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母亲的贤惠、善良是出了名的,她向来与人为善,从不与人争吵, 也不记仇。父亲的善良也是有口皆碑的。
在我的记忆中,但凡有乞讨者上门,父亲总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些钱,若碰上吃饭的时间,还不忘给他盛上一碗;若见乞讨者身上衣服太烂或太单薄,还会让母亲找些旧衣服送给他们,每次都把乞讨者感动得千恩万谢的。在父母的影响和熏陶下,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邻里公认的心地善良的孩子,而我自己也确实时时为我的心地善良而自豪。
读大学二年级的那年国庆,我度完假回校,在南昌八一广场碰到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模样的人。他们自称是来江西进行社会考察的武汉某大学学生,由于贪玩掉队了,偏偏钱包又被人偷了,问我能否借给他们一些钱,他们好打电话回家求助。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们还拿出了学生证。对于他们的遭遇和证件,我半信半疑,所以借给他们钱时也只是象征性地给了20元钱。我当时认为,如果他们说的是实情,那么自己这20元钱多少能给他们一点安慰,不至于让他们觉得江西人冷漠无情;若是我被骗,那20元钱也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就当是买一次教训吧。他们接过钱后万分感谢,当即给我写下了他们的地址,说是回去后就会把钱寄还给我。
回到学校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室友,她们都说我可能被骗了。而事实也证明她们的猜测没错。几个月过去了,那两个人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更别说还我钱了。确认自己的好心被人利用后,我第一次为自己的善良而感到懊悔。
又几个月过后,在南昌的长途汽车站等车回家时我又一次因好心而被骗。
此次是一个年龄约十六七岁、衣着破旧但还算整洁的男孩。他跪在汽车站门口,地上放着一张用毛笔写得工工整整的求助信。信中说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是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眼看他就要读高三了,可学费仍无着落。他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看完他的求助信后,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想都没想就给了他20元钱。可是一个小时后,我竟然在汽车站旁边的一游戏厅内发现了那个男孩,他正玩得眉飞色舞呢。当时的我气就不打一处来,走上前去质问他,没想到他转身就跑。眼看着那男孩越跑越远,我把对他的气渐渐转到了自己身上,我怪自己笨,笨到不辨是非,竟然又一次被骗了。
面对自己的好心两次被人利用,我开始对自己向来引以为豪的善良品行持怀疑态度了,因为它让我感觉自己成了傻子。正因如此,当我第三次面对一个年青人类似的求助时,我狠下心来果断地拒绝了他。那是在校园内,我正要到校门口去寄信,一个年青人迎面向我走来。他斯斯文文的,戴一副眼镜。他说他是外校的一名学生,来我们学校找同学,结果同学没找到,钱包却让人给偷了,问我能否借点钱给他,好让他坐车回去。这一次,我没有再"宁信其有”,而是边走边果断地以自己身上没钱为由拒绝了他,没给他再一次开口的机会。因为我怕自己再一次心软,或者说是再一次被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都被骗两次了,若还不吸取教训,恐怕真要被人当傻子了。自那以后,每每面对他人的求助,我总是拿自己两次被骗的经历来提醒自己,且尽可能地装出一副冷漠无情、熟视无睹的样子,不再轻易地使用自己的好心。然而,每次冷漠之后,我的内心总是没法心安理得,因为我怕自己拒绝的是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编后语:现今,某些人在街头打着求助的幌子行骗,行骗手法五花八门,让人难辨真伪。然而,正如文中所述,面对街头形形色色的"寻求帮助"者,如若一概应允吧,受骗后又心生懊悔,且会助长行骗人的气焰;如若一概拒之吧,又怕错过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知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和建议,请您不吝赐稿。来稿请寄"宜春日报社周刊部刘和星收"或发送邮件至xiaobian66@sina.com.cn。稿件请注明"辨别求助真伪讨论”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