30年代修建。修建资金,由济南穆斯林采用储蓄办法,每户每日捐十文铜板一枚,日积月累而成。当时建机井供水,购置了水汽锅炉,将冷热水分别用水管通往各“勿思圈”的沐浴喷头内。沐浴室中间,设大水池两个,上覆以铁篦。环绕木凳,用以做小净用。成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沐浴室。原北便门内,自明朝沿用之传统式沐浴室,改为阿文小学教室,后一度改为穆汉小学,又改为穆光小学分校。
  前门楼(亦作班克楼),在民国甲寅年建成现状。门前建铁栅栏。前门楼下设正门,此门平时不开,每逢开斋节、宰牲节、“盖得雷”或重大庆典方开启。平日走南北两便门,便门额上书隶体字“居仁由义”。
  与正门相对之影壁,系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成,使与原正门遥相对称,增巍峨之势。建影壁碑文,现嵌于南便门左侧墙内。
  清真南大寺,经元、明、清、民国诸时代至今的700多年中,曾在明弘治、万历、嘉靖、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以及民国年间,有过较大的修葺之举。均由济南穆斯林捐建而成,并有碑文为记。
  原寺内文物甚丰。大殿前卷棚内正厅上方原悬有康熙皇帝圣旨木匾,以优质木材做成,四边做半镂全龙环绕,镶汉文边,阳刻圣旨一道,字如小儿拳;恭敬楷书;底蓝色,字全镏金。全匾长约2米,高1米,文曰:
  圣旨
  康熙三十三年六月
  圣谕
  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七十二门修仙成佛。诱真归邪,不法之异端种种生焉。已往不究。再违犯者斩。汉诸臣端分职时享君禄。按时朝参。而回回五时朝主拜圣,并无食朕俸,亦知报本。而汉不及回也。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有爱道之意也。钦此,钦尊。
  与此圣旨木匾相对之处,悬有朱红底、金字木匾一方,上书“清真”2字,字大逾斗,落款为崇祯年间宁阳王书。现南大寺礼拜殿正门上方所悬之蓝底金字宁阳王“清真”二字匾,为1982年重修南大寺后,河北沧县萧雨氏仿书。
  大殿前卷棚内梁、椽之间所悬木匾,多为明、清之间穆斯林中官宦和名人所献。其中最著名者,为明万历年间福建省总兵官陈有功所立之匾,曰底黑字阳文,镶红边,楷书文曰:“同登善城”。尚有木制楹联多副,做工精细,黑底金文,其最前处楹联,为马英卒立。上述楹联、木匾均毁于“文革”之劫。
  大殿前院中,植古柏4株,今只余1株。南讲堂阶下,有石碑一座,阳面镌“主敬”2字,阴面镌“存诚”2字,黑底红字,字大逾3尺见方。相传为明大书法家雪蓑所书。此碑亦遭劫。
  原寺内各室均有历朝家具,有古瓷器、宣德铜香炉、《古兰经》手抄书,名家手书阿拉伯文或汉文之中堂、对联、楹联、经轴、宫灯;院内尚有历朝碑石数十块。这些文物也大多在“文革”中损失或散失。
  清真南大寺,历代所聘任之教长,多为“阿林”(有名望的学者)。元朝之艾迪阿訇,明朝之陈氏6代阿訇、萨天池阿訇(传为萨真人、萨巴巴,云南人)。济南穆斯林有其神奇的传说,其原“拱北”(墓地),被济南穆斯林整修得相当庄重,墓碑记其事迹。惜迁墓于马鞍山时,墓碑毁坏。清朝之党瑜、米国祥、黑依玛目、左巴巴、马成章,均为历代口传碑记,是阐扬教义有贡献的名阿訇。民国以来,宫澹庵、周怀清等阿訇尤为全体穆斯林所称道。现任教长马德贵“哈只”主持寺政并担任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和省、市人大常委等职务。所有历任教长,均对济南伊斯兰教的存在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一定的建树。
  清真南大寺内之机构,多年来为三掌教管寺,乡老辅政。各个时期均有有名望之乡老,热心教门的穆斯林,参与寺政。事迹可见于寺内存之碑文。
  寺内经济来源,原有田地70余亩,市房出租百间,为寺内基本经济来源。这些田地、市房,亦为穆斯林捐献。其收入作为清真寺日常经费开支。其他费用开支不济时,均由管寺乡老出面募化。民国以来,寺内经济收入,多存于全震兴商号,按需要凭一定手续支取。
