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塅农民投巨资建小水电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929
颗粒名称: 大塅农民投巨资建小水电站
分类号: TV742
摘要: 6月14日,铜鼓县大塅镇红苏村内喜气洋洋,一派热闹景象。原来,由村民欧阳淼生与几位村民投资800万元兴建的琵琶形水电站正在举行竣工投产仪式。至此,大塅镇已建成小水电站8座,总投资1665万元,总装机容量达4160干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仅此一项,全镇年人平增收180元。
关键词: 小型水电站 铜鼓县

内容

从7月15日起,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新闻界开展"百名记者大型采访"活动,困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塑造宜春新形象"这一主题,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捕捉新亮点,挖掘新典型,总结新经验,大力宣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以及各地深化改革取得的新进展,为加快宜春发展浓厚舆论氛围、本报自今日起特开辟《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塑造宜春新形象——百名记者大型采访》专栏,刊发有关报道。
  6月14日,铜鼓县大塅镇红苏村内喜气洋洋,一派热闹景象。原来,由村民欧阳淼生与几位村民投资800万元兴建的琵琶形水电站正在举行竣工投产仪式。至此,大塅镇已建成小水电站8座,总投资1665万元,总装机容量达4160干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仅此一项,全镇年人平增收180元。
  大塅镇地处铜鼓县东部,位于九岭山脉石花尖北麓,横源水溪穿境而过,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一年雨季达七八个月,集水面积211.3平方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6116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27670千瓦。过去,农民们主要靠竹木资源维持生计,一直过着“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日子。2002年的春天,红苏村村民欧阳淼生望着山中落差较大的小河流,灵机一动:何不将水能变成电能?经过一番咨询和调查,他决定在横源水溪上建小水电站。不久,铜鼓县第一个由私人投资75万元的红苏电站正式动工兴建,并于2003年4月建成发电。所发电全部卖给赣西电网,当年就获利15万元。第一个吃“螃蟹”的引来无数的后继者,去年以来,全镇有50多户农户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参与小水电开发,至今已建成8座,目前还有6座正在建设之中。
  近年来,该镇把小水电当成主要产业来抓,加大小水电开发建设的力度,成立小水电开发服务机构,专设办公室,由两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对农户进行宏观政策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股份制开发,帮助农户向银行贷款。同时,在小水电的规划、勘测设计、土地征用、林地征用和供材、建设期间的税收征收、建设计划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丰富的水电资源、优惠的开发政策和丰厚的投资效益,加上小水电所具有的开发成本低、投资风险小、收入稳定等优势,使之备受投资者的青睐。如今,尝到了甜头的农户,纷纷加入到开发小水电的行列中,许多新的项目相继上马。目前,镇里又有16户农户准备兴建4座小水电站。预计这些电站全部建成后,全镇小水电总装机容量可达1108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5638万千瓦时,将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持。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小明
责任者
谢菁
责任者
余亚鹏
责任者
涂冰
责任者
欧阳淼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
大塅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