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鲁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1653
颗粒名称: 怀恋鲁镇
分类号: K915
摘要: 两年前,我曾在绍兴逗留过一日,兴许是脚步匆匆,当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无多少理性上的认知。近日重读《鲁迅全集》,才又勾起了我心底关于绍兴的点滴记忆。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文化名城 鲁镇

内容

绍兴,就是我心目中的鲁镇。
  两年前,我曾在绍兴逗留过一日,兴许是脚步匆匆,当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无多少理性上的认知。近日重读《鲁迅全集》,才又勾起了我心底关于绍兴的点滴记忆。
  同大多数国人一样,我最早知道绍兴,也是从小学语文课本里认识鲁迅开始的。到得绍兴,首先想的便是要去追寻一代文学巨匠的足迹。绍兴鲁迅纪念馆馆名是郭沫若题写的,可以想像得到,身为文学家、历史学家的郭沫若在蘸墨落笔时必定是揣着一颗十分尊敬的心的。而当我这等凡夫俗子仰望这"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时,心底升起的更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走进鲁迅故居时,我是高高地抬腿迈过那一道道门槛的,我不敢踩在上面,也不敢触摸那些物什,总觉得不这样做便是对先生的不敬。老屋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支撑砖瓦的栋和梁早已被岁月染成了栗色,很久没住人的房间里陈列着一些古旧的家具和器皿,或以蜡像的形式展现出一些镇风民俗。光亮经一个个木格式窗户的过滤变得零碎,从天井上方洒下的阳光也一直是歪斜的,这一切让人隐约看到一百多年前封建王朝没落的佝偻背影, 也能感受到当时的苍凉。
  生活在这片暮气沉沉的深宅大院里,难怪少年鲁迅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老屋后那个叫"百草园"的大菜园便成了他的乐园。百草园还是那个百草园,依然有"碧绿的菜畦",有"光滑的石井栏”,有"高大的皂荚树",只是今天再也听不到"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琴声"了,也再不用害怕会有“美女蛇”来叫自己的名字了,至于先生儿时的无限趣味更是找不到了。这百草园曾连同老屋一起卖给过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子孙,让远离故土的鲁迅感到很痛心。面对已辟为鲁迅纪念馆一部分的百草园,我心里不由生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待看清楚了有"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时,我才确信自己真的来到了三味书屋,且一切都觉得是这样的熟悉。因这书屋早已被定为了文物,游人都只能在门前止步,以致不管怎么努力,我都没能看清鲁迅书桌上的那个"早"字,最是无奈。就是这个自强不息的"早”字,鞭策着鲁迅在此苦读五年,然后跨过祖宅高高的门槛,像百草园里的云雀直飞云霄,奋笔疾书呐喊醒国民。的确,正是这样一个"早”字,引得全国的课桌上刻下了无数个"早"字,虽然很多人在儿时刻下"早"字只是简单模仿,但随着日后读了更多的鲁迅作品,终将这股力量渗进了自己的血脉。
  自强不息,实乃绍兴的精、气、神。相传夏禹治水成功后,曾在这里拜会各方诸侯;越王勾践就是在这会稽山下卧薪尝胆的;东晋的谢安、谢石也是在这镜水间东山再起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为这方百姓主政;秋瑾女士也是在这鉴湖之畔舍生取义的。还有王羲之、陆游、徐渭、蔡元培、周恩来……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深深的足迹。因而,毛泽东赋诗称绍兴为"名士之乡”;也正因承载了众多名士的志向,绍兴的水乡韵味比起周庄、同里、西塘来,少了些"小桥流水人家"的静逸,也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更多的是一份历史的厚实感。走在古街深巷,或撑只乌篷船在小河里迂回,一如穿行在历史的长廊,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石拱桥,每一片砖瓦,每一面店幡,都给人沉甸甸的感觉,甚至连那屋顶上荒草的一摇一摆,也似乎就是古镇跳动的脉搏,异乎寻常地顽强。
  老街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总爱聚在老槐树下讲着古城旧事,也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讲的故事才算得上原汁原味。而外来的游人要亲身体验鲁镇的纯正敦厚,就应该走进鲁迅堂叔周仲翔于1894年创建的咸亨酒店,在柜台前伴着一碟茴香豆,慢慢地品两盅绍兴黄酒。只可惜时间仓促,我只好在都市化的酒店里点了几个绍兴小菜,虽也是喝着绍兴黄酒,却终究未能品尝出地道的鲁镇风味,这不免是此行的一大遗憾。然而古韵日惭消退,确实是绍兴老城正遭遇的现实尴尬。由此,我不得不担心若干年后,只能循着鲁迅的笔墨去祭奠这个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鲁镇了。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吉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