  清真南大寺,现有土地面积:4582.4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1.53平方米。
  二、清真北大寺
  清真北大寺,规模较清真南大寺略小。亦为全省著名之清真寺。
  该寺创始于清朝乾隆三十年。时有杨魁元阿訇因教派之争。在“格的目”(老古行派)高目(信教群众)支持下,脱离原礼拜寺,经权势者资助,在永长街(俗称大街)北首,用募化修寺之资,建成清真寺一所。其礼拜殿能容四五百人礼拜。
  建寺之后200年间,有多次整修(建寺碑文及历次修寺之碑,毁于“文革”)。民国初年,在城顶街开设聚盛栈之朱绶卿氏,独家投资接建后大殿5间。
  该寺正门东向为木质大门两扇,门上高悬巨大木匾一方,乃清朝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所书“清真古教”4字,字大逾斗。与大门相对建有影壁。大门两侧,建有便门,平日多走南便门,正门在节日、庆典时开放。
  寺内之沐浴室设于南跨院内,大小净设施为传统式。
  第一进院内植有柏树数株,南北相对各建厢房3河,间有中花墙一道,设中门,通向第二进院。
  第二进院落较前院大,中有石板路直通礼拜大殿,南北相向建讲堂,殿北跨院为阿文大学海里凡之教室及居室。院落中,两侧植有古柏,立历代石碑。
  礼拜大殿建有前卷棚,梁第之间,有自清至民国时代穆斯林中之名人或权贵所送之木匾,如曾任济南道尹唐柯三所立之匾额。大殿中门之上有“认主独一”木匾一块,绿地白字,为保阳子贞马良所书。立柱上尚有木质楹联多副。
  北大寺礼拜大殿,建筑形式为古宫殿式,与南大寺不同之处,是主殿脊上建有亭阁式望月楼。南大寺,主殿脊系雕砖花,脊中有宝鼎一座。原殿内悬有长圆形宫灯数十盏,周围红色丝绦,古色古香,殿内西北角设“敏拜雷”楼,供念“虎图白”用。殿内铺有拜毡多道,供礼拜用。
  寺内之木匾、楹联、宫灯、以及设施、各种经卷、文字资料、文物、石碑、俱毁于“文革”之难。
  清真北大寺在建寺200多年历史中,历代主持寺政的教长多为著名经师,如:王长庚、刘桂祥、左凤甲、杨世奎、王静斋等,都是冀鲁等地的著名经师。曾任教长王敬斋阿訇,将《古兰经》译为汉文,被称为当代名译,至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北大寺寺政管理,原为三掌与乡老共理寺政,后因有人谋世袭制失败,改为聘任之开学阿訇与乡老共理寺政。
  寺内经济来源,由穆斯林捐献之市房数所,收取租金作为基本经费来源。因寺临近城顶街各山果行和商号,故相当部分经济开支,靠城顶街商户捐助。
  三、清真道堂
  济南清真道堂,设于永长街南首路西金家店内。它是伊斯兰教“哲合林耶”派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
  清真道堂之称,有别于清真寺。“哲合林耶”创始人马明心,在官川传其道统时,所设立讲经集会之处称道堂。各地之“哲合林耶”派礼拜、讲经、聚会之处所,多称道堂,并直接受金积堡总道堂领导。清真道堂为私人所设,非穆斯林公有。济南清真道堂主人,称“热衣思”(教主之代理人)。道堂内之教长,系经由金积堡道堂委派。
  济南清真道堂,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左右,当时有金老阿訇,经赴官川投马明心,学成归济南,并被任为辖直隶、江苏省道堂之“热衣思”。金氏世代任“热衣思”。
  济南清真寺道堂,在金氏中宅,有大门一道,上有白底横额,楷书“清真道堂”4字。内有礼拜殿、沐浴室、阿訇教长起居室等,与清真寺所具备条件相同。每日礼拜者,多为金氏亲谊,聚礼日“主麻”近二三十人,开斋节参与礼拜者近百人。
  道堂的管理,殊于清真寺。最高领导“热衣思”,既是道堂的教长,又是教务负责人。道堂的事务,由“热衣思”教长和穆斯林共同议定。经费来源,由教道堂主人为主要供给人,其他由教众自愿捐助。
  清真道堂举行“而埋里”,以纪念先贤。教众为各自先人所做的纪念活动,多以诵经、作“都洼宜”为纪念形式,做油香,设干果碟,招待与会者和分送亲友,共表追念。
