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协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179
颗粒名称: 小康协奏曲
分类号: F124.7
摘要: "选准项目细思量,甩开膀子扎实干,调整结构找市场,二三产业快步上……邻里相助讲奉献,扶贫济困大力帮,普及科学和文化,提高生活好质量 ……”今年入春以来,一首以农民奔富路、农村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小康六进歌”在樟树市乡村广为传唱。
关键词: 小康建设 小康目标

内容

"选准项目细思量,甩开膀子扎实干,调整结构找市场,二三产业快步上……邻里相助讲奉献,扶贫济困大力帮,普及科学和文化,提高生活好质量 ……”今年入春以来,一首以农民奔富路、农村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小康六进歌”在樟树市乡村广为传唱。
  这歌声表达了樟树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也说明了该市开展的"小康进农家"活动顺民心、得民意。
  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洋湖乡晏梁村,笔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多万元;程控电话入户率达4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摩托车入户率达50%;成人职业教育率达7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数字是枯燥的,却有着生动的说服力。村党支部书记杨根龙坦诚地说:"自从'小康进农家'活动开展以来,村里有了不小的变化。大家信心十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点亮一盏"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广大农民对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针对这种状况,去年初,樟树市委、市政府适时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小康进农家”活动,并结合当地实际,将活动内容细化为“致富项目进农家,政策宣传进农家、良好教育进农家、民主法制进农家、优美环境进农家、帮扶措施进农家”六个方面,全方位构筑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为有效推进这一活动的开展,该市以建设"小康示范村”为切入点,将全市266个村(居)委会分成"城乡结合部、平原、山区”三个类型,从中选择了19个经济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村、组,进行"小康示范村”创建试点。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示范村”建设。19个"示范村”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2373万元,用于发展特色经济,改善村容村貌。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吴家巷街道邹家山村民小组人均耕地面积由1.8亩减少到0.2亩,城市建设给村民带来了 "失地”的苦恼,同时也为他们建设"小康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村小组一班人20多次组织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进行磋商,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的基础上,决定利用征地款、集体资金和村民集资款投资商贸、房地产开发,走出二三产业增收致富的路子。去年,该小组人均年收入达5090元,村小组集体存款增加到730多万元,成为樟树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去年,19个"小康示范村”都先后制定或实施了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人均增收超过200元,成为全市农民奔小康的样板。
  搭起一座"桥"
  榜样就在身边。卓有成效的"小康示范村”建设,激发了农民奔小康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樟树市委、市政府趁热打铁,将活动在全市全面铺开,他们建立健全了市领导挂点、市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联组帮户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并将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政府扶持资金、部门资助及社会赞助的资金捆绑使用,反哺农民。同时,从市直机关、乡镇、街道抽调近千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增收项目。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帮扶举措,为农民搭起了通向小康的"金桥"。地处偏远山区的中洲乡荷陂村是该乡的重点扶贫村。去年,在市扶贫办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全村40%的农户种上了蘑菇,60%的农户种上了优质西瓜,并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当年,全村仅蘑菇生产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230元。今年,该村30余亩优质西瓜已全部被台湾惠丰公司预订。这个以前不起眼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西瓜种苗基地。
  樟树主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一大桥街道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发展粮食规模生产。下汽村农民何春涛去年承包了170亩水田,他利用街道办事处发放的5000多元的补贴添置农机具,聘请了4位农民帮工,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当年获利3万多元。在街道的支持和榜样的带动下,今年,该街道涌现出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17户,承包水田面积达到1190亩。
  春风化雨润心田。去年以来,该市各级政府、部门帮助村、组制定发展经济措施1200余条,党员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957对,共为群众办实事3500余件。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分别增加到了73个和148个,覆盖生产基地9.3万亩,带动农户10万户。
  圆了一个"梦"
  像城里人一样有较好的学习条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樟树农村,这些过去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正一步一步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在开展"小康进农家”活动的过程中,樟树市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全市1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和文化宣传长廊,266个村普遍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开办农民夜校200多所,形成了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为中心,以文化活动室或图书馆、农民夜校为辐射点的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及法制教育网络,使乡间变成课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讲文明、懂技术、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经楼镇后窑村地处樟树、高安两市交界处,以前这里宗族派性严重,封建迷信、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也屡禁不止,聚众赌博更是远近"闻名”。
  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下,村里投资18万元建起了一座150平方米的戏台、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露天观演场所和一所设有农民夜校、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曲艺室的综合文化大院,让村里人有了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同时,曾经濒临解散的农民业余采茶剧团在市文化部门的帮助下重新登上舞台,以《灵芝草》、《村官治赌》、《劝妻》等一批形象而生动的新编剧目感染和教育了村民。文明新风从此在后窑村悄然兴起,不良现象迅速销声匿迹。
  和风扑面来,浩气满乾坤。如今,樟树对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变化,即学科学文化的多了,信封建迷信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犯罪的少了。全市农村评选出"十星户"1.48万户,其中文明家庭超过7000户。这一变化为该市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永康
责任者
柳文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