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2007
颗粒名称: 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号: G112
摘要: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河南登封观星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天文台

内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河南登封观星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介绍,观星台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已有730年历史。观星台位于登封城东南12公里的告成镇周公庙内。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顶各边有明显收缩,并砌有矮墙(女儿墙),台顶两端小屋中间,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36块青石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石圭通长31.19米。观星台的建立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巨大成就。
  在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所有的天文建筑中,在此进行观星、测影等天文活动的时间最长。从公元前1060年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这里“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得地中”开始,一直到元代末年,时间长达2400多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通过测量,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小时49分20秒,与现代测定一回归年时间相比,仅相差了26秒。他制定的《授时历》比现在通行的公历早了300多年,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研究的高水平,为人类天文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初年,共设27个天文观测台站,登封观星台即是其中之一。运用高表测量为天文学家郭守敬所独创,当时全国只有6处,但从实测记录和实物看,只有大都(今北京)和阳城(今登封告成观星台)两处,保存至今的只有登封观星台一处。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单纯刚
责任者
郭守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