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是我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2203
颗粒名称: 竹林深处是我家
分类号: C913
摘要: 在宜丰县云峰坛的南麓 ,有一座连绵不断的竹林山 ,竹林似海 ,葱郁无比 。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

内容

在宜丰县云峰坛的南麓 ,有一座连绵不断的竹林山 ,竹林似海 ,葱郁无比 。
  那山名叫罗家山 ,山脚下就是我日夜思念的老家 。
  我生长在竹山之中 ,从小就与竹子结成了伙伴 。那片片的小竹叶 ,就像是我的双脚 ,脚步遍布整个竹林山 ;那尖尖的小竹笋.就像是我的童年 ,伴着竹笋一起慢慢地成长 。
  关于竹林的记忆,是我最初始的而又是刻骨铭心的,它是由一串串或欢快或酸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记得第一次走进竹林,父亲半驼着背,腰间扎着一条白围布 ,围布的后背间顺插着一把进山备用的柴刀 。我紧跟在父亲的后面 ,沿着狭窄而陡峭的山路进入竹林 。在我耳旁响起的 ,除了父亲坚实的脚步声外 ,还有那林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 …父亲是竹林山的主人 。看山护竹 ,父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每砍伐一根毛竹 ,父亲会在留下的竹兜上用刀把把竹节捅穿,并告诉我 , 这样竹兜会盛住天水,滋润它埋在土里的竹根 ,来年又会发笋长竹 。竹林里的劳作是非常苦累的 ,有时 ,父亲便会吆喝几声 ,引得山风吹得竹叶"沙沙 “ 作响 ,声音在竹林中久久回荡 。
  其实,母亲也是竹林的常客 ,干着和男人一样的竹林活 ,砍竹 ,拖竹 、捡竹等 。
  母亲还有一拿手活,那就是挖冬笋。每到冬季,母亲会带着竹篓、挖笋的专用锄头、柴刀和盒饭进入竹林山。母亲只要看看竹叶和挖找到的竹根 ,就知道有没有冬笋 。
  不一会功夫,大大小小的冬笋就"出土"了。一天下来,多则四五十斤,少则十几斤冬笋就成了母亲的劳动所得。母亲把挖来的冬笋挑到墟上去卖,接济着家庭生计 。
  因为母亲 ,我也喜欢上了挖冬笋,但挖的数量是寥寥无几 ,而且常常会把冬笋挖烂 ,弄得母亲直说"可惜可惜" 。
  我的兄弟姐妹都是干竹林活的好手,砍毛竹、拖毛竹都争着去干。特别是大哥和二哥,他们用善作巧艺的双手,把竹子编织成挡风避雨的斗笠和蓑衣 ,还有那装满稻谷的萝筐和挑土的土箕 ,以及装菜的竹篮和装鱼的鱼篓 。时常,我们兄弟几个会提着自编的鱼篓 ,到水田里去抓泥瞅和黄鳍 ,弄得满身的泥巴 。母亲把泥瞰 、鳍鱼 .在锅里煎炒后,端于桌上 ,那味道特别鲜美,令我们兄弟姐妹饭量大增 。这种情形就像灯 ,使本来没什么理想的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艰难而不停地奔波 。
  12岁那年,我带着父母的嘱咐和兄弟的鼓励,告别竹林山,并用父亲亲手做的扁担,一头挑着木箱子,另一头挑着旧得发黄的被子,沿着村里通向外边的马路走上了求学之路。我不时回望着那片随风摇曳的竹林,那条流水潺潺的小溪,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心头有一股淡淡的愁思 。
  往事悠悠 。如今离开家乡 ,一晃二十多年 。我那一生倔强刚正 、性格如竹的父亲已化作尘埃长眠在那竹林山的黄土地下了 ,当年嬉闹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已各筑栖巢 。然而竹林和老屋依旧还在 ,白发苍苍的母亲还在那里痴痴地守望 ,不时地望着村口的水泥路 ,企盼着儿女们的归来,等待着再一次的团聚 … …深深的竹林,是我永远的栖息地 。我多么希望我生活的四周尽是一片片绿色的竹林 。因为家 ,就在竹林的深处 。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地名

宜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