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群众渴望有“家”能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6242
颗粒名称: 党员群众渴望有“家”能归
分类号: D630.3
摘要: 村里建立起来的这个"家"那个"家”如今是有"家"不能归或有名无实。农村建立起来的各种"家”,如党员活动之家、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等等,过去在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民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村民议事等方面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关键词: 干部工作 党员

内容

最近,笔者下乡常常听到党员群众抱怨:村里建立起来的这个"家"那个"家”如今是有"家"不能归或有名无实。农村建立起来的各种"家”,如党员活动之家、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等等,过去在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民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村民议事等方面曾起到过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家”,由于长期不开展活动已经有名无实了。
  究其原由,一是"家”富,门不常开。这一类的"家”条件不错,修饰也很讲究,设施资料样样齐全。但是不到活动日不开门,上面不来人检查不开门。二是"家”穷,门难开。"家”只是一间房、几条板凳甚至室内空空如也,缺少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和起码条件。三是名不副实,无法开门。有的"家”名存实亡,有的变成村里仓房,"家”的功能失去真正的含义。
  建“家”不容易,守"家”更难。已经尝到甜头有"家”的党员群众都渴望与“家”不分离,热切盼望把"家”建好管好用好,做到"家”常开常新,真正把"家” 建成"为民、亲民、富民”之家。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聂云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