  道堂之教长不吃“海迭也”(不接受经礼)。
  清真道堂及金氏藏经颇多,但均毁于“文革”之中。
  四、南关清真寺
  南关清真寺,坐落在正觉寺街西首路南,原大门北向。为明、清时住于南关一带穆斯林宗教活动之场所。现址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由山水沟西岸迁来,迄今有300多年历史。寺内有北礼拜殿一座,东西讲堂各一座。西屋为沐浴室。清末民时,该寺较盛。
  寺内之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兴建小学,解放后改为第二回民子弟小学。后合并于其他学校。1966年后,清真寺成为街道工厂。现已发还产权,并开放。
  南关清真寺的历届教长,尚能查考者为:左汝臣、白凤奎、白如壁、杨德思、陈志奎、宛振东、左文〓、赵永福等。
  五、崔家堤口清真寺
  该寺建于明代。门楼、礼拜大殿、沐浴室等房舍俱全。原建寺、修寺碑文,现均已失,故无从考查始建年月。但该寺的创建,与崔家堤口的形成关系甚密。据《崔姓族谱》记:崔姓第一代为崔岗,系北京三里河之穆斯林,壮年贩马,于明正德年间往来直鲁之地,经常住于此(此处当时名王家店),后与王姓之女(汉族)成婚,遂落居现地,至今已数十代,康熙年间,木村农民崔勇从军,从弁官至曹州守备官(五品之官),念其母青年寡居将其抚大,为感敬老母,欲立石坊。村老劝崔勇,穆斯林不能立坊,崔遂捐田40亩,为当地族人寺用,勒石作记(此碑现砌于寺东墙之上)。由此可见该寺建始年代久远。
  据寺内老乡老口传:“文革”前,礼拜殿门上方曾悬有清朝爱国将领左宝贵(穆斯林)手书匾额一块。
  现寺内政务由寺管会管理,教长为李兆兴。
  六、城顶清真寺
  该寺建于清朝中期,在城顶下埃路南,隶属清真南大寺。往该寺进行宗教活动的,多是城顶街之商店及附近居住的穆斯林。寺门上悬济南穆斯林著名书法家金棻所写“清真寺”匾额。
  寺内建有礼拜殿一座。东西相对建有房舍,为阿訇住室和接待室。贴北有楼一座,上为会谈室,下为沐浴室。大殿中门有“认主独一”木匾一块,为教众所立,绿底白字。由金棻书写。尚有雷保安(穆斯林名中医)和马炳章(清光绪时翰林待诏)所立之匾。会议室中藏有刘墉所书之对联,名阿訇宫澹庵所绘之巨幅“五大夫松”图等。该寺存在时,寺内还存有建寺石碑和修寺石碑4座。建寺是同治年间。另有清朝余则达修寺碑,镶于楼梯底座上。另二石碑为民国二次修寺碑文。
  该寺于“文革”中拆除。在原寺址建立中学一所。
  七、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设于杆石桥经七路纬一路口。因原寺址为旧灵官庙,济南穆斯林称为“灵官庙寺”。该寺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用原灵官庙大殿改建为礼拜殿,规模甚小,供穆斯林集居区西部居民和寺南原陈家庄之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
  30年代,管寺乡老杨德润、韩绍贞等人发起,将寺南之原坑地填平;由穆斯林输捐和多方支持,建起清真寺一座。寺门北向,门上横额白地黑字。有隶体字“清真西大寺”5字,为当时济南名书法家王讷所书。寺内有礼拜殿一座,砖瓦到顶,能容200人礼拜;下有地楼,贮备炭柴以及放置杂物。还有南讲堂3间,阿訇住室2间,水房1座(为传统式沐浴室)。原寺址,在杨德润等人的倡仪下,建起了6年制穆德完小一所,解放后改为第二回民子弟小学分校。后来第二回民小学撤销,在原校址、寺址改建市中区教育组(教育局),作为木工厂和宿舍。现已由房管部门悉数发还,暂作为穆斯林公益事业用。
  寺存时,寺政为乡老管理。经费来源,靠穆斯林捐助。
  清真西寺“高目”属“格的目”派。历届阿訇多为“古行派”,但“新行派”之阿訇如名阿訇周怀清、张福奎,也曾出任教长。
  八、饮虎池清真寺
