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跨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0362
颗粒名称: 新的跨越
其他题名: ——宜春中心城区25项重点工程建设回眸
分类号: TU984
摘要: 宜春虽然历史悠久,但2000年才撤地设市,城区面积小,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建设欠账较多。按照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的"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及2004年承办第五届全国农运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一心一圈两走廊"的战略构想,"一心"就是要突出壮大宜春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宜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关键词: 宜春市 城市建设

内容

伴随着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号角,宜春人以开放的气魄、开阔的胸襟,真抓实干、一场发展理念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使不甘落后的宜春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力。
  宜春虽然历史悠久,但2000年才撤地设市,城区面积小,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建设欠账较多。按照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的"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及2004年承办第五届全国农运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一心一圈两走廊"的战略构想,"一心"就是要突出壮大宜春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宜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新的理念带来新的跨越。
  决策的跨越。自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宜春建设成赣西经济中心城市和迎农运、创"三城”的总体目标,遵循三优先(迎农运会急需项目优先、优化环境项目优先、群众生活急需项目优先)和"三符合"(符合规划要求、符合精品要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经过反复论证、筛选、调整和充实,最后确定建设25项重点工程,并全面推开。
  理念的跨越。这批重点工程项目的确定与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这25项重点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农运会项目、综合项目、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五大类。既有改善环境、服务经济迎接农运的形象工程,又有惠及百姓衣、食、住、行、文体娱乐的民心工程。公园建设,一千亩以上的就有两个,除南昌市在建的公园外,其他设区市尚未有这么大的公园。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我市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单位和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设计和讨论,并广泛地征求市民的意见,确定了我市今后城市总体格局为"一江两岸、三新区、四中心"(秀江及两岸;迎宾大道和月亮湖新区,官园新区,城南工业园新区;行政中心,传统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的总体构想,举全市之力把宜春中心城做大做强。
  机制的跨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工程建设。在迎农运、创"三城”指挥部下成立了重点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每一个重点项目都确定了一名以上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督导,并明确了挂点领导的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宋晨光、杨宪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经常亲临重点工程现场指导工作,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鼓楼片区旧城改造工程只用了5个半月时间,完成了2753户的拆迁和1万人的搬迁任务,创我省近年来旧城改造拆迁之最。
  城市经营的跨越。为筹措项目资金,主要通过招商引资、举债融资、土地收益、上级支持四条渠道和盘活各种资源的办法等进行运作。通过上述措施,目前,25项重点工程计划投资25个亿。已开工项目,实际已完成投资近8亿元。为了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土地有形市场,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挂牌、招标、拍卖,确保土地升值。激活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5项重点工程,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是宜春中心城区前所未有的。按照市委书记宋晨光的话说,我们这次搞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只用2~3年时间,完成了5~6年,甚至10年的城市建设任务。
  回眸2003年,重点工程建设硕果累累,城市建设异彩纷呈;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日益提高;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地位悄然凸显。
  ——城市道路景观日新月异。城区"三纵四横”道路人行道改造面积达18万平方米,铺设仿花岗岩人行道和盲道共计1.1万平方米、游步道4500平方米;安装树坑和花池周边花岗岩石4万米、路沿石3.5万米;已摊铺沥青路面11.35公里,摊涂面积达26.5万平方米,建设小广场18个,喷泉及雕塑座、交通绿岛3个,道路绿化带面积达5万平方米。
  ——山水生态城市雏形已经显现。
  据初步统计,中心城区去年新增绿化面积49公顷,其中新增公用绿地12公顷、专用绿地27公顷、道路绿地10公顷,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6.5%,人均绿地8.5平方米。
  ——灯光都市风采已跃入市民眼帘。通过实施城区路灯改造和宜春体育中心广场与"一江两岸”景观灯工程,增加景观灯2000多套,路灯数量由撤地设市前的900盏增加到目前的1.3万盏,使整个城区华灯似景,光彩照人。
  ——城市经营成效显著。随着城市经营理念的提升,市委、市政府出台的20条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使市民、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三者进入到房地产业良性互动之中。25项重点工程的全面推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心城区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长,房地产交易市场日趋活跃。2003年1-9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总投资8.9亿多元,)同比增长90.9%;房地产交易总额为1.8亿多元,预计将比上年翻一番;房地产开发总量为49.85万平方米,预计将比上年增长40%。土地收益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1-11月,全市土地总收入3.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0.6%,同时,共收购储备土地面积4650亩,出让收储土地860亩。2002年城市经营开发利用外资为9771万元,2003年1-9月,仅城建重点工程实际利用外资就达3.7亿元,比上年翻一番。
  经营城市效益凸显,使宜春中心城区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市人口由过去的17万发展到近30万,城区面积已扩大了10平方公里以上。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防洪设施的建成,自来水厂的建设,新增水冲式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公共汽车候车亭和停车场的建成等,有效地增强了城市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档次和品位。
  ——人居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小型公共健身设施数量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小街小碓越来越平坦洁净。体育中心、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园区等规划建设,秀江截污和秀江河道清淤疏浚,城区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鼓楼旧城改造和官园新区开发,城市环境因重点工程建设而明显改善。
  ——大城市框架正在拉开。通过"外拓内改”,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到2020年宜春中心城区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人口将达50万。近期内确保全面完成宜春中心城区25项重点工程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拉开了宜春中心城区中等城市的框架。
  ——拉动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到2020年,要把宜春城建设成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50万的中心城市,需要投入资金100亿元,其中25项城建重点工程投入资金将达2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近两年中心城区仅重点工程就投资近7亿元,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着令人惊叹的奇迹,面对着意义深远的新跨越,人们有理由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春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德萍
责任者
张学军
责任者
郑萍
责任者
孟建柱
相关人物
宋晨光
相关人物
杨宪萍
相关人物