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560
颗粒名称: 客居
分类号: I106.6
摘要: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根植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像遗传密码一般渗透到血液之中,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比如说,国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祖籍地,何地出生、祖居何处一便认定那里是自己终生的家。以后长大成人,浪迹天涯的失意者对故乡难割难舍,故乡是他功名无着一生潦倒的最后归宿地。
关键词: 客居 文学作品

内容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根植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像遗传密码一般渗透到血液之中,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比如说,国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祖籍地,何地出生、祖居何处一便认定那里是自己终生的家。以后长大成人,浪迹天涯的失意者对故乡难割难舍,故乡是他功名无着一生潦倒的最后归宿地。功成名就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唐代诗人、官至宰相的贺知章有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他年高德劭致仕回乡之际所作,对故乡的温情眷恋,对人世的万般感慨跃然纸上,感人至深。何以如此?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透露了个中缘由。陆游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挈妇将雏,宦游京城,拿着朝廷俸禄,然而京城却不是他的家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才是他终生的家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这么认定的:家只有一个,便是他的祖居之地,出生之地。除此,哪怕毕生都在那里谋食为宦为艺,皆客居——客之地也。齐白石居北京近半个世纪,但他在他的画上经常题上"白石行年八十,犹客京华"、"齐白石客京华二十又九年矣"之类的字样。所以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年老后,只要有可能,必定回乡养老,即使生前不能如愿,死后遗骸必定归葬故乡。
  这是地域上的客居。其实,此地、彼地、谋生之地、出生之地,还不都是在这个地球上吗?如果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在茫茫宇宙空间,我们岂不都是暂且客居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吗?相对于宇宙空间的永恒,我们不都是地球的客人吗?我们真正的家在哪里呢?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人除了有动物性肉身外,还有人这个物种所独有的精神生活。我们既然找不到我们的肉身来自何处,总该为我们的精神找一块栖息之地吧。今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的肉身享受了太多的声色口腹之欲。我们几乎迷失在灯红酒绿之中,几乎淡忘了作为人还必须有的高贵和尊严。我们的精神居所到底在哪里呢?这个话题未免太空泛了些,说说自己吧。对我来说,我是一个客居城市的乡村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出自乡野,长于山野;二是,我做不了一个"城市人",我未能融入任何一个城市,城市未能改造我,我始终是一个乡下人。就是说:在地域和精神两方面,我都是这个城市的客居者,行走在城市的夹缝中,我以我的孤独情思来观照乡村,观照身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关注人类文明的艰难历程。我感受到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大面积缺失,以及物欲膨胀给人类精神所带来的深层次销蚀。我知道我的忧虑一定为轻歌曼舞鲜衣美食者所嗤笑,一定为奋身奔忙于钱途财路者所不屑,但我却始终认为:在激流勇进中掉头回顾一下来路,在盆满钵满不胜负荷中卸下那些额外的奢华,我们脚下才有可能走得更好一些。
  生活在城市里的客居者,倘能不忘你的故土——那一小片山野,值得称贺。因为你不光记得自己,还记得另一个地方的另一群人——很可能那是一群穷人。生活在地球上的客居者—所谓人类,倘能关注一下我们的星球,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更值得称贺了。因为,我们终于能够知道了:我们高贵,作为人;我们渺小,作为一个小小的客居者。这样一想你会看到:我们过去的作为,有太多的愚蠢,而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却或许有一些东西在熠熠闪光。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子龙
责任者
贺知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回乡偶书》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