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宜春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单就宗教文化而言,我国佛教五大禅宗祖庭,宜春就占有三家:高僧慧寂在袁州仰山创立了沩仰宗、高僧良介在宜丰洞山创立了曹洞宗、高僧希运在宜丰黄槃山创立了临济宗。大兴禅宗道场的马祖道一,其墓塔就在靖安宝峰寺,始创禅宗戒律的怀海大师归真于奉新百丈山,樟树的阎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与龙虎山、茅山齐名,为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 为展示我市的人文资源,本报特开设《宜春人文探访》专栏,刊发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晓江等专家学者采写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在江西与湖南交界处,绵延千里的罗霄山脉北段被称为武功山,山势巍峨,高高低低,从宜春跨萍乡,进入吉安的安福县,主峰海拔1918米,气势磅礴,风光无限。自古以来,武功山与庐山、湖南的衡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仰山是其一脉。
禅宗沩仰宗祖庭之一的栖隐禅寺就坐落在仰山的怀抱之中,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有诗《赠仰山简老太师》云:"简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浓。山寒侵破衲,涧响杂疏钟。客问西来意,无言凭短筇。"好一座"天外集云峰”,读诗人之作,直让人浮想联翩:山间的奇花异草,云雾缥缈,佛号悠扬,泉鸣钟响,好一处人间胜迹。
我们一行慕佛教沩为仰宗开创者慧寂禅师之名,驱车出宜春城区三十余公里,进入洪江乡,过梅州,再沿山道而行。一旁是溪水淙淙,一遍是青山翠绿。忽入一山口,眼前豁然开朗,在群山环抱中,一个小小的盆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有言曰:"四山各有佳峰,如是数十峰周遭绕寺山中,目其形胜为'莲花盆”。果不其然,不远处,云雾环绕中的仰山主峰集云峰依稀可见,西南有狮子峰,南有白云山,东有书堂山,栖隐禅寺遗址便在这块小盆地的中央,一旁的妙安法师慨然感叹:"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我们远眺诸峰,想起古时宜春有"八景”之说,而"仰山积雪”为其一。集云峰高耸入云,"夏时云气覆顶则雨立至,冬天微阴雪积辉映”。尤其在冬季,陡峭的峰顶常被白皑皑岂的积雪覆盖,银妆素裹,晶莹剔透,远远望去,何啻仙山琼阁飞临人间。林茂水必丰,山中的小溪汇成仰山水,飞流直下,在雪谷潭形成宽约十米、落差达三十余米的雪谷潭瀑布冰声隆隆,涤荡山谷;飞沫蒸腾,彩虹临空。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游雪谷潭,立碑记日:"济南辛弃疾幼安、并门张子里仲处、大梁喻成之玉洱将穷溪源,至是而返。"看来,词人与朋友和门卞弟子溯溪水而上,希望穷究其源,至雪谷潭已无路可行,于是观瀑良久,趣味盎然而归。这块碑立于潭旁数百年,一夕忽然不见。
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风雨拔树复出",原来被乱树丛所掩盖,被人发现时,字迹尚清晰可辨,辛弃疾后裔、万载秀才辛炳乔"尝欲榻归藏之",这之后便不知所终。
佳山胜水,必有神龙潜藏;世外桃源,引来高人隐居。千余年前,著名诗人郑谷得悉唐朝覆灭,悲愤难忍,遂在仰山筑草堂读书隐居,平日则以诗文自误。诗僧齐己来访,赠《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郑谷观诗沉吟片刻,说:“树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大为叹服,作揖道:"我一字师也!“这成为中国文坛流传千古的佳话,而郑谷隐居之地也被改名书堂山了。
仰山之于宜春,决非仅是地理上一脉高山而已,它早已化为宜春文化血脉中最重要的一支,渗透进了各个方面。如自古以来,袁州就有仰山神崇拜一说,说是有兄弟二人,哥名萧分,弟称萧隆。居住在仰山径潭,是专司风雨云雷的龙神。古时凡地方上有水旱疾疫,人们皆祷之仰山神,据称"有祷立应,仰山二神作福降祥、恩泽四境。”所以,宜春各地多处建有仰山神庙,百姓在内祈福避灾,香火旺盛。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大文豪韩愈任袁州刺史,是年夏,天大旱,赤土千里,民生堪忧。韩愈先率州县官吏士绅祈雨于城隍庙,又去仰山神庙告祷,祭文云:"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今既大旱,嘉谷将尽,人将无以为命,神亦将无所降依,不敢以不告。若守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悯,以时畅雨,使获。承祭不怠,神亦永有食。谨告。”为了祈雨,宁愿神灵降罪于己,其虔诚之心溢于言表。不久,果然天降甘霖,大地复苏,百姓欢呼雀跃。仰山神之灵验,仰山之于宜春文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