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122
颗粒名称: 袁州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分类号: F303.3
摘要: 笔者在袁州区下浦街道徐田村村民易荣华的草莓基地采访时,易荣华深有感触地说:"勤劳只能脱贫,科技却能助人轻松致富……我应用所学的大棚栽培技术栽种草莓,去年10月就开始采摘上市,按理说现在早过了收获期,可你瞧瞧,地里仍然还挂满了果,到5月底才会谢市哩。”易荣华栽种的3.8亩草莓,已卖了近3.2万元。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业增产

内容

本报讯周德根报道:日前,笔者在袁州区下浦街道徐田村村民易荣华的草莓基地采访时,易荣华深有感触地说:"勤劳只能脱贫,科技却能助人轻松致富……我应用所学的大棚栽培技术栽种草莓,去年10月就开始采摘上市,按理说现在早过了收获期,可你瞧瞧,地里仍然还挂满了果,到5月底才会谢市哩。”易荣华栽种的3.8亩草莓,已卖了近3.2万元。
  在袁州区,像易荣华这样依靠实用农业科技走上致富路且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农户,已超过1.2万户。这是该区广引“科技水”,浇灌"农业地”,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所结的"致富果”。
  早在1996年5月就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区)"的袁州区,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把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农业新科技引进和推广力度作为基础性工程紧抓不放。攒金攒银不如攒本领。袁州区把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造就新型农民作为科技兴农的根本点来抓。他们依托各类成人科教中心、成人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农民夜校等,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下乡进村办班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培训、示范基地辐射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民种、养、加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仅今年1—4月,区、乡、村三级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5.42万人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区85%以上的农户,至少有1人掌握了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有5000多人荣获"绿色证书”,涌现出各类"田秀才”、“土专家”近2000人,科技示范户8000多户。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快捷、方便、全面的科技服务。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上下联通、纵横交错的科技示范、推广和信息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区一级、加强乡一级、突破村一级"的思路,不断强化农村科技服务站(所)建设,全区乡乡镇镇都建立了农技服务中心站、植保站、农技校,村村都有农技服务分站、农技夜校、专业研究协会、科普活动室等。为了拓宽科技信息服务渠道,该区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科技信息"高速公路",联通了国际互联网、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省科技经济动态信息网,并与全国3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01年又开通了中国情报所数据探索系统。区直各涉农部门还分别开通了为农服务热线电话,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农事特点,经常开展多形式、系列化、实效性的科技下乡服务,全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服务网络的日趋完善,为袁州区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来,该区每年引进的名、优、特新品种及其配套新技术都在30个(项)以上。
  尤其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自1999年始,该区大面积推广旱床育秧、抛秧、薄露灌溉、稻鸭共栖、科学施肥和科学灭虫等配套增产、丰产技术,水稻连续五年都获得了好收成,全区累计增产粮食4000多万公斤。
  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也结出累累硕果。近5年来,该区被列入省级以上的农业科研计划项目达6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计划项目1项。
  随着科技兴农的全面推进,科技含量在农业中的份额越来越高,有力地加快了袁州区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增收步伐。目前,全区高效、优质农业的比例达75%以上,形成了以生猪、家禽、油茶、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苎麻为支柱的优质农业产业链。近5年来,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都在120元以上。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德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