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五峰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2356
颗粒名称: 月落五峰山
分类号: K928.3
摘要: 坐落于宜丰县黄岗乡境内的五峰山净觉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距今1500余年。据宜丰佛史记载,五峰山为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公元420-422年)御批敕建。唐大中年间(公元 847-859年),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常观禅师与临济始祖希运出师后,一个在黄檗山开扬宗风,一个在五峰山弘法托钵。清朝初期(公元1663-1714年),临济三十二、三十六世孙煦杲照、慈念等重振受挫临济于五峰山林,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这佛教胜迹。车出宜丰黄岗集镇折北朝西,转瞬即人层峦叠嶂山林,公路沿途斗折,高低跌颠。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五峰山

内容

心仪五峰山甚久,袈裟涅槃,青灯弥尽,只有一记山水情结氤氯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坐落于宜丰县黄岗乡境内的五峰山净觉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距今1500余年。据宜丰佛史记载,五峰山为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公元420-422年)御批敕建。唐大中年间(公元 847-859年),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常观禅师与临济始祖希运出师后,一个在黄檗山开扬宗风,一个在五峰山弘法托钵。清朝初期(公元1663-1714年),临济三十二、三十六世孙煦杲照、慈念等重振受挫临济于五峰山林,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这佛教胜迹。车出宜丰黄岗集镇折北朝西,转瞬即人层峦叠嶂山林,公路沿途斗折,高低跌颠。
  到得汪溪村,只见五峰如掌,阴静生凉,周边山形宛如僧人的道帽峨冠,鸟惊山涧,泉挂梯田,风啸谷底。
  这便是五峰山。
  五峰山就像许多高僧大德一样,把自己对佛学的参悟和理解弘扬于世,将劝人为善的旨意发展到了一种极致。途中的撷雪桥下,有一幅《卧佛图》,这是一块五平方米见方的自然石壁,镌刻在石壁上的佛像袒胸露乳、肘枕假睡、微笑微醉,好似一弥勒佛,又似一个烈日下锄禾归来在路边小憩的农夫。石壁的左侧上方直书"卧佛"两字,奔突而又静定。常观、希运把佛融于"担水挑柴"的劳作中,把人生的奢求转化到了"贫而无怨,富而不骄"的悠然自得之中,这栩栩如生的石刻,散发着悠悠的人生况味。
  来到净觉寺的山口旧址前,这个1500余年前的"南北东西古道场”,褚墙黄瓦已经荡然无存。石碓、石磨、石墩、石钵、石缸散落在周边数里山中田里,青草顽石并不和谐地躺在一起,给人以错位的感觉。好在有一块两米来长、书有"净觉禅林"的石匾,给游人的意绪稍予安慰。据说;这石匾上的字是净觉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二世孙煦杲照的手笔。章法从容,气定神闲,与临济宗的机锋峻烈大相径庭,有史说煦杲照是位不抱怨、不执著、不认同世事的诗僧、画僧和书僧,他将禅学融入了文学和艺术之中。山上还有两座保留较好的古墓:一座是覆钵型的常观禅师墓,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一座是亭阁形的煦杲照大师墓,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应该说这是两座较高级别住持的坟墓。看着没落的净觉寺,干年祖庭享誉与眼前感观很是难以苟合,与某些一掷千金的人造景观就更难媲美了,这样一座千年禅寺,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泽亮参观五峰山之后,在《赣文化研究》出版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我看到这些墓很感动,也很感慨,我不忍心看,盛唐时一代宗师,他的墓塔竟是如此凄凉……净觉寺不仅仅是宜丰的,也是全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佛教97%是禅宗,其中十之有七是临济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的老师是希运。希运的《传心要法》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三座里程碑……” 夜深了,窗外,月白风清,如银夜空中由远及近的绕梁笑声,不正是五峰山天人合一感应所系吗?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熊丰元
责任者

相关专题

净觉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