  该寺以后侧为饮虎池而得名,实坐落围屏街西首路北。寺门南向,庭院不大,建有西殿、沐浴室、小楼一座。始建至今不足百余年。属“新行派”,隶清真南大寺。历届教长为米荣宾等。米氏阿訇就任教长期最长。寺内政务、经费来源,均靠寺附近之穆斯林管理、捐助。1966年寺内什物全毁,旋为济南弹簧厂车间。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时发还。现已建成“清真女寺”,女教长为窦玉珍。此举方便了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九、穆家车门清真寺
  该寺为“哈只”穆华亭所献。济南穆斯林称之为“东寺”。寺址现已全无,建寺碑文存于清真南大寺内。
  民国初年,穆华亭自麦加朝觐归来后,鉴于济南伊斯兰教的古行派和新行派各有短长,遂有捐产建寺之意,将穆家车门内私宅一所捐建清真寺和兴办学校。寺内礼拜殿、沐浴室、阿訇室、接待室、寺役室等设备齐全。历届所聘教长,多是既通经典又晓汉学的阿訇,不吃“海迭也”,年支薪津。自行组织“主麻”(聚礼)和“尔代”节日的活动。
  1925年,著名阿訇马松亭任教长,在穆华亭、唐柯三和马绂生等人的赞助支持下,以“成德达才”之意,创建了后来名闻中外的“成达师范学校”。
  该寺由乡老管事,教长从事教务活动。经费靠穆氏捐产之租金收入和众乡老的捐助。乡老法镜轩等人,在30年代还组成伊斯兰教义演讲组,在西青龙街、永长街宣讲“卧尔足”,说“买赛来”,听者甚众。
  穆家车门清真寺原址,现改建为居民楼。
  十、纬十一路清真寺
  该寺建于1940年。创建者是法光恩阿訇(历城刘家林人)。
  30年代后期,纬十一路地区商业逐步繁盛起来,穆斯林商贩也日益增多。为方便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法阿訇和崔乡老等赴北京、青岛等地募化资金,在当地穆斯林的支持下,不久即建起该寺。
  清真寺建成后,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回族共产党中崔欣亭曾在寺内与中共地下工作者、八路军工作人员接洽,从事抗日活动。解放战争中,该寺仍是掩护我方穆斯林战士和汉族同志的联络点。
  原寺由阿訇、乡老共管寺务,经费由穆斯林捐助。“文革”中一度改建为糕点厂,现已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清真寺产权。
  该寺历任教长是:法光恩、刘涵光、王云武、杨茂修、李兆兴。
  十一、北大槐树清真寺
  北大槐树街清真寺,始建于清初。寺内现存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清真寺碑和民国20年、民国29年重修清真寺碑两座。现寺内教长为杨曾福阿訇,有寺管会,其经费来源靠寺产和穆斯林捐助。
  十二、济南的清真女寺
  济南的清真女寺,清末以前是不曾有的。民国初年建有两处:一在永长街清真北大寺北邻,一在饮虎池街。
  清真北大寺北邻的女寺,其设备与男寺相仿,有礼拜殿、沐浴室、阿訇室。掌教师娘,一般不称阿訇。其宗教生活如信仰、教法、仪式等,与男穆斯林也无区别。该寺于“文革”中改建为居民楼。
  饮虎池街清真女寺,前面已作介绍。该寺在“文革”中一度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发还后,经修缮,焕然一新。曾有埃及诵经团、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客人,来寺内参观。还接待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代表团。
  伊斯兰教规定,男、女穆斯林不得同殿礼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穆斯林在完成拜功方面,享受不到与男穆斯林平等的待遇。直至近代,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兴建了清真女寺,这种局面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十三、党家庄清真寺
