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文明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7156
颗粒名称: 万载文明塔
分类号: K928.75
摘要: 万载县人文景观之一的文明塔,坐落在该县城南,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该县监生易琼"首捐七百金"、其友辛衢等"共捐二百余金”,历经两年而建成的。
关键词: 古塔 文明塔 万载县

内容

万载县人文景观之一的文明塔,坐落在该县城南,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该县监生易琼"首捐七百金"、其友辛衢等"共捐二百余金”,历经两年而建成的。塔身由砖石砌成,通高30米,共七层,底层为基座,下六层呈六角形,最上一层为圆柱形,层与层相接处有腰檐挑出,七层之上是灰色圆锥形宝盖,盖上垒有塔刹。塔座开两门,一门朝北偏西,一门朝东偏南,门高1.8米;第二层至第六层均设有六道拱门,其中四道假门。塔底东侧嵌有一方石碑,上刻有阳楷书:"光绪十八年壬辰春月立易琼公后裔重修。"
  易琼等人为什么要在城南建此塔呢?
  据《万载县志》记载:"万载原有塔建于城南乌溪门外.但年久倾圮,迹无可考。乾隆二十一年邑士改建学宫,栋宇恢宏,轮奂一新。左邻奎阁以生辉,前对鹅峰而挹秀,学宫前龙江中有笔架山,江水绕之,而文笔之峰独缺。有形势家言,学宫的南向其卦为离,离为火,火性炎上,宜建塔以镇之。乃能光远有耀,故圣人观于贲,而得天下之道。易琼深以为然,于是慷慨捐资建塔。”由此可见,易琼等人出资建塔,是为了镇守南方,引火向上,以便光远有耀,得天下之道,且又可弥补有笔架而无文笔之峰的缺憾。
  塔建成后,易琼等请时任万载教谕的鲁鸿取名,鲁鸿在《文明塔记》中说:"隆起于地上者,皆山也。山之锐如立锥者,于五行为火位,又位南,名之无以易文明。”取文事昌明之意,文明塔之名就此而来。并解释说:"万邑文事颇盛于前代,今稍稍不競,其所以旷然而大振其卑靡之习者,必有道矣。譬之塔焉,厚其基址,无以九仞亏一费,则高大而光明。士之蕴诸心,见诸事,而可以为天下国家用者,皆文也。"鲁鸿作为主管一县教育的学官,把文化教育事业比作建塔,只有把基础打实打牢,才能振兴万载的文事。当然,他又说:"若徒谓为风气所关,文明有塔,而邑之隽春秋榜者,骈肩接踵,则非予之所敢之已。”即如果只认为万载的文事之风只因为建了塔就可以兴盛起来的话,那他是不敢这样说的。
  文明塔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易琼后裔先后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和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文明塔巍然屹立,它见证了万载的历史变迁,目睹了万载的兴衰起伏。如今,万载县政府又拨款装修,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学正
责任者
汪志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万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文明塔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