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是我国南方重点毛竹产区,竹子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毛竹林350多万亩,年产商品竹1200多万根。历史上,宜春就是一个竹蝗的多发区,几乎每年各县(市、区)都有程度不同的竹蝗发生。近年来,竹蝗发生面积更是成倍增加,2001—2003年竹蝗上竹后的发生面积达到4.4万亩,是前十年发生面积的总和。尤其是宜丰县,2004年地面跳蝻发生面积达到2.9万余亩,发生面积占竹林的4%。在加强了地面防治工作之后,竹蝗上竹后的面积仍然达到1.2万余亩,为历史最高年份。
一、发生原因1.竹林垦覆时间安排不合理。习惯上,林农均把垦覆时间安排在"双抢"之后和秋收之前的8—9月份,有时甚至把垦覆时间安排在上半年。而竹蝗产卵时间一般在10月份,上半年垦覆后的竹林,正适合竹蝗下半年产卵。八九月份林地垦覆清理后,造成翌年一、二龄跳蝻提前爬上竹子进行危害,还破坏了十月份竹蝗对产卵地的选择规律,导致竹蝗漫山遍野产卵,给测报员查卵和地面防治带来极大困难,从而留下大面积发生的隐患。
2.大面积使用烟剂,使竹蝗天敌大量减少。竹蝗上竹后,常用的防治方法就是在竹林内施放烟剂,由于烟剂防治效果直观,能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的成虫,因而最为林农所接受。而施放烟剂防治,一是因竹蝗有迁飞的能力,造成防治不彻底。
二是同时也大量杀死竹蝗的天敌,据调查,施放烟剂后,在发生面积大的竹林内,竹蝗的主要天敌--红头芫菁的数量极少。
3.气候的无常变化,改变了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在宜春,竹蝗原本是在5月底开始孵化的,且整个孵化期不会太长,跳蝻出现比较整齐。但由于近年来气候的变化,冰冻雨雪天气少,整个气候变暖,尤其是从3月至10月份,气温比过去高很多,且持续时间长,因而使得竹蝗卵的孵化时间提早,5月中旬就开始孵化,而且孵化期长达一个多月,跳蝻出现十分不齐,有的已经长翅膀可以飞了,有的才刚孵化。这样的结果,一是打乱了林农原来开始地面防治的习惯和时间安排,准备不够充分, 防治也不能及时到位;二是增加了地面防治的难度和次数,从而加大了防治成本, 埋下了爆发成灾的隐患。
二、综合治理措施在竹蝗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1.准确地预测预报。由于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无常,竹蝗卵孵化时间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因而准确地预报孵化的时间,成为竹蝗防治工作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要求竹蝗测报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精神。
2.适时进行地面防治。地面防治是整个竹蝗防治工作的基础。由于地面防治主要是以集中杀死地面跳蝻为目的,因而防治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用一般的农药进行地面防治,在整个竹蝗的孵化期内要进行多次。由于竹蝗1龄、2龄跳蛹的历期最短也有半个月,因而在竹蝗开始孵化后每10天左右进行一次地面防治效果较好。
3.诱杀成虫。为了尽可能减少或不使用有毒烟剂,竹蝗上竹后最好采用混有农药的尿液诱杀成虫。方法可采取在林内挖一饭碗大小的坑,用塑料薄膜垫底,再倒入2~3两混有农药的尿液;或将混有农药的尿液装入竹槽,放置在林间。需要注意的是:尿一定要用新鲜的人尿,不能掺水;农药最好是无气味的敌百虫,尿与农药的比例为50:1;在虫口密度比较大的情况下,置药的点要多,每亩最好5个点,并呈五星状分布,两天换一次药尿,并清理周围的蝗虫尸体。
4.以虫治虫。利用红头芫菁的幼虫喜食竹蝗卵块的特性,在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边缘或林中空地大量种植泡桐和桤木,引来红头芫菁,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实践证明,桤木在山区的成活率比泡桐高,生长快,且耐阴,种植范围广,造林成本低;而且红头芫菁的成虫更喜欢取食桤木的叶片。因此,栽植桤木比栽植泡桐更合算,诱虫效果更好。桤木栽一植以小块状最好,每块10~20株,栽植株数与竹林面积比为3:10。
5.选择适宜的竹林垦覆时机。竹蝗产卵一般在10月底结束,卵块在土中越冬。如果我们将竹林垦覆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0月底或11月份进行,则可将竹蝗的卵块翻出来,裸露在外,使其不能正常越冬,第二年无法孵化,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目的。
6.联防联治。竹蝗的成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当竹蝗上竹后虫口密度过大时,为了降低虫口密度,减少灾害损失,还是有必要进行烟剂防治。在施放烟剂时,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止竹蝗迁飞逃逸,相互影响,就有必要与周边毗邻地区进行联防,统一时间和要求,集中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