  党家庄有两座清真寺,庄西的叫清真西寺,庄东的叫清真东寺。
  1.清真西寺。始建时间无考。现存的修寺碑文记,曾在明万历年间作过一次大的修缮。“文革”前曾存一处古墓,前雕龙碑一座,上刻“八思巴”文和汉文,为马氏祖茔。据传马姓穆斯林于元朝曾在北京做官,死后葬于祖茔,元朝皇帝为其立碑。故有人推测,在元朝时该庄就建有清真寺。
  该寺建有礼拜大殿和南北讲堂。大殿前有5米进深的卷棚。殿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殿脊雕成“二龙戏珠”样式,殿内椽梁上绘有精美彩画。后殿之北间殿顶,以黄色字迹记事一段。从文字中可知,1928年“五三”惨案时,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的总司令蒋介石、副总司令冯玉祥等,曾在该寺北讲堂内留住数日,蒋冯离寺后,日军炮兵即开炮击毁后北殿,翌年始修复。
  寺内历年由教长和乡老共管寺务。经费靠穆斯林输捐。现任教长是宛振东阿訇。
  该寺在“文革”中受到严重损坏,文物多已毁。现已经县政府批准开放,修缮工程仍在进行。
  2.清真东寺。始建年代不详。该寺现存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修寺碑记。据传,当时党家庄内因一二千户穆斯林共用西寺,难以满足要求,遂兴建了东寺,供庄东穆斯林使用。寺门北向,庭院东西狭长,有礼拜殿3间,北讲堂一座。
  十四、长清县之清真寺
  1.青杨村清真寺。建于明末清初,现存建筑物完整,有大殿一座,房屋16间。明、清石碑16通。寺藏有清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十六日手抄本《古兰经》两套。礼拜殿门前,悬木匾一块,为清光绪元年于鹏麟4兄弟所送,上书“明德为本”。
  该寺于1981年7月批准开放。周廷太、米英志为阿訇,高廷德担任掌教。1983年成立寺管会,主任王兴富,后易赵忠良。
  2.赵营清真寺。康熙十七年,由潘村杨氏行善事,三载集财,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建成。现存大殿1座,房屋5间,重修寺碑2通。现已正式批准开放。阿訇杨凤奎、女师娘马洪英,掌教顾维伐,有海里凡一名。管寺乡老杨登荣。
  3.凤凰庄清真寺。建于清朝初年,现存大殿1座,房12间,重修碑记2通。由阿訇王熙太、掌教周德芳管理。
  4.东马园清真寺(俗称草寺)。创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本村回民领袖金成德主持创建。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建国初期,寺有大殿1座,房屋6间,土地12亩。现仅有大门1座,破损大殿1座以及石碑1通。
  十五、章丘县之清真寺
  据1984年3月统计,章丘全县有回族穆斯林1313户,分布在21个村庄。其中,大冶、李福庄、北垛庄、下琴子、杨家巷、阎满等6处,各建一座清真寺。大冶清真寺是6座清真寺中较大的一座。建始年代无从查考。现存碑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掌教马文口,教师丁兴然。又有碑记: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时掌教丁和。又碑记光绪二十年重修时,掌教是高希圣。据口碑,该寺建于明朝中叶,为一进三院,面积1400平方米。礼拜殿一座计15间,北讲堂3间,东厅3间。阿訇居室、沐浴室等俱全。杨家巷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寺内有礼拜殿一座。东屋北屋各3间,并有沐浴室。该处穆斯林多服务于埠村煤矿,距大冶村不足5公里。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笑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