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破解"三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0852
颗粒名称: "三转”破解"三难"
其他题名: ——崛起之光系列述评⑤
分类号: F320
摘要: 宜春撤地设市,牌子已改,市情未变,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进入新世纪迈向现代化急需解决的头号难题,也是实现宜春崛起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宜春市 农业发展

内容

宜春撤地设市,牌子已改,市情未变,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进入新世纪迈向现代化急需解决的头号难题,也是实现宜春崛起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来,尤其是过去一年,各地更加重视"三农"工作,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利的措施,十分注重在生产上下功夫、在加工上添链条、在做优上闯新路、在活销上做文章,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的严重影响,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继续取得了农业大丰收,赢得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有效实施"三转",促使长期困扰我市的农业增效难、农村发展难、农民转移难这个"三难"问题,开始得到有效化解。
  农业:开始从分散经营向合作服务转化
  有人形象地说,加入世贸组织就像是参加永不落幕的经济奥运会。一个地方农产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认真地开发一批如"羽毛球”、"乒乓球”那样的优势项目。一方面,必须调优品种、调高品质、调强结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改变当前千家万户搞农业,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联手抗衡,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真正把农业发展为致富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紧紧咬住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这个目标,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农业合作服务上迈出了新步伐。
  各级政府正确处理放手发展与积极引导的关系,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合作的积极性,把农村的各类合作力量进一步激活,在舆论上、政策上积极支持农民实行新的联合与合作,各类合作组织方兴未艾。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409个,如果按区域划分,乡以内协会215个,跨乡协会18个,跨县协会1个,协会会员5155人。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承担了全市80%以上农副产品的对外销售任务,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
  为了更好地带领农民闯市场,各地狠抓了产业化经营,各种农业产业龙头迅速崛起。全市十大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近9亿元,实现税收3200余万元,综合产值高达20多亿元。通过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使30多万户农民直接受益。奉新县罗市镇,在该镇花木发展总公司这一龙头牵引下,全镇花木面积发展到1.2万亩,去年全镇农民收入中有40%来自花木产业,农民在合作服务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随着土地流转不断加快和林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专业大户不断涌现,一大批“农场主"、"山寨王"应运而生,规模经济叫响了赣西大地。种百亩地、养干头猪、包万亩山已不再是新鲜事。到去年年底,全市已流转耕地50万亩,有近60万亩国有、集体商品林向大户、能人集中。上高等地还出台具体政策,重点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各种大户已占农户总数的3%,农业整体经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农村:初现从"民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化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做好"三农”工作,最根本的是要给农民就业找出路。
  从发达地区的经验看,要真正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唤起广大群众自主就业的热情。各级劳动部门和不少中介组织,依托自身优势,建立培训基地,重点对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农民进行中、短期的技能训练。
  全市11个就业中心每年都要举办电工、电焊、电脑、机械精加工、高中速电机、酒店管理、特种养殖等热门训练班,去年共培训学员近万名。市里明文要求,对学员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能减的减,能免的免,不得增加学员的经济负担。去年有320名有特殊技能的民工,通过技能考核竞争远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打工,年薪达20万元以上。袁州区逸市乡去年外出打工人数达62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2%,全年打工收入达1762万元。
  应该看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农村大量富余劳力为了充分就业,捕捉更好的发展机会,毅然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从而形成了今天50多万农民跨区域的大流动,成就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同时,更要看到,就业固然是民生之本,而创业更是就业之源。要整体地、长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必须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在继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同时,大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事实上,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我市已有不少外出务工者,经过打工锤炼和资本积累,纷纷开始返乡创业。丰城市焦坑乡,仅去年就有1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上千万元,分别在家乡跑起了客运,办起了鞋厂,搞起了竹木加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万载县双桥镇现有的118家企业,有三分之一是打工人员返乡创建的,共安置劳力1500余人,去年为当地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由打工、成才到创业,已成为打工者的人生追求,也是农村劳力转移中的新现象,农村劳力资源开发的新飞跃。我们应该为"民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化而欢呼,我们更希望这种潮流汹涌澎湃。
  农民:逐步从职业变更向身份变更转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大规模转移农民,已跨越了人口学、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涉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问题,是事关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大量农民洗脚进城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民,人虽然转移出了农村,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或遭遇了融入新环境的种种艰难,而处于极不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中。这不仅增加了农民转移的成本和难处,还潜伏着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危机和不安定因素。因此,转移农民不能只在人口数量上做加减法,而且要让实现职业转移的农民,最终实现身份转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去年,全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农民进城,逐步淡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尤其在打破城乡身份界限,相应改革就业、入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在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使进城农民尽快与城市新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民进城的热情。去年,全市有近10万农民进城,是历年来农民进城最多的一年。
  不少进城农民不仅在城里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城里创出了一片天地。上高县镇渡乡农民林德胜,进城后在县城开办一家制衣公司,去年上交税收20多万元,安排进城农民和下岗工人150多人就业,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
  正是由于有大批像林德胜这样的新型农民的无穷创造,更有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坚强决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广阔前景。宜春作为农业大市,必将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卫平
责任者
钟付严
责任者
林德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袁州区逸市乡
相关地名
丰城市焦坑乡
相关地名
万载县双桥镇
相关地名
上高县镇渡乡
相关地名
奉新县罗市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