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食用菌产业长成参天大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5572
颗粒名称: 铜鼓食用菌产业长成参天大树
分类号: S646
摘要: 铜鼓县拥有山地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3%,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食用菌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为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经济优势,铜鼓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反季节地埋香菇列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着力做大做强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
关键词: 铜鼓县 食用菌产业

内容

这里是菇的世界,这里是汗水与欢笑交汇的场所。7月15日上午,铜鼓县赣西北香菇交易大市场内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县绿色食品办干部黄德业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赣西北香菇交易大市场于今年6月8日建成投入使用,共有168个店面,近7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30余个收购冻库,20个加工车间及成品库。市场集鲜菇收购、烘干、冷藏保鲜、周转加工、包装外运、原材料及菌种销售于一体,预计年交易额将超亿元。有了这个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场,全县菇农卖菇再也不用发愁了!"赣西北香菇交易大市场的建成使用,为铜鼓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了解,今年全县栽培反季节地埋香菇1200万袋,比去年增长50%,加上架子香菇、毛木耳、灵芝、茶薪菇、真姬菇等食用菌品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2000万袋,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全省第一大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县,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夏菇产销集散地。
  铜鼓县拥有山地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3%,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食用菌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近年来,为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经济优势,铜鼓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反季节地埋香菇列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着力做大做强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该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全县八大重点项目工程,着力培育香菇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进江西兴旺远泰菇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从事出口及内销的县外鲜菇经销商落户该县,培植了以"惠农菇业产销服务社”、"众发菇业合作社”、“双红菇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地流通大户,为菇农提供有萃的市场服务;涌现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生产、冷藏、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为促进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还坚持"养用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补偿机制,以乡(村)或基地为单位,统一规划生产、供应木屑,尽量以造林或毛竹林复垦清山材、枝椪材为主,并充分利用木材加工企业的下脚料及剩余物,同时严禁乱砍滥伐。在对资源严格保护控制的同时,自2002年起,该县规定每生产1万袋香菇,必须营造速生丰产林两亩,并大力提倡和推广以煤代柴、以柴制菇、以菇增收、以增收推动燃煤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确保青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此外,该县还采取简化审批手续、加大资金扶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物价监管、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扶持、规范、壮大这一新兴产业,确保健康发展。
  在政府的精心培育下,铜鼓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集约化经营程度稳步提高,产业经济迅速壮大,一批食用菌专业乡(镇)、村、大户脱颖而出,其中栽培200万袋以上的乡镇3个,30万袋以上的村10个,5万袋以上的农户20户,1万袋以上的农户450户。全县参与发展反季节香菇栽培的农户有3000户,加上加工、流通环节,从事该产业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5%。预计今年全县食用菌总产可达60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种菇农户户平可增收40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平增收可超过100元。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菁
责任者
涂冰
责任者
余亚鹏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铜鼓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