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看“三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5498
颗粒名称: 破解“三农”看“三村”
分类号: F323
摘要: 破解“三农”看“三村”:打工村,铜湖村;建筑村,聂家村;蚕桑村,长坪村。
关键词: 城乡发展 铜湖村 聂家村 长坪村

内容

仲夏时节,笔者走进高安市蓝坊镇,下田头,进农家,访农户,看变化,真切感受到蓝坊农民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的嬗变。在这里,笔者记录了蓝坊镇三个村农民求变、突围的故事,以飨读者。
  打工村:走出家门闯天下
  铜湖村是该镇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个村。铜湖村总人口4200人,其中在外打工的就有1200多人。在该村外出务工人员中,资产超千万的有5人,资产上百万的有30多人,月薪3000元以上的"白领”更是不胜枚举。漫步铜湖村,那一排排整齐划一、新颖气派的别墅群,那一个个绿草芬芳、鲜花吐艳的小院落,那清一色的琉璃瓦、白瓷砖,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城市别墅区。
  铜湖村最早外出打工的是村民梁青林。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从报纸上看到深圳市横岗镇磁带厂招工的信息,便毅然踏上南下的列车。从车间工人、流水线组长、车间主管、生产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他创办的东莞市塘厦镇合基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量超亿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老板。
  在铜湖村,我们听到了一个个"打工皇帝"的奋斗史,他们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又不无愉悦的创业之旅。
  罗来足,铜湖村湖东村小组人。1990年,17岁的他背上行囊,揣着希望,来到深圳市横岗镇一家塑胶五金厂,成为一名工人。他刻苦钻研模具加工技术,由于技术出众,1994年,他的月薪就上万元。1996年,不甘平庸的他在东莞市塘厦镇莆心湖工业区,创办了精诚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如今,他的企业发展了三个子公司,总资产2000多万元,公司生产的电表接口线、电表外壳产品,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1/5。
  铜湖村自发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劳务输出成为铜湖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那些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父老,他们有的返乡创业,有的招收乡亲到自己厂里打工,有的扶助本村贫困家庭。当铜湖村修建进村水泥公路时,收到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捐款8万余元。
  建筑村:数百工匠挣钱忙
  聂家村,是高安市一个远近闻名的建筑村。全村820人,110多户人家,平均每家有1.5人在从事泥匠、木匠、漆匠等建筑活。他们常年活跃在高安、樟树、丰城以及省会南昌等地搞建筑工程,每年带回的收入达300多万元。
  1984年,聂家村人率先在高安市组建了第一支村级基建队,1984年至1995年间,高安市区70%的楼房都是聂家村人所建。1995年,聂家村基建队晋升为建筑公司。如今,一块块"江西省优质工程、宜春市优质工程、高安市优质工程”的奖牌挂在了聂家村建筑公司的荣誉室。"聂家建筑”成为声誉远播的金字招牌。
  7月16日,笔者在聂家村采访时,了解到了村民聂伙平搞建筑脱贫致富的故事。
  今年45岁的聂伙平,有兄弟三人,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家境十分贫寒。1984年,他加入了聂家村基建队,学做泥匠,很快便掌握了一手娴熟的技术,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项目经理。如今,他已是高安城里有名的基建老板,不仅在聂家村做了一幢三层楼房,而且在市区黄金地段投资60多万元建了一幢6层别墅。
  像聂伙平这样当基建老板的聂家村人有50多个,如今,不少聂家村人还在南昌、广州、深圳等地承包工程,"聂家建筑”已走出高安,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村民外出搞建筑给聂家村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如今,聂家村110户人家,户户建起了两层以上的小洋楼,电话、手机普及率也达到90%。
  蚕桑村:干群携手奔富路
  来到长坪村,只见绵延的桑树林一眼望不到边际,微风拂过,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在阳光的照耀下,片片桑叶愈发显得青翠欲滴。长坪村环绕在桑树林中,是个美丽的庄园:楼房整齐漂亮、道路平坦宽阔、村民富足安康。然而,有谁能够想象,这里曾经是高安市有名的贫困村。
  长坪村有600多户,2400多人口,村民人平不足一亩地,资源极其匮乏。由于地势低洼,每逢雨天,长坪村便陷入汪洋之中,而当到了旱季,却又无处引水。恶劣的条件使村民们苦不堪言。如何早日摘掉穷"帽子”,长坪村村委会一班人大胆尝试,先后组织村民种植过包心菜、沙果树等,但都未能成功。面对挫折,长坪村人没有气馁,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项目。1989年,长坪村从省外引进第一批杂交桑苗,成为江西省最早引进杂交桑苗的村子,开始了种桑养蚕的实践。
  由于找准了路子,掌握了技术,养蚕的效益日渐凸显,开始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种桑养蚕的队伍中,长坪村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村民刘维虎今年五十岁,没学过任何手艺,也不懂搞家庭副业,种桑养蚕以前,一家五口人就靠几亩水田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年到头入不敷出,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刘维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空出五分旱地种上杂交桑苗,借钱买了一些蚕种,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年底一结算,净赚800多元。如今,刘维虎不但早就还清了旧债,还盖了一幢三层的小楼房。
  现在,长坪村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养蚕收入成为长坪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养蚕,村里80%以上的村民盖了新楼房,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长坪村彻底结束了贫困的历史,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符成生
责任者
杨锦江
责任者
李莉
责任者
刘维虎
相关人物
聂伙平
相关人物
罗来足
相关人物
梁青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铜湖村
相关地名
聂家村
相关地名
长坪村
相关地名
高安市蓝坊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