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省委旧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唯一号: 141135020230000015
作品名称: 湘鄂赣省委旧址
文件路径: 1411/01/object/PDF/141112020220000001/20040314
起始页: 003.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2
主题词: 旧址

作品简介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位于仙源镇西北约300米处的月山下,坐西朝东,背依月山,面临稻田,共5厅10房,红砖铺地,厅房互相贯通,正屋有3扇大门进出,两边侧屋各有一大门出入,正厅后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原书写的繁体"办公厅” 字样,面积为877平方米。 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省委在这里首先公开吸收党员、发展党组织,加紧对各级组织的改造,扩大和改造红军;制定了全省革命竞赛的"冲锋计划”,奖励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统一全省财政,制止滥发纸币,发展文化教育。 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小源期间,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至1932年9月,全省党组织增加了两万多人,全省党员达5万多人;创办了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 加强了部队的军政训练,提高了军队素质。 全省红军由1932年7月的1.5万余人发展到1933年春的25万余人,并依靠群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宜丰港口、万载株木桥等战斗的胜利,配合了反"围剿”战争,牵制了敌人60多个团的兵力,取得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恢复和发展了新的苏区,至1933年上半年,浏阳、铜鼓等县都恢复了苏维埃政府,新成立了万宜上、万铜丰、龙湖瑞、湘鄂边等县,恢复和发展了50多个乡。小源成为当时湘鄂赣省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省委在小源期间,正值国民党军对小源发动重点进攻,在此情况下,省委决定省级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梓庄一带转移,并组织浏宜万工作团和第三作战分区,继续坚持东南地区的斗争。 1934年1月28日小源